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
放疗总论
1
、百分深度剂量
(
parentage depth dose PDD< br>)百分深度剂量是最常用的照射野剂量学参数之一,定义为水
模体中,以百分数表示的射线中心轴 ,某一深度处的吸收剂量与参考深度的吸收剂量的比值
影响百分深度剂量分布的因素:
射线能量
照射野
源皮距
深度。
2
、
4 Rs
概念
⑴
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
⑵
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
⑶
氧效应及乏氧细胞再氧合
(oxygen effect and Reoxy-genation)
⑷
再群体化
(Repopulation)
3
、亚致死损伤
:指DNA
单链断裂,是一种可修复的损伤。
潜在致死性损伤:指正常状态下,应该在照射后死亡的细胞,
在适当环境条件下由于损伤的修复又存活的
现象。
致死性损 伤:指照射后细胞完全失去分裂、繁殖能力,是一种不可修复,不可逆、不可弥补的损伤。
4
、临床剂量学四原则
:⑴
肿瘤剂量要求准确;⑵
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⑶
射野设计应尽
量提高治疗区域内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受量范围;⑷
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
5
、高能电子线的剂量学特点
⑴
易于散射,皮肤剂量相对高,并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更适合表浅的肿瘤。
⑵
随限光筒到患者皮肤距离增加,射野剂量均匀性变劣,半影增宽。
⑶
百分深度剂量随射野大小,特别在射野较小时变化明显。
⑷
不均匀组织对百分深度剂量影响显著。
⑸
延长源皮距照射时,输出剂量不能准确按平方反比定律计算。
6
、剂量建成区
:指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剂量建成区。
7< br>、亚临床病灶:
指用一般检查方法所不能发现,肉眼也看不到的,而且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病灶。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宫颈癌
一、
大体分型
:
1.
糜烂型
2.
菜花型
3.
结节型
4.
溃疡型
二、宫颈的组织学分类
1.
鳞状细胞癌:占绝大多数,占
90%
以上
2.
腺癌
3.
混合癌
4.
末分化癌
三、淋巴转移
:淋巴管是宫颈癌最常见最 重要的转移途径。一般由原发病灶通过附近的淋巴管首先向宫颈旁—
闭孔—髂内、髂外等淋巴结—髂总淋 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
四、临床表现
1.
阴道出血
2.
白带增多
3.
压迫症状
4.
全身症状
5.
转移症状
五、分期
0
期
原位癌
I
期
肿瘤局限于宫颈(不论宫体是否受侵)
Ⅰ
b
不论临床或非临床所见、病变范围超过
Ia2
期,但病灶局限于宫颈
Ⅰ
b1
临床病灶最大直径≤
4cm
Ⅰ
b2
临床病灶最大直径
>4cm
Ⅱ期
肿瘤浸润超过子宫、但未达盆壁或阴道侵犯未达下
1/3
Ⅱ
a
无明显宫旁浸润
Ⅱ
b
有明显宫旁浸润
Ⅲ期
肿瘤扩展 到盆壁或侵犯阴道达下
1/3
(包括因肿瘤压迫所至肾盂积肾无功能者)
Ⅳ期
肿瘤扩展超出真骨盆,或侵犯膀胱或直肠粘膜(粘膜泡状水肿不归此期)
六、放射治疗
1
、原则:
1
)Ⅱ
a
之前
(
包括Ⅱ
a)
可进行手术治疗;Ⅱ
b
以上放化疗(中晚期癌症的标准模式)
2< br>)
Ia
可单独做腔内;
Ia
以上腔内
+
体外
2
、腔内照射参考点:
“A”
点:阴道穹窿垂直向上
2c m
,与子宫中轴线外
2cm
交叉处。解剖上相当于子宫动脉与输尿管交叉处。
“B”
点:
“A”
点水平向外延伸
3cm
处。
七、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
1
、适应症:术后放射治疗是根据手术情况决定的 ,具有影响预后因素:如宫颈局部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
切缘阳性、脉管瘤栓、宫旁浸润以及肌层浸 润深度等,可行术后放射治疗,以提高疗效。
2.
宫颈癌的术后放射治疗方法:①
前后两野对穿照射②
盆腔四野盒式照射
③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3.
术后放射治疗剂量:
45Gy/25f/5
周
八、宫颈残端癌
:是指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在残留的宫颈部分发现的癌。
宫颈残端可有两种情况:
外阴癌
一、淋巴转移
:一般先 转移到腹股沟浅淋巴结(前哨淋巴结)
,然后到腹股沟深淋巴结。
二、治疗原则:< br>外阴癌治疗以手术为主,一般采用外阴根治术及双侧腹股沟淋巴清扫,在某些情况下配合术前
或术 后放疗或化疗。
三、
术后放疗适应症
:
手术切缘距肿瘤边缘小于< br>1cm
;
肿瘤基底不净,
血管、
淋巴管受累;
肿瘤侵润深度>
5mm
,
腹股沟淋巴结术后病理证实阳性者(
2
个以上微转移,1
个大转移或淋巴结包膜受侵)
;替代淋巴结引流区域清
扫术的放疗。
淋巴瘤
一、新的淋巴瘤分类(
WHO)
的依据和原理有哪些?
