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象医院
胡希恕经方方证对应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1
、桂枝汤方:
第
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 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
鸣干呕者,桂枝 汤主之。
第
13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
15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若不上冲 者,不得与之。
第
16
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第
24
条:太阳病,初服桂枝 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
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
25
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
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
麻黄一汤。
第
44
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
45
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 者不
愈,浮为在外,
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第
53
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
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
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
54
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1
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
56
条:伤寒不大 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
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
衄,宜桂枝汤。
第
57
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
汗,宜桂枝汤。
第
91
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 痛者,急
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
汤,救表宜桂枝汤。
第
95
条:
太阳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荣弱卫强,
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第
164
条:伤寒大下后复 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
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 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
234
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 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
240
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 如疟状,日晡所发热
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
之与大承气汤,发 汗宜桂枝汤。
第
276
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
372
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
表,温里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
第
387
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 桂
枝汤小和之。
《妇人产后病》第
7
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 ,头微
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
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 见下利中。
(
辨证要点
)
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 发
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
故其应用,宜于津液不足的表虚证。若 体液充盈的表实
证,或胃实里热者,不可与之。具体的适应证为以下几
点:
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
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
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 未解
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
休者。
2
、桂枝加桂汤方:
第
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
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者,灸其
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
(
辨证要点
)
为治桂枝汤
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3
、桂枝加芍药汤方:
第
279
条:本太阳病 ,医反下
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4
、桂枝加大黄汤方:
第
279
条:本太阳病 ,医反下
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
黄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
药汤证又见里 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5
、
桂枝加葛根汤方:
第
12
条: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 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
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2
6
、栝蒌桂枝汤方: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
11
条:太阳
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
桂枝汤主之。< br>
(
辨证要点
)
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 br>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7
、桂枝加黄芪汤方:
《水气病》第
27
条:黄汗之病,
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
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
甲错,发热不 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
久必身痹,痹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
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黄疸病》第
16
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
当以 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者,即表虚不固甚者。
8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水气病》第
26
条:问黄
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
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 从得之?师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_
芍桂酒汤土之。
(
辨证要点
)
汗出恶
风、汗色黄粘、口渴者。
9
、桂枝加附子汤方:
第
20
条:太阳病,发 汗,遂漏不
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
小 便难,四肢微急者。
10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第
62
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
三两新加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
显,纳差、脉沉迟者。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15
、黄芪建中汤方:
《血痹虚劳病》第
14
条:虚劳里 急,
1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伤寒沦》第
18
条:喘家
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 伤寒沦》第
43
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
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咳喘病人不
论新久,见汗 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1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血痹虚劳病》第
8
条:
夫失精家,
小腹弦急,
阴头寒,
目眩发落,
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
子梦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
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
13
、小建中汤方:
第
100
条:伤寒,阳脉 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
第
102
条: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 之。
《血痹虚劳病》第
13
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
之。
《妇人杂病》第
18
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
者。
14
、当归建中汤方:
《妇人产后病》附方(二)
:
《千
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
不止,
吸吸少气,
或小 腹中拘急,
痛引腰背,
不能饮食,
产后一月,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3
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第
22
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
建中汤。
(
辨证要点
)
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16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血痹虚劳》
2
条:血痹,阴 阳
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肢体麻木不仁,
脉虚弱,
无实象者 可选用本方。
17
、桂枝去芍药汤方:
第
21
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
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
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1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第
21
条:太阳病,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微, 恶寒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辨证要点
)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
本方。
19
、桂枝附子汤方:
第
174
条:伤寒八九日,风湿搏 ,身
体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
