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官方版
第一章
1.
< br>模体(
motif
)
:
蛋白质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间构象和特定功能的结 构成分。
2.
锌指结构
(
zinc finger)
:
由蛋白质结构域围绕一个锌离子折叠形成的、
保守
的
DNA
结合蛋白模体。
3.
纤连蛋白
(
fibron ectin
)
:
一类细胞外粘连蛋白,
可与其他细胞外基质组分、
血 纤维蛋白、
整合蛋白家族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其功能是连接细胞与细胞
外基质,参与 损伤愈合。
4.
结构域(
domain
)
:分 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
定的区域,并各执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5.
亚基(
subunit
)
:组成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 质的次级结构,每一条多肽链都
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
6.
分子病(
molecular disease
)
:
由于基因上DNA
分子的缺陷,致使细胞内
RNA
及蛋白质合成出现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随 之发生变异的疾病。
7.
蛋白质等电点(
protein isoelectric point
/
pI
)
:
蛋白质静电荷为零 时的溶液
pH
。
8.
蛋白质变性(
protein denaturation
)
:
多肽 /蛋白质的特定空间构象的部分
或完全,非折叠过程或形式
。
9.
电泳(
electrophoresis
)
: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溶液向正极或负极的移动。
经常用于蛋白质、核酸或其他带电颗粒混合物的分离。
10.
层析(
chromatography
)
:
利用物质分子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分配比例不
同,将不同物质分子的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技 术。例如薄层层析、柱层析等。
第二章
1.
碱基堆积力(
base stacking interaction
)
:< br>DNA
分子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
旋进过程中,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会彼此重叠,由此 产生的疏水作用力。
2.
DNA
变性
(
DNA denaturation
)
:
在某些理化因素
(温度、
pH
、
离子强度等)
作用下,
DNA
双链的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使双螺旋 结构松散,形成
单链的构象,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
3.
增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
:
变性后< br>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
效应。
第三章
1.
单体酶
(
monomeric enzyme
)
:
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
2.
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或活性部位(
active site
)
:
是酶分子 中能与
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
3.
同工酶(
isoenzyme
/
isozyme)
:
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
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 同的一组酶。
4.
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
competitive inhibition
)< br>:
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
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形成 中间产物的作用。
5.
别构调节(
allosteric re gulation
)
:
小分子化合物与酶蛋白活性中心以外的
部位结合,引起 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的调节。
6.
酶的共价修饰(
covalent modification
)
:
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以在其
他酶的催化下,
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结合或脱离,
从 而影响酶的活性,
又称
为酶的化学修饰。
7.
酶原(< br>zymogen
)
: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在其发挥催化功能前只以其无活性前体形式存在,这个无活性前体称为酶原。
8.
限速步骤(
rate-limiting step
)
:
指需要最大 激活能或具有最高自由能转换状
态的酶促反应步骤,是一系列酶催化的代谢途径中反应速度最慢的反应。
第四章
1.
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
:
由细 胞分泌的,包括各种多糖、纤维蛋
白和黏着蛋白等的位于细胞间的组成成分。其为组织提供结构支持,并 影响
细胞的发育和细胞的生物化学功能。
2.
糖生物学
(
glycobiology
)
:
研究糖类及衍生物的结构、
代谢以 及生物学功能,
探索糖链的生物信息机制与生命现象关系的专门领域。
第五章
1.
微量元素
(
microeleme nt
)
:
指人体每日需要量小于
100mg
的化学元素,
包
括硒、碘【吸
(一)点】
、
铁、
锰、锌、
钼、
铜【 高中口诀去掉硼】
、氟、
钴、
铬【腹股沟】等,主要功能是作为酶的辅助因子。
2.
维生素(
vitamin
)
:
是一类人 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少,必须由食物供给
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按其溶解性质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 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物质代谢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第六章
1.
糖的无氧氧化
(
anaerobic oxidation< br>)
:
缺氧时,
G
先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
然后在胞质还原成乳 酸,这一过程净生成
2 ATP
,是糖的辅助产能途径。
2.