REAL
分类方案的根据: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来源;遗传学;临床特征
WHO
淋巴瘤分类在
REAL
分类方案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
①
改变了某些淋巴瘤的名称:滤泡中心淋巴瘤
-----
滤泡淋巴瘤
②
删除了伯基特样淋巴瘤、霍奇金样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将这些淋巴瘤归入相应的 淋巴瘤病理亚型中
③
有些类型被确定了独立病理类型:如脾边缘带
B
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
T
细胞淋巴瘤
二、免疫组化和遗传学异常在淋巴瘤的分类中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NHL
来源 于相应的淋巴细胞,大部分
B
细胞或
T
细胞淋巴瘤具有相应正常淋巴细胞不同 分化阶段的免疫特
征。不同病理类型具有相应正常淋巴细胞的抗原表达,免疫组化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
NHL
具有系列基因变异,包括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等。和上皮类恶性肿瘤 不同的是,淋巴瘤细胞的基
因相对稳定。染色体易位是
NHL
癌基因激活的主要机制, 导致相关癌基因产物的高表达,
NHL
常有特异性染
色体缺失、体细胞突变。
三、在淋巴瘤的分期检查中,常规的必须检查的项目有哪些。胸部
CT
检查为什么不能 代替常规的站立位正侧
位
X
线片。
1
.必要检查项
(1)
病理检查
(2)
病史包括淋巴结肿块首次出现的时间、大小、质地、增长情况等,有无
B
组症状。
(3)
体格检查
一般状况评分、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韦氏环、下咽、喉和皮肤等。
(4)
实验室检查
全血计数,
肝肾功能,
血沉
(ESR)
,
乳酸脱氢酶
(LDH)
,
B
微球蛋白 ,
蛋白电泳,
免疫球蛋白
(
IgC
,
IgA
,IgM
,
IgD
)
。
(5)
血清中相关抗体 检测(抗
HIV
、抗
EBV
)
。
(6)
胸正侧位片测定纵隔肿瘤和胸廓横径的比值等。
(7)
头颈部
CT
原发肿瘤位于头颈部时,常规做头颈部
CT
,以评价原发肿瘤大小、侵犯范围
(8)
胸部/腹部和盆腔
CT
常规做胸腹部和盆腔
CT
, 只有在病人经济困难时才考虑
B
超检查。
(9)
骨髓活检或/和骨髓穿刺
治疗开始前进行,骨髓活检准确性优于骨髓穿刺。
(10)
心电图。
四、临床上常用的
大纵隔
定义有两种:
站立位胸正位
X
线片时纵隔肿瘤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
>
1 /3
;或纵隔肿瘤最大横径与第
5
、
6
胸椎间
胸廓内横径之 比
>1/3
。
纵隔肿瘤大于
10 cm。当纵隔肿瘤偏于一侧时,胸正位
X
线片上难以准确测量肿瘤大小,因此,临床上可考虑以
CT
为标准确定大纵隔定义。
五、以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淋巴瘤都包括哪些类型
。
I
-
Ⅱ期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
HL
I-
Ⅱ期
I-
Ⅱ级滤泡淋巴瘤
I-
Ⅱ期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I-
Ⅱ期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瘤
六、霍奇金淋巴瘤概念,分类依据,类型
HL
定义为在非肿瘤细胞性反应细 胞的背景上具有少量特征性的
RS
肿瘤细胞及其变异型
RS
细胞的恶性淋巴瘤 。
HL
主要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和反应细胞背景进行病理分类。
1966
年
Rye
会议上提出了
4
种病理分类:淋巴细胞为 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
七、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类?
I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
II
结节硬化型
III
混合细胞型
IV
淋巴细胞衰减型
V
富有淋巴细胞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八、霍奇金病治疗原则
临床分期
主要疗法
1
、
IA IIA
扩大照射
:
膈上用斗篷式
;
膈下用倒“Y”字式
2
、
IB IIB IIIA IIIB IV
联合化疗十局部照射
如
HD
有
B
组症状、
纵隔大肿块、
属淋巴细胞消减型,
分期
III-IV
者,< br>均应以化疗为主,
必要时再局部放疗。
化疗采用
MOPP
方案,初治者 的完全缓解率达
85%
,至少用
6
疗程,或一直用至完全缓解,再额外给2
疗程。对
MOPP
方案耐药者,可采用
ABVD
方案
, 75%
一
80%
可以缓解。也有用
MOPP
与
ABVD
交替治疗,取得了更高的缓解
率,而且减少了耐药。
九、
HL
转移特点和规律
HL
转移途径从一个淋巴结区域 向邻近淋巴区域循序转移,而不像
NHL
那样出现跳跃性转移。
十、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
HL
的临床特点
1
可发生任何年龄组,中位发病年龄
30
岁
2
男女比为
3
:
1
或更高。
3
常侵犯周围淋巴结,而非中央淋巴结,纵隔受侵少见。
4
常无
B
组症状,死亡率低,
90%
病人生存超过
10
年。
5
较易转变为
NHL
6
死亡原因:主要为
NHL
、其他癌症、治疗并发症。
泌尿生殖系统
前列腺癌
1.
