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皮肤湿疹治疗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9 17:33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白癫疯)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

桂枝

“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 而得名。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紫苏

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

“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 (《本草纲目》)。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

又有“紫苏叶”、
“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解表散寒,理气宽中,解鱼蟹毒。

香薷

防风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本草害利》)。因功用而得名。

祛风解表,胜湿止

痛,止痉。

白芷

细辛

羌活

芷,初生之根干。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解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辞海》)。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
??
诸名”(《本草纲目》),因产

地而得名。

发散风寒,胜湿
止痛。

辛夷
“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味而得名。《本草衍义》云:“以其 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

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
笔”,又名“木笔花”。又因“其花 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发散风寒,

宣通鼻窍。

“薷,本作柔”(《本草纲目》)。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葱白

藁本

牛蒡子

“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因颜色而得名。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新修本草》)。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本草纲 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即牛蒡子也。又因其“外

壳如栗球,小而多刺, 鼠
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 ,呼

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桑叶

本品因药用桑 树的叶片而得名。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疏散

风热,润肺止咳,平抑肝
阳,清肝明目。

蝉蜕

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 ”、“虫退”等。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 / 15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柴胡

升麻

清热药
石膏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栀子




夏枯草



黄芩





黄连



龙胆草



苦参



穿心莲




生地黄


玄参



本品药用其根,在 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柴

胡生山
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
??
而根名柴胡也”。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膩光滑如膏脂,故名。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収湿,止血。

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
名。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 br>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 《本草纲目》)。

清热生
津,消肿排脓。
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 名。又名“淡竹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 卮子”。《本草
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因其形状而得名。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泻火除烦,
“此草冬至后生叶, 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 也”(《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毒,止血,安胎。

清热燥湿,泻火解

本品药用其根,

“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

3

6
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

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本品因其味极苦,

形似参而得名。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简称“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黑色也”(《本草纲目》)。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

故得参名”。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又称“黑参”、“黑

玄参”。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而得“元参”之名。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2 / 15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本品“以色丹 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牡丹皮

紫草

金银花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 金银花”(《本草纲目》)。本品依据花蕾开放

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
色,犹如金 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青黛

《本草纲目》记载:“黛,眉色也
??
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定惊。

千里光

决明子

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又 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肝明目,润肠通便。

白头翁

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 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

清热解毒,凉血

止痢。

马齿苋

贯众

“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 br>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杀虫。

白鲜皮

本品药用其根皮。《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 色命名。

清热

燥湿,祛风解毒。

漏芦
《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br>
清热解毒,消痈散

结,通经下乳,舒筋通
脉。

土茯苓

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 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

辞典》),前者根据传说
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鱼腥草

本品因气味而得名。《本草纲目》 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

清热解

毒,消痈排脓,利尿通
淋。

败酱草



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

痛。

“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 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清热解毒,明目,止痒。

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3/ 15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
??
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又名“大血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 ”(《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 《图经本草》)。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红藤

半边莲

山豆根

射干

蚤休

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 休
??
诸名”。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

康复。《本草便读》云:< br>“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地骨皮

“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白薇

胡黄连

“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清退虚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 (《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胡”。

“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 (《本草纲目》)。

本晶因产地、性
味功用而得名。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紫花地丁

大青叶


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简称“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泻下药

大黄

本品色黄 ,故名。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 也。

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
也”。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

泻下攻积,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

泄湿热。

芒硝

《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
??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

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 br>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本品因形和功

用命名。

泻下软坚,清热消肿。

巴豆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

用:蚀疮。

4 / 15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 牛也”,今又

名“二丑”。

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牵牛子

大戟

芦荟


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芦,黑色;荟,聚也。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泻下,清肝,杀虫。

祛风湿药

威灵仙

防己

“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祛风湿,通经络,消骨鲠。

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 者,以脾为己土
??
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 (《本草正义》)。本品因功
用而得名。

祛风湿,止痹痛,利水消肿。

海桐皮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 》)。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杀

虫止痒。

徐长卿

五加皮

白花蛇

“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祛风通络,止痛止痒。

“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 》)。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尿。

“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 (《本草纲目》)。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

蛇”。

祛风通络,止
痒,定惊止痉。

豨莶草

古书上指猪;莶, 指气味辛毒之草。《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

豨莶”。

本品因气味而得
名。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桑枝

伸筋草

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祛风通络,行水消肿。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 ,故名寄生”(《本草纲目》)。“诸树多有寄生
??
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 而

得名“桑寄生”。

祛风湿,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狗脊

木瓜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5 / 15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化湿药

藿香

佩兰

白豆蔻

砂仁

厚朴

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

泽泻

葫芦

椒目

海金沙

萆薢

滑石

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 ”。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

不埴”。埴,意粘 ,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
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膩,故又有“醒头草” 、

“省头草”之名。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

30

60
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 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 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止泻,利尿,消

肿,散结。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 ”(《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利水消肿,

降气平喘。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 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本品“力能外 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

利湿去浊,祛风通

痹。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6 / 15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

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 )且柔软,故名石韦。

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 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

名。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定痛,祛痰止咳。

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 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

利尿通淋,清心

利尿

除烦,通经下乳。

车前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 “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温里药

乌头、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 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本

草纲目》),皆因其形状而得名。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荜茇

本品原生波斯国,其名为音译而来。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荜澄茄

本品“生佛誓国”(《开宝本草》),其名为音译而来。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产于国外,故名。

温中下气,消痰解毒。

理气药

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 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

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 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7 / 15



利尿通淋,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体癣最好的治疗方法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7: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398.html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药名释义表格总结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