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8 16:18

头晕恶心-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南木香)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是指自觉心跳,
惊悸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位在心,
其发生 主要是阴
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血瘀,水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
配合重镇 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
预后较好,
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
则 治疗
较难,不易治愈。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
胸闷、< br>甚至眩晕、
喘促、
晕厥;
脉象或数,
或迟,
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因心为君主,
“神明出
焉”
。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阴不足,
不 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
脉运行不畅则心 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均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发
生心悸。


常证:
自觉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
甚至不能自主,
或一过性、
阵发性,
或持续时间较长,
或一日数次发作,
或数日一次发作。
兼见胸闷,
气短,
神疲乏力,
头晕喘促,
甚至不能平卧,
以至出现晕厥。脉象或 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 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
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 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
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 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
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 冷,喘促欲脱,神志
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 丧失,
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


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
心神失养而致;
实者多由痰火扰心、
水饮凌心
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
其本为气血不 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1.
心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阴心血因久病失 养,或劳欲过度,伤脾损肾,或各种原因的出血未复,或先天不足、
禀赋衰弱等原因,久而久之,心阴心 血乏源或亏虚,导致心之

气血两亏,
不能奉养于心,
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 。
正如
《丹溪心法》
所说
“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 ,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


2
.肝肾阴虚,虚火扰主



因年老体衰、
久病失养、< br>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
一则肝阴不足,

火内炽;一则肾阴 亏虚,水亏火旺,均可因虚火扰动而成心悸。如《石室秘录》说:

“怔
仲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3
.心血瘀阻,气滞络阻



因心气不足,心 阳不振,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致心血瘀阻,或寒邪入侵心脉,血寒而凝
滞不通;或因痹证日久,致心脉痹 阻;或年老气血日衰,痰湿痹阻脉络;或外邪内侵于心,
气滞络阻等原因,使心失主血脉功能而悸动不安 。如姜春华所说:

“临床上,某些器质性
心脏病,
如冠心病、
风湿 性心脏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
症见心悸、
心痛、
舌紫、< br>脉迟涩或结代,
不论寒热虚实,
必有心血鼓动不畅,
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击脉 络的
病理,此时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


4
.痰饮凌心,痰火扰心



由于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或肺失 宣降,津凝成痰,或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气内停
等,均可致痰饮内停,日久凌心射肺,致心悸不安。 或痰郁化热,或夹肝火,则痰热内盛,
上扰心神,亦可致心悸之证。如《血证论》中说:
“心中 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气,是
以心跳不安。
”凡痰饮内生者,病多日久,虚实夹杂,不仅心 病,还涉及到肺、脾、肝、肾
等脏,故证情错综复杂,辨证甚难。

5
.心阳不振,阳虚作悸



由于心阳虚弱,缺乏锻炼,或久病 失养,或年老阳虚,或阴损及阳,或阴湿伤阳,或误
服寒凉伤阳,久而久之,则可导致心阳虚弱,振奋无 力,或心失温养,则可见心悸、胸闷、
汗出、肢凉等症。正如刘渡舟所说:
“凡是由于各种原因 ,而伤及心之阳气,诸如治疗上发
汗过多,
或者过服苦寒之品,
而内伐阳气,
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
皆可发生心阳虚
的悸证。


6
.气阴两虚,心虚胆怯



若素体心阳不足,
复感温热 邪毒,
日久最易耗气伤阴而成气阴两伤,
心气虚无以贯心脉
而周行全身,心阳虚心失所 养致成心悸、心慌、胸闷等症。也有因心胆气虚而心失所主,胆
气虚怯,而决断失常,则遇事易惊恐不安 而致心悸。如突受惊吓,突遇巨响,突见异物,或
登高涉险,心惊神摇,不能自主,并逐渐加剧,而时时 心悸不已。如《济生方》所说:
“惊
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诊断鉴别

(一)诊断



1
.自觉 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 持续不止。



2
.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梦,颤 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
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
.发作常有情绪激动、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
.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
.测试血压,
X
线胸部拍片及做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

