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子宫出血的原因中药基础知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9 17:33

-怎样缩小鼻头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补骨脂)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

四气】



1
、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 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
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 ;寒和凉之间、热和
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 于
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

平性



平性

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
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
、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即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 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
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 、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
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 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
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 、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
、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 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
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 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
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
白、中寒腹 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
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 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
、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 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
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
、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
、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
,须选大热药 (附子、
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
,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
达不到治愈疾 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
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 ,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
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
煎了汤饮 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
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 、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
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 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的。



【第二节

五味】



1
、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 、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
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 味,但长期以来将涩
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2
、确定依据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
川芎之辛,乌梅、木


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如葛根、石膏均
能透热解肌,即云其


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 ,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
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
散结作用 ,常用于


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

辛能散、能行

有关,故皆标以辛味。
磁石并无咸味,因


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 br>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
味学说在理 论上和


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3
、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 缓、苦坚、咸软
……
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都有
损害。

***
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 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
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



,亦
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 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
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
,故气虚、阴(津)亏 ,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
甘:


能补、能 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
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
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换言之,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
有甘味。



淡 味

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
苓、 茯苓、薏苡仁等。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

中满忌


之说。

***
酸:


能 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
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 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等。换言之,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 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涩味

附属于酸,亦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
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 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
是涩味所不具备的。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br>
***
苦:


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 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
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
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 苦温用于寒湿证。坚
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 之
证。二上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边有厚肠止泄作用。换言之,一般具有清热、
燥湿 、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此外,药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药 有开胃进食的作用,但服用过量,反能伤胃,临床上对
芦荟、穿心莲等极苦的药物,多采取入丸、装胶囊 吞服等用法,以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
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
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 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
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
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 分而有凉血的作用。但
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 芒硝,
脾虚便溏者慎用。总之,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4
、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5
、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 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
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 br>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
有一个,也 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配合 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
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 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
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 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
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 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
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6
、关于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
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 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
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录云:

药有酸咸甘 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书中
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 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
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 基础。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 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
能。一般说,性味相同


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
发散风热。 麦冬、


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
热证。生地 黄甘


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 br>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某些药物
还具有两种或 两种


以上的味。气和味构成药物的性味,而从药物的性味又可反映出药物的 一定的功能。例
如,紫苏性味辛温,


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 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
津,寒能清热,所以可


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在治疗表症的时候,都选 用辛味发散的药物,再根据表寒症及表热症之分来选用辛温
药和辛凉药。在遇


到热性病引起津液缺少,口渴喜饮等症状时,就从甘寒清热生津的药物中来选用,如鲜
芦根、天 花粉等,而


不宜用苦温燥湿类的苍术、厚朴等,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 用也大致相同;性同味
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


药物在功用上也都有相 同和相异之处。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
疏散风热。党参甘


温,可以补中益气,而芦根甘寒,能够清热生津。我们不能把药物的气和味孤立看待,
应该有机 地联系应用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
、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品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
疾患的病位相 同,用于说明药物的作用性,以指导临床用药。升指升提举陷,降指下降平
逆,浮指上行发散,沉指下行 泄利。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气味阴阳归属及其升降浮
沉的不同作用, 根据机体升降出入障碍的不同病位病势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
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
、确定依据

***
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
浮的,如苏叶、菊


花、桂枝、蝉衣等,分别有解表散邪、透发麻疹 等升浮作用;而种子、果实、矿物、贝
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


降的, 如葶苈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分别有降气平喘、消积导滞、潜阳熄风等沉
降作用。


亦有少数例外:如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等。



***
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
药物的性味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 升浮,如桂枝,而性寒凉,味酸、
苦、涩、咸的药为阴


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
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凡味属辛甘,气属 温热,具有升阳举陷、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
行向外,药性是升浮


的;如麻黄、桂枝、黄芪等,


凡味属苦酸咸,气 属寒凉,而具有泻下通便、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
消积导滞、降逆、收


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

双向性

,如川芎能

上行头目

(升浮)以祛风止痛,又 可

下行血海

(沉降)以活血调经。掌握药物升降浮
沉性能,可以 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4
、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5
、影响因素


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气五味、质地轻重 、炮制方法、配伍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 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
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
1
)炮制和
2
)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
敛,盐水炒则下行; 如大黄泻热通便主治下焦热结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疗目赤肿痛上焦
热证;知母主清肺胃之火,盐炒知母 则主泻下焦肾火。


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 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
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 时珍说:


降在物,亦在人也。



配伍 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
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 中也能随之上升。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 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
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 下发生相应的变化。

6
、临床应用


各种疾病常表 现出不同的病势: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
向外如盗汗、自汗,向内如病邪 内传等。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
秘,在上如目赤头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消除 或改善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需要分
别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趋向。

升浮与沉降是两种对立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有升阳举陷、解散
表邪、透发麻 疹、托毒排脓、涌吐、开窍、散寒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的
宜用升浮药;沉降药能下行向 里,有泻下通便、清热降火、利水消肿、重镇安神、潜阳熄
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平喘、收敛 固涩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
的宜用沉降药。




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

双向性

,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 如麻黄既能发汗解
表,亦可平喘利尿。



【第四节

归经】



1
、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指人体
的脏腑经络。归经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
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 选择用药的依据。

-怎样缩小鼻头


-怎样缩小鼻头


-怎样缩小鼻头


-怎样缩小鼻头


-怎样缩小鼻头


-怎样缩小鼻头


-怎样缩小鼻头


-怎样缩小鼻头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7: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397.html

中药基础知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