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古方养生一对一药酒秘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7 11:07

板蓝根的作用-

2021年2月7日发(作者:排尿少)
药酒,在中医史上称“酒剂”
,是祖国医学方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传统医学
养生健体和防病治病的又一独特医疗方法。
所谓药酒,
一般是把中药植物的根、
茎、< br>叶、
花、
果和动物的全体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浓度食用乙醇、
白酒、
黄酒、
米酒或葡萄酒中,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
经过 一定时间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
也有
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作的。酒为水谷之气,味辛、 甘,性热,有小毒,入心、肝、
肾三经,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健脾养胃、杀虫 辟瘴、消冷积、厚
肠胃、促消化及引药上行、助运药力等多种作用,能通行经络、上窜巅顶、外达皮腠、 旁通
四肢,与其他药物制成药酒,用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用药酒治疗 疾病是中医学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疗法,
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

有易于吸收 、奏效迅速、服用简单、便于贮藏等特点。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常
用剂型,它被广泛地应用 于内科、外科、妇科、伤科等某些病证,例如鹿茸酒和蛤蚧酒等可
有效治疗腰膝酸冷、小腹不温、阳痿精 冷、四肢怕冷、大便溏泻等症;当归酒、熟地酒、龙
眼酒、地黄酒和核桃酒等可有效治疗心悸失眠、面色 苍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病症;地
黄酒、
葡萄酒、
枸杞酒和双耳酒等可有效治疗身 体羸弱、
视力模糊、
虚烦不眠等症;
人参酒、
参芪酒等可有效治疗体倦神疲、 少气懒言、面黄肌瘦、四肢乏力等病症。


【前言】

但是需要注 意的是药酒和其他中成药一样,
不同的药酒有着不同的功效和治疗范围,

及不同的禁 忌证,
所以切不可当做普通饮品来饮用。
在不了解自己身体状态的情况下,
随意
饮用药酒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能使人们科学地使用 药酒,
并通过药酒来强身健体,
我们翻阅了大量的书籍,
整理
出最适合防病治 病的药酒
1000
多方,摒弃了那些不常见到、操作复杂的药酒方,做到真正
适合家庭 制作的养生保健药酒大全。

本书所选药酒处方,具有取材便利、制作简易、安全有效、经济实 用等特点,只要对症
选方、灵活运用,就能取得较好的养生疗效,尤其适合于日常保健,常见病、慢性病 的家庭
调理及治疗。术中所收录的药酒方,
详细地介绍了材料组成、
制作方法、使用方 法和功效主
治等,
另外,
我们还在大部分药酒方的后面简单介绍了常用中药的一些功效 ,
具有一定的实
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服用药酒,
既没有饮用 酒的辛辣呛口,又没有汤剂之药味苦涩,较为平和适用。习惯饮
酒的人喜欢饮用,
即使不习惯饮 酒的人,
因为避免了药物的苦涩气味,
再加上药酒多甘甜悦
目,故也乐于接受。由于编 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
便本书不断臻于完善。



【第一章】


第一节

认识酒的起源


酒,
即用粮食、
水果等含淀粉或糖分的物 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
关于酒的起
源,至今众说纷纭。考古学家发现
900 0
多年前我国的古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
原料包括大米、
蜂蜜、葡萄和山楂 等。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经有了专用的酒
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经盛行。
据学者推测,
酒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最原始的酒 ,
很可
能是由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的,
这在古籍中有大量的记载,
例如众所 周知的猿酒便是其中
之一。因为某些野果含有单糖,在自然界酵母菌的作用下,能产生一种具有香甜味的 液体,
这就是自然的果酒。而且,猿猴嗜酒,曾在江苏淮阴洪泽湖畔下草湾就出土过醉猿化石。

药酒的概述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记载:
“黄山多猿猱,
春 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
酝酿成酒,
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 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
必嬲死之”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
“琼 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
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 然极难得”
。清代的另
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
“粤西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西 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
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 异常,名曰猿
酒”


在尝到了自然酒的美味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 造酒。根据考古发现,
5000

前已经开始用谷物造酒,
商代饮酒之风盛行
(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武丁时期墓葬出土文
物近
200
件,其中酒器约占
70%

,并掌握了曲蘖酿酒的技术(
《尚书·说命篇》记载“若做
酒醴,
尔维曲蘖”


其中,
蘖由谷物发芽而成,
能酿造< br>“醴”
(一种甜酒)

曲含多种发酵菌,
兼有糖化和酒化的作用,为我 国独特的酿酒方法——曲酒法和固态发酵奠定了基础。

另有史籍中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
“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
“醪”
,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 醪糟儿”
,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
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 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
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
于酒。
一种说法叫
“酒之所 兴,
肇自上皇,
成于仪狄”

意思是说,
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 br>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方法流行于民间,
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
始之流传 于
后世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说,据说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 ,久蓄气芳,
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 洞中发酵
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做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魏武帝乐府曰:
“何 以解
忧,唯有杜康”
。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

然 而,
对于仪狄和杜康造酒的说法后人有很多的异议。
第一,
对此两种宋代的窦革在《酒
谱》中说:
“世言酒之所自者,其说有三。其一曰: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又日:尧 酒千
钟,则酒作于尧,非禹之世也。其二曰:
《神农本草》著酒之性味,
《黄帝内经》 亦言酒之致
病,则非始于仪狄也。其三曰:日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日地并矣。予以谓是三者,皆不< br>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
”第二,仪狄、杜康本人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其身世尚难认定,
造酒之说也就更难以确认了。窦革说:
“夫仪之名,不见于经,而独出于《世本》

”宋朝的
高承在他所著的《事物纪原》中也说:
“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不知杜康乃何世人。
”即便
《世本》
《说文解字》等所说属实,我们也只能认为仪狄和杜康都是造酒的高手 。因为根据
各种材料判断,在传说中的仪狄、杜康所处时代以前,酒就已经存在了;第三,
《世 本》和
《战国策》的记述本身,也足以证明酒早已产生了。

酒的来源说法如此多,< br>那么酒源究竟在哪里?窦革认为
“予谓智者作之,
日下后世循之
而莫能废”
这是很有道理的。
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
积累下了酿造酒的方法,
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
归纳总结后,
后代人按照先祖传下来的办法一代一代地 相袭
相循,流传至今。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接近实际,也是合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节


