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脊髓病变的诊治指南
急性脊髓炎
【概述】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 elitis)
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
炎症常累及几个髓节段 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
并以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
症状。
部分病人起 病后,
瘫痪和感觉障碍的水平均不断上升,
最终甚至波及上颈髓而引起四
肢瘫痪和呼吸 肌麻痹,并可伴高热,
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称为上升性脊髓炎,以下主要介绍
急性横贯 性脊髓炎。病因明确的脊髓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
Sjugren
病、结
核、梅毒等脊髓损害均为特异性骨髓炎,
不属本节范畴。
迟发型放射性脊髓病、脊髓梗死等< br>称脊髓病。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acute transversemyelitis )
,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局灶性脊髓炎
性疾病,呈急 性发病,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病因】
病因未明,
可能由于某些病毒感染所致,< br>或感染后的一种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有的发生
于疫苗接种之后。
【病理】
炎症可累及脊髓的不同部位,但以上胸髓 最多见。病变部位的脊髓肿胀、充血、变软,
软脊膜充血、混浊,
脊髓切面灰白质分界不清,可 见点状出血。镜下见有软脊膜充血和炎性
细胞浸润。严重者脊髓软化、坏死,后期可有脊髓萎缩和疤痕形 成。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 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全年散在发病,以冬末
春初或秋末冬初较 为常见。病前数天或
1
~
2
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 br>临床多为急性,
常先有背痛或胸腰部束带感,
随后出现麻木、
无力等症状,症状多在数小时
或数日内进展至高峰
;
或呈亚急性,症状在
1
~
2
周内达高峰,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
(
一
)
先驱症状
病前
1< br>~
4
周常有发热、
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
或有外伤、
疲劳受凉等
诱因。部分患者先有腰背痛、束带感或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先驱症状。
(
二
)
脊髓症状
因脊髓病变累及的节段和范围不同,
其症状和体征各异。
脊髓全长的任何节段均可受累 ,
以胸段最常见
(74.5%)
,
其次为颈段
(12.7%)
和腰段
(11.7%)
。
胸段尤其T3
~
s
节段最易受损,
因其处于血管供应末端。病变范围多侵犯脊髓几 个节段的全部结构,称为横贯性脊髓炎
;
亦
可为局灶性,病损只累及部分脊髓结构,呈 半侧脊髓分布,出现脊髓半侧综合征
(Brown-Sequard
综合征
)
、脊髓前动脉分布或脊髓后柱分布。病变逐步向上发展者称为上升
性脊髓炎。以胸段损伤为例,急性脊髓 炎的常见症状有:
1.
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以胸髓受损害后引起的截瘫最常见,
如颈髓受损则出现四肢瘫,
并 可伴有呼吸
肌麻痹。
起病初期为脊髓休克阶段,
表现为两下肢无力,
行走困难 ,
迅速发展成完全性截瘫,
病变水平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 或消失,腹壁反射、提
睾反射、足跖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阴性。
此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的发生机制尚不十
分清楚。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的程度、速度和有否并发症。尿路 和肺部感染、
压疮以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可使脊髓休克期延长。
休克期一般持续
3~
4
周,
随着脊髓休克期
的消失,腱反射、肌张力和肌力逐渐恢复
;
痉挛状态也随之出现,过渡到痉挛性瘫痪,表现
为肌张力增高、
尤以伸肌张力增高 较明显、深反射出现继而亢进、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
(
腹壁和提睾反射
)
和出现病理反射,
与此同时有时肌力也可能开始有所恢复,
恢复一般常需
数周 、
数月之久,但最终常有一些体征残留。
倘病变重,
范围广或合并有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者,
脊髓休克阶段可能延长,
有的可长期表现为弛缓性瘫痪,
或脊髓休克期过 后出现痉挛性
屈曲性肢体瘫痪,此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稍有刺激
(
如膀胱充盈刺激< br>)
,双下肢屈曲痉挛,
伴出汗、
竖毛反应和大小便自动排出等症状,
称 为脊髓总体反射,
以上情况常提示预后较差,
一些患者可终生瘫痪致残。长期的脊髓休克状态, 常常提示预后不良。
2.
