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华德福幼儿教育的基本观点
时间
: 2008
年
11
月
22
日
主讲人
:
吴蓓
录音整理
:
杨艳珍
校对
:
吴蓓
大家刚才看的偶戏故事,以及我们做的晨圈,
是华德福教育的特色之一。
这些东西一定
要经过大家的亲身体 验,
华德福教育不是我说怎样就怎样,
一定要亲自感受。
围成圆圈一起
唱歌, 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触动。我第一次接触华德福教育,是
99
年到德国去参观环境
教 育,德国的基金会安排我们去不同的学校。在华德福学校,他们把环境教育融进课程中,
他们没有单独的 环境教育课。他们让孩子们去种麦子,从播种麦子到收获,
到磨制面粉,到
做成面团,
烤成面包。孩子们吃完面包后,老师发现桌子上一粒面包屑都没有,家长或老师
不需要告诉他们要节约、
不要浪费,
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知道,
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
易的。
我们刚才做的晨圈,
是华德福幼儿园每天要做的,
当你做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 可能有
人以前没有这样的经历。
“很宁静。
”
嗯,还有吗?
“想起自己在幼儿园的样子。
”
这次我去 四川灾区的时候,
我也没有学过心理学,
也没有想过怎么对地震后的孩子进行
治疗,< br>我和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圈唱歌,一位部队的心理医生看见,
他对我说:你的围圈唱歌
活动 ,就是心理治疗。我很惊讶。他说:你看你们围成一个圆圈,就是一个整体;然后手拉
手,又触摸的感觉 ;边唱边跳,音乐本身有让孩子喜欢的力量,这样做就有治疗效果。
大概二十多年前,
我在海南岛遇到一群云南的少数民族,
他们在晚上的时候,
就围成一
圈唱歌跳舞。< br>我问他们唱什么?他们说他们想家了,
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来表达想家的心情。
我们想家 最多写封信、打个电话,或在心里想一想,可是他们以集体的方式,通过唱歌跳舞
来表达对家乡、
对亲人的思念。
我们的一些感情,
其实也可以用围圈唱歌的方式来释放。在
幼儿园里 ,
华德福这种围成圆圈的唱歌方式,
与大多数幼儿园老师教唱歌的方式不一样,
通常是老师唱一句,
孩子学唱一句,
而华德福幼儿园老师边唱边做动作,
孩子边听边 进行模仿。
把歌声和动作结合在一起,孩子对音乐的感受会更强烈。
通常 男孩精力旺盛。
怎样把旺盛的精力引导到有序的动作中来?在玩耍的时候,
孩子想
怎么 玩就怎么玩,
但是在集体活动的时候,
老师组织的情况下,
怎样把孩子旺盛的精力表现
出来?我觉得边唱边跳的方式很好。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没有说你一定要怎么样,也不是老
师要求你跟着音乐怎么样,而是大家很自然的、高兴的随着音乐动起来。通过音乐的节奏,
把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中起来,并得到表现。
有人会 问,
幼儿园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怎样对他们进行规范呢?这种圆圈唱歌的方式就
是很好 的规范形式。而不是让孩子老实的坐在椅子上,然后老师教他们科学知识或者音乐。
在有节奏、有秩序的 活动里,孩子自然而然的融入规范、有序的状态里去。
晨圈的时候,也是老师了解 孩子的机会,老师不是只唱唱歌、做做动作就行了,老师要
观察孩子。
三岁孩子不会做的动作,
四岁的孩子会做了,
比如说两手交叉的动作,
孩子要到
三岁以后才能做到,< br>老师通过孩子做的动作,
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到了哪个阶段。
不同年龄
的孩子,
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是不一样的。
老师设计的圆圈活动,
背后也有老师很多的想百度文库
法,要照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时候做一些手指游戏,< br>比较安静的活动,
有时要做比较欢
快的活动。孩子们需要静,但不能从头到尾的活动都是 静静的,孩子坐不住,或站不住,有
时要做些欢快的活动,伸伸手、伸伸脚,跑动一下。
通过晨圈活动,
老师还把季节的变化带给孩子们。
比如冬天到了,
我们可以把有关 冬天
的儿歌、童谣带到晨圈里,教室里进行的活动和大自然的变化相呼应。
晨圈活动也是孩子学习的机会,
有的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
就跟着妈妈哼唱儿歌和童谣
了,唱歌有益孩子发展语言能力。在华德福幼儿教育里,
不会使用节奏较强的音乐,这样的
