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精华-
1
、遗传病家族性疾病区别
家族性疾病是指某种表现在家族聚集 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庭中不止一个成员罹患。
遗传病的发病由于从共同祖先继承了致病基因,
所以可以表现出家族聚集性。
然而由于共同
环境因素作用于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员,
也 可以致发病的家族性。
另一方面,
也有不少通常没
有家族史,
呈散发性,但不能因此否认它们是遗传病。
还有些遗传病患者新的突变产生的病
例;
有些遗传 病的患者由于活不到生育年龄或不育,
以致观察不到垂直传递的现象;
一些遗
传病是体 细胞的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这类遗传病不能传给下一代。
2
、遗传病的分类
1
、单基因病;
2
、多基因病 ;
3
、染色体病;
4
、线粒体遗传病;
5
、体细胞遗传病< br>
3
、核小体的结构
4
、
常染色质与异染质的区
别
常染色质螺旋化程度低,具有转录活性,位于间期细胞核的中央部位。
异染色质螺旋化程度高常呈凝聚状态,很少进行转录,位于核仁,构成核仁相随染色质。
5
、
Lyon
假说观点
1
)
正常女性体细胞内仅有
1
条
X
染色体有活性;另一条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 期细
胞核中高度螺旋华而呈异固缩的
X
染色质。
2
)
X
染色体的失活开始于胚胎早期,约在受精后第
16
天。
3
)
X
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4
)
X
染色体数
=X
染色体数—
1
5
)
某一特定细胞的
1
条
X
染色体失活 ,
由此细胞增值的所有细胞也总是这一条
X
染色
体失活。
6
、
DNA
的四级结构模型
DNA
核小体
螺旋管
超螺线管
染色体
7
、
人类染色体可分为
: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丹弗体制
人体染色体按其大小和着丝粒位置可以分为
ABCDEFG
七个组群
A
1~3
最大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C
6~12
、
X
中等
D
13~15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G
21~22
,
Y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8
、
染色体显带技术
Q
显带——荧光显微镜下看,
全长显带
G
显带——普通显微镜下看,
可以长期保存,
清晰,全长显带
R
显带——含
GC
序列,即大量基因区,全长显带
C显带——用于检测
Y
染色体、着丝粒区以及异痕区的变化,非全长显带
9
、
染色体号;臂号;区号;带号;
(
.
亚带)
10
、
侧翼序列包括
:
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
11
、基因突变的特性
①突变的稀有性
②突变的重演性
③突变的可逆性
④突变的多方向性
⑤突变的有
害性和有利性
⑥突变的随机性
12
、基因突变的类型
①碱基替换突变(转换、颠换)
②碱基的插入或缺失
③动态突变、静态突变
碱基替换的突变效应
:
1
、同义突变;
2
、错义突变;
3
、无义突变;
4
、终止密 码突变
13
、系谱中常用的符号
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常用系谱符号
正常男性
正 常女性
性别不明确
死亡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先证者
男性携带者
女性携带者
流产
婚配关系
二卵双生
一卵双生
I
罗马数字代表世
1 2
近亲婚配
代;阿拉伯数字
代表每代内成员
II
1 2 3
婚后未生育
14
、
AD
、
AR
、
XD
、
XR
的遗传特性及代表疾病
AD
的遗传特征:1 )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相同。2)患者双亲必定有一人为患者。
同胞中约有
1/2
可能性为患者。
(
双亲无病,
子女一般无病。
)
3)
连续 传递。
如多指和并指、
软骨发育不全。
AR
的遗传特征:1)与性 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相同。2)系谱中表现散发,非连续传递。
3)患者双亲往往正常,但都为携带者 。4)近亲婚配发病率上升。病例:苯丙酮尿症、
镰形红细胞贫血,白化病、尿黑酸尿症等
< br>XR
的遗传特征:
1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系谱中往往只有男性。
2< br>、双亲无病,儿子可能发
病;儿子发病,母亲肯定时携带者,女儿有
1/2
的可 能性为携带者。
3
、男性患者母系中的
男性有可能是患者。
系谱呈现交叉遗传
(crisscross inheritance)
,
既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
将来传给女儿。
(不存在从男性到男性的传递)
4
、女性患者的父亲一定是患 者,母亲一定
是携带者。病例:红绿色盲、杜氏肌营养不良、血友病
(A,B)
。
XD
的遗传特征:
1.
女性患者比男性多,但病情较轻
(因多数为杂合子
);2.
患者双亲必有一名
为患者
;3.