感觉障碍常
感觉障碍是急性脊髓炎的首发症状,
或与运动障碍同时发生,
表现为病变水 平以下所有
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
以痛觉障碍最为明显,重者完全消失、系双脊髓丘脑束和后 索受损
所致,
部分患者在感觉缺失区上缘
1
~
2
个节段皮肤 有感觉过敏区,
在病变节段皮肤有束带样
感觉异常。
少数脊髓损害较轻者,
感 觉障碍水平可不明显。
脊髓损害限于半侧者可表现为脊
髓半切综合征,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 觉障碍和锥体束征以及对侧浅感觉障碍。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
膀胱功能障碍 :在脊髓休克期,一切反射均消失,由于骶髓排尿中枢及其反射的机
能受到抑制,膀胱无充盈感,逼尿肌 松弛,排尿功能丧失,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和尿潴留,
此时膀胱充盈可达
1 000ml
以上仍无尿意,但当膀胱继续过度充盈,尿液呈不自主地外溢,
将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 。随着脊髓休克期消失,
,因骶髓排尿中枢失去大脑
的抑制性控制,
排尿反射亢进,< br>逐渐出现反射性膀胱,其膀胱容量小和膀胱张力亢进,
膀胱
内的少量尿液即可引起逼尿肌 收缩和不自主排尿,
谓之反射性失禁。
临床表现为反射性和周
期性排尿,但无尿意,尿 急但残余尿少。如病变继续好转,可逐步恢复随意排尿能力。
(2)
肠道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常出现便秘或大便潴留,也 可因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出现
大便失禁
;
此外,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还可出现腹胀等 肠麻痹现象。恢复期患者排便功
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但病情严重的痉挛性屈曲性截瘫患者还常有便秘;
长期弛缓
I
生瘫痪者
括约肌松弛,肠蠕动减少而无排便反射和排便能力 。
(3)
其他:脊髓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可引起病变平面以下 皮肤干燥、无汗、菲薄、苍白、
发凉、
立毛肌不能收缩,
热天可因无汗影响散热而出现 体温升高,
休克期过后,皮肤出汗及
皮肤温度均可改善,立毛反射也可增强。瘫痪肢体还可出现 浮肿、水疱形成、趾甲脆裂,以
及性功能障碍。如是颈髓病变影响了睫状内脏髓中枢则可出现
H orner
征。
(
三
)
临床表现
不同脊髓节段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1.
颈段脊髓炎 颈上段
(
颈
4
以上
)
病变,运动障碍表现为四肢上运动神经 元瘫痪,伴有呼
吸肌和膈肌麻痹,
出现呼吸困难。
颈膨大病变表现为两上肢弛缓性瘫痪 和两下肢上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
也可伴有颈
8
~胸
1
侧角细 胞受损的
Homer
综合征,
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
眼球内
陷、眼裂 变小和同侧面部少汗。
2.
腰段脊髓炎两下肢弛缓性瘫痪、< br>腱反射消失、
肌肉萎缩和两下肢感觉障碍,
而胸腹部
正常。
3.
骶段脊髓炎马鞍区
(
会阴部
)
感觉障碍,< br>肛门及提睾反射消失,
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
锥体束征。
4.
上升性脊髓炎病变由脊髓低节段向上迅速发展至颈段及延髓,
瘫痪和感觉障碍亦从 足
向上扩展,出现颈以下感觉障碍、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难和发声障碍。
【诊断要点】
(
一
)
诊断
急性起病,
迅 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病变平面以下深、
浅感觉障碍、运动瘫痪和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br>
(
二
)
脑脊液检查
大多数患者脊髓腔通畅,脑脊液无色、透明,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10×10 6~100×I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
;
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0 .5
~
1.0g/L)
,
糖及氯
化物正常。
(
三
)
脊髓
MRI
正常或病变脊髓节段水肿、略增粗,脊髓内显示斑片状长
T1
、长
T2
异 常信号,
T1
加权
像呈不太清晰的长T1(
低
)
信号,
T2
加权像呈清晰的长
T2
信号
(
高
)
,
信号比较均匀,
GD- DTPA
增强扫描呈斑片状强化。
(
四
)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1.
诊断标准
(1)
急性发病的脊髓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
症状和体征累及双侧,但不一定对称。
,
(3)
有明确的感觉平面。
(4)
能排除脊髓外压迫疾病。
(5)
脊髓 内炎症的证据,包括脑脊液白细胞增高或
IgG
指数增高,以及
MRI
的脊髓 内钆
增强影像。
(6)
若发病早期无炎性证据,必要 时可于病后
2
~
7
天内复查腰椎穿刺和
MRI
。
(7)
发病后病隋进展在
4
小时到
7
天达到顶峰。
2.
