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的功效-
糖尿病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大全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 us
)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
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
有遗传倾向,
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
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 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
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 萄糖耐量减低及
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
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
经等病变。
严重 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
高渗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而威
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 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 “消瘅”。根据发
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
同名称。《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 了论述。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
始子《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末,为后世 医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
献资料。
【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
(一
)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19 80
年世界卫生组织
(
WHO)
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
1 .
有糖尿病症状者,空腹血糖≥
7.77mmol/L
(
140mg/dl)
或任何(时间
)
一次血
糖值≥
11.1mmol/L
(200mg/dl)
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2.
结果可疑时,应再作糖耐 量试验(
OGTT)
。成人空腹口服葡萄糖(
75g)
后测血
糖。< br>
附
1
:糖尿病判断标准(
WHO)mmol/L(mg/dl)
:
1.
糖尿病空腹
:
静脉全血≥
6.66(120)
;毛细血管全血≥
6.66(120);静脉血浆≥
7.77(140)
。
2.
糖尿病空腹及/
或
2
小时:
静脉全血≥
9.99(180)
;
毛细血管全血≥
11.1(200)
;
静脉血浆≥
11.1(200)。
3.
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静脉全血<
6.66(120)
;毛细血管全血<
7.77(140)
;
静脉血浆<
7.77(140)< br>。
4.
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及
/
或
2
小 时:
静脉全血
6.66(120)
~
9.93(179)
;
毛细血
管全血
7.77(140)
~
111(199)
;静脉血浆< br>7.77(140)
~
11(199)
。
附
2:糖尿病诊断标准(
WHO)
静脉血浆法
2
小时血糖
>11.1 mmol/L
,
(
200mg/dl)
为糖尿病。
7.77mmol /L
(
140mg/dl)
以下为正常,
7.77
~
11. 1mmol/L
(
140
~
200mg/dl)
为糖耐量减低(impu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
3.
无糖尿病症状者,则尚需再有一次血糖值高于正常,如
OGTT
时,服糖后1
小时血糖值
>11.1mmol/L
(
200mg/dl)
; 或复查空腹血糖,服糖后两小时血糖
或任一次血糖仍增高,方可确诊为糖尿病。
(二
)1982
年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扩大会议于北京制订
1.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或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者,空腹血糖
>7.2mmol/L
(
130mg/dl)
或
/
和餐后
2
小时
>8.8 8mmol/L
(
160mg/dl)
,不必作
OGTT
即
可诊断糖尿病。
诊断标准(见表
16)
。
中血糖值超过正常均值上限而未达到诊断标准者为糖耐量减低。
凡符合
1
、
2
两标准之一者,均可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
OGTT
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
0hr: 125 mg/dl
;
6.94 mmol/L
;
0. 5hr: 190 mg/dl
;
10.55 mmol/L
;
1hr: 180 mg/dl
;
9.99 mmol/L
;
2hr: 140 mg/dl
;
7.77 mmol/L
;
3hr: 125 mg/dl
;
6.94 mmol/L
;
50
岁以上每增加
10
岁增加
m g/dl(mmol/L)
:
0. 5hr: 5mg/dl
;
0.2775mmol/L
;
1hr: 10 mg/dl
;
0.555 mmol/L
;
2hr: 5 mg/dl
;
0.2775 mmol/L
;
注
:
自
0~2
小时每次血糖值为一点
,
四点中有三点大于或等于表中各时相标准 者
则诊断为糖尿病。
二、妊娠糖尿病(
GDM)
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
1.
空腹服葡萄糖后:静脉血浆≥
105 mg/dl
;
5.8 mmol/L
;静脉全血≥
90
mg/dl
;
5.0 mmol/L
。
2. 1
小时:静脉血浆≥
190 mg/dl
;
10.6 mmol/L
;静脉全血≥
170 mg/dl
;
9.5 mmol/L
。
3. 2
小时:静脉血浆≥
165 mg/dl
;
9.2 mmol/L
;静脉全血≥
45 mg/dl
;
8.1
mmol/L
。
4. 3
小时:静脉血浆≥
14598.1 mg/dl
;静脉全血
25 mg/dl
;
7.0 mmol/L
。
mg/dl
;
注
:
达到上述标准
2
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三、儿童糖尿病
1.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且于
1
日中任何时候血浆血糖≥
11.1mmol/L
(
200mg/dl)
,或者不止一次空腹血浆血糖≥
7.8mmol/L
(
140mg/dl)
。
2
、
口服葡萄糖
(
1.75g/kg)
后,< br>2
小时及空腹至
2
小时血浆血糖均≥
11.1mmol/L
(
200mg/dl)
。
四、糖耐量减低(
IGT)
糖尿病症状不明显,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血浆血糖值在正常与糖尿病之间,
30
、
60
分钟时血糖必有一次≥
11.1mmol/L
(
200mg/d l)
。
五、隐性糖尿病(
Prev IGT)
有糖尿病高血糖或 糖耐量减低史,
过去在某种应激状态如妊娠及不明确的刺激时,
出现糖耐量减低,称之谓隐性糖 尿病。
六、潜伏性糖耐量异常(
PotIGT)
为潜伏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
附
1]
:糖尿病分型标准
1.