< br>糖酵解(
glycolysis
)
:
指
G
在胞质生成 丙酮酸的过程,净生成
2 ATP
和
2
NADH
,是糖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阶段。
3.
底物水平磷酸化
(
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 n
)
:
指
ADP
或其他核苷二
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脱氢 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
是生物体内产能
的方式之一。
4.
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
:
有氧时,
G
依次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乙酰
CoA
进行
TAC
彻底氧化
成
H
2O
和
CO
2
,
同时偶联电子传递并释放能量,
此过程净 生成
30
或
32 ATP
,
是糖的主要产能途径。
5.
柠檬酸循环(
citric acid cycle
)
:
在线体内乙酰
CoA
进行八步酶促反应并构
成循环反应系统。共经历4
次脱氢、
2
次脱羧,生成
4
分子还原当量(包括
3< br>分子
NADH+1
分子
FADH
2
)
、一分子
GTP
和
2
分子
CO
2
,循环的各中间
产物没有 量的变化。它是糖、脂肪、氨基酸(三大物质)的共同供能途径和
物质转变枢纽。
6.
巴斯德效应(
Pasteur effect
)
:
指糖有氧氧化抑制无氧氧化的现象。
7.
Warburg
效应(
Warburg effect
)
:
指有氧时,肿瘤细胞不彻底氧化
G
而是
无氧氧化生成乳酸的现 象。
8.
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
:
指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
G-6-P
开始形成旁路 ,
通过氧化、
基团转移两个阶段生成
F-6-P
和
3-
磷酸 甘
油醛,
从而返回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主要生理意义是提供
NADPH
和磷酸核
糖(供给核苷酸合成)
。
9.
糖原(
glycogen
)
:
指
G
的多聚体,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动物 体内有肝糖
原和肌糖原两种类型。
肝糖原能够补充血糖,
而肌糖原主要为肌收缩提供能
量。
10.
糖异生(
gluconeogenesis
)
:
指在饥饿状态下,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
生糖氨基酸等)在肝和肾转 变为
G
或糖原的过程。
11.
乳酸循环(
Cori cycle
)
:
肌细胞通过糖无氧氧化生成乳 酸,乳酸通过血液运
送到肝,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入血后再被肌摄取,由此构成循环。此过程
能回收乳酸中的能量,又可避免因乳酸堆积而引起乳酸酸中毒。
第七章
1.
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
)
:
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
足,必须靠食物提供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2.
脂肪动员
(
fat mobilization
)
: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
逐步水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和甘 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
3.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
HSL
)
:
即脂肪细胞中的甘
油三酯脂肪酶,在脂肪动员过程中催化甘油三酯 水解成甘油二酯及脂肪酸,
它受多种激素调节,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4.
酮体(
ketone bodies
)
:
脂肪酸在肝经氧化分解后转 化形成的中间产物,包
括乙酰乙酸、β
-
羟丁酸和丙酮。酮体经血液运输至肝外组织氧 化利用,是肝
向肝外输出能量的一种方式。
5.
磷脂酶
A2
(
phospholipase A2,PLA2
):
参与磷脂降解的一种磷脂酶,能水
解甘油磷脂
2
位酯键,生成
1
分子游离脂肪酸和
1
分子溶血磷脂。
6.
血脂
(
plasma lipids
)
:
血液中脂类物质的 总称,
包括甘油三脂
+
游离脂肪酸、
胆固醇
+
胆固醇酯、磷 脂等。
7.
脂蛋白(
lipoprotein
)
:
是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是血浆脂质
的运输和代谢形式。一般呈球形,表面为 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的亲水基
团,内核为甘油三脂、胆固醇酯等疏水脂质。
8.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
CM
)
:
由小肠黏膜细胞利用从消化道摄取的食物
脂肪酸再合成甘油三脂后组装形成的一种 脂蛋白,
经淋巴系统吸收入血,
功
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脂和胆固醇。
9.
载脂蛋白(
apolipoprotein
)
: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分为
A
、
B
、
C
、
D
、
E
等几大类,在血浆中起运载脂质的作用,还能识别脂蛋白受体、调节血浆
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
10.
