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健脾除湿的方法
湿气重危害身体健康,是万病之源。
在致病的风 、寒、暑、湿、燥、火这
“
六淫邪气
”
中,中医最怕湿邪。湿邪是最容
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
这就好比南方的 冬天,令人难受了。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雨天让人
喘不过气来。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 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
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体内湿气 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
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 胃炎现象,口腔症状比较明显,舌苔白厚。肠胃不
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湿疹有脚气、雀斑加 重这五种症状,是体内湿气过
重的最典型表现。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
1
、起床时看感觉: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 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
来,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2
、如厕时看大便:清晨方便后,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
净;平时用手纸一两张纸就够了,突然有一天用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说明
身体有湿邪了。大便 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
色香蕉形的。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 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3
、洗漱时看舌苔:清晨洗漱时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
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
润,则说明体内有 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
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 的程度伤阴了。
湿邪的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身体经常 有湿气,第一个反应就是去药店,而不是寻找湿
邪的源头,这种行为是治标不治本的。
传统医学认为,所谓湿即是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
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 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
“< br>湿
”
主要指内湿。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
与消化功能有关。每天我们吃进去的 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便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
果脾胃运化功能好,湿邪能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这正 是中医所谓的脾
“
运化水湿
”
功能的含意。如果日常生活中暴饮暴食,过多油 腻、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运化的
范围;或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脾 虚,若脾不能正
常地
“
运化
”
而使
“
水湿内停”
在我们的脏腑。可能产生内湿的食物包括榴莲、菠萝、芒
果等水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 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
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中医认为除湿邪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
第
1
招-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压力大、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
试试看跑步、健 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
“
有点喘、会流汗
”
的运动,有助活化气
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
2
招
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 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
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
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 。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
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
3
招
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 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
列事项:
1
、不要直接 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
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 上。
2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
、不要
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
、水分摄取要适量。
健脾除湿的食物
1
、薏苡仁
(
薏米
)
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2
、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 br>3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
宜与米 醋同食。
4
、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 吐血、
便血。
5
、金针菜
(
黄花菜
)
清 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
食。
6
、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7
、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8
、山药
: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
:
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 固精。
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9
、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10
、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11
、 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虚寒症忌食。
12
、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13
、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14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
腹胀痛,寒湿泄泻。不宜久 煮。
15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 ,
食欲不振,呕吐。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
16
、马铃薯(洋芋、 土豆、山药蛋)
:
味甘、性平。作用
:
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
弱,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17
、红薯(甘薯、地瓜、 番薯)
: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
:
补脾胃、益气力、
宽肠胃。 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18
、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19
、栗子
: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
:
补脾健 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健脾除湿的食疗偏方
1)
参芪粥健脾祛湿
做法是:黄芪
15
克,党参
15
克,炒薏米
60
克,炒扁豆
15
克,红枣
2
个,大米
100
克。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除 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
内,加水煎汁。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 肉、大米一同放进
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
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夏季带来的身体不适。建议可以 在粥中加点荷叶,其芳香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发麻是怎么回事-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9: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