排除标准
(1)10
年内有脊髓放射治疗史。
(2)
临床表现呈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3)MRI
于脊髓表面显示异常的流空现象,符合动静脉畸形。
(4)
有结缔组织疾病的血清学或临床证据
(
类肉瘤病、
Behcet
病、
Sjgren
综合征、系统
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等
)
。
(5)
有感染性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梅毒、
Lyrne
病、
HIV
、人
T-
细胞亲淋巴病毒一
1(HTLV-1)
、支原体感染,以及病毒感染如单纯单纯疱疹病毒一
1
、 单纯疱疹病毒一
2
、水痘
一带状疱疹病毒、
Epstein- Barr
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一
6
和肠道病毒。
(6)
脑
MRI
异常,提示多发性硬化。
(7)
临床视神经炎的历史。
(
五
)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硬脊 膜外脓肿、
脊髓出血、
急性脊髓压迫症、
吉兰一巴雷综合征及其他原
因的脊髓 病或脊髓炎相鉴别
(
见排除标准
)
。
1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肢体呈弛缓性瘫痪,
可有或不伴有肢体远端套式感觉障碍,
颅神 经常受损,
一般无大小
便障碍,起病十天后脑脊液常有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
2
、脊髓压迫症:
脊髓肿瘤一 般发病慢,
逐渐发展成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
常有神经根性疼痛史,
椎管有
梗 阻。
硬脊膜外脓肿起病急,但常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脓肿所在部
位有疼痛和叩压痛,
瘫痪平面常迅速上升,椎管有梗阻。
必要时可作脊髓造影、磁共振象等< br>检查加以确诊,一般不难鉴别。
3
、急性脊髓血管病:
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呈急性发 病,
剧烈根性疼痛,
损害平面以下肢体瘫痪和痛温觉消失,
但深感觉正常。
脊 髓血管畸形可无任何症状,
也可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脊髓症状,
有的也可表
现为反复发作 的肢体瘫痪及根性疼痛、
且症状常有波动,
有的在相应节段的皮肤上可见到血
管瘤或在 血客畸形部位所在脊柱处听到血管杂音,
须通过脊髓造影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才
能确诊。
4
、视神经脊髓炎:
急 性或亚急性起病,
兼有脊髓炎和视神经炎症状,
如两者同时或先后相隔不久出现,
易< br>于诊断。本病常有复发缓解,胸脊液白细胞数、蛋白量有轻度增高。
【治疗方案及原则】
本病尚无病因治疗,
治疗原则为 减轻脊髓损害,
防治继发感染和并发症,
早期康复训练。
(
一
)
抗炎:
早期静脉滴注氢化可 的松
200
~
300mg
或地塞米松
10
~
20m g(
溶于
5%
或
10%
葡萄糖液
500ml
中)
,
1
次
/d
,
7
~
10
次 一疗程。
其后改为口服强的松
30mg
,
1/d
。
病情缓解 后逐渐减量。
(
二
)
脱水:
脊髓炎早期脊髓水肿肿胀,可适量应用脱水剂,如
20%
甘露醇
250ml
静滴,
2/d;
或
10%
葡
萄糖甘油< br>500ml
静滴,
1/d
。
(
三
)
改善血液循环:
低分子右旋 糖酐或
706
代血浆
500ml
静滴,
1/d
,
7
~
10
次一疗程。
(
四
)
改善神经营养代谢机能:
VitB
族、
VitC
、
ATP< br>、辅酶
A
、胞二磷胆碱、辅酶
Q10
等药物口服,肌注或静滴。
(
五
)
防治并发症
1
、维护呼吸机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应按时翻身、变换体位、协助排
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如呼吸功能不全、可酌情作辅助呼吸。注意保暖,必要时予以抗生
素。
2
、褥疮的防治:
(1)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a.
避免局部受 压。每
2
小时翻身一次,
动作应轻柔,同时按摩受压部位。
对骨骼突起处及易受压部位可用气圈、棉圈、海绵等垫起加以保护。
b.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大小便失禁和出汗过多者,要经常用温水擦洗背部和臀部,
在洗净后敷以滑石 粉。
c.
