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拨云散-
如何学好中药学
中药学要背的知识实在太多太相似了,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记忆时印象可以深刻一点呢?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为数众多,
内容复杂,
涉及面广。
同学们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
普遍反 映是:
药味众多,
容易混淆,不易记住。
怎样学习《中药学》?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
应用是本学科 的重点,
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
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 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
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 关的,
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
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 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 泄火邪,
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
口舌生疮,
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
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 性味,
归
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
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
又突出了重 点。
切不可孤立地死记
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 所具功效含义,
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
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
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
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
前者包
括泻各 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 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
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如行气与补气,
化湿与利湿,
祛风与息风等等。
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
行气药大多辛
温 ,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
此外,亦可将相 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 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
有各自的特点。
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
主治则本 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
就把握住了,
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 用。
这样既容易记忆,
又不
易混淆。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 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
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 地重,一般可用
30
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
0.3
—1.5
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
5
—
10
克左
右,
但治绦虫病需用量
60
—
90
克,
量小难以取效,
再以用 法为例,
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
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
驱虫药雷丸受热后 有效成份破坏,
均不宜入汤剂。
至于配
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 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
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
对一些常用的、
特殊 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
如桂枝配白芍,
附
子配干姜,
黄连配肉桂等。< br>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
因为这不是本课程
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 别。
1
总之,
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
而予以分别对待。
对普遍性的内
容可予总的掌握,
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 。
因此,
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
也不要
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 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
中药为数 众多,
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
内容复杂,
容易混淆。
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
在联系的,
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
比较其异同点。
从而 进一步加深理
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
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 对比,
比较其异同
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 于理解掌握。
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
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
味子 ;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
不同其性味功效主 治也有差别,
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
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
生地
与熟 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
可以综观教材全貌,
从纵横两方面掌握
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 从而提纲挈
57
领,执简驭繁地学好
中药学。
2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药学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因为中药学是中医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所以,
中药学的理论和知识,与中医理论紧密 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医理论有寒、热、虚、实等辨证纲 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中
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
,
中药学才有与 这一特殊疾病定位方法相适应的归经内容。
中医学有脏
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和病理体系
,
中药学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
