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脸针有效果吗-
一、
遗传病的特点:
1.
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垂直传递
2.
遗传病的数量分布:患者与正常成员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3.
遗传病的先天性:遗传病常有先天性的特点。
4.
遗传病的家族性:常有家族聚集现象。
5.
遗传病的传染性:人类朊粒蛋白病(既遗传又具有传染性)
。
二、
遗传病分类及代表性疾病:
(
1
)单基因 病:常染色体显性(
AD)
遗传病如多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常染色体隐
性
( AR)
遗传病如白化症、苯丙酮尿症等;
X
连锁隐性
(XR)
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血友病、
DMD
;
X
连锁显性
(XD)
遗传病 如抗维生素
D
性佝偻病、色素失调症。
Y
连锁遗传病:外耳
道多毛症
(
2
)多基因病如冠心病﹑高血压(
3
)染色体病
Down
综合征(
4
)体细胞遗传病如
恶性肿瘤、白血病、自身免疫缺陷病 及衰老等。
(
5
)线粒体遗传病如视神经萎缩
三、
基因的 化学本质:
绝大部分生物
(包括人类)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
DNA
,< br>某些仅有
RNA
和蛋白质的病毒中,
RNA
是其遗传物质。
四、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 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围绕着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螺旋结
构。
2.
两条长链 的碱基在双螺旋内侧按碱基配对原则
(A=T
,
G
三
C
)以 氢键相连。
3.
相邻碱基对旋转
36
度,间距
0.34n m
,一个螺旋包含
10
个碱基旋转
360
度,螺距为
3.4 nm
。
4.
不同的
DNA
分子中
4
种碱 基的排列顺序各不相同,蕴含着各种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
五、
基
因的分类、生物学特性
分类:
(
1
)单一基因 ;
(
2
)基因家族;
(3)
假基因;
(4)
串联重 复基因
特性:自我复制;基因的决定性;突变
六、
断
裂基因的结构特点
1.
外显子
:
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断裂基因组成
2.
内含子
:
间隔序列
3.
侧翼序列(非编码区)
:调控作用
(
1
)启动子(
2
)增强子(
3
)终止子
七、
基
因的复制特点:
1.
互补性
2.
不连续性
3.
半保留性
4.
反向平行性
5.
不对称性
八、
基
因的表达特点:
转录:转录过程及产物的加工和修饰,以
DNA
为模板合成
mRNA
的过程
翻译: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多肽的全过程
RNA
编辑及其意义:碱基之间的转换
九、
人
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
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全 部
DNA
序列,
阐明人类所有遗传信息的组成和表
达,
为人类遗传多 样性的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从而揭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
因。
任务: 构建人类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转录图和序列图
,
为最终完成基因图打下
基础。
十一、后基因组计划(
PGP
)涉及哪些方面?
1.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
2.
环境基因组学
3
蛋白质组学
4.
疾 病基因组学
5.
比较基因组
学
6.
药物基因组学
7.
代谢组学
8.
表观基因组学
十二、基因突变的特征、诱发因素、形式:
特性:
1.
可逆性
2.
多向性
3.
有害性
4.
稀有性
5.
随机性
6.
重复性
诱发因素:
1.
化学因素
:
如药物、 农药、工业毒物、化学添加剂
2.
物理因素:如电
离辐射、电磁辐射
3.
生物因素:如病毒、生物类毒素
形式:
1.
静态突变:①点突变
碱基突变、转换、颠换
②移码突变
2.
动态突变
十三、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
化学成分:
DNA
;组蛋白;非组蛋白;
RNA
基本单位:
核小体
十四、染色体的包装
:
染 色质由无数个重复的核小体亚单位构成。核小体则由
4
种组蛋白(
H2A
、< br>H2B
、
H3
、
H4
各
2
个分子)
组成的八聚体核心表面围以长约
146bp
的
DNA
双螺旋所构成,
此时
DNA
分
子被压缩了
6
倍。组蛋白
H1
位于相 邻的两个核小体的连接区
DNA
表面,核小体进一步
折叠或卷曲产生
1/40
倍压缩的
30nm
纤维状结构,相当于基本染色质丝。
染色质丝进一
步螺旋化,形成环状结构,这些环的基部附着于非组蛋白构成的支架上。这种纤维的直
径约为
2 40nm
。他可能是间期染色体的最终包装水平,称为染色单体丝。染色体包装的
最后阶段发生 在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
染色单体丝通过围绕中心轴螺旋缠绕
和向染色体中心方向的 压缩作用形成染色体。
十五、
Lyon
假说:
1.
失活早期性:人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第
16
天
2.
失活随机性:可以来自父亲,也可以来自母亲
3.
