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639】201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18 13:46

蛋疼-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玛丽亚妇产医院)

639

2016

WHO
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 读











文自
2008
年第
4
版世界卫生组织
(WHO)
造血与
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
以下称
2008

)< br>发布以来,
淋巴组织肿瘤
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展,有些类型的淋巴瘤需要重新定义,
同时也报道一些新的亚型。
2016

5

1 5
日,
2008
版的主编
Swerdlow
等在
Blood
杂志发表了新分类
(
以下称
2016

)
的修订说 明。在此基础上,我们查找了相关文献,
通过对比
2008
版,对上述
201 6
版分类修订说明中的主要更
新内容进行了如下解读,以飨国内读者。

一、成熟
B
细胞肿瘤

(

)
慢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
/
小细胞淋巴瘤
(CLL/SLL)
2008
版诊断标准 :
达到以下
3
项标准可以诊断:
(1)
外周血
B
淋 巴细胞计数≥
5
×
109/L; B
淋巴细胞
2016
版更 新诊断标准
对第一项
'B
淋巴细胞
9/L

如存在
CLL
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
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
CLL'
修改为
'
如果没有骨髓外病变,
在淋巴细胞
9/L
时,即使存在血细胞减少或疾病相关 症状也
不诊断
CLL'

2016
版还强调
'
增 殖中心
(proliferative centre,
PC)'
的临床意义:一些 典型的
CLL/SLL
患者可见
PC

30%

P C
可伴有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 D1
表达,
表达
Myc< br>蛋白。
多项研究表明,伴有大的融合型或高增殖指数的
PC

CLL/ SLL
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提出认识
TP53

NOTCH1

SF3B1

ATM

BIRC3
基因突变的潜在临床意 义。
(

)
单克隆性
B
淋巴细胞增多症
(MBL) 2008
版诊断标准:
MBL
是指健康个体外周血存在少量的单克隆
B
淋巴细胞。
诊断标准:
(1)B
细胞克隆性异常;
(2)
外周血< br>B
淋巴细胞
2016
版变化:诊断标准仍不变,但强调需区分低计数型
MBL

高计数型
MBL

如果外周血克隆性
B
淋 巴细胞
9/L

则定义
为低计数型
MBL
,如果克隆性B
淋巴细胞≥
0.5
×
109/L

为高计数型
MBL
。两者生物学特性不同,低计数型
MBL

少进展,如果没有新的疾 病进展证据,不需要进行监测。而
高计数型
MBL
生物学特性与
CLL Rai 0
期患者类似,
这部分
患者应该每年常规随访。
2016
版 提出
'
组织型
MBL'
的概念,

'
小淋巴细胞淋 巴瘤
'
侵犯淋巴结,
但没有明显的淋巴瘤进展
特征,如某些实体肿瘤中可见淋 巴结的
'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
侵犯。
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
如果
SLL/CLL
侵犯的淋巴结但
没有发现
'
增殖中心
'
,且
CT
扫描淋巴结直径,此时诊断为
'
组织型
MBL'

而不诊断为
SLL/CLL

(

)
滤 泡淋巴瘤
(FL)

原位滤泡肿瘤
(ISFN)
、儿童型滤泡淋巴瘤 和其他相关淋巴瘤
2016
版诊断标准未对
FL
诊断标准做修订,但提出2
个特殊
亚类以及
2
个独立疾病分类。
1
.原位滤泡肿 瘤:
ISFN
即之
前所谓
'
原位滤泡淋巴瘤
'
, 改为
ISFN
是因为强调其极少发
展为真正的
FL

ISF N
罕见进展,但常在其他淋巴瘤的基础
上出现或同时合并其他淋巴瘤,组织学上需要与
FL
部分侵
犯淋巴结相鉴别。
ISFN
染色体拷贝数异常较局限型侵犯的FL
少见,

ISFN
也可出现
B
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
重排
外的继发性遗传学异常,目前推测其发生机制为外周血中伴
t (14

18)(q32

q21)
异常的
B
淋巴 细胞在生发中心停留,形
成非增殖中心,此时甚至可能尚不可肉眼识别,逐渐发展为
明显
ISFN(
组织学可见
)
。有研究提示外周血中伴
t(14
18)
的细胞越多,
ISFN
进展为
FL
的风险也越高。
2
.十二指肠

FL
:指局限于十二指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低级别
FL
,不
同于其他肠道
FL
。部分十二指肠
FL
可自愈,绝 大多数不需
要治疗。十二指肠
FL
病理学特征更类似于
ISFN
和< br>MALT
淋巴瘤。
3
.儿童型
FL