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 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
之。
(
辨证要点
)
表虚寒,
关节痛疼,
脉浮虚而涩者;
可用本方治
之。
20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
辨证要点
)
桂枝附子汤
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21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第
28
条:
服桂枝汤,
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桂枝去 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22
、甘草附子汤方:
第
175
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 ,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
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主之。
(
辨证要点
)
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 小便不利
者。
23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肺痿肺 痈咳嗽上气病》
附方(四)
: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
涎沫 。
(
辨证要点
)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按:本条所述当属肺冷的一类,若虚热的肺结核,皂荚
辛燥不可轻试。
2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
第
112
条:伤
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
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
12
条:火邪者,桂枝
去芍药加蜀漆牡 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25
、桂枝甘草汤方:
第
64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
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4
(
辨证要点
)
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26
、半夏散及汤方:
第
313
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
及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27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第
118
条:火逆下之,因烧
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28
、防己茯苓汤方:
《水气病》第
22
条:皮水为病, 四
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29
、防己黄芪汤方:
《水气病》第
20
条:风湿,脉浮 ,
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痉湿喝病》第
22
条: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主之。
《水气病》
附方;《外台》
防己黄芪汤治风水,
脉浮为在表,
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从腰以上和,腰
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
辨证要点
)
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30
、桂枝人参汤方:
第
l63
条:太阳病,外证未解, 而数
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31
、白虎加桂枝汤方:
《疟病》第
4
条:温疟者,其脉 如
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32
、苓桂术甘汤方:
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
身 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 虚烦、脉甚微,八九日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
久而成痿。
《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
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
《痰饮咳嗽病》第
17
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之,苓 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
辨证要点
)
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33
、
苓桂枣甘汤方:
第
65
条:
发汗 后,
其人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桂枝甘草汤证见脐下悸动、气上冲者。
34
、茯苓甘草汤方:
第
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
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
356
条:伤寒厥而心下 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
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注解:水
停心下,甚 则心悸,故厥而心下悸者,知为水饮逆迫心
下所致,先宜茯苓甘草汤以治水,水去则厥自已。若舍
水而但治厥,不但厥不得治,则水渍于胃更必致下利之
证。
(
辨证要点
)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35
、茯苓泽泻汤方:
《呕吐哕下利病》第
18
条:胃反 ,
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5
(
辨证要点
)
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思饮而呕吐明显者。
36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痰饮咳嗽病》第
36
条:青 龙
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
小腹上冲胸咽,手足
□,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
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
辨证要点
)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37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痰饮咳嗽病》第
37
条:冲 气
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
细辛以治其咳满。
(
辨证要点
)
咳而胸满,吐白痰,口不渴者。
38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痰饮咳嗽病》第
38
条: 咳
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支饮者,法当冒,
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
辨证要点
)
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
39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痰饮咳嗽病》第
39
条 :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
其人遂
□
,故不内 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
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
辨证要点
)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或四肢浮肿者。
40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痰饮咳嗽病》第
40
条: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
辨证要点
)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41
、五苓散方:
第
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 胃
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者,五苓散主之。
第
72
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发汗后而脉浮数,为病仍在外。表热未解故烦;
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第
73
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1
、麻黄汤方 :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
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
汤。
< br>第
37
条:
太阳病,
十日已去,
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 已解也。
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解:见茯苓甘草汤方。
第
74
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
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之。
第
141
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
之、 若灌
之,
其热被劫不得去,
弥更益烦,
肉上粟起,
意欲饮水,
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第
156
条:本以下之,故 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
244
条:太阳病,
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
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 ,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
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
便必硬,不更衣十日,
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
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 苓散。
第
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痰饮咳嗽病》第
31
条:假令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抹
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
辨证要点
)
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6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
46
条:太 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
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第
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
52
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
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第
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
黄汤。
(
辨证要点
)
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其具体证治,可归纳为
以下几点:
1.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身疼、
腰痛、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
2.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3.< br>太阳
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4.