男性患 者的女儿全部是患者,儿子全部正常
;4.
女性杂合子患者的子女有
1/2
的 可
能性为患者
;5.
连续传递。病例: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外耳道多 毛症、
15
、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若干问题
< br>①遗传异质性,如先天性耳聋;②基因的多效性,如:
Marfan
综合征;③基因组印 迹,
如:
Huntington
舞蹈症、脆性
X
染色体病;④遗传早 现,如:
Huntington
舞蹈症、脊髓小
脑性共济失调、强直性肌营养不良;⑤ 限性遗传;⑥表现型模拟;⑦从性遗传;⑧
X
染色体
失活
16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性
⑴双链环形,约
16.5kb
。
(
M
染色体,< br>25
染色体)⑵主要编码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
酶系。
⑶具有半自主性。⑷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密码和通用密码不同。
⑸
mDNA
为母系遗传。
⑹同质性与异质性。⑺
mDNA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都要经过复制分离(遗传瓶颈)。⑻
mDNA
具有阈值效应的特性。⑼
mDNA
的突变率极高。
17
、多基因的遗传率和群体发病率计算
公式计算:
相当多的多基因病的群体发病率为
0.1%~1%
,遗传率为
70-80%
。
在这种情况下可用
Edward
公式来估计发病风险,即
f=
√
P
。
f
: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
P
:群体发病率。
例如:已知,我国人群中,唇裂
+
腭裂的
发病率是
0.17%
,其遗传度是
76%
,
求:一级亲属的发病率?
(f)=
√
0.0017
≈
4%
18
、染色体畸变类型:
Ⅰ染色体数目畸变:
(
1
)整倍体改变的机制
1)
双雄受精
2)
双雌受精
3)
核内复制:在一次细胞分裂时,
DNA
不是复制一次,而是复制了两次,而细胞只
分裂了一次。这样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都是四倍体。
4)
核内有丝分裂:在 正常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正常复制了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时,
核膜仍未破裂、消失,也无纺锤体的形成 ,因此,细胞分裂未能进入后期和末期,
没有细胞质的分裂,结果细胞内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形成四倍体 。
(
2
)非整倍体的改变:
亚二倍体(
hypodiploid
)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或数条
超二倍体(
hyperdiploid
)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
非整倍体改变的机制
1)
染色体不分离(
non- disjunction
)
a)
受精卵早期卵裂的有丝分裂不分离
(超二倍体、嵌合体)
b)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超二倍体、二倍体、亚二倍体)
2)
染色体丢失(亚二倍体、嵌合体)
Ⅱ
染色体结构畸变
①
缺失,
del
;②重复,
dup
;③倒位,< br>inv
;④易位,
t
;
(单向易位、相互易位,
rcp
、罗
伯逊易位,
rob
;
)
;⑤环状染色体,
r
;⑥等臂染色体,
i
;⑦双着丝粒染色体,
dic
。
19
、染色体数目畸变核型的描述
1
、染色体数目畸变
常染色体数目畸变:用“+”,“–”
如:
XY, +21
→
47
条染色体,男性,多一条
21
号染色体。
45, X
→
45
条染色体,女性,少一条
X
染色体。先天 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47, XXY
→
47
条染色体,男性, 多一条
X
染色体,克氏综合征。
2
、染色体结构畸变(显带简式)
【涉及两条染色体的用“;
”隔开】
46, XX, del(6)(p2 4)
→
46
条染色体,女性,
6
号染色体短臂
2
区
4
带至短臂末端缺失。
45, XY, -14, -21, +rob( 14;21)(q11;p11)
→
45
条染色体,男性,少一条
14
号和一条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罗氏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为
14
号长臂< br>1
区
1
带与
21
号短臂
1
区
1带连接。
20
、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特点)
:智能低下、 发育迟缓、多发畸形;性染色体病特点:
性征发育不全或畸形、智力较低)
21
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特殊面容—眼距宽、
鼻塌平、
口半开、
流口水、
耳廓小位低、
手足短。
发育不良、
肌张力低、< br>关节松弛、
新生儿有第三囟门。
部分患者有特殊肤纹,如通贯手。
半数患者伴有 先天性心脏
病,易感染,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正常者
20
倍。男性基本无生育能力,女性 少数可有生育能
玻尿酸精华-
玻尿酸精华-
玻尿酸精华-
玻尿酸精华-
玻尿酸精华-
玻尿酸精华-
玻尿酸精华-
玻尿酸精华-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2: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938.html
-
上一篇: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措施及除四害防制方案
下一篇:遗传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