'
儿童
FL'

2008
版中作为
FL
的暂
定亚类存在, 其病理特征为淋巴结中可见扩张的高增殖滤
泡,细胞形态学常为明显的母细胞样滤泡中心细胞,而非典< br>型的中心母细胞或中心细胞;肿瘤细胞缺乏
BCL2
重排,但
可以有
B CL2
蛋白表达,无
MYC

BCL6
基因重排。因此,
缺 乏
BCL2
重排和细胞增殖指数高是其与典型
FL
鉴别的主
要指标。 儿童
FL
常常局限,预后良好,不需要治疗。儿童
FL
也可见于成人,两组病 程和预后无差别,故
2016
版分类
统称为
'
儿童型
FL'
。但儿童型
FL
需要与
FL

3
级鉴别,特
别是在成人病例中。
4
.伴干扰素调节因子
4(IRF4)
异常的大
B
细胞淋巴瘤:也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的淋巴瘤,

2016
版中 作为暂定亚类呈现。常常发生于韦氏环和
(

)
子宫颈,一般为早期病变。形 态上可出现
FL 3B
级或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样的滤泡性、滤泡和弥漫性共存、呈
弥漫性生长。细胞强表达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
1(MU M1)/IRF4
,同时表达
BCL6
及伴高增殖指数。
BCL2

CD10
表达于半数患者,少部分表达
CD5
。细胞常为生发中
心起 源。
大部分病例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
(IGH)/IRF4
重排,
或同时有
BCL6
重排,但无
BCL2
重排。
有些病例没有
IRF4
重排,但
IRF4/MUM1
强表达也归入此类。这类淋巴瘤较儿
童型
FL
侵袭性强,但对治疗反应良好。在年长患者中,应
注意和
CD10
-< br>/MUM1+

FL
鉴别,后者常预后不良。
(

)
套细胞淋巴瘤
(MCL)
、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
MCL
和原位套细胞肿瘤
(ISMCN)MCL
的诊断标准在
2016
版分类中未做改< br>变,
但将
MCL
明确分为两型:
经典型
MCL
和白血 病型非淋
巴结性
MCL(
即所谓惰性
MCL)
。两者在细胞起源上不 同,
经典型
MCL
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IGHV)
基因未突变 或
少部分突变,
同时表达
SOX11

常侵犯淋巴结和其他的结外< br>组织,伴
t(11

14)
之外的继发遗传学异常。白血病型非淋巴< br>结性
MCL
则常为
IGHV
突变型,不表达
SOX11
,常侵犯外
周血、骨髓和脾脏,临床过程多为惰性,继发遗传学异常较
少,但如果出现
TP53
异常,可表现出非常侵袭的临床病程。
2016
版分类中强调了细胞周期蛋 白基因
2(CCND2)
易位
[

与免疫球蛋白
κ

λ
轻链基因
(IGK/IGL)
易位
]

cyc lin
D1/t(11

14)
阴性
MCL
诊断中的作用 ,大约
50%

cyclin
D1/t(11

14)< br>阴性
MCL
存在
CCND2
易位。另外,此次分类
将原来的< br>'
原位套细胞淋巴瘤
'
改称为
'
原位套细胞肿瘤
'

强调
其相对良性的疾病特征。
ISMCN

cyclin D1+
细胞局限于滤
泡套区的内套层,并未达到
MCL
的诊断标准,需要与套 区
生长模式的
'
显著性
' MCL
鉴别,低增殖性的套区生长模式< br>MCL
也可表现相对惰性的病程。
ISMCN
常常偶然被发现,
有时与 其他淋巴瘤共存,其发生率较
ISFL
低。
ISMCN
可呈
播散性表 现,
但很少出现进展。
(

)
毛细胞白血病
(HCL)20 08
版认为
HCL
无特征性遗传学异常,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
(NGS)的发展,目前已经证实
BRAF V600E
突变见于几乎所

HCL< br>患者,
而不见于变异性
HCL
和其他小
B
细胞淋巴肿
瘤。
BRAF V600E
不见于使用
IGHV 4

34
片段的
HCL
,但
这部分患者
70%
伴有
MAP2K1突变,
MAP2K1
突变也见于
变异型
HCL

(
)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LPL/WM)< br>及其相关性疾病
2016
分类认为,由于
MYD88
L265P突变在
LPL/WM
中发生率高达
90%