局部侵犯与转移途径
(一)局部侵犯
易侵犯前列腺包膜和精囊
侵犯直肠少见
(二)淋巴结转移
闭孔神经淋巴结最常见
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骶前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也可转移至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
(三)远处转移
由于前列腺静脉丛和骶前巴氏静脉丛交通,则以骨转移多见:最常见部位为腰椎, 依次为骨盆、腰椎、股
骨近端、肋骨、胸骨和颅骨。成骨性改变(
80%),
破骨改变 (
5%
)混合性改变(
15%
)
广泛性血行转移少见,以肺和肝转移常见
2
.
局限期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外照射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
建议应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适形放疗
2.
低危病人适宜的照 射剂量为
70-75Gy/35-41
次,包括或不包括精囊
3.
中危或高危病人的照射剂量提高至
75-80Gy
,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
4.
高危或更高危病人应考虑盆腔淋巴结照射,合并辅助内分泌治疗和
/
或新 辅助内分泌治疗
5.
高剂量照射>
75Gy
时,建议应用图像引导 放疗技术,以减少
PTV
边界
3.
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放疗适应症(葛老师重点)
1.
病理 切缘阳性
2.
前列腺包膜受侵,病理
T3
或
T4 3.
精囊受侵
4
。术后
PSA
持续增高
4
.
睾丸恶性肿瘤,照射野狗腿野
:包括副主动脉旁及同侧髂血管淋巴引流区。
5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放疗适应症包括哪些
。
1.
病理切缘阳性
2.
前列腺包膜受侵,病理
T3/T4
;
3.
精囊受侵;
4.
术后
PSA
持续增高;
n 8-10
分
6
、前列腺特异抗原
(
PSA
)
:前列腺癌时总
PSA
高,游离
PSA
低
头颈部肿瘤
鼻咽癌
一、大体上一般将鼻咽癌分为
4
个类型
:
1.
结节型
2.
菜花型
3.
溃疡型
4.
粘膜下侵润型
二、
2003
年
WHO
鼻咽癌病理分型
:
1.
非角化型癌
2.
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3.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三、颈突前间隙:三叉神经第三支;
颈突 后间隙:自内向外有颈内动脉、
9-12
对脑神经、交感神经节、颈内静脉、颈静脉淋巴链
咽后间隙:
Rouviere
’< br>s
淋巴结,位于寰椎水平体中线两侧各约
1.5cm.
四、
临床表现
症状:
1.
血涕
2.
鼻堵
3.
耳鸣
4.
耳聋
5
头痛
6.
面麻
7.
复视
体征:鼻咽肿物;颈部肿块;脑神经受侵的临床表现。
五、颅底受侵引起的颅神经麻痹综合征
1.
眶上裂综合征:第Ⅲ、Ⅳ、Ⅴ
1
、Ⅵ颅神经经眶上裂出颅,当肿瘤侵犯 眶上裂,可引起上述颅神经的麻
痹,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2.
眶尖综合征:肿瘤侵犯眶尖视神经管,首先引起视神经受压或受侵,
引起视力下降,复视,甚至失明。
然后出现部分或全部眶上裂综合征的表现,即Ⅱ、Ⅲ、Ⅳ、Ⅵ 、Ⅴ
1
颅神经受侵。
3. < br>垂体蝶窦综合征:肿瘤侵及蝶窦,后组筛窦,第Ⅲ、Ⅳ、Ⅵ颅神经先受累,继而出现Ⅴ
1
和Ⅱ颅神经损
伤。
4.
岩蝶综合征:又名海绵窦综合征或破裂孔综合征。 是肿瘤侵及破裂孔,岩骨尖,向前外卵圆孔和海绵窦
侵犯,首先引起外展神经麻痹,继而顺次出现Ⅴ3
、
2
、
1
、Ⅲ、Ⅳ、Ⅱ颅神经麻痹。
5.
颈静脉孔综合征:肿瘤直接侵犯后颅窝颈静脉孔一带,出现Ⅸ、Ⅹ、Ⅺ颅神经麻痹。
6.
舌下神经孔症状:肿瘤侵犯枕大孔舌下神经孔,引起舌 下神经麻痹,出现舌肌麻痹,舌活动障碍,影响
说话,咀嚼和吞咽功能。
六、治疗原 则:早期鼻咽癌一般采用单纯放射治疗;中晚期可行同步放化疗;局部残留或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
手术治 疗。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手段。
七、
CTV
:包括两部分
CTV1
:临近肿瘤的软组织或淋巴结(鼻咽、咽
后间隙、咽侧间隙、颅底、蝶窦下部、翼腭窝、鼻腔和上颌
血癌-
血癌-
血癌-
血癌-
血癌-
血癌-
血癌-
血癌-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4: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246.html
-
上一篇:神经科五大疾病特征及鉴别诊断
下一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