失活完全性:
1
条有活性,
1
条无活性
4.
失活永久性:有些细胞的
X
染色体失活是父源,有些细胞失活则是母源。如果 一
个细胞中呈异固缩的
X
染色体是父源的,那么由它分裂而来的细胞中,
呈异 固缩的
X
染
色体也是父源的。
十六、人类核型分组与各组染色体形态特点(※)
分组
染色体号
大小
着丝粒位置
随体
次缢痕
鉴别程度
A
1~3
最大
1
、
3M
,
2SM
1
常见
可以
B
4~5
次大
SM
难
C
6~12
中等
SM
9
常见
难
X
介
于
7-8
之间
D
13~15
中等
ST
有
难
E
16~18
小
16M
16
常见
可以
17
、
18SM
F
19~20
次小
M
难
G
21~22
最小
ST
有
难
Y
十七、染色体的显带技术种类及显带特征
种类:
1.Q
带
2.G
显带
3.R
显带
4.C
显带
5.T
显带
6.N
显带
7.
高分辨显带
特征
:1.Q
带(
Q banding
)
:
Q< br>显带用芥子喹吖因(
QM
)或盐酸喹吖因(
QH
)等荧光染
料 对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但
Q
带保存时间短,而且需
要 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而,限制了
Q
显带技术的应用。
2.G
显带(
G banding
)
:染色体标本用热、碱、蛋白酶 等预处理后,再用
Giemsa
染色,
可以显示出与
Q
带相似的带纹 。
在光学显微镜下,
可见
Q
带亮带相应的部位,
被
Giem sa
染成深带,而
Q
带暗带相应的部位被
Giemsa
染成浅带。这 种显带技术称为
G
显带。
G
显带克服了
Q
显带的缺点,G
带标本可长期保存,而且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因而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进行染 色体分析的常规带型。
3.R
显带(
R
banding
)
:所显示的带纹与
G
带的深、浅带带纹正好相反,故称为
R
带。< br>G
带浅带如果发生异常,
不易发现和识别,而
R
显带技术可以将
G
带浅带显示出易于识别
的深带,所以
R
显带对分析染色体
G带浅带部位的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
4.C
显带(
C
ba nding
)
:专门显示着丝粒的显带技术。
C
显带也可使第
1、
9
、
16
号和
Y
染色体长臂的异染色质区染色。因而 ,
C
带可用来分析染色体这些部位的改变。
5.T
显带(
T banding
)
:专门显示染色体端粒的显带技术,用来分析染色体端粒。
6.N
显带(
N banding
)
:专门显示核仁组织区的显带技术。
7.
高分辨显带(
high-resolution banding
)
:高 分辨显带技术,对染色体的分析达到
了亚带(
subband
)的水平。使我们能够确 认那些更为微小的染色体结构改变。
十八、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
AD
)的特点:
1.
患者 的双亲之一是患者但多为杂合子,患者的同胞约有
1/2
的可能性为患者;
2.
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3.
连续传递;
4.
双亲无病子女一般无病
(
排 除新发生的突变
)
。
十九、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R
)系谱特点
1.
患者的双亲表型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2.
患者的同 胞有
1/4
的发病风险,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
2/3
可能为携带者,患者的子女一般不发病,但肯定都是携带者。
3.
发病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均等。
4.
不连续传递,有散发现象;
5.
近亲结婚子女发病风险比非近亲结婚子女发病风险高。
二十、
AR
后代再发风险估计(计算题)
假设:基因
A< br>的频率为
p
,其等位基因
a
的频率为
q
则
p+q=1
(
p+q)2 = p2 + 2pq + q2 = 1
遗传学含义:
基因型
AA
频率是
p2 AA = p2
基因型
Aa
频率是
2pq
(群体携带者频率)
Aa = 2pq
基因型
aa
频率是
q2
(
AR
病的群 体发病率)
aa = q2
例题
2:
调查某一地区的
10 00 0
人中,发现先天聋哑患者
4
人。试计算:
(
1
)致病基因
频率(
2
)携带者频率;
(
3
)婚后子女发病风险
:
①Ⅲ
9
和Ⅲ
10
;
②Ⅳ
3
和Ⅳ
4
;
③Ⅲ
1
和Ⅲ
2
;④Ⅲ
5
和Ⅲ
6
瘦脸针有效果吗-
瘦脸针有效果吗-
瘦脸针有效果吗-
瘦脸针有效果吗-
瘦脸针有效果吗-
瘦脸针有效果吗-
瘦脸针有效果吗-
瘦脸针有效果吗-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2: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939.html
-
上一篇:遗传学简答
下一篇: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