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吸脂-
SZJG
XX
—
201X
中药饮片煎煮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对医疗机构和药品 零售企业中药煎药室
(以下称煎药室)
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对
煎药室的设施与 设备要求、
人员资质要求、
一般中药饮片与特殊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等作了
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中药煎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 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 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2010
年版
GB
14930.1
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
GB
14930.2
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
SZJG
37.1-2011
中药处方与中药调剂规范
第
1
部分
中药处方
SZJG
37.2-2011
中药处方与中药调剂规范
第
2
部分
中药调剂
SZJG/T
38.1-201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第
1
部分
中药饮片
SZJG/T
38.2-201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第
2
部分
中药方剂
3
术语和定义
3.1
中药饮片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中药材经过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3.2
解表方
superficies- resolving
formula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3.3
泻下方
formula
for
purgation
凡以 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
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 的方剂。
3.4
和解方
reconciling
formula
凡以和解药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
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3.5
清热方
heat-clearing
formula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3.6
祛暑方
formula
for
anti-summer-heat
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3.7
温里方
warming
the
interior
formula
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3.8
补益方
supplementing
[and
boosting]
formula
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3.9
固涩方
astrigent
formula
凡以收敛固涩药 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
剂。
3.10
安神方
sedative
or
tranquilizing
formula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证的方剂。
3.11
开窍方
formula
for
resuscitation
以芳香开窍药为主要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
3.12
理气方
carminative
formula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症的方剂。
3.13
理血方
blood-regulating
formula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症的方剂。
3.14
治风方
formula
for
wind
disorder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的作用,以治疗风病的
方剂。
3.15
治燥方
formula
for
anti- dryness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 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
剂。
3.16
祛湿方
desiccating
formula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3.17
祛痰方
phlegm-expelling
formula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3.18
消食方
digestive
formula
凡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消积化滞作用,以治食积停滞的方剂。
3.19
驱虫方
anti-helminthic
formula
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
3.20
涌吐方
emetic
formula
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 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
物的方剂。
4
人员资质要求
4.1
煎药室应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 经验的中药师具体负责煎药室的业务指导、
质量监督及组织管理工作。
4.2
煎药人员应经过中药煎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中药煎药工作。< br>煎药工作人员应有计划地接受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岗位培训。
4.3
煎药人员应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传染病、皮肤病等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体表有伤
口未愈合者及其他有 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者不得从事煎药工作。
5
设施与设备要求
5.1
设施要求
5.1.1
煎药室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应避免对煎药造成污染。
5.1.2
煎药室的房屋和面积应根据本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煎药量合理配置。煎药室分为中药
煎煮区和中药收发区,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其台账
——中药煎煮区:应设有准备、清洗、煎煮、药渣储存等功能区域。当
1
台机时应不少
于
10M2
,每增加
1
台机时应增加不少于
5M2
,
5
台煎药机以上时应不少于
5M2/
台。
< br>——中药收发区:
应设有接收或代理顾客工作台、
收存顾客中药柜、
待发出中药 储藏柜
等功能,应不少于
10M2
。
5.1.3 煎药室应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设有
有效的通风、除尘 、防积水、消防等设施,各种管道、灯具、风口以及其它设施应避免出现
不易清洁的部位。
5.2
设备要求
5.2.1
煎药室应配备完善的煎药设备设施,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储药设施、冷藏设施以及
量杯(筒)
、 过滤装置、计时器、贮药容器、药瓶架等。
5.2.2
煎药工作台面应平整、洁净 。煎药容器应当以陶瓷、不锈钢、铜等材料制作的器皿
为宜,禁用铁制等易腐蚀器皿。
5.2.3
储药容器应当做到防尘、防霉、防虫、防鼠、防污染。用前应当严格消 毒,用后应
当及时清洗。
5.2.4
煎药室可配备相应的煎药 机和包装机,其操作规程和保养应符合规定,详见附录
A
。
6
煎药操作方法
6.1
一般中药饮片煎煮方法
6.1.1
煎药时应使用符 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待煎药物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
不少于
30
分钟。但 吸水性强的药物相对缩短,
15
分钟即可;较难吸水的则要适当延长浸泡
时间,并不断 翻转,促进其吸水。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
2-5
厘米为宜,花、
草类药 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
若煎药机煎煮浸泡加水量可根据待煎药剂数,
加
入 相应水量。加水量参考附录
A
。
6.1.2
每剂药一 般应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
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
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
20-30
分钟;
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
不宜 久煎,煮沸后再煎煮
15-20
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
10
—
20
分钟。药剂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 料
2-3
次。
搅拌药料的用具应当以陶瓷、
不锈钢、
铜等材料制作的 棍棒为宜,
搅拌完一药料后应当清洗
再搅拌下一药料。
6.1.3
煎药量应当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
100-300
毫升,成人每剂
一般煎至
400-600
毫升,一般每剂按两份等量分装,或 遵医嘱。
6.2
特殊中药饮片煎煮方法
6.2.1
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特殊要求应当按照要求或医
嘱操作。
——先煎:
一般情况下,
应煮沸
20 -30
分钟后,
再投入其它药料
(已先行浸泡)
同煎。
——后下:应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
5-10
分钟。
——另煎:应切成小薄片,煎煮约
2
小时,取汁;另炖药 应当切成薄片,放入有盖容器
内加入冷水(一般为药量的
10
倍左右)隔水炖
2-3
小时,取汁。此类药物的原处方如系复
方,则所煎(炖)得的药汁还应当与方中其它药料 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再行分装。某些特
殊药物可根据药性特点具体确定煎(炖)药时间(用水适量)< br>。
——溶化(烊化)
: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量并去渣后,将 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药,同
时不断搅拌,待需溶化的药溶解即可。
——包煎:
应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袋材质应符合药用要求
(对
人体无害)并有滤过功能。
——煎汤代水:应将该类药物先煎
1 5-25
分钟后,去渣、过滤、取汁,再与方中其它药
料同煎。
6.2.2
对于久煎、冲服、泡服等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应按相应的规范操作。先煎
药、后下药、另煎或另炖药、包煎药、煎汤代水药在煎煮前均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
不少 于
30
分钟。
6.2.3
各类特殊中药饮片参见附录
B
。
6.3
煎药质量、技术的基本要求
腹部吸脂-
腹部吸脂-
腹部吸脂-
腹部吸脂-
腹部吸脂-
腹部吸脂-
腹部吸脂-
腹部吸脂-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2:5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6769.html
-
上一篇:中药的用法
下一篇: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