保持床面平坦、整洁、柔软。
(2)
褥疮的治疗与护理。主要是不再使局部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创面处 理。
a.
局部皮肤红肿、压力解除后不能恢复者,用
50%
酒精局部按摩,
2
~
4
次
/d
,红外线照
射
10
~
15
分钟,
1/d
。
b.
皮肤紫红、水肿、起疱时,在无菌操作下抽吸液体、涂以龙胆紫、红外线照射
2/d
。
c.
水疱破裂、浅度溃烂时,创面换药,可选用抗生素软膏,复盖无菌纱布。
d.
坏死组织形成、深度溃疡、感染明显时,应切除坏死组织,注意有无死腔,并用
1
:
2000
过锰酸钾或双氧水或
1
:
5000
呋 喃西林溶液进行清洗和湿敷,伤面换药,红外线照射。
创面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如创面清洁、炎 症已消退,可局部照射紫外线,用鱼肝油
纱布外敷,促进肉芽生长,以利愈合,如创面过大,可植皮。< br>
3
、尿潴留及泌尿道感染的防治:
尿潴留阶段,
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每
4
小时放尿
一次,
并用
1
:
5000
呋喃西林溶液或
4%
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膀胱,
2/d
。
鼓励病人多饮水,
及时清洗尿道口分泌物和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周更换导管 一次。
泌尿道发生感染时,
应选用
抗生素。
4
、预防便秘:鼓励病人多吃含粗纤维的食物,并可服缓泻剂,必要时灌肠。
5
、
预防肢体挛缩畸形,
促进机能恢复:
应及 时地变换体位和努力避免发生屈曲性瘫痪。
如病人仰卧时宜将其瘫肢的髋、
膝部置于外展伸直位 ,
避免固定于内收半屈位过久。
注意防
止足下垂,
并可间歇地使病人取俯卧位 ,
以促进躯体的的伸长反射。
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
动和自主运动,并积极配合按摩、理疗和体疗等,针刺、推拿均可应用。
【预后】
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无并发症者通常
3-6
月可基本恢复,
生活自理。
约
10%
可演变
为
MS
或视神经脊髓炎。预后不良情况:
MRI
髓内广泛信号改变
;
病变范围多于
10
个节段
;
存
在并发症
;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颈段脊髓炎预后差,短期内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脊髓压迫症
脊髓压迫症
(compressiono fthespinalcord)
是指由各种性质的病变引起脊髓、
脊神经根
及其供应 血管受压的一组病症。
【病因】
依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三类。
一、脊柱疾病:
可由椎骨骨折、脱位、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症、脊椎结核、脊椎的原发肿瘤功转 移瘤
等引起。
二、椎管内脊髓外病变:
如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等髓外肿瘤、脊髓蛛网膜炎、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外脓肿等。
三、脊髓内病变:
如肿瘤、结核瘤、出血等。
【发病机理】
病灶可直接压迫或破坏脊髓和脊神经根,
或将脊髓推移、
受压于对侧骨壁。
静脉受压可
使受压平面以下的血液回流受阻,
引起脊髓水肿。
动脉受压可使相 应部位的内脏髓缺血、
水
肿、神经细胞及白质变性和软化。一般而言,
慢性压迫常先损 害锥体束,其次为脊髓丘脑束
和后束。
病变压迫脊髓后可梗阻脊髓蛛网膜下腔,
使梗阻 平面以下的脑脊液循环障碍,
并可
引起脑脊液成分的异常。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病变性质的不同和病灶所在部位、< br>发展速度、
波及范围的不同而异。
如脊髓
肿瘤通常发病缓渐,
逐渐进展
;
脊椎转移癌及硬脊膜外脓肿常引起急性压迫症状
;
脊椎结核所
致的 脊髓压迫症状可缓可急。一般而言,其临床症状的发展过程为:
一、脊神经根受压症状:
常因一或多条脊神经后根受压而产生烧灼痛、
撕裂痛或钻痛,
并可放射到相应的皮肤节
段,当活动脊柱、咳嗽、喷嚏时可引起疼痛加剧,适当改变体位可获减轻,这种首发的根性
疼痛 症状常有重要定位诊断意义。
硬脊膜炎、
髓外肿瘤尤其是神经纤维瘤和各种原历引起的
椎管塌陷,
根痛常较突出。在根痛部位常可查到感觉过敏或异常区,倘功能受损时,则可引
起节 段性感觉迟钝。
