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牙周病学复习重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9 04:16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好处)
牙周病学

第二章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牙周组织包括:
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 质
。也习惯将上述四种组织合称为牙周支
持组织。

◆牙龈:是指覆盖在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

1.

游离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
1mm
。正常呈粉红色, 菲薄而紧
贴牙面。
龈沟深度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指标,
正常探诊深度
不超过3mm
.



2.

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 续,均为角化上皮,有时将附着龈和游离龈合
称为角化龈。附着龈表面有橘皮样的点状凹陷,成为点彩。 为正常牙

1.

口腔龈上皮:游离龈顶端到外表面及附着龈表面

2.

沟内上皮:牙龈沟的衬里上皮(有半透膜作用)

3.

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结合上皮

◆生物学宽度:龈沟底至牙槽骨的距离恒定为
2mm


牙龈

胶原
纤维

◆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是围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

◆牙周膜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构成的主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内,一端埋入牙槽骨。

◆牙周膜
X
线表现:围绕牙根的窄黑线。

◆牙周膜中细胞:结缔组 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最多)

Malassez
上皮剩余细胞、防御细胞、
神 经血管相关细胞。

◆牙周膜中有大量基质,基质作用:维持牙周膜代谢,保持细胞形态,运动 和分化。在牙承
受咀嚼力的时候,也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传导咬合力的作用。

◆釉牙骨质界:在牙颈部的牙骨质与牙釉质交界处即釉牙骨质界。

◆釉牙骨质界三种 形式:
1.
牙骨质覆盖牙釉质
2.
端端相连接
3.
二者不相 连接







1.

束紧游离龈,使其与牙面紧贴。

2.

保持牙龈必要硬度,使其承受咀嚼压力。


◆牙骨质新生依赖于:牙周膜内的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

◆牙固连:若牙骨质和牙槽骨融合在一起,其间的牙周膜消失,称为牙固连。

◆牙槽骨是全身代谢和改造最活跃的骨组织。

◆牙槽骨的改建影响因素:
1.
全身:激素

2.
局部:细菌代谢产物、炎性因子

第三章:



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牙周病危险因素:
1.
口腔 卫生情况
2.
性别:男性重于女性
3.
年龄:老年人重于年轻人
4.
种族:
黑人患病率较高
5.
社会经济状况
6.
吸烟者病情重
7.
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
8.
某些微生

9.
过 去有牙周炎历史
10.
某些基因背景。


第四章





牙周病微生物学

◆口腔正常菌群作用:
1.
作为生物屏障,抑制外源性微生物
2.
维持口腔或全身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3.
刺激宿主免疫系统
4.
产生营养功能

◆微生物的三种生存关系:共生、竞争、拮抗

◆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及他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牙周生态系。






始动因子:牙菌斑

促进因素:牙结石、食物嵌塞、颌创伤


◆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 水冲去或淑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相互粘附、
或粘附于牙面、
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 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其特点为:
是整个生存的微
生物生态群体;能抵抗表面活性剂 、抗生素或宿主防御功能的杀灭作用。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三阶段:
1.
获 得性膜形成
2.
细菌粘附和共聚
3.
菌斑生物膜成熟











龈上菌斑:主要与龋病、龈上结石有关

1.

附着性龈下菌斑:
龈缘以下附着于牙根表面的牙菌斑

龈下菌斑

2.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 龈下军白的
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

1.

细菌及产物直接损伤牙周组织




◆微生物直接致病包 括:
1.
牙周定植、
存活和繁殖
2.
入侵宿主组织
3.抑制或逃避宿主防御功

4.
损伤宿主牙周组织

◆与侵袭性牙周炎关系密切的细菌:
伴放线杆菌

◆与慢性牙周炎关系密切的细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第五章




牙周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和全身促进因素

◆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上皮屏障、吞噬细胞、龈沟液、唾液

◆上皮屏障:主要为龈牙结合部的上皮附着,结合上皮快速更新是重要防御机制

◆上 皮屏障作用:
1.
物理屏障
2.
分泌细胞因子
3.
分泌抗菌 肽
4.
上皮更新速度快
5.
上皮内的朗
格汉斯细胞等

◆会引起牙槽骨吸收的免疫细胞为:
单核
/
巨噬细胞

◆龈 沟液作用:
1.
冲洗作用
2.
含有免疫球蛋白
3.
有白细胞 、
补体
4.
能提供龈下丰富的营养成

5.
提供牙石矿化的 物质

◆唾液作用:润滑、缓冲、清洁、抗微生物、凝集、薄膜形成、消化等多种功能。

第六章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
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 化的菌斑及沉积物。
主要成分为磷酸钙

◆龈上牙石矿化物质来源于
唾液

◆龈下结石矿化物来源于
龈沟液

◆牙石形成三阶段:获得性膜形成、菌斑成熟、矿化物(菌斑矿化由里向外)

◆食物 嵌塞原因:
1.
牙龈退缩,邻面颈部暴露
2.
接触点异常
3.
咬合面磨耗

◆食物嵌塞治疗:
1.
若是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间出现嵌塞, 可考虑拔除第三磨牙

