(二)鉴别



1
.与真心痛鉴别

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痛为主症,可同时出现心悸,脉结代,
严重者心痛不止,心痛彻背,唇甲发绀 或手足青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甚至晕厥,病情
危笃,通过心电图及做心肌酶学检查可进一步区别。



2

与奔豚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 ,
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难经?五十六难》
曰:
“发至小腹,
上至心 下,若奔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曰:
“病从少腹起 ,
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 br>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心悸脉多见于结、代、促等象,奔豚多见
沉脉; 另外,心电图可作进一步鉴别。



3
.与卑惵鉴别

《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
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 则惊避,似矢志状”
。卑惵虽有心慌,其病因为“心血不足”
,一般
无促、结、代、疾 、迟等脉象出现,心电图检查一般无异常,是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分清虚实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多指痰饮、
瘀血、
火邪之类。
临床上一般心悸见有神疲、乏力、脉虚者,为心气虚;见有头晕、色淡、脉细者,为心血虚;气虚基础
上出现畏 寒肢冷、面白者为阳虚;血虚基础上出现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脉细数者为阴虚;
舌紫斑、隐青,脉涩或 结代者,多夹瘀;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脉滑者,多夹痰。临床常虚
实夹杂,要仔细辨别。



2.
辨惊悸、怔忡

惊悸多因外因所致,因惊而悸, 怔忡多内因而成,外无所惊;惊悸发
作有时,
持续时间较短,
病情较轻,
为心 之用病,
治疗较易;
怔忡自觉心中惕提,
动悸不安,
稍劳即发,发作无时,持 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多为心之体病,治疗较难;二者之间可以
相互转化,惊悸日久,可以导致怔忡, 怔忡可以因惊而加重。



3.
详辨脉象变化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
故尚虚辨脉象,
如脉率快速型
心悸,可有一息 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
至以上之浮合脉。
脉 率过缓型心悸,
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
一息三至之迟脉,
一息二至之损
脉,一 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脉率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时一止,止无定
数之促脉;缓时一止 ,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
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
忽强忽弱。
临床应 结合病史、
症状,
推断脉症从舍。
一般认为,
若脉呈数、
促而沉细、
微细,
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脉见迟、结、代者,一般多 属
虚寒,
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
代脉常由元气虚衰,
脉气衰微所致。
凡久病体虚而脉象见弦
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见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
结合辨病辨证

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 的诊断,
以提高辨证准确
性,
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
常表现为心率 快速型心悸,
多属心虚胆怯,
心神动摇;
冠心病心悸,
多为阳虚血瘀,
或由痰瘀交阻而致;
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
初起多为风温
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 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风
湿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 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为患 ,多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

(二)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心神失养所致者,
治当补益气血,
调理阴阳,
以 求气血调畅,
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因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
邪所致者,
治当化痰,
涤饮,
活血化瘀,
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 br>以求邪去正安,
心神得宁。
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
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 少,
灵活应用益气养血,
滋阴温阳,

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 神之法。

(三)分证论治

1
.心虚胆怯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动数,或细弦。



分析:
心为神舍,
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
心神动摇,
少寐多梦;
胆气怯弱则善惊易恐,
恶闻声响。心胆俱虚则更易为惊恐所伤,稍惊即悸。 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
力,故胸闷气短。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劳累耗气,心气益虚,故 劳则加重。脉象动数或细
弦为气血逆乱之象。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加减:①时寐时醒者,加 川连、肉桂、②梦中惊醒者,加生龙骨、生牡蛎。③动则心慌
气短者,
加太子参、
麦冬 、
五味子。
④恐惧不能独卧者,
加炒枣仁、
熟地、
柏子仁、
枸杞子、
五味子。⑤苔厚腻,脉滑者,加竹茹、枳壳、半夏、胆星。



2
.心脾两虚



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



兼次症: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头晕恶心-


头晕恶心-


头晕恶心-


头晕恶心-


头晕恶心-


头晕恶心-


头晕恶心-


头晕恶心-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6: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357.html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