如病灶位于脊髓腹侧时,
可刺激和损害脊神经前根,
引起节段性肌痉挛
和肌萎缩。
二、脊髓受压症状
(
一
)
运动障碍。
脊髓前角受压时可出现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症状,
表现为由受损
前角支配范围内的肢体或躯干肌肉萎缩、
无力、肌肉纤颤。当皮质 脊髓束受损时,
引起受压
平面以下肢体的痉挛性瘫痪一瘫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阳性。慢性病变,先
从一侧开始,
后再波及另侧
;
急性病变,
常同时波及双侧,
且在早期有脊髓休克阶段
(
病变以
下肢体呈弛缓性瘫痪< br>)
,
一般约
2
周后才逐渐过渡到痉挛性瘫痪。
倘病灶在腰骶段 、
上运动神
经元性损害症状则不会出现。
(
二
)
感觉障碍。
当病变损害脊髓丘脑束和后束时,
引起损害平面以下的躯体的 束性感觉
障碍。
如先损害一侧的上升性感觉传导束路,
则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同侧躯体 的深感觉障碍
和对侧的浅感觉障碍
;
病灶发展至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则损害平面以下的深 浅感觉均有障碍。
髓外压迫病变,痛温觉障碍常从下肢开始、延展至受压平面
;
髓内压 迫病变,痛温觉障碍多
从受平面向下延伸。感觉障碍的平面对病灶定位常有较大参考价值。
(
三
)
反射异常。
病灶部位的反射弧受损,< br>则该节段内的正常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
有助
于定位诊断。
一侧锥体束受损时,
病灶部位以下同侧的腱反射亢进,
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迟
钝或消失,
病理征阳 性
;
当双侧锥体不受波及时,
病灶以下双侧均同出现反射异常和病理征。
(
四
)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变水平以下皮肤干燥、汗 液少,趾
(
指
)
甲粗糙,肢体水肿。
腰骶髓以上的慢性压迫病变,早 期排尿急迫不易控制
;
如为急剧受损的休克期,则自动排尿
和排便功能丧失,以后过渡 至大小便失禁。腰骶髓病变则表现为尿、便潴留。髓内病变出现
膀胱障碍较髓外病变早。下颈髓病变可产 生
Horner
征。
脊髓慢性受压过程中可经历脊髓 半横贯损害到横贯性损害的发展过程,
这种现象以髓外
肿瘤易于见到。
半横贯损害是指 损害平面以下同侧的深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以及对侧的浅感
觉障碍
(
脊髓半切综合征< br>);
横贯性损害是指损害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锥体束及植物神经
功能障碍。
三、脊椎症状:
病灶所在部位可有压痛、叩痛、畸形、活动受限等体征。
四、椎管梗阻:
压迫性脊髓病可使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发生不全或完全性梗阻。
表现为腰椎穿刺时的脑脊
液压力降 低、
缺乏正常时随呼吸和脉搏出现的脑脊液压力上的波动,
奎肯试验显示不全或完
全梗 阻。脑脊液外观可呈淡黄或黄色,蛋白量增高。腰穿后常可出现神经症状的加重,
对疑
为高颈髓 段病变者腰穿时应格外小心,以免症状加重,引起呼吸肌麻痹。
五、影象学征象:
凡压迫性脊髓病均应无例外地作脊椎
X
摄征检查,
应根据临床征象准确选择拍摄的部位
以免漏诊。
脊椎本身病变 常能通过拍片得到诊断椎管内肿瘤也可压迫、
破坏相应椎肌肌质而
产生阳性征象,
如椎 间孔扩大、
椎弓根间距变宽等。
脊髓碘油或碘水造影不仅对压迫性脊髓
病的定位具有独 到的价值,
且对病变性质也能在所提示。
脊髓动脉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
断有特殊价 值。脊椎
CT
检查对椎管狭窄和椎间盘脱出可助诊。脊髓磁共振象则可显示脊髓
本身病 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是否为压迫性脊髓病
压迫性脊髓病症状发展完全后诊断不 难。
慢性压迫性脊髓病起病缓慢,
逐渐进展,
病灶
常从一侧开始,早期有根痛 症状,以后由脊髓部分受压而发展至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
;
急性
脊髓压迫症起病急,< br>常在短期内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
脊髓压迫症常有椎管梗阻,
并有各
种影象学 异常所见。
当本病早期仅有神经根痛时,
应注意与脊神经根炎 、
神经痛性肌萎缩、
前斜角肌综合征