音 乐适合年龄较大的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音乐必须考虑,不是什么音乐都能带给孩子的,
不是说某种音乐 不好,
而是说什么样的音乐最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
刚才我们唱的歌是华
德福幼儿园 的音乐特色,
大多是五音调的歌曲。
中国传统的音乐也是五音调的,
孩子的意识
状态与古代人的意识状态比较接近。
华德福幼儿教育运用较多的音乐,
包括五音笛子和里拉< br>琴(
Lyre
)
,都是五音调的音乐。
下面我重 点来讲华德福教育的特色,
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接受,
觉得没有道理的话可以
放在一边 。我是通过学习了华德福教育,并且实践后,觉得很有道理,原意供大家参考。
第一,
保护儿童具有健康童年的权利。大家会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现在的社会
做到这条并不是很容易的。人的童年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暂。我们回想自己的童年,感
觉过的很快,一定要让孩子拥有童年的乐趣。我在英国的时候,有人告诉我,美国的摇
滚歌星迈克杰克 逊,
他三四十岁以后经常做一些很怪异的举动,
有人就分析他,
发现他
五岁就 成为童星了,到处去演出,他的童年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到了青年、中年,就
要满足他童年所丧失的。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孩子不停的在玩,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与动物相比,人的童
年时间是最长的,
很多动物出生不久就可以独自找寻食物了,
可是人却要在出生后很久
才能自立。
一岁时才开始走路,
还走不好。
为什么人的童年时间是最长的呢? 这是使得
我们之所以作为人而活在世界上,童年的时光是有它的特定意义。
如果我们 想加速童年,
缩短童年的时间,
就会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一位华德福的老
师打 了一个比喻,
他说太阳出来了,
星星和月亮就消失了,
当孩子的智力被开发出来了,< br>他的童年也就消失了。
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
有时要慢慢去回味这里面的意思,
去感受
它。刚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人的智力被唤醒后,为什么他的童年就消失了?
有 一次我看到有位老爷爷带着他的孙子,孙子在玩,爷爷就在旁边背: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 br>老爷爷可能想在玩的时候也给孙子背乘法口诀,孙子多学一些知识,实际
上这样做是本末倒置了, 因为孩子就是要享受玩的乐趣,大人在旁边不停的灌输知识,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还有一个
3
岁的孩子,
看到成人做事,
经常会问为什么?实际上 幼小孩子不该是这
样的,他们的本性是看到大人在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
不是通过思考。
模仿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
而不是和他们讲道理。在幼
儿园里,
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通常动手能力不强。
有个老师说,
她们 幼儿园里有个孩子
背三字经和论语背得很好,
但是大家出去玩沙玩水的时候,
他就站在 一旁。
我们要去感
受什么样的孩子是健康的,感受孩子本来应当有的状态。
孩子要生活在孩子的世界里。前几年,有个著名的幼儿园,班级门口贴着报纸,我
百度文库
觉得很奇怪,
老师说是要让孩子了解国内大事,
这种做法与华德福的 教育是不同的。
美国攻
打伊拉克的时候,我正在英国留学,邻居的
9
岁女孩在 厨房写了一张纸条“停止战争”
。我
很惊讶九岁的小女孩就知道要呼吁、停止战争,不由得佩服 。我的日本同学却觉得,
9
岁的
孩子涉入到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这个领域还太早了,< br>华德福学校就不会在孩子这样小的时候
就告诉他们世界战争局势。
后来我觉得这么做有道 理,
华德福学校一般会在孩子十二岁以后
才会和孩子们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国际大事。
华德福学校的也会让孩子分享新闻,
这些新闻都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比如爸爸下班的时候买了个大西瓜回来,