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otein lipase
/
LPL
)
:
分布于骨骼肌、心肌以及脂
肪组织等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脂(肪 )酶,能水解
CM
和
VLDL
中的甘油三酯,释放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供组织 细胞摄取利用。
1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
r eceptor
)
:
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细胞表面,能
特异地识别和结合< br>LDL
,主要生理功能是摄取降解
LDL
并参与维持细胞内
胆固醇平衡 。
12.
胆固醇逆向转运(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
RCT
)
:
新生< br>HDL
从肝外
组织细胞获取胆固醇,使其酯化形成成熟的
HDL
,经血 液运输至肝转化成
胆汁酸排出体外,此过程称为胆固醇逆向转运。
13.
卵磷脂
:
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lecithin: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
/
LCAT
)
:
催化
H DL
中卵磷脂
2
位上的脂酰基转移至游离胆固醇的
3
位羟基上,使位
于
HDL
表面的胆固醇酯化,促成
HDL
成熟及胆固醇逆向转运。< br>
第八章
1.
P/O
比值(
P/O r atio
)
:
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在此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用于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氧化磷酸化过程)
。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
(相当于生成
ATP
的分 子数)称为磷氧比值(
P/O
值)
。
2.
解偶 联剂
(
uncoupler
)
:
某些物质可破坏氧化呼吸电子传递过 程形成的跨线
粒体内膜电化学梯度,抑制
ATP
的生成,更多能量以热能散失。
3.
细胞色素(
cytochrome
)
:
是一类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可在生物氧化
呼吸链、光合作用以及其他氧化还原反应中作为单电子传 递体。
4.
氧化呼吸链(
oxidative respiratory chain
)
:
又称电子传递链,指线粒体内
膜中 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
可通过连续的
氧化还原反应将电子最终 传递给氧生成水。
5.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 osphorylation
)
:
即由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线粒体
氧化呼吸链 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偶联驱动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的过程。
第九章
1.
γ
-
谷氨酰基循环(γ
-glutamyl cycle
)
:
首先由谷胱甘肽的
γ
谷氨酰基与膜外
的氨基酸结合,
将其转运至胞 内释放,
然后再重新合成谷胱甘肽,
此循环又
称
Meister
循环 ,是小肠吸收氨基酸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氨基酸代谢库
(
amino acid metabolic pool
)< br>:
食物蛋白质经消化而被吸收的
氨基酸、
体内组织降解产生的氨基酸、
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共同分布
于体内参与代谢。
3.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
putrefaction
)
:
未被消化的 蛋白质及未被吸收的氨基酸,
在大肠下部会受大肠杆菌的分解。
4.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complementary action
)
:
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
食用,彼此间必需氨基酸可以得到互相补充,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5.
氮平衡(
nitrogen balance
)
:
机体吸收氮与排泄氮之间的关系。
6.
泛素(
ubiquitin
)
:
一种高度保 守的小分子蛋白质。在细胞内蛋白质的蛋白
酶体降解途径中,
在特异泛素化酶催化下,
几个泛素分子串联地共价结合至
靶蛋白的赖氨酸残基。
7.
一碳单位(
one carbon unit
)
:
指某些氨基酸在体 内进行分解代谢过程中产
生的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等。
8.
营养必需氨基酸(
nutritionally eseential amino acid
)
:
体内不能自身合成,
必须由 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
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 (口诀: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
9.
转氨基作用(
tr ansamination
)
:
在转氨酶作用下,可逆地把
α
-氨基酸的氨
基转移给
α
-
酮酸,结果使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相应的
α
-
酮酸,而原来的
α
-
酮酸则转变为另一种氨基酸。
第十章
1.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de novo
synthesis
)
: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
位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过程称
之为从头合成。
第十一章
1.
非蛋白氮
(
non protein nitrogen/NPN
)
:
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中的氮总称,
这些化合物主要有氨
+
尿素、肌酸
+
肌酸酐、尿酸、胆红素等。
2.
初级胆汁酸(
primary bile acid
)
:
在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及
其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产物,包括胆酸 、鹅脱氧胆酸、甘氨~/~、牛
磺~/~。
3.