太阳伤寒脉浮紧、
不发 汗因致衄者。
5.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2
、麻黄加术汤方 :
《痉湿喝病》第
20
条: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 不可以火攻之。
(
辨证要点
)
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3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痉湿喝病》第
21
条:病 者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
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 仁薏苡甘草汤。
(
辨证要点
)
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4
、麻杏甘石汤方:
第
6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 br>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
162
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
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辨证要点
)
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5
、越婢汤方:
《水气病》第
21
条:风水,恶风,一< br>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
6
、越婢加术汤方:
《水气病》第
23
条:里水,越婢
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
辨证要点
)
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
或
湿痹痛者。
7
、越婢加半夏汤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病》第
13
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
者,越婢加半夏汤主 之。
(
辨证要点
)
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
者。
8
、甘草麻黄汤方:
《水气病》第
23
条:里水,越婢
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
辨证要点
)
浮肿表实无汗者。
9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第
302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
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
汗也。
(
辨证要点
)
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7
10
、麻黄附子汤方:
《水气病》第
24
条: 水之为病,其
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
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 汤,浮者宜杏子汤。
(
辨证要点
)
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11< br>、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伤寒沦》第
301
条:少阴病始得
之,反发热 。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12
、葛根汤方:
第
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
风,葛根汤主之。
第
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痉湿喝 病》第
12
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
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 主之。
(
辨证要点
)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13
、葛根加半夏汤方:
第
33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
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14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第
34
条:太阳病,桂枝证, 医
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
附
)
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
(
l
)葛根加生石膏汤:即
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
45
~
100
克。煎服法 同原方,治葛根
汤证口舌干燥者。
(
2
)
葛根加桔梗汤:
即 于葛根汤加桔梗
9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
3< br>)
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
15
~
30
克。煎服 法
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
4
)葛根加术
附汤:即 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
10
克。煎服法同原
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
5
)葛根加苓术附汤:
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
10
克。煎服 法同原方,
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
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 良效。
15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第
23
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
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
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
反有热色 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
(
辨证要点
)
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16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第
25
条:
服桂枝汤,
大汗出,
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
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17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第
27
条:
太阳病,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
越婢一汤。
(
辨证要点
)
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18
、大青龙汤方:
第
38
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
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
_
,
此为逆也。
8
第
39
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
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痰饮咳嗽病》第
23
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br>
(
辨证要点
)
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19
、文蛤汤方:
《呕吐哕下利病》第
19
条:吐后渴欲 得
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
辨证要点
)
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20
、小青龙汤方:
第
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
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
41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
已渴者,此寒 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
第
35
条:
咳 逆倚息不得卧,
小青龙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第
23
条:病溢饮 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上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妇人杂病》第
7
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
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2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
14
条: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
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22
、射干麻黄汤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
6
条: 咳
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23
、厚朴麻黄汤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
8
条: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咳喘胸满,脉浮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水气病》第
29
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25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第
262
条:伤寒,瘀热在
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26
、续命汤方:
《中风历节病》附方:
《古今录验》续
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
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
辨证要点
)
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27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中风历节病》第
8
条:诸< br>肢节疼痛、身体
□
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28
、三黄汤方:
《中风历节病》附方: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终日
不欲饮食。
(
辨证要点
)
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29
、牡蛎汤方:
《疟病》附方(一)
:牡蛎汤,治牝疟
9
(
《外台秘要》方)
。
(
辨证要点
)
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30
、麻黄升麻汤方:
第
357
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 ,寸
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 主之。
(
辨证要点
)
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 喉不利、腹
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
31
、升麻鳖甲汤方:
< br>《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
14
条:阳
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 血,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注解:面赤斑斑如锦纹,谓面色红赤 而有斑纹。阳毒即指
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而吐脓血者。从
“
五日可治,七日
不可治
”
观之,可知是一种猛烈的急性传染病,古人谓时疫
者是也,治之宜本方。< br>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
15
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
痛如被杖 ,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
去雄黄蜀椒主之。
按:面色赤为阳气 拂郁在表,因谓阳毒;面目青则邪在内,
因谓阴毒,阴毒不宜汗,故去蜀椒,因不吐脓血,故去雄
黄。
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1
、大承气汤方:
第
208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
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手足渍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
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 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
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
可与小承气汤,
微和胃气,
勿令大泄下。
第
209
条:
阳明病,
潮热、
大便微硬者,
可与大承气汤;
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
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
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 初头硬,后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
与水则哕,< br>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
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第
212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
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
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涩 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
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第
21 2
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
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 承气汤下
之。
第
217
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 乃可
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
愈,宜大承气汤。
第
220
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__
汗
出、大 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
238
条:阳明病,下之,心中 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
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
燥屎者,宜大承气 汤。
10
第
239
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 烦躁、发作有时
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第
240
条:病人 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
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
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
241
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 不解,腹满痛者,
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第
242
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
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第
251
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