这也是新闻。
在小学三年级的课上,
一个同学就说他妈 妈昨天生
了个小弟弟。这些新闻都是发生在他们周围的。
有位家长曾问,她家孩子五 岁了,
他爸爸因为生气打了他一下,
孩子就说他要跳楼
要自杀要离家出走,
妈 妈听后非常的担心,
孩子那么小就有这样的念头太可怕了。
这时候我
们就要反过来想想 ,
孩子的这种念头是从哪里来的,
肯定是从媒体知道的。
如果孩子生活在
他们 自己的世界里面,一般是不可能接触到这种负面的东西。
我们作为老师,作为父母,应
该要保护 孩子的童年。
有些事情可以让他知道,
有些事情得等孩子长大后才能让他知道。
这并不是我们不让他们接触真实的世界。
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年龄,
另一方面要考
虑到孩子什么时候能接受外面的哪些事情。
当他的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
不会因为外面 的风
吹草动而影响内心了,能够应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了,你告诉他任何事情都可以。
我在英国的时候遇到过一位特殊需要学校的校长,
我问她为什么英国自闭症的孩子
很多?她觉得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获得的信息量太多了,
孩子承受不了那么多的信息,
无
法判断和 分辨,导致精神崩溃。
第二,和孩子的天性合作,而不是对立。孩子的成长都有一 些普遍的规律。比如说孩子
出生的状况基本一样,育儿书上也有介绍。但要考虑,其实每个孩子有不一样 的地方,
有发
育时间上的早和晚,有的孩子一岁会走路,有的孩子
11
个月就 会走,也有的孩子十四个月
还不会走路。
每个孩子有个体差异,
每个家长要面对的是独 一无二的孩子,
不要把自己的孩
子与其他的孩子比较,要接纳自己孩子的状况。
有一位日本作者是天生的残疾,
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
只能坐轮椅,
可他的心 理比
许多肢体健全的人还要健康。
他出生时,
当时医生们很担心妈妈看到自己孩子的模 样会受不
了。没有想到,妈妈看到他的第一眼没有懊悔,而是说:这是我的孩子。把他抱在了怀里。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要克服我们的强烈的倾向性。
由于孩子个体的不 同,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要有所区别。
家长在家里时尽量不要与孩
子对立,
不能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
争执下来的结果是小孩又哭又闹,
大人觉得天经地义的
事情 ,
孩子却生活在他的世界里,
和我们成人不一样,
所以大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换几
种方式来处理。
有一次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尿湿了裤子,我给他换裤子,他就是不肯 穿,我说:
“我听
见大灰狼说它想穿你的裤子”
,孩子一听就赶紧穿上了,高高兴兴出 去玩了。还有一个孩子
每天早上都从家里带煎饼来吃,
而早饭是幼儿园统一提供的,
家 长说,
不给他带煎饼的话他
就不上学。
可是他要吃煎饼的话,其他小朋友也会要吃。< br>我就和孩子拉近关系,天天有意识
的和他一起做手工,时机成熟了,我和孩子说:
“明天 你不带煎饼来幼儿园,答应吴老师。
”
他点头同意,后来就没有带煎饼来。这个方法是我在书上 学来的。当你和孩子取得信任后,
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东西 ,别人不能拿走,但是有的孩子无所谓,在我们成人之中,也
会遇到这样的人。有人的是什么都斤斤计较 ,
你碰了他一下,
他就不依不饶的。有的人就很
随和,
你不小心碰到他,他无所谓。
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你的孩
百度文库
子,不要给你的孩子贴一个标签:
“我的孩子就是胆小。
”幼儿园老师给孩 子写报告的时候,
也是仅仅描述发生的事情,
不去给孩子贴标签,
这个孩子胆小,或者那个孩子老被别人欺负。
孩子每天都在变化,
如果你以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想你的孩子,
去说你的孩子,
你无形当中就
把孩子往这条路上推,
所以千万不要用
“胆小、
受欺负”
去概述他,
家长可以陈述一些事情,
问问老师该怎么办?而 不要笼统地去说。
我们在考虑孩子个性的同时,
还要考虑孩子的不同年龄 段,
不同的年龄段他的行为方式
会有很大的差异,
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
更多地去用你的行为来教
育他,
而尽可能少地用口头说教的这种方 式。
对于年龄大的孩子,