等区别。此外,胸膜炎、心绞痛、胆石症、肾结石 、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内脏疾病也可误认为
根痛,应注意排除。
当脊髓受压时,应与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脊
髓空洞症等脊髓的 炎性、变性等疾病相区别。可参阅有关章节。
二、压迫性脊髓病变的定位
可根据临床症状的发展过程,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以及有关辅助检查的阳性所见进行纵
横两方面的定位。
纵定位:
主要在于确定压迫性病变的上界。
其中以神经根痛和感觉过敏的部 位、
感觉障
碍的平面及脊柱压痛部位参考价值最大,
反射改变和肌萎缩也有一定意义。
确切定位常需借
助于脊柱折片和脊髓造影等神经影象学诊断。
横定位:
主要在于区分髓外和髓内病变。
髓内病变的根痛少见,
痛温觉障碍多 自上向下
发展,
有时可有鞍区感觉保留,
感觉分离,节段性肌肉瘫痪和萎缩多见,锥体 束性瘫痪出现
晚而轻,膀胱直肠障碍出现较早,椎管梗阻较晚,
脑脊液蛋白含量可无异常。髓外 病变的早
期常有根痛,感觉障碍自下向上发展,无鞍区感觉 保留,
锥体束性瘫痪明显,通常有由半横
贯发展到横贯损害的过程,椎管梗阻早而明显、脑脊液 蛋白含量多有明显增高。
三、压迫性脊髓病变的定性
(
一
)
肿瘤:
脊椎的恶性肿瘤或转移癌常有剧 痛,发病后进展快,一般情况差,
可找到原
发病灶,脊椎
X
片有阳性发现。< br>脊髓肿瘤起病缓慢,先有根痛,而后出现脊髓半横贯及全横
贯损害症状。
(
二
)
炎症:脊柱结核以胸椎最多见,有背痛、运动受限、脊椎压 痛,可突发瘫痪,
X
片
可见椎体破坏,
椎间隙变窄和椎旁寒性脓疡阴影,以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结核灶。
硬脊膜外脓
肿,
病前常有皮肤或全身化脓性感染史,
病程急或亚急性,
有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疼痛明显,
压迫平面常迅速上升,< br>脑脊液可有炎性改变,
脊髓相应节段硬脊膜外穿刺可发现脓液。
脊髓
蛛网膜炎好 发于成年人,
病前常有外伤、
感染等历史,一般起病较缓慢,病程迁延而常有反
复,体 征零乱、弥散而多样化,脊髓造影可有烛泪状表现。
(
三)
脊柱、
脊髓外伤:有明确外伤史,症状紧见于外伤之后。
脊柱
X
线检查可有相应的
阳性征象。
(
四
)脊柱变性或先天畸形:颈椎病的骨质增生和椎间孔狭窄,可产生神经根压迫症状
;
椎间盘变 性椎间隙狭窄、
突出的纤维环软骨化或骨化、
以及硬膜或黄韧带增厚,
可使椎管管腔狭窄而阁下脊髓压迫症状,病人常有颈疼痛和活动受限,
X
线检查有助诊断。急性椎间盘
脱出,以腰段最常见,颈段次之,胸段偶见,一般均在负重,扭伤后迅速起病。颈、胸段椎
间盘 脱出可产生颈髓或胸髓的压迫症状,腰段中央型椎间盘脱出引起马尾神经根压迫症状,
脊椎
CT
等影象检查可确诊。脊柱发育畸形,脊柱来重后弯和侧弯等也可引起脊髓受压,可
通过临床检查 和
X
一拍片诊断。
(
五
)
脊髓血管病:
脊髓血管畸形可引起短暂或持续的根性疼痛和瘫痪,
常有明显复发缓
解, 有时因突然脊髓网膜下腔出血而始被发现,脊髓血管造影可协助确诊。
【治疗】
一、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手术或
(
和
)
药物等治疗。
二、对症治疗:
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发生褥疮,保 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尿路感染,对瘫肢进行按摩、锻
炼
;
如为高位瘫痪、注意护呼吸机 能和预防肺部感染。
脊髓空洞症
【概述】
脊髓空 洞症是一种发展缓慢的进行性脊髓疾病,
发生率为
2S/10
万~
34/10
万。
主要病理
改变为脊髓灰质内的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
空洞内有透明液体或 黄色液体,
其成分和蛋白含
量与脑脊液基本相同,
洞壁由环形排列的胶质细胞及胶质纤 维组成。
在脊髓的横断面上空洞
大小不一,
大者侵及该平面脊髓的大部分,
周 围仅由剩下的薄层脊髓组织围绕。
在脊髓的纵
轴上,
空洞可局限于数个节段或纵贯脊髓 全长,
最常发生的部位为下颈段及上胸段。
空洞位
于延髓者,称为延髓空洞症
;
如病变同时波及脊髓和延髓者,称球脊髓空洞症。临床表现为
受损节段内的浅感觉分离、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以及受损节段平面以下
的长束体征。脊髓空洞症的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病因】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