药酒的发展


药物渗入酒 中制成的药酒,
是祖国传统医学与酿酒业发展的成功结合,
是我国医药发展
史上的重要 创举。

古时
“酒”
写作
“酉”

《说文解字》< br>中这么解释:
“酉,
就也,
八月黍成,
可为耐酒。

“就”意为“成熟”

“黍成”就可做酒(酉)
,黍,甘平,益气补中,不也是中药吗?古时候“”字从酉(酒)
,即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所以后世又有“酒为百药之
长”的说法。殷商的酒类,除了“酒”
“醴”之外,还有“鬯”
。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 br>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
鬯还具 有驱恶防腐的作用。
《周礼》中还记载:
“王崩,大肆,以鬯”
。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
后,
用鬯酒洗浴其尸身,
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 土的一部医方
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
,被认为是公元前
3
世纪末, 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
酒的药方不下于
35
个,至少有
5
方可认 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癣等疾病。
其中既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由此可见,我国的 药酒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

药酒在中医方剂学中又称为酒剂,它一般是把植物的根、 茎、叶、花、果和动物的全体
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浓度食用酒精,
例 如白酒、
黄酒、
米酒或葡
萄酒中,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
经 过一定时间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
也有一些药酒
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
药物渗入酒 中制成的药酒,
是祖国传统医学与酿酒业发展的成功
结合,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br>1973
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醪利中”的
第二方中,
比较 完整地记录了个药酒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内容,是酿制药酒工
艺的最早的完整记载,
也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史料。
秦汉之际,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著作

《黄帝内经》中已有药酒疗法的专述,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剂与防病治病
的关系,如“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疾在胃
肠,酒醪之所及”等。
《内经》中提到的酒剂有“醪药”
“醪酒”< br>“鸡矢醴”
“左角发酒”等,
这里所说的醪、醴和酒,指的都是不同的药酒制剂。

汉代,
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
药酒便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
其表现是 临床应用的针
对性大大加强,所以其疗效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收载了西汉名医
淳于意的
25
个医案,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其中列举了两例以药酒治病 的医
案:一个是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药酒,得到治愈;另一个是苗川
有个王美人患难产,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并产下一婴孩。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中载
“妇人六十二种风,
腹中血气刺痛,
红蓝花酒主之”

书中除有红蓝花酒、< br>麻黄醇酒汤、
括篓薤白白酒外,尚有很多方药均是以酒煎煮,或以酒和水混煎,
借酒以加 强药效。可见时
至汉代,
药酒和将酒用于医疗方面已非常丰富和普遍,
故班固在
《前汉书·
食货志》
称酒
“为
百药之长”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
,共有药
酒方
80
余首,
涉及补益强身,
内、
外、
妇科等几个方面。
《千金要方·
风毒脚气》
中专有
“酒
醴”一节,共载酒方
1 6
首,
《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
20
首,是我国现存医著中,最早对
药酒的专题综述。
《千金翼方》还对药酒的服法提出了具体要求,
“凡服药酒,
饮得 使酒气相
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唐, 王焘
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诸家酒方”一节中共收载了药酒
11
方。其中9
方为用加药
酿制法,同时对酿造的工艺也记述颇详。


宋代 《太平圣惠方》
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
6
处。
除了这些专节外,
还有大 量的散方见于
其他章节中。在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逐渐增多,解酒、戒酒似乎
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
4
部书
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
100
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
用药 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
例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 高。唐宋时期,
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
《圣济总录》中指出:
“药酒长于宣
通气血,扶助阳气,既可用于祛疾,又可用其防病。

“酒性酷 热,立行药势,所以患者素有
血虚气滞、陈寒痼冷、偏枯不随、拘挛痹厥之类,悉宜常服,皆取其渐渍之 力也。又古法服
药,
多以酒者,
非特宣通血气而已,
亦以养阳也。

在药酒的制法上,
一是盛行以药材制曲;
二是均采用隔水加热的
“煮酒法”< br>,
这样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
增强药酒的功效。

随着酿酒 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有些药酒不但具有强身保健,
治疗疾病的优点,
而且
口味醇正,成为风行一时的名酒,并成为宫廷御酒。元代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
一部对后世有 较大影响的食疗专著,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
任宫廷饮膳太医时,
将历代
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之谷肉果菜,取其性味
补益者,集成 一书。该书从食疗的角度记录了
10
余首具有较好滋补保健作用的药酒方。这
一时期的 药酒具备了一个特点,
就是以补益强身的养生保健酒渐多,
而且口味纯正,
成为宫廷御酒及适合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用酒。
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
是很有道理的,
具有重
要的价值。

明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
又创制出 许多新的药酒方。
在明代医学书
中,如《普济方》
、方贤的《奇效良方》
、陈 梦雷的《医学全录》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李
时珍的
《本草纲目》
等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
又有当代人的创
新之举。仅《本草纲目 》就辑了各类药酒配方
200
余种,
《昔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配方达
300
余首。此外,如明代吴昆的《医方考》载药酒
7
种,吴基的《扶寿精方》载药酒
9
种,
龚廷贤的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两书载药酒 近
40
种。
明代的民间作坊已有药酒出售,
如意仁酒、
羊羔酒等,而 老百姓自饮自酿的酒中也有不少药酒,如端午节的直蒲酒、中秋节
的桂花酒、重阳节的菊花酒等。

到了清代,
药酒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又创造出许多新的药酒配方。如汪昂的《医方集解》
,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
,吴谦等人的《医宗金鉴》
,孙伟的《良朋汇集 经验神方》
和项友清的《同寿录》等,均收载了不少明清时期新创制的一些药酒配方。清代的药酒,除< br>了用于治病外,
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
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 达。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
因由花果所酿,故此类 酒多以
“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陈露、山楂露、五加皮、莲花白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
体、益寿延龄”之功,故多为士子所嗜饮。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例如,清
朝乾隆皇帝 经常饮用之益寿药酒方“松龄太平春酒”
,对老年人诸虚百损、关节酸痛、纳食
少味、夜寐不实 诸证均有治疗作用。
“夜合枝酒”也是清宫御制的药酒,组方中除了夜合枝
外,还有柏枝、槐枝 、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证。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频繁,百业不兴,药酒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展不
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
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
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 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
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
还汲取了现代 科学技术,
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
为了加强质量
管理,
还把药酒规范列为 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
近十多年来,
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
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 ,
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
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
工艺及质量等方面
作了较 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如许青峰的《治疗与保健药酒》记药酒

