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07 02:58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2021年2月7日发(作者:恋足癖好)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
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 。广东省
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
10
克小剂量附子 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
又有在抢救危
重病过程中,
24
小时内用量超过
500
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
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 毒
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
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 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 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
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
小剂量使 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
3

~9
克;
第三种观点主张 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
常用剂量在
15

~60
克;
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
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 ,
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
45

~75
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 剂量换算
认识的不同。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
时期的
1
两相当于现代的
3
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
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

625
克,两者相差
5

多。毛炜解释。而另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
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






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味辛甘,性大
热,有毒。主 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
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
寒咳逆邪气、
温中、
金疮。
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 把附子、人参、
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
低 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据统计,在
500
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 率为
13

20%
,是历代
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 一。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
以拯救患者,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毛炜表示,附子中毒绝非只和剂量大 小有关,引起附子中毒
的原因很多,炮制方法包括药材质量不好、不当、长期过量
使用、配伍不 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





我们临床发现,很多 市民不懂正确煎煮含附子的中药。毛炜
说。
这类药一般要先煎附子
1~2
小时 。
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
取一片煎过的附子,
咬一口慢慢咀嚼,
如果没有麻口 的感觉,
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时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感觉麻
口,则需继续煎煮。因此, 很多有经验的中医生通常会在处
方中附子这味药的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去麻。





另外,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药一般耗时较长,有些市民煮药时
发 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应属大
忌。毛炜说,煎药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一次性 加够;如果
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
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 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
开水。





中药材附子,有毒,使用不当可致人体呼吸中枢麻痹、引起
心脏骤停;但同时它又被誉为中医要药,从 医圣张仲景到现
代医学名家,不少人用它让患者起死回生。然而,不同的药
典、教科书、流派, 对于附子的剂量使用范围却观点大相径
庭。超出老祖宗经典药量用附子会否中毒?除剂量大小外,
药材不好、炮制、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都可导致
中毒发生。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
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
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 气味俱厚,走而
不守,
“火性迅速,无处不到”
(
《本草经读》
)< br>,能上助心阳
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
善温肾气、补元 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
救逆固脱之要药。虞摶谓:
“附子禀雄壮之质,有 斩关夺将
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
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
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 蕴要》
谓:
“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
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 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
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夹
阴伤寒,
内外皆阴,
阳气顿衰,
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温经 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
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 重阳之要药,外则达
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
络,诸脏诸腑, 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
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
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 br>“夫人参、熟地、附子、
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
附子 、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
“药之
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 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
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
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
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 品,余暂以十大主
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
一物,可 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
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 在群
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

‘百药之长’
,是并不过分的。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

自汉张仲景以降,历代善用附 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
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
、吴附子(吴佩衡)
、 李附
子(李彦师)
、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
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 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
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
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
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 用”
。之所以
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
除认证欠准、
剂量失宜、
煎煮 不当、
服法欠妥、
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
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 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
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 医
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不当之处,尚请贤达指正。一、附子
配干姜

附子长 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
回阳通脉之功,
守而不走,
温中回 阳。
二药配伍,
相须并用,
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
“附子无
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
附子配干姜有增 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
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

仲景附子配伍 法”
,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
散寒,
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 有温肾暖脾,
散寒止痛之功,
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
、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 六顽疾》治张
男患慢性泄泻
3
年,日行大便
3

4
次,便后小腹冷痛,必
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
正常。用附子
6g
,干姜
10g
,党参
15g
,炒白芍
15g< br>,乌梅
6g
,苍术
10g
,随证加减,调治
20
多剂 而获效。二、附子配
肉桂

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
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
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相须 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
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下焦命门火衰,< br>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
形寒足冷,
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三 、附
子与桂枝

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
深 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
横通肢节,
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 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
增。

主要用于:

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
(
附大于桂
)

< br>2
、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

(
桂大于 附
)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
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
增加心肌供血,
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
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
10

30

45
克。张 伯叟经验治疗
心痹(冠心病、心绞痛)
,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特别
是附子一味, 既能温阳又能通阳,尤于桂枝。四、附子配乌


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 温中,通阳止痛。乌头
性温有大毒,
辛散温通,
能搜风除湿,
逐寒开痹,破积散结;
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
腹疼痛。五、附子配细辛

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
温通肾气,
开通诸窍。二药合用,
温通宣散,
彻表入膀胱经,
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 蠲痰饮,暖胞宫
之功。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
之,在外之寒细辛疏 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
功效,为止痛要对。

《本草汇言》

“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
诸疾之冷。……”李杲:
“细辛,治邪在 里之表,故仲景少
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主要用于:

1
、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

2
、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 阳虚寒凝者。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
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
4
、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
用附子
30
克、细辛
6
克、干姜
12
克、桂枝
12
克、半夏
1 2
克、
炙甘草
9
克。
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
细辛散寒蠲饮之 功,
而有较好疗效。

5
、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 。如
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
验。六、附子配花椒
< br>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肾经
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 峻。花椒善走中焦而
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
治,相辅相助, 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于:

1.
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
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热,补命 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
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
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二药
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 滞,使阴寒得散,
脾肾得温,
水湿得化,
痰饮得消,
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

主要用于:
身冷畏寒,
痰涎壅盛,
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 br>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
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 痰涎沫多者,表证显
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帕金森综合症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2-07 02:5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6770.html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