可以给他讲一些道理,告
诉他怎么回事。比如吃饭时,小孩子 要离开座位,你就把他抱回来,不用跟他讲什么道理。
两三岁的小孩还不能用头脑去思考,
不能 像我们成人一样去思考,
所以你就用你的行为表达
你的意思,
他要离开座位你就直接把 他给抱回来就是了,
他再要离开你再把他给抱回来,
让
他慢慢养成这样一种意识,知道 吃饭时是不能离开座位的。
第三点,
节奏和重复给与孩子良好的感觉和学习经历。
节奏就是有规律的生活,
用
我们 以前的话来讲的话,
就是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带来良好的感觉以及学习经历。
我们所生活
的这个世界,
节奏随时可见,
从我们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也可以看出。
一呼一吸是一种 节奏,
心跳是一种节奏,
我们每天睡觉和醒来的节奏,
自然界里还有月亮阴晴圆缺的节 奏,
一年四
季的节奏,
还有海浪的节奏。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发现大量的,
与我们人体,或者自然界
的有关的循环往复的节奏。
当我们身体非常健康的时候,< br>我们身体的每个器官都是非常有节奏地工作着。
我们的胃
的活动节奏,
我们的心 脏,
我们的血液,
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可能都有着它自己的节奏。
外部的影响,例 如我今天一下子从北京坐飞机到海口去,
地理环境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白
天晚上日夜 时间长短的变化,
都会影响我们身体内在的节奏。
实际上小孩也会受到外界环境
的影响 ,我们作为成年人,保持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非常强调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
第一个方面,幼儿园每周的伙食 是有规律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每个星期一都吃大米,
每个星期二都吃小米,
每个星期三吃面包 ,
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是说明每个星期都是固定的主
食。那么老师也就不会说今天是星期一,而是说今天是大米日,也不会说今天是星期二,而
是说今天是小米日,
星期三就是面包日,
星期四小麦日。
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星期几是一
个比较抽象的说法,
我们用 食物的这种说法来代替星期一星期二等,
让孩子能够直接地感受
到每天的变化,
这是食 物的节奏。另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华德福幼儿园吃的都是有机食
品,
在北 京有两个园在实践华德福教育,
一个是在枫丹丽舍,
还有一个就是台湾妈妈孟利办
的小 种子家庭园,
都是尽量地做到吃有机食品,
对于孩子身体来讲,
你给他吃什么关系重大 ,
不用强调大家也明白。
说到吃饭,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
孩子老师 是一起吃饭的。
有一次国外华德福的老师到一
个普通的幼儿园参观,
他发现,
幼儿园的孩子在吃饭,
而老师没吃饭,
他觉得奇怪,
为什么?
老师在周围照顾 小孩子,
哪个小孩子需要添饭啊,
哪个小孩子饭散了啊,
哪个孩子坐不住啊,
老师就在他们周围走来走去。
幼儿园有顾虑,
如果老师和孩子吃一样的东西的话,
因为 孩子
的伙食费比较高,有可能家长们会觉得,
老师沾孩子便宜了,
居然吃得跟孩子一样 。但华德
福老师认为,
把食物端上来,
孩子和老师一起分享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 br>我们在幼儿园所
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未来着想,
我们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有了 好吃的东西,他知道与周围
的人一起分享,
未来我们希望,
人和人的相处就像是兄弟姐 妹一样,
那就一定要从幼儿园开
始。
如果端上来的食物孩子能吃而老师不能吃,
孩子可能无形中会觉得,
他们自己是很重要
百度文库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详细说明-苯海拉明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1: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9242.html
-
上一篇:最新宝妈育儿心得短文
下一篇:幼儿晕车的原因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