146< br>首,孙文奇的《药酒验方选》载药酒方
361
首,李明哲的《药酒配方
800< br>例》
,陈贵
廷等的《百病中医药酒疗法》共载药酒
1364
首。此外, 如《中国药典》等国家颁布的典籍
中,亦对一些传统中药名酒的配方、制作工艺、质量与卫生要求等作了 规定。

我们深信,中药药酒,在医药学家的不断努力下,通过继承与提高,发掘与创新,必将
有品种更多,质量更好,范围更广的药酒走向市场,走出国门,进入千家万户,造福人民,
更好 地发挥药酒在医疗和保健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贡献,
为振兴中
医事业,使祖国医药进一步发扬光大尽一份薄力。



第三节


药酒的中医特色



将作为饮料的酒与治病强身的药“ 溶”为一体的药酒,不仅具有配制、服用简便,药性
稳定,安全有效的优点,更因为药借酒力、酒助药势 而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

药酒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
而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 用,
它能促进人体胃肠分泌,

助消化吸收,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增加细胞 活力。所以,中医认为其性热,走而
不守,既有调和气血,贯通络脉之功,又有振阳除寒,祛湿散风之效 ,故《汉书·食货志》
赞之为“百药之长”


药酒的中医特色一般有以下几点:


1
)有利于药物充分溶解:酒 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也就是
我们常说的酒精,
其有良好的穿透性,< br>能把中药里的大部分水溶性物质,
以及水不能溶解的
有机物质溶解出来,更好地发挥药物 原有的作用。


2


药酒吸收作用迅速:中医认为酒入 血分,有宣行走窜之性,能加速血液循环,使
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无需经过消化道吸收,
即透过消 化道黏膜,
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更快地发
挥治疗作用,
尤其适合于急需用药的 人。
研究表明,
药酒一般比汤剂的治疗作用快
4

5
倍。< br>

3
)药酒的治病范围广:药酒的功效是不但能治疗,而且能预防,是防治于 一体的良
好饮品。它针对疾病的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种科目的疾病,
不但适用于急性病,
对于慢性病更能体现出其价值。
一些保健药酒不 但能调理
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且能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机体免疫力,同时,能更好地使机体恢复健康。


4
)配置简便,服用便捷:一般来说,药酒的配制方法相 对比较简单,很容易掌握,
而且在配制药酒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增加特殊的器具和条件,
一般 在家即可配置饮用。

外,药酒避免了每天都要煎煮汤药的麻烦,省时省力,随用随取,而且内 服、外用均可,使
用起来比较方便。


5
)易于储存:由于酒本身 就有防腐和消毒的作用,所以药酒久渍不易腐坏,只要配
制适宜、遮光密封保存,即使经历较长时间,也 不易腐败变质,并可随时服用,十分方便。
此外,药酒还能起到矫臭的作用,如乌梢蛇、蕲蛇等经制成药 酒后,可减弱腥气。



第四节


药酒的制作流程




(一)酒的选择

早在唐代,我国第一部官修的药典《新修本草》就指出:
“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
宋明时期,
都是用米酒作为配制药酒的原料,
至清朝始,
渐渐普及使用白酒来浸泡 药物。现
今,
大多数药酒仍然以白酒作为溶媒,
这是因为白酒酒精浓度较高,
容易将药材中的有效成
分析出。制作药酒时,不论选择何种酒作为溶媒体,都应注意酒的质量、浓度和用 量。所谓
酒的质量,主要指在购买酒时,要注意酒的色泽、气味、口感等。一般说,炮制药酒使用质量优等的酒为佳。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要根据所配置药酒的功效及特 效来把握所用原料酒的浓度。
如果选
用的药酒度数浓度过低,一些具有苦味的杂质容易析出,影 响到药酒的香气与口味;反之,
如果选用的原料酒的浓度过高的话,药材本身的少量水分容易因扩散原理 被排出药材之外,
使得药材的质地变得坚实,
所需要的有效成分不能析出来,
这样的话 ,
造成的刺激性亦很强。
一般来说,
滋补类药酒所用的原料酒浓度要低一点,
祛风湿类的药酒因为有活血祛风的需要,
所用原料酒的浓度可以相对来说高一点。

对 于不善于饮酒的人如果无法承受较高浓度的白酒的话,
权宜之计可以选用一些低浓度
的白酒、< br>黄酒或米酒来浸泡药材,
但需要注意的是,
浸泡药材所需要的时间一定要长,
否 则,
药材的有效成分很难析出,同时要注意的是,由于是长时间炮制,要注意不要让药酒发霉;
另一个方法则是,可以把药材浸泡在高度白酒中一周后,再加入
30
°左右的低度酒来减低药酒的浓度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二)

药材的选取与加工

药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药酒的质量。
所以,在选取药材时 ,应按照药酒的配方而定,且
一定要选用上等地道中药材,
切忌用假冒伪劣药材充当;
对于集市贸易出售的中药材,
要先
认准后再购买,
不可轻信商贩之言。
即使自 行采集的鲜药、
生药往往还需要先行按规定的要
求进行炮制加工。对于来源于民间验方中的中药 ,
首先要弄清其品名、
规格,要防止同物异
名而造成用药的错误。
对于有毒副 作用的中药材应进行严格的分类和鉴别,
并按药材的性质
差异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法的炮制, 以减轻药材的毒性从而提高药材的疗效。

此外,一定要注意的是同一药名不同品种的功能差异 。如牛膝有怀牛膝、川牛膝之分。
怀牛膝产于河南,含多量的钾盐及皂苷,临床以补肝肾、强筋骨见长; 川牛膝产于四川,不
含皂苷,临床有活血祛瘀功能。再例如,地黄有生、熟之分,生地黄擅长清热凉血养 阴,而
熟地黄偏于养血滋阴补肾;
当归用须活血,
用身则补血;
小麦分淮小麦 和浮小麦,
前者安神,
后者敛汗;黄芪用于固表、利水、托疮等应生用,用于健脾补中气应炙用 。凡此种种,选用
时均应加以注意。