名目繁多的
中药功效,也是完全与中医 理论的病因、病机对应的。后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
火、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病机有阴 阳失调、气血失常、风气内动等,前者遂以祛风、
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化痰、活血、消食、 杀虫、滋阴、助阳、养血、益气、行
气等一一呼应。根据现行的中医、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学习中药 学之前,已经完成了中
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的系统学习
。
应当把这些课程中掌握的 有关中医理论,
融会贯通于
中药学的学习之中
。
例如
,
在上 述两门课程中
,
我们已经初步明确了表证是六淫邪气经皮毛、
口鼻入侵人体时产生的证 候,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兼见
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为主要临床 表现,且外邪尚有表入里而内犯之势。表证还有表热
证和表寒证等区别,其主要亦有差异。此外,我们还 学习了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六经辨
证中,太阳为人身的藩篱,主肌表,外邪侵袭,大多从太阳而入。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
出于体表而成。中医治病,主张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这样就会 很自然地认
识到:表邪是侵犯人体肌表、口鼻,并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表证则是以发热、恶风寒、头< br>身疼、脉浮为主症的一类证侯,而不致将其误认为是皮肤病或肌表外伤等。再联系四气、五
味、归 经、升降浮沉、功效与主治等中药理论,则发散风寒药主治之风寒表证,除表证的共
有症状外,还应有发 热较轻、恶寒及身痛较重、无汗、脉紧等;风热表证必另有口干微渴
,
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 数等。在性能方面:发散风寒药之药性偏温,发散风热药之药性偏
寒;两者均多具辛味;主要归经,或按 经络辩证称其归膀胱经;并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至
于正气虚而外感表邪之人,应随证配伍扶正之品;温 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之药。以
及该类药忌用于多汗、热病后津液亏耗者的缘由等等,同样可以不 言而喻。
又如,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已经认识阳虚是指机 体阳气虚损,功能减弱或减
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由于阳气不足,无以制阴,阴寒内生,故阳虚证属 于虚寒证。又
由于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阳虚证。论其生理功能、肾
阳除温煦形体外,尚与肾之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主骨生髓,主纳气等密切相关。
在学 习补阳药的时候应用以上知识,很容易联想到:补阳药是以温补肾阳为主的一类温补
药,各种补阳药物, 除能温补肾阳外,还往往兼有益精血、强筋骨、固肾精、温脾止泻、纳
气定喘等功效。其主治的肾阳虚证 ,则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阳痿早泄
、
宫寒不孕、性功能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频多,脉沉苔白、或五更腹泻,或虚喘久咳等。由
于补阳药性偏温燥,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不宜 使用。
由此可见,牢固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并灵活加以运用,是学好中药学的先决条件。
3
二、学习中药学必须处理好中药学与各相关课程的关系,抓住重点,循序渐进
为了充分体现中药学及各味药物的完整性和临床实用性
,
在中药学教材中,
必定会涉及
到较多的药学知识
、
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系的知识,
使其在 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间起到纽带作
用。这些内容中有的是已经先于中药学而学过的,有的是以后才逐渐学 习的;有的必须掌握
的,有的供参考或查阅的;有的可以在本课程中一次完成的,有的则必须通过方剂学 和临床
各学科学习,去反复接触、不断深入,不可能在中药学的学习中一蹴而就。只有将这些内容
分辨清楚,抓住中药学本学科的重点,很下功夫,牢固掌握。
按照 中药学教材的体例,各药名下注明的出处
(即最早收载该药的本草著作)
,是为查
找该 文献资料提供参考的,一律不需要掌握。在各药的概述部分,因为一味中药往往来源于
不同的品种,为了 正确表达其名实关系,避免品种混乱,在现代中药学中增加了拉丁名称。
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还有药用 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进一步系统学习这一内容,因此
不属于本科程介绍的范围;对于医学专业的学 生,则只需作常识性了解,基本上是不要求掌
握的。其中,只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京大戟与红大戟、川牛 膝与怀牛膝、川贝母与浙贝母
、
南沙参与北沙参等少数临床功用有明显差异的品种
,< br>才要求掌握其药材品种与功用的关系。
药物的产地和采收,只按总论第二章的内容作原则性的要求 ,于各药项下,大多可以从略。
为了处方选药的准确,各药的炮制,一般应当明确其炮制方法与性能、功 用的关系。
药物的应用部分,是初学中药时觉得最为繁杂难记、又最 易混淆的内容。其中,各种适
应病证的具体临床表现、病因
、病机
、辩证论治原则等, 有的要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
和
《中
医诊断学》
去理解、类推和记忆 。有的则有待日后在临床学科中学习。为了便于说明药物的
应用情况,而列举的有关方剂,则为方剂学的 重要内容,学习药物时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记
忆,只宜掌握该药的配伍应用原则和十分特殊的配伍关系。
中药学的内容
,
不但与其他中医、中药课程相互交 叉,
?
而且其自身的课程内容,也前后
重复交叉。如各论第一章解表药中,其配伍就涉 及后面的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化痰药
与止咳平喘药等。而且一味中药又有多种功效,在讲解解表药 时,只着重介绍发散风寒和发
散风热的含义和各药的配伍应用特点。而对麻黄的平喘、利尿,桂枝的温里 通阳,紫苏的行
气、止呕,防风的驱风湿、止痉,桑叶的清肺、润燥、清肝明目,菊花的解毒、平肝等等 ,
不可能全面系统地面面俱到。所有这些,就不可能在该章的讲授和学习中一次完成到位,只
有 通过上述各有关章节的教学以后
,
反过来再复习比较,
才能真正弄清其功效含义和应用 规
律等,这就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至 于各药最后附列的“备述”
,
主要收录了历代本草对该药功用有代表性的论述,
现代< br>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重要研究结果,都是为读者提供参考的,均不在教学内容之内。
三、学好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要点的关键
中药学规划教材是按药物的主要功效进行分类的。其各论中每章
(节)
的概述部分,是
以该类所有药物的功效为核心,而概括出来的共性和要点。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内容,就抓住
了各类药物具 有普遍性的规律。在学习该章(节)各种药物时,就只需比较其差异,了解其
个性
。
这 样就避免了相同内容的重复学习和记忆,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各具体药物的学习负
担,可以收到 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捷效。
在各论每一章(节)的概述中,都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4
八宝拨云散-
八宝拨云散-
八宝拨云散-
八宝拨云散-
八宝拨云散-
八宝拨云散-
八宝拨云散-
八宝拨云散-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3: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6777.html
-
上一篇:门店的中药销售和管理
下一篇:劳淋中医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