后者罕见,是指
继发于脊髓肿瘤、
外伤、
炎症等引起脊髓中央组织的软化和囊性变,
这一类脊髓空洞症的病
理和临床均有与前者有所不同。
本节主要介绍先天发育异常所致者,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
本病常伴有脊柱裂、
颈肋、
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它先天性异常支持这一看法。有
人认为本病是胚胎期脊髓神 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先天性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央变性
二、胚胎细胞增殖:
脊髓灰质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团缓慢增殖,中心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三、机械因素:
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
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
脑脊液搏
动波向下冲击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少数民 族扩大,并冲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
四、血液循环异常可引起脊髓缺血 、
坏死及软化形成空洞,由于脊髓肿瘤囊性变、
脊髓
损伤、脊髓炎及脊髓蛛网膜炎等导 致脊髓继发性脊髓空洞多为非交通型。
五、
Holemes
提出,常见的颈髓脊髓空洞症多为
Amold-Chiari
畸形或其他发育异常的
部分表现发生于儿童,而颅底、颈椎及小脑脊髓畸形与脊髓积水空洞症有关,脊髓周围
CSF< br>流体动力学障碍也是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病理】
空洞部位的脊髓外观可正常,或呈梭形膨大,
或显萎缩。
空洞腔 内充满液体,
通常与中
央管相通,
洞壁由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构成。
空洞常位 于脊髓下颈段及上胸段的前后灰质连
合及一侧或两侧后角基 底部。
空洞可限于几个节段、
也可上及延髓下达脊髓全长,
横切面上
空洞大小 不一,
形状也可不规则。
在空洞及其周围的胶质增生发展过程中,
首先损害灰质中前角、侧角、后角和灰白质前连合,其后再影响白质中的长束,使相应神经组织发生变性、
坏死和缺 失。
延髓空洞症大多由颈髓扩展而来,
通常位于延髓后外侧部 分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疑核部
位,以后才影响周围的长束,使之继发变性。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见于
20
~
30
岁,
也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袭,
患 者难
以确定起病日期,
常因无痛性烫伤或外伤,
或者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 而引起注
意被发现,病情进展缓慢,亦可稳定多年不发展,呈间歇性加重。本病一经确诊,多数病人症状维持数年甚至十余年不变,
也可
5-10
年呈间断性进展。
临床症状 取决于空洞的部位、
大
小、受损的结构及空洞症的类型。
(
一
)
分类
1.
根据空洞 与脊髓中央管的关系分为两种类型:
①交通性脊髓空洞症:
空洞与中央管相
通,系由原 发性脊髓中央管扩张所致,常合并枕大孔区异常。
②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
空洞
与脊髓 中央管不相通,常继发于其他脊髓疾病。
2.
改良
B arnett
分类根据脊髓空洞症的病理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分为
4
种类型:
(1)I
型:脊髓空洞症伴有枕大孔堵塞和中央管扩张。①脊髓空洞症伴 有
I
型
Chiari
畸
形。②脊髓空洞症伴有枕大大孔区其他堵塞性 病变。
(2)11
型:脊髓空洞症不伴枕大孔区堵塞性病变< br>(
特发型
)
。
(3)Ⅲ型:脊髓空洞 症继发于其他脊髓疾病
(
获得性
)
。①脊髓肿瘤
(
通常为髓 内肿瘤
)
。
②外伤性脊髓病。
③脊髓蛛网膜炎和硬脊膜炎。
④继发于 脊髓压迫
(
肿瘤和脊椎病
)
或脊髓梗
死
(
动静脉畸 形等疾病
)
引起的脊髓软化。
(4)Ⅳ型:单纯性脊 髓积水
(
脊髓中央管扩张
)
,常伴有脑积水。
(
二
)
临床表现
1.