除了药材的选用须谨慎外,药材的加工炮制也十 分讲究。
唐代孙思邈就在《千金方》中
指出:
凡合药酒皆薄切药。薄切就是加工的一项 要求。一般来说,
用来浸泡药酒的中药都应
切成薄片、
碎片或轧成粗末、小块,
有的矿石类及介壳类药还需碾成细粉状,这样做的目的
是扩大药物与酒液的接触面,
有利于中 药有效成分的扩散、
溶解和析出。
但也要注意碾末不
宜太细,
过细则破坏药物 细胞,
可使细胞内一些黏液质或不溶物质进入酒液,
不但不利于有
效成分的扩散、溶解 ,还会使药酒混浊。

此外,对有些药物,还应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炮制。既可减少某些药物 的毒副作用,
保证药用安全,
又可增强或改变其药用效果。
如附子生用有毒,
经用辅料甘草和黑豆煎煮加
工后,可祛除其毒性。生首乌有生津润燥、滑肠通便等作用,但经黑豆汁蒸煮 后,却有补肝
肾、益精血、乌须发的功能。各种不同药酒所取的药材不同又有各自不同的加工要求。
(三)制药酒容器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容器对浸制药酒及保证制酒质量是十分重 要的。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容
器必须有盖,
这样才能防止药酒精和药物的有效成分 的发挥以及防止灰尘等污染。
容器的材
质应以陶瓷制品或玻璃制品为宜,因为二者均能防潮、防 燥、
保气,
且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
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宜使用各种金属制品 。
陶瓷还能避光,
但在防渗透方面要比玻璃制品
差;玻璃容器价廉、易得,是家庭自制 药酒常用的容器,但因其透明透光,能吸收热量,且
容易造成药酒中有效成分的不稳定,
影响贮 藏的缘故,
故宜选用深色玻璃容器。
还需要提醒
一点的是,所选用的容器一定要洁净, 要经过高温加热等消毒处理。

(四)药酒的制作方法

药酒的制作方法若不 当,
轻者药酒无效,
次者产生不良反应,
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必须
妥善选用。
制作药酒时,
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
分溶解 在酒中,
此时过滤去渣后即可饮用。
根据我国古今医学文献资料和家传经验介绍,
配< br>制药酒的方法甚多,概括起来,目前一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 冷浸法:按照所需药酒的处方,将药材称量、配齐,并清洁干净,选择大小适宜
的容器备用。
将 药物适当切制加工,
若泡用的酒量不多,
可将切片或粉碎的药物用干净纱布、
绢布袋包 装,扎紧袋口,放入酒器中;大剂量制作则不用袋盛,直接将药物置于容器内,然
后加入适量的白酒或黄 酒,密封浸泡。浸泡时间根据处方需要和酒量多少而定,一般经
1
个月左右,

最短不少于
7
日。密封后的酒器应放置在阴冷避光处,适当搅动或晃动,使酒
与药物 能充分接触。开始每日搅动或摇晃
1
次,
7
日后可改为每
1
周搅动或摇晃
1

2
次。
待药物有效成分浸出后,
取上清酒 液,
再用纱布过滤,
药渣压榨后弃去,
酒液静置过滤澄清,
贮存在酒瓶中,< br>慢慢饮用。

如果处方药味较多,
一次浸取不完全,
可以分两次或多次 浸取,
但每次加酒量应计算好,
不能太多,
白酒的总用量应该不变。
如果采取 多次浸泡的办法,用
酒应少量多次,直至浸泡后的药酒颜色变得浅淡,这说明药物成分的萃取比较完全。


2
)热浸法:热浸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制作药酒的方法。通常是将中药 材与酒同煮
一定时间,
然后放冷贮存。
此法既能加快浸取速度,
又能使中药材 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浸出。
但煮酒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既要防止乙醇燃烧,又要防止乙醇挥发。因此,< br>也可采用隔水煮
炖的间接加热方法。此法适宜于家庭制作药酒,其方法是:将中药材与酒先放在小 沙锅内,
或搪瓷缸等容器中,
然后放在另一更大的盛水锅中炖煮,
时间不宜过长,以免 乙醇挥发。此
时一般可于药面出现泡沫时离火,趁热密封,
静置半月后过滤去渣即得。生产时,
可将粗碎
后的中药材用纱布包好,悬于白酒中,再放入密封的容器内,置水浴上用
40

50
℃温度浸

3

7
日,也可浸渍< br>2
次,合并浸液,放置数日后过滤即得。此外,还可以在实验室或生
产车间中采用回流法 提取,
即在浸药的容器上方加上回流冷却器,
使浸泡的药材和酒的混合
物保持微沸,根 据不同的中药材和不同的酒度,再确定回流时间。回流结束后即进行冷却,
然后过滤即得。
< br>(
3
)渗漉法:渗漉法为一种现代炮制药酒的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将药材碎成粗粉,放< br>在有盖容器内,再加入药材粗粉量
60
%~
70
%的浸出溶媒均匀湿润 后,密闭,放置
15
分钟
至数小时,
使药材充分膨胀后备用。
另取脱 脂棉一团,用浸出液湿润后,轻轻垫铺在渗漉筒
(一种圆柱形或圆锥形漏斗,底部有流出口,
以 活塞控制液体流出)的底部,然后将已湿润
膨胀的药粉分次装入渗漉筒中,
每次投入后,
均要压平。
装完后,
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
向渗漉筒中缓缓加入溶媒时,
应先打开渗漉筒流出口的活塞,
排除筒内剩余空气,
待溶液自
出口流出时,关闭活塞 。继续添加熔媒至高出药粉数厘米,加盖放置
24

48
小时,使溶媒
充分渗透扩散。
然后打开活塞,
使漉液缓缓流出。
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浓度,
也可以将初次漉
液再次用作新药粉的溶媒进行第二次或多次渗漉。收集渗漉液,静置,滤清,灌装即得。 渗
漉法一般适用于药酒厂生产。