2.
邻间隙过大,可进行冠修复















3.
因充填时未形成良好的邻面接触可拆除重新进行牙体充填















4.
嘱咐病人及时使用牙线剔除嵌塞物

局部因素会促 进或有利于菌斑的堆积;造成对牙周组织的损伤,使之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或对已存在的牙周病起加重 或加速破坏的作用。

◆颌创伤:
不正常的颌接触关系或过大的颌力,
造成咀 嚼系统各部位的病理性损害或适应性
变化称为颌创伤(牙周概念为对牙周组织的损伤)

◆咬合力方向:
1.
垂直压力
2.
侧向压力
3.
扭转力< br>
◆咬合力异常:
1.
咬合力方向异常
2.
咬合力分布不均匀

第七章

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

◆临床上出现最早的牙周病表现:
牙龈出血
,是有无牙龈炎的重要指标
◆假牙周袋:龈沟探诊
超过
3mm
但是上皮附着水平仍位于正常
的釉牙骨 质界处,没有发生
结缔组织附着的降低,故又称为龈袋或假牙周袋。

◆引起牙槽骨吸收的局部因素有:
慢性炎症和咬合创伤

◆牙槽骨破坏形式:
1.
水平吸收:骨上袋(最常见的吸收方式)



















2.
垂直吸收:骨下袋(角吸收)



















3.
凹坑状吸收



















4.
其他

◆牙松动原因:
1.
牙槽嵴吸收




















2.
颌创伤















3.
牙周膜的急性炎症















4.
女性激素水平改变















5.
牙周瓣手术后

◆牙病理性移位原因:
1.
牙周支持组织破坏


2.
颌力的改变

◆牙周病的活动性:静止期和加重期交替出现

牙松动
是牙周炎的主要表现之一。

引起牙松动的主要原因
-------
牙槽嵴吸收

第八章

牙周病的检查和诊断

◆病史收集:系统病史(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妊娠情 况)
、口腔病史、牙周病史

◆牙周组织检查器械常规用:口镜、牙科镊、牙周探针。

◆检查方法:视诊、探诊、扪诊、叩诊、取研究模型和
X
线牙片等进行检查。

◆口腔卫生较好的指标:有菌斑的牙面
不超过
总牙面数的
20%
为口 腔卫生较好的指标。

◆牙周探诊:每个牙要记录
6
个位点的探诊深度。

◆牙松动度:一度松动:松动超过生理活动度,但幅度在
1MM
以内













二度松动:松动幅度在
1~2MM
之间













三度松动:松动幅度在
2MM
以上

◆颌检查:
1.
检查下颌位置是否在正中位,上下颌牙是否达到最广泛且密切接触的颌关系,
属于何种颌类 型
2.
上下前牙的中线是否一致,
牙排列是否正常
3.
有无拥挤或错 位、
扭转等错

4.
覆颌覆盖程度是否正常,
有无深覆颌、深覆盖或 反颌、
对刃颌、锁颌等
5.
检查颌磨耗程
度是否均匀
6.
检 查有无牙动或以为、牙缺失或牙倾斜。

◆正中颌:
又称牙尖交错颌,正常情况下,在 吞咽闭口时下颌处于正中位置,上下牙应为最
密切广泛的接触。


X
线片检查:
1.
根尖片:好、清晰




2.
曲面体层片

◆牙槽骨:
正常情况下,牙 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
1~

不超过
2mm
,这是确定有无< br>骨吸收的重要参考标志。

◆牙周膜:牙周膜在
X
线片上占据一定的空 隙称为牙周膜间隙,为
宽约
~
的连
续二均匀的线
状黑色透射线,其宽 度的变化对于牙周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骨吸收分度:
Ⅰ度:
牙槽骨吸收在 牙根的颈
1
/
3
以内





Ⅱ度: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
1
/
3

在根长
2/
3
以内,或吸收达到根长的
1
/
2







Ⅲ度:牙槽骨吸收占根长
2
/
3
以上。

第九章










牙龈病

★牙龈炎症状况:牙龈指数(
GI


出血指数(
BI


龈沟出血指数(
SBI


探诊出血
(BOP)


慢性龈炎
:是菌斑性牙龈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高。< br>
临床表现:
1.
自觉症状:在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也是牙龈炎患者就诊 的主要原因。但
慢性龈炎患者一般
无自发性出血


2.
牙 龈色泽: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患慢性龈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变为
鲜红色或
暗红色
,这 是由于牙龈结缔组织内血管增生、充血所致。

3.
牙龈外形:慢性龈炎时,由于组织 水肿,
龈缘变厚,不再紧贴牙面,龈乳头变
圆钝肥大,有时可呈球状增生

4.
牙龈质地:慢性牙龈炎时
、牙龈可变的松软脆弱,缺乏弹性


5.
龈沟深度:牙龈有炎症时由于组织的水肿或增生,
龈沟的探诊深度可达
3 mm
以上。
(正常
2~3mm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9 04: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2021.html

牙周病学复习重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