感觉障碍
本病可见两种类型的感觉障碍,
即由空洞部位脊髓支配的节段性浅感觉分离性感觉障碍
和病变以下的束性感觉障碍。
节段性浅感觉分离性感觉障碍,
为本病最突出的临床体征。
表现 为病变脊髓节段相应躯
体和肢体痛、
温觉缺失,
而触觉及深部感觉正常或相对保留,< br>这是脊髓空洞症具有一定诊断
价值的特征性症状。< br>因空洞常始发于下颈、上胸段脊髓,
故多以手部不知冷热,被刀切割时
不知疼痛而引起注 意,并常伴有手、臂的自发性疼痛、麻木、蚁走等感觉异常。检查时可见
按脊髓节段性分布的一侧或双侧 的痛觉和温度觉明显迟钝或消失,而触觉保留或轻度受损、
其范围通常上及颈部、
下至胸部,< br>呈披肩或短上衣样分布。
如空洞波及上颈髓三叉神经感觉
束时,
面部也可出现痛 温觉障碍。
若空洞起始于腰骶段,
则下肢和会阴部出现分离性浅感觉
障碍。若空洞波及 后根入口处,则受损节段的一切深浅感觉均可丧失。
有以下两种常见的 形式:
①半侧短上衣样:
这是由于空洞位于脊髓颈下段及胸上段偏向
一侧的后角基底部 ,
损害来自一侧后根而尚未交叉的痛、
温觉纤维,
出现同侧上肢和胸背上
部躯 干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②短上衣样:
这是由于空洞位于脊髓颈下段及上胸段的中央部位,
损害脊髓前连合两侧相互交叉的痛、
温觉传导纤维,
引起两上肢及两侧胸背躯干上部的分离< br>性感觉障碍。
束性感觉障碍。
当空洞扩展损害一侧或双 侧脊髓丘脑束和后索时,
产生损害下面以下对
侧或双侧躯体的束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后 索常最后受损,
此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同侧或
双侧躯体的深感觉障碍。
因空洞的形状和分布常不规则,
节段性和束性感觉障碍多混合存在,
故需仔 细检查,
方
能确定其范围和性质。
2.
自发 性疼痛痛觉缺失区出现刀割样、
烧灼样等难以忍受的自发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这
是由于 后角胶质受病变刺激所致。
3.
运动障碍
脊髓空洞症多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体征,
当脊髓颈、
胸段空洞波及前角时,
出现手部鱼
际肌、
骨间肌以及前臂诸肌无力、
萎缩和肌束震颤。
表现 为一侧或两侧手部肌肉及前臂尺侧
肌肉萎缩、
无力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体征,可累及上肢、肩胛带肌肉和部分肋间肌,引起瘫
痪。
这是由于颈下段和胸上段空洞及胶质增生累及前角细 胞所致。
若病变压迫或破坏皮质脊
髓束即锥体束时,
也可表现为病变以下一侧或两侧上 运动神经元瘫痪体征。
腰骶部的空洞则
表现为下肢和足部的肌肉萎缩。
4.
自主神经和营养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障 碍常较明显,
由于痛觉缺失及自主神经
(
脊髓侧角
)
所致,
常见上肢营养
障碍,皮肤增厚,烧伤疤痕或顽固性溃疡,发绀发凉,多汗或少汗。下颈髓侧角损害可见霍
纳征。约
20%
的病人骨关节损害,常为多发性,上肢多见,关节肿胀,关节部位的骨 质萎缩、
脱钙、被磨损破坏,但无痛感,这种神经原性关节病称为夏科关节。可出现以下表现:
(1)
一侧或两侧上肢皮肤发绀、菲薄或过度角化、增厚、多汗或少汗, 局限性皮下组织
萎缩,大疱性皮疹,肢端青黑色素沉着,指甲粗糙。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什么中药减肥
本文更新与2021-02-01 13: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4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