4
)酿造法:酿造法是一种古老 的炮制方,又称为发酵法。用酿造法炮制药酒主要以
粮食、药材、水分及适量的酒曲,经过加温、蒸制等 处理后,再通过保温发酵的作用而成。
用此方法炮制出来的药酒,
由于药物经过发酵,
可能使某些有效成分发生变化,
不但发酵出
来的药酒可以保留原有的疗效,
还可以使酒 味浓郁香甜、
醇厚爽口、刺激性小,这是其他炮
制法难以达到的。但是由于其工艺复杂,
难以掌握。再加上气温和酒曲的质量影响较大,很
容易出现烂酒和性质不稳定的现象。
所以不 建议采取。
其方法是:
根据处方取用适量的粳米
(糯米)

酒曲和药 材。
先将药材拣洗干净,
打成粗粉状;
米淘洗干净、
曲粉碎。
以水浸 米,
令其膨胀,然后蒸煮成干粥状,待冷却至
30
℃左右加入药粉和酒曲,搅拌均匀, 置陶器内
发酵。发酵时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如温度升得太高,可适当搅拌以降温。经过
7

14
日,发
酵完成,经压榨、澄清,滤取酒液。将滤取的酒液装瓶,再隔水加热至
75

80
℃,以杀灭
酵母菌及其他杂菌,
保证药酒质量并 便于贮存。
另一种方法是先煎煮中药,
取药汁与米搅拌
同蒸煮,然后加入酒曲发酵成酒 。用酿造法制作出的药酒,酒精度数较低,
适宜于不会饮酒
者。



第五节


药酒的科学服用



药酒对 人体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药酒的服用也非常有讲究。
合理地使用药酒,
才能避免
药酒的副作用,发挥其优点和特长,达到应有疗效。


(一)药酒的服用原则


1

饮用要适量:
由于 药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
所以饮用时不宜过多,
应适量饮用。

一般以每次
10

30
毫升为宜。凡服用药酒或饮用酒,要根据人的耐受力,要合理、适
宜,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即便是滋补类药酒,也不宜多
饮。 一般不会饮酒者,初期可适当减少用量,逐步加量,也可将药酒用冷开水稀释后服用;
而平时习惯饮酒者 ,服用酒量可以比一般人多一些;年老体弱者,用量宜酌减。


2
)要辨证 服用:药酒的服用,需要经过中医师诊疗后,进行辨证服用。每一种药酒
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超过范围不但不能达到治病或强身健体的疗效,
相反还可能加重病情
甚至中毒等不良反应。尤其 是保健性药酒,更应根据自己的年龄、
体质强弱、嗜好等选择服
用。
因为一般治病的药 酒,
大都功效主治比较明确,
而且患者也总是在经过医生明确诊断后
再选择服用。保健 性药酒,由于多以补益强身为主,因而对选择不够重视,若使用不当,易
产生不良后果。



3
)注意内外有别:药酒分外用和内服两种,多数不能混用。一是外用药 酒多含有毒
物质,
外用时人体吸收较少,内服则人体吸收多,
容易发生中毒反应。二是发生在体表隐秘
处的疾病,如皮肤疖肿、局部淤肿等,药酒外用则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见效快 ,改内服后
有效成分要经过血液循环才能到达病位,
见效慢。
三是某些药酒的有效成分 ,
能与胃酸发生
化学反应,
减灭药效,因此应以外用为佳。此外,
某些药酒中 的有效成分必须与胃酸反应才
有作用,外用则无效;或在体内缓慢吸收、持续起效,改外用后可能因药力 过猛而导致不良
后果。


4
)掌握好饮用温度:药酒温度要适宜, 药酒宜冷饮还是宜温饮,历来有不同观点。
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则热更甚,易于损胃 。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
过热之害。
清朝徐文弼则提倡温饮,
他明确指出:
“酒最宜温服”

“热饮伤肺”
“冷饮伤脾”

故药酒以温饮为宜 ,热饮、冷饮皆不足取。


5
)药酒饮用应适时:为了充分发挥药酒功能, 减少副作用,在服用时间上需要注意
药房的规定。
饭前服,
一般指饭前
10< br>~
60
分钟饮用。
饭后服,
则在饭后
15

30
分钟饮用,
因为这时胃中有食物,可以减轻药酒对胃的刺激。空腹服用,

为了使药物迅速进入胃肠,
并被充分吸收。睡前服,指睡前
15

30分钟服用,能及时入眠。

(二)药酒的服用禁忌


1
)与部分药物禁忌:因药酒有其偏性,所以在服用药酒时注意不要和其他药物一并
服用,
以免 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和西药头孢菌类、
硝咪唑类、
磺胺类等药物容易产生毒副反
应,服 用药酒的时候不要服用这些药物,以免产生酒精中毒。另外,在服用药酒时,再服用
异烟肼等一类药物的 时候能减低其疗效。
酒精还能减少维生素
B1

维生素
B2
及烟酸的吸收。
另外,
在服用药酒的时候尽量不要服用降糖灵等一类药物,
容易导致乳 酸中毒,
还可能产生
一系列低血糖反应和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如果药酒和利眠宁、安定等一 类药物服用时,
很容易导致人体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轻则使人昏昏欲睡、身体不协调,重则引起呼吸困难 、
血压下降,甚至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2
)与部分病症 禁忌:不宜饮酒的病症是不能饮酒的,例如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
全、慢性结肠炎和肝炎、肝硬化、癫 痫、心脏功能不全等患者,一般来说是不能饮酒的,即
使药酒也不适宜,以免加重病情。此外,酒还可刺 激胃肠道、咽喉部等出现激惹反应,加重
胃溃疡、慢性胃炎、咽喉部炎症等疾病;还有,需要注意的是, 对酒过敏的患者也不宜饮用
药酒,突发性疾病、传染病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时,也应停止服用药酒。


3
)注意生理禁忌: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不宜使用药酒 ,以
免酒精影响胎儿或者婴儿的生长发育,
造成畸形和智力发育障碍;
在行经期,如果月经正常,
也不宜用活血功效较强的酒。年龄方面,年龄愈大,则新陈代谢愈慢,服用药酒应减 量。儿
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脏器功能尚未齐全,所以一般不宜服用药酒。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酒治疗