MYD88 L26 5P
突变对于
LPL/WM
与其他伴浆细胞分化形态学表现的小
B
细 胞淋巴瘤的鉴别至关重要。
但该突变并不是
LPL/WM
所特
有,
M YD88 L265P
突变也可见于少部分其他小
B
细胞淋巴
瘤,部分
IgM
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MGUS)

30%
的 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一半以上的原发
皮肤弥漫大
B
细 胞淋巴瘤-腿型,以及多数免疫豁免部位
DLBCL(
睾丸和中枢
)

因此,
MYD88 L265P
突变是
LPL/WM
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而非特异性指标。
基于
MYD88 L265P
突变的研究,已进一步明确单 一性淋巴浆细胞的细胞形态对
LPL/WM
病理诊断比组织形态更具有价值。
如果细胞 形态为
单一性伴浆细胞分化的小
B
细胞,
即使伴有淋巴结结构完全
破 坏或存在显著的滤泡克隆,也应考虑
LPL
,而之前认为的
所谓多形性
LPL

LPL

γ
重链病不再诊断为
LPL
。因为多数
IgM

MGUS
伴有
MYD88 L265P
突 变,

IgG/IgA

MGUS
、浆细胞瘤不伴
MYD8 8 L265P
突变,目前认为
IgM

MGUS

LPL
和其他
B
细胞淋巴瘤类似而不同于浆细胞
瘤。因此,
2016
版分类将
MGUS
分为两型:
IgM

MGUS

IgG/A

MGUS

(

)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1


胞起源
(COO)
2008
版分类中提到应用基因表达谱
(GEP)


DLBCL
区分为生发中心来源
(GCB)
、活化
B
细胞来源(ABC)
和少部分不能分类型。但由于
GEP
尚未普遍开展,基
于免疫 组织化学
(IHC)

COO
分类与
GEP
结果存在一定的 不
符合率,因此该版分类未强调进行
COO
分类。近年来由于
众多研究表明< br>COO
分类对预后及治疗指导至关重要,因此
2016
版分类中要求对
DLBCL
进行
COO
分类。由于
GEP

不能在临床常规 开展,可考虑应用
IHC
的分类法进行替代,
其中基于
CD10
、< br>BCL6

IRF4/MUM1

Hans
分法是最常用进行
COO
分类的
IHC
方法。
2
.其他临床相关的重 要表型、
分子
/
细胞生物学特征:
DLBCL
近年来一个重大的进展 即是
对伴
MYC
异常
DLBCL
的认识,
MYC
重 排见于
5%~12%

DLBCL
非特指型
(NOS)
,< br>常常与
BCL2
重排同时发生或少部
分与
BCL6
易位同时发 生,即所谓的
'
双次打击
'

'
三次打击
'
淋巴瘤,这部分患者在
2016
版分类中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分
类呈现,即伴
MYC

BCL2

(

)BCL6
重排的高侵袭 性
B
细胞淋巴瘤
(HGBL)

MYC
蛋白表达在
DLBCL NOS
中发生
率更高,达
30%~50%
,其中
20% ~35%

BCL2
共同表达。
大部分
MYC/BCL2
蛋 白表达的患者并不伴有
MYC/BCL2

色体改变,因此被称之为
'
双表达淋巴瘤
(DEL)'
。其中
MYC
阳性的判读界值通常为
40%
,而
BCL2
阳性界值报道不一,
推荐以
>50%
阳 性细胞为
BCL2
阳性标准。
DEL
虽然被多数
研究认为是预后差类 型,
但比
HGBL
预后要好。
因为抗
CD30
抗体的出现以 及其良好的预期疗效,
CD30
可能成为
DLBCL

NOS
的潜在治疗靶点,因此推荐在
DLBCL
中检测
CD30

表达。 因此
DLBCL
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测至少要包括
CD20

BCL2

MYC

CD10

BCL6

MUM 1

CD30

NGS
研究
发现体细胞突变存在于所有DLBCL
亚类,
GCB

ABC

突变基因谱存在一 定差异。
两组共同存在的突变包括:
TP53

免疫监视相关基因
B 2M

CD58
,表观调控相关基因
CREBBP/EP300
、< br>KMT2D/C(MLL2/3)

MEF2B

以及活化性

蛋疼-


蛋疼-


蛋疼-


蛋疼-


蛋疼-


蛋疼-


蛋疼-


蛋疼-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3: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1218.html

【639】2016版WHO淋巴肿瘤分类修订解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