次级胆汁酸
(
secondary bile acid
)
:
初级胆汁酸经肠菌作用产生的胆汁酸及
其结合产物,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脱氧 胆酸、熊脱
氧胆酸等。
4.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
)
:
在肝细胞中合
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并转化为次级胆 汁酸。肠道中约
95%
的
胆汁酸可经门静脉被吸收入肝,
并与肝新合成的胆汁 酸一起再次被排入肠道,
构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5.
结合胆红素(
conjugated bilirubin
)
:
胆红 素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结合生
成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从尿中排出。
6.
未结合胆红素(
unconjugated bilirubin)
:
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
输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为脂 溶性,
不能经尿排出,
易透过细胞膜产
生毒性作用。
7.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
:
机体对内、外 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的氧
化、还原、水解(第一相)以及各种结合反应(第二相)
,增加其水 溶性,
利于从尿或胆汁排出体外。
8.
细胞色素
P
450
单加氧酶(
cytochrome P450 m onooxygenase
)
:
又称羟化
酶、
混合功能氧化酶,是存在于肝微粒体的氧化还原酶类,
由细胞色素
P
450
和
NA DPH-P
450
还原酶组成。
(
回去复习
)
!
!
!
第十三章
1.
沉默子(
silencer
)< br>:
是可抑制基因转录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当其结合一些反
式作用因子时对基因的转录起阻 遏作用,使基因沉默。
2.
增强子(
enhancer
)
:
可以增强真核基因启动子工作效率的顺式作用元件,
是真核基因中最重要的调控序 列,决定着每一个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
3.
超家族基因(
superfamily gene
)
:
DNA
序列相似,但功能不一定相关的若
干个单拷贝基因或若干组基因家族可以被归为超家族基因。
4.
断裂基因(
split gene/interrupted gen e
)
:
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
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
去 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
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
组成的完整蛋白质。
5.
多基因家族(
multigene family
)
:
是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
生的一组在结构和功能上相关的基因。
6.
顺式作用元件(
cis-acting element
)< br>:
DNA
分子中的一些调控序列,调控控
同一基因的转录活动,包括启动子、上 游调控序列、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
些细胞信号反应元件等。
第十四章
1.
DNA
聚合酶
(
DNA polymerase)
:
指以双链
DNA
中的一条链为模板,
dNTP
为原 料,按
5
’→
3
’方向催化
DNA
链不断聚合延伸的酶。< br>
2.
Klenow
片段(
Klenow fragment
)
:
是原核生物
DNA pol
Ⅰ经特异的蛋白酶 水
解后产生的大片段,
具有
3
’→
5
’核酸外切酶活性和< br>5
’→3’聚合酶活性,
实验室
合成
DNA
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上,常用
Klenow
片段代替
DNA
聚合酶。
3.
半保留复制
(
semiconservative repl ication
)
:
DNA
复制中,
亲代
DNA
双 螺
旋解开成为两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规律合成一条与模板
互补的新 链,形成两个子代
DNA
分子。每一个子代
DNA
分子中都保留有
一 条来自亲代的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4.
冈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
:
DNA
复制过程中,在后随链上不连续合成
的片段,称之为冈崎片段。
5.
引发体(
primosome
)
:
是复制起始形成的,在原核生物
DnaB
(解旋酶)
、
DnaC
、
DnaG
(引物酶)等 蛋白质结合到
DNA
起始复制区域形成的复合结
构。
6.
端粒及端粒酶
(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
:
【
端粒】
覆盖在染色体两个末端,
由短的
GC
丰富区特 殊
DNA
重复序列及蛋白质组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端粒,
对保护染色体及维持染色体线性 长度有重要意义。
【端粒酶】端粒酶是由特
殊
RNA
及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 能以自身的
RNA
为模板,催化端粒的延
伸。
第十五章
1.
DNA
损伤(
DNA damage
)
:< br>由辐射或药物等引起的
DNA
结构的改变,包
括
DNA
结构的 扭曲和点突变。前者干扰复制、转录,后者则扰乱正常的碱
基配对,从而改变子代细胞的
DNA
序列。
2.
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
:
是切除修复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维持细胞中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知名整形医院-血清白蛋白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22: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