Ⅰ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1)
发病较急
(
2)
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 ,
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如停用胰岛素则容易发生
酮症酸中毒。
(
3)
典型者发病于幼年,但可于任何年龄开始有症状或被发现。
(
4)
多在遗传基础上加一外来因素(如病毒感染
)
而发病,少数病例在第Ⅺ 染色
体上
HLA
抗原阳性率增高或减低,并伴有特异性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早期胰< br>岛细胞抗体(
ICA)
阳性。
2.
Ⅱ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1)
起病常隐潜,常常无或很少有糖尿病症状。
(
2)
多数发病于
40
岁以后,亦可见于幼年,后者称为幼年人中年起病型糖尿病
(
MDDY)
。
(
3)
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发生倾向 ,但于感染及应激反应时可出现酮症。
(
4)
血浆胰岛素水平往往正常或稍 低,
甚至稍高于正常,
有胰岛素耐药性者可增
高。
(
5)
肥胖常为诱因,
控制进食加运动使体重下降时,
高血糖症和糖耐量异常可恢
复 正常。(
6)
遗传因素较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7)
饮食及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及应激或感染发生高血糖症时也需胰岛素治疗。
(
8)
胰岛细胞抗体常阴性,与
HLA
相关抗原的关系不大。
[
附
2]
:
1979
年中国兰州糖尿病会议制定的、
1980
年修正后经卫生部审批的暂
行标准为:①显性糖尿病:有糖尿病症状或曾有酮症病史,伴尿糖阳性,空腹 血
糖≥
7
.
3mmol
/
L
(
130mg
/
dl)
,餐后
2h
血糖≥
11.2mmol
/
L
(
200mg
/
dl)
;或
OGTT
曲线上有
3
点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餐后
1
/
2h
及
1h
值仅取一
点计算
)
。②隐性糖尿病:无症状,而空腹及餐后
2 h
血糖及
OGTT
数值达到上
述标准。③糖耐量减低:无症状,但
OGTT
曲线上有
2
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
(见表
2)
。
[
附
3]
:
WHO
的诊断标准
静脉血 浆真糖法,口服葡萄糖
75g
:①有糖尿症状,不需作
OGTT
,一日中任何
时候的血糖≥
11
.
2mmol
/
L
(
2 00mg
/
dl)
者。②有或无糖尿病症状,空服血
糖不只一次≥
7 .8mmol
/
L
(
140mg
/
dl)
者。③有糖尿病症状,
而血糖未达上述
诊断标准,于过夜空腹状况下,口服葡萄糖
75 g
后
2h
血糖≥
11
.
2mmol
/
L< br>(
200mg
/
dl)
者。④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有一个附加的异常血糖 值,即第一次
OGTT
的
1h
及
2h
血糖均≥
1 1
.
2mmol
/
L
;或重复一次
OGTT
,2h
血糖仍达
到≥
11
.
2mmd
/
L
水平或空腹血糖≥
7
.
8mmol
/
L
者。
空腹 血糖<
7
.
8mmol
/
L
,
2h
血糖在
7
.
8-11
.
2mmol
/
L
(
140-200mg
/
dl)
称葡萄糖耐量减低
(
IGT)
。
上述标准亦适用于妊娠妇女,但对
IGT
的孕妇,应按糖尿病处理。
莲子的功效-
莲子的功效-
莲子的功效-
莲子的功效-
莲子的功效-
莲子的功效-
莲子的功效-
莲子的功效-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2: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0427.html
-
上一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概况
下一篇:糖尿病治疗的目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