感冒 为四季常见病、多发病,尤以春冬二季为多见。其一般症状多表现为头痛、鼻塞、
恶寒、流涕、发热、全 身酸痛等。普通感冒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则主要由病毒
感染所致,并可传染他人,造成流行 。中医认为,感冒多为风邪侵袭所致。但风邪一般并不
单独致病,而常与寒、热、湿、暑相杂致病,故又 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及暑湿感冒。


1
)风寒感冒的临床症状为恶寒重 、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声重、喉痒咳
嗽、痰白清稀、四肢酸痛、苔薄白而润、脉浮。治宜辛 温解表,宣肺散寒。


2
)风热感冒的临床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咽红肿 疼、咳嗽痰黄、口干欲饮、身楚
有汗、苔白而燥、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3
)暑湿感冒的临床症状为发热重、头晕且胀、心中烦热、身倦无汗、口渴喜饮、时
有呕恶、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浊。


感冒


羌活防风酒

【材料组成】羌活、防风各
40
克,黑豆
80
克,白酒
500
毫升。

【制作 方法】将羌活、防风和黑豆先用温水洗净,
然后控干水分,
在干净的容器里放入
白酒和 原料,然后加盖密封,一般浸泡
10
日即可饮用。

【使用方法】服用时,早 、晚各服
1
次,每次
10

20
毫升。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头疼无汗。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姜蒜柠檬甜酒

【材料组成】生姜
100
克,大蒜
400< br>克,柠檬
3

4
枚,蜂蜜
70
毫升,白酒
8 00
毫升。

【制作方法】
先将大蒜蒸
5
分钟后切成薄片;
柠檬去皮后也切成薄片;
生姜同样也切成
薄片。最后和蜂蜜、白酒一起放入干净的容器 中,密封,浸泡。
3
个月后,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方法】口服 ,每日早、晚各
1
次,每次
15

20
毫升,不可过量饮用 。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解表。主治风寒感冒。

生姜:开胃止呕,发汗解表。

柠檬: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和胃降逆,化痰止咳。


桑菊清热酒

【材料组成】菊花、桑叶、连翘、杏仁各
30
克,芦根
35
克,桔梗
20
克,薄荷、甘草

10
克,糯米酒
1000
毫 升。

【制作方法】先将以上诸药共捣碎,装入药袋,和糯米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 br>浸泡。约
7
日后,过滤去渣取液,即可。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早 、晚各
1
次,每次
15

20
毫升。

【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热。主治温病初起,邪客上焦,发热不重,微恶风寒、
咳嗽、鼻塞、口微渴 。

菊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附子杜仲酒

【材料组成】制杜仲
50
克,淫 羊藿
15
克,独活、牛膝各
25
克,制附子
30
克,白酒< br>10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制杜仲、淫羊藿、独活、牛膝、制附子分别切 成薄片,置干净容器中,
加入白酒,密封,浸泡。
7
日后即可开取取上清液饮用。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服
3
次,每次服
10

20
毫升。

【功效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主治感冒后身体虚弱、腰膝疼痛、行步困难。


制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玉屏风酒(一)

【材料组成】黄芪
30
克,党参
20
克,当归、白术、防风、桂枝各
10
克,米酒
200

升。
【制作方法】将上
6
味药与米酒一起加入消毒后的输液瓶中密闭,最后放入锅中 加热至
100
℃后置凉待用。

【使用方法】每日服
3
次, 每次服
50

100
毫升,摇匀后服用。

【功效主治】益气固胃。主要用于改善机体免疫力,防治感冒。

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玉屏风酒(二)

【材料组成】白术、黄芪各
15
克,柴胡、防风各
10
克,低度的白酒
5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上4
味药研成细末,
装入药袋,和低度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
最后
加盖 密封。
7
日后过滤去渣取液即可饮用。

【使用方法】每日
3
次,每次
20

30
毫升。

【功效主治】强健补身,固 表止汗。主治体弱畏风或气候变化时容易感冒者。白术:补
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止汗 ,安胎。柴胡: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1
剂,每日服
3
次,凉服。
【功效主治】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发热、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
感染、急性扁 桃体炎、腮腺炎等。


注意:牛蒡子有小毒,不可多服。金银花:清热解毒,疏利咽 喉,消暑除烦。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花椒侧柏叶酒

【材料组成】花椒
50
粒,侧柏叶
15
克,白酒
500毫升。

【制作方法】将花椒、侧柏叶共捣碎,装入药袋,和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 封,
浸泡。经常摇动,
15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服用。

【使用方 法】在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每日早晨空腹温饮
10

20
毫升。

【功效主治】辛温疏表,解热止痛。用于防治四时瘟疫、感冒发热、头痛等。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侧柏叶:凉血止血,止咳祛痰,祛风湿,散肿毒。


葱豉散寒酒

【材料组成】葱白
3
根,豆豉
15
克 ,白酒
3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葱白、豆豉与白酒入锅,文火同煎至半,过滤去渣,候温备用。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1
剂,每日早、晚分
2
次温服。

【功效主治】
宣通卫气,
发散风寒。
主治外感风寒初起、
恶寒发热、
无汗、
头痛、
鼻塞、
身疼而烦、脉浮紧。

注意:

避风寒,忌生冷食物。附记:本方引自《本草纲目》
。另《偏方大全》亦有葱豉
黄酒汤 ,即本方去白酒,把葱白改用
30
克,加黄酒
50
毫升煎服。余同上。

葱白:发表,通阳,解毒,杀虫。豆豉:和胃,除烦,解腥毒,去寒热。


银蒲祛风酒

【材料组成】
金银花、
蒲公英各
30
克,
羌活、
牛蒡子、
连翘、
菊花各
9
克,
薄荷6
克,
黄酒
3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入锅 ,加水
300
毫升煎至
150
毫升,再加黄酒煮沸,候温,过滤
去渣 取液备用。


肉桂祛寒酒

【材料组成】肉桂
10
克,黄酒
50
毫升。

【制作方法】将肉桂研成末,黄酒温热,然后把肉桂末同黄酒混合调匀即成。

【使用方法】感冒时,加温顿服。


【功效主治】温阳祛寒。主治外感风寒,身体感寒疼痛。



注意:需要注意的是本酒只适于阳虚外感风寒者,风热感冒忌服。

肉桂: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葱姜盐外擦酒

【材料组 成】葱白头、生姜各
30
克,食盐
6
克,白酒
30
毫升。< br>
【制作方法】将上
3
味共捣如糊状,再把酒加入调匀,然后用纱布包之。

【使用方法】感冒时,用药袋涂擦患者前胸、后背、手心、脚心及窝、肘窝
,
涂擦一遍
后,嘱患者安卧。

【功效主治】发表散寒。主治感冒。葱白头:宣通上下阳气,发汗解表。

食盐:清火,凉血,解毒。


祛风散寒酒

【材料组成】 紫苏、荆芥各
20
克,陈皮
10
克,白酒
300
毫升。
【制作方法】
将前
3
味中药洗净、
晾干,
和白酒一同 置于洁净容器中,
密封,
浸泡。
7

10
日后过滤去渣取酒 液服用。

【使用方法】温服。每日
2
次,每次
20
毫升。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主治感冒恶风寒、微发热、胸脘痞闷,或有呕恶、鼻流清涕、
咳嗽痰清稀等。< br>
紫苏: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荆芥豆豉酒

【材料组成】荆芥
10
克,豆豉
2 50
克,黄酒
250
毫升。

【制作方法】将以上
2
味和黄酒一同入锅,文火煎煮
5

7
沸,候温,过滤去渣取液,
装 瓶备用。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3
次,随量温饮。

【功效主治】疏风散寒,解表除烦。主治风热感冒。

荆芥:祛风解表,理血止血。豆豉:和胃,除烦,解腥毒,去寒热。


川芎白芷酒

【材料组成】川芎、白芷各
60
克,糯米甜酒
6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前
2
味粗碎,和糯米甜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隔水文火蒸
5 0
分钟,
离火候温,过滤去渣留液,备用。

【使用方法】睡前口服。每日< br>1
次,每次
30

40
毫升。

【功效主治】散风止痛。主治肝风偏头痛或感冒头痛。

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 祛风止痛。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
止带。


一味散寒酒

【材料组成】小茅香
90
克,白酒
5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小茅香切片,和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振摇
1

2
次,
10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留液。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2
次,每次
10

15
毫升。

【功效主治】
祛风散寒,
活血舒筋,
清热解毒。
主治风寒感冒、
咳嗽、
哮 喘、
风湿麻痹。
小茅香:祛风散寒,活血舒筋。



星黄退热酒

【材料组成】生南星、雄黄各
15
克,米酒适量。

【制作方法】将 以上
2
味药共研细末,入米酒调和均匀,制成
2
个药酒饼。

【使用方法】用时,取药酒饼敷患儿两足心(涌泉穴)
,外用纱布包扎固定。一般
24
小时内有退热作用。

【功效主治】退热解毒。主治小儿风热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生南星:燥 湿化痰,祛风止
痉,散结消肿。

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有急、
慢性之分。急性 支气管炎是由病毒、细菌的感染,
或物理与化学的刺激
所引起的支气管和气管的急性炎症。疲劳 、受惊、上呼吸道感染等,是导致本病的诱因。慢
性支气管炎多由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转变而成。支气管炎发病时很像感冒,
表现为刺激性
咳嗽,
1

2
天后咳痰,
开始为白色黏稠痰,
后为黏液脓性痰,
或痰中带血丝。
若久治不愈 ,
症状可逐渐加重,咳嗽长年持续,痰多,呈泡沫黏液;有的患者有喘息和哮鸣音。常伴胸骨
后 痛、疲倦、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本病冬季发病率高,以老年人、小儿为多见。


双风定喘酒

【材料组成】海风藤
100
克,追风藤
100
克,白酒
5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海风藤、追风藤切片,和白 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
振摇
1

2
次,
7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方法】空腹口服。每日早、晚各
1
次,每次
10

15
毫升。

【功效主治】息风定喘。主治支气管炎。


注意:心脏病患者和孕妇忌服。 附记:本方对于风湿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海风藤:祛
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追风藤:清湿热,解毒。


寒凉咳嗽酒

【材料组成】全苏
120
克,杏 仁、栝楼、浙贝母、半夏各
30
克,陈皮
60
克,茯苓、干
姜各30
克,细辛、五味子各
15
克,枳壳、白部、白前、桔梗各
30
克,蔻仁
15
克,桑皮、
枇杷叶各
30
克,粉草
15克,白酒
5000
毫升。

【制作方法】
将以上药物粗碎,和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
密封,
浸泡。
每日振摇
1

2
次,
10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饮用。

【使用方法】口服。 每日
1
次,每次
30

50
毫升。

【功 效主治】
疏风散寒,
消咳。
主治支气管炎之发寒咳嗽的患者。
附记:
本方来源于
《全
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粉草:清内热,泻心火。


苏叶陈皮酒

【材料组成】陈皮
15
克,苏叶
20
克,黄酒
200
毫升。

【制作方法】先将好陈皮制为粗末,然后与苏叶、黄 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浸
泡。
3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3
次,每次
10

15
毫 升。

【功效主治】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止咳。主治支气管炎之咳嗽、气急、痰多色白等。

陈皮: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营。


牛蒡根清肺酒

【材料组成】牛蒡根
100
克,白酒
10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牛蒡根捣碎,研末,和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振

1

2
次,
15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方 法】口服。每日
2
次,每次
10

15
毫升。
< br>【功效主治】清肺利咽,消咳止喘,疏散风热。主治急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发热咳嗽、
咽喉肿痛等 。

牛蒡根:散风热,消毒肿。


一味白鲜皮酒

【材料组成】白鲜皮
150
克,白酒
5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白鲜皮制为粗末,和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振动
1
次,
3
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服
3
次,每次
10
毫升。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化湿。主治湿疹、疥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鼠李仁清热酒

【材料组成】鼠李仁
60
克,白酒
500
毫升。

【制作方法】先将鼠李仁洗净,和白酒一同放入洁净容器中,密封,浸泡。
5
日后,即
可过滤去渣饮用。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服
3
次,每次
10
20
毫升。

【功效主治】清热通便,止咳祛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气肿等症。

鼠李仁:清热利湿,消积通便。


竹黄定喘酒

【材料组成】竹黄
30
克,白酒
500
毫升。

【 制作方法】将竹黄粗碎,和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摇匀
1
次,
7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饮用。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2
次,每次
10

20
毫升。

【功效主治】化痰散寒,止咳定喘。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等。


注意:肝病患者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忌服。竹黄: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止咳。



哮喘

哮喘的症状大多表现的是气急。
一般为上气不接下气,不仅 呼吸困难,
且带喘声,
喉中
咻咻作响,胸喉之间,顽痰瘀积梗塞,有的兼有咳嗽。患者 面色苍白,甚至发青发紫,眼球
突出,冷汗淋漓,坐卧不宁,睡眠不安,有的因呼吸困难而言语不便。造 成哮喘这一病症的
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种为心病性气喘,是因心脏有病而起;第二种是支气管性气喘 ,这
纯粹是支气管本身所引起的毛病。
中医将哮喘分为虚实两大类,
又将实证分为寒热 两类。

类哮喘常常表现为咳痰清稀不多,痰呈白色泡沫状,胸闷气窒,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 滑,
脉多浮紧,或兼恶寒,发热等。热类哮喘则表现为痰黄稠厚,难以咳出,身热而红,口渴喜
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的兼有发热等症状。虚证多为肺虚或肾虚。肺虚则呼吸少
气,言语音低 ,咳嗽声轻,咳痰无力;在气候变化或特殊气味刺激时诱发。肾虚则元气摄纳
无权,呼吸气短,动辄易喘 等。发病时,应当先除邪治标,寒证用温化宣肺,热证用清热肃
肺,佐以化痰,止咳,平喘之药;病久兼 虚,当标本兼治。未发作时,应当用益气、健脾、
补肾等法扶正培本。


哮喘紫苏大枣酒

【材料组成】紫苏
50
克,大枣
20克,米酒
10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以上
2
味药 和米酒一同置于砂锅中,文火煎煮至
500
毫升,离火候温,
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2
次,每次
10

20
毫 升。

【功效主治】理气宽膈,降逆止喘。主治风寒侵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畏寒无汗,咳吐< br>稀痰等。


注意:外感风热者不宜服用。紫苏:发表,散寒,理气,和营。大 枣:补脾和胃,益气
生津,调营卫,解药毒。蜀椒温肺酒


【材料组成】蜀 椒
150
克,
60
°白酒
8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蜀椒以医用纱布包好,置于洁净的容器中,加入白酒,加盖密封。放置
14
日后 ,滤渣取出滤液即可。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2
次,每次服
15
毫升。

【功效主治】温肺定喘。主治形寒怕冷、气短而喘的寒性喘证。

注意:阴虚火旺体质者忌服,孕妇慎服。蜀椒:温中,散寒,止痛,燥湿。


猪胰平喘酒

【材料组成】猪胰
3
具,板栗(去壳)
30< br>个,白酒
30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猪胰洗净,切细,和板栗、 白酒一同置于洁净容器中,密封,浸泡。
3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 方法】空腹温饮。每日
3
次,每次
10

15
毫升。

【功效主治】健脾,暖胃,温中,平喘。主治老年人上气喘急,坐卧不安。

猪胰 :
健脾胃,
助消化,
养肺润燥,
泽颜面色。
板栗:
养胃健脾 ,
补肾强筋,
活血止血。


紫苏子酒

【材料组成】紫苏子
60
克,黄酒
250
毫升。

【制作方法】将紫苏子微炒研细,装入药袋,置于洁净容器中,加入黄酒,加盖密封,
浸泡。
7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方法】口服。每日
2
次,每次15

20
毫升。

【功效主治】止咳平喘,降气消痰。主治痰 涎壅盛,肺气上逆而致的慢性气管炎、喘急
性支气管炎、胸闷短气等症。

注意:凡热性咳喘忌服。紫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温中开胃,宽肠润便。


栝薤定喘酒

【材料组成】栝楼
25
克,鲜薤
200
克,白酒
5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栝楼、鲜薤洗净,捣碎,置入洁净 容器中,加白酒,密封,浸泡。
14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取液。

【使用方法】口服。每晚
1
次,每次
20
毫升。

【功效主治】活血祛痰,定喘。主治喘息、咳喘、胸痹刺痛。

栝楼: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鲜薤: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桑姜平喘酒

【材料组成】桑白皮
15
克,生姜、吴茱萸各
10
克,清水
250
毫升,白酒
500
毫升。

【 制作方法】将桑白皮洗净研细;姜洗净切成片。
最后和吴茱萸一起放入沙锅中,
加水
和 白酒,以文火煎取
500
毫升,离火候温,过滤去渣取液备用。

【使用方法 】口服。每日
2
次,每次
10

30
毫升。

【功效主治】泻肺平喘,理气化痰。主治咳喘胀满。


注意:
阴虚 有热者忌服。
桑白皮: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吴茱萸:
散寒止痛,< br>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大枣双仁酒

【材料组成 】
大枣
60
克,
胡桃仁、
甜杏仁、
酥油各
30克,
蜂蜜
80
克,
白酒
500
毫升。

【制作方法】将胡桃仁、大枣洗净捣碎;甜杏仁浸泡后去皮尖,文火煮
4

5
沸,晒干
并捣碎。酥油、蜂蜜同置洁净容器中,添加白酒溶解,再入前
3
味,密封, 浸泡。每日振摇
1

2
次,
7
日后即可过滤去渣留液。
【使用方法】空腹口服。每日
2
次,每次
20
毫升。

【功效主治】补肺益肾,止咳平喘。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声低乏力,呼长吸短、
痰多涎沫 。

板蓝根的作用-


板蓝根的作用-


板蓝根的作用-


板蓝根的作用-


板蓝根的作用-


板蓝根的作用-


板蓝根的作用-


板蓝根的作用-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11: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514.html

古方养生一对一药酒秘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