下硬。 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
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 便
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
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宜大承气汤。
第
252
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
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
253
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
254
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
255
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6
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 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
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
320
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第
321
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
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
322
条:少阴病,
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痉湿喝病》第
13
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
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第
21
条:问人病 有宿食,何以别
之?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
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第
22
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
有宿食,下 之愈,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第
23
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
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第
37
条:下利,三 部脉皆平,按之
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第
38
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
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 下利病》第
39
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
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 br>《呕吐哕下利病》第
40
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
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 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妇人产后病》
第
1
条:
问新产妇 人有三病,
一者病痉,
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新产血虚,多汗
出,喜中 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
11
而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
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
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 汤主之。
《妇人产后病》第
6
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
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
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 宜大承气
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
辨证要点
)
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度,
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 ,均足
以误人性命。燥屎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
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 情况而有不同的证候,必
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
汤法即泄下, 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
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
手足渍然而汗出者。< br>2
、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
、阳
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 、能食屎定硬者。
4
、汗出
谵语、无太阳证者。
5
、发潮热、手足< br>__
汗出、大便难而谵
语者。
6
、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7
、不大便五六
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日
晡发热而脉实者。
9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
痛者。
10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
能卧者。
11
、脉弱、烦 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
者。
1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 里证,
大便难身微热者;
13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
必痛、
口干燥者。
14
、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
、
下 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2
、小承气汤方:第
208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
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
欲解,可攻 里也。手足渍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
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
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
可与小承气汤,
微和胃气,勿令大 泄下。
第
209
条:
阳明病,
潮热、
大便微硬者 。
可与大承气汤;
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
之法,少与小 承气汤,汤人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
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
与水则哮,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 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
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
条:阳明 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
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
更莫复服。
第
214
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
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 涩者,
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第
250
条:太阳病 ,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
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12
第
251
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
下硬, 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
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 便
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
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第
41
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 br>气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一)
: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 大
便不通,哕数谵语。
(
辨证要点
)
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3
、
调胃承气汤方:
第
29
条:
伤寒脉 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
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
针者,四逆汤主之。
第
70
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
也,当和胃 气,与调胃承气汤。
第
94
条:
太阳病未解,
脉阴阳俱停 ,
必先振栗,
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第
105
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 有热也,当
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 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
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
12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
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满 ,
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
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 、
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第
207
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
气汤。
< br>第
248
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
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
249
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
辨证要点
)
阳明病,
见腹实证,
心烦、
或谵语、
发热者。
4
、大黄甘草汤方:
《呕吐哕下利病》第
17
条:食已
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阳明病,大便难而急迫者。
5
、厚朴三物汤方:
《腹满寒疝宿食病》第
11
条:痛
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第
26
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
之。
(
辨证要点
)
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6
、厚朴七物汤方:
《腹满寒病宿食病》第
9
条:病腹< br>满,
发热十日,
脉浮而数,
饮食如故,
厚朴七物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7
、麻子仁丸方:
第
247
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
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
子仁丸主之。
(
辨证要点
)
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13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1
、白虎汤方:
第
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
寒,白虎汤主之。
第
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
面垢、谵语、遗尿,发 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
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
350
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2
、白虎加人参汤方:
第
26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 大
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
168
条:伤寒病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
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
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
169
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 微恶寒者,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
170
条:伤寒脉浮、发热、无 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
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
222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 发汗则躁、心愦愦反
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虚,客气动膈,心 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
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痉湿喝病》第
26
条:太阳中 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1
、下瘀血汤方:
《妇人产后病》第
5
条:产后腹痛,
者,宜抵当汤下之。
第
257
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
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
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
下,宜下 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
辨证要点
)
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2
、
桃核承气汤方:
第
106
条:
太阳 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
核承气汤。
(
辨证要点
)
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3
、大黄牡丹皮汤方:
《疮痈肠痈浸淫病》第
4
条:肠< br>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 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
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4
、抵当汤方:
第
124
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 ,
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
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 然者,以太阳随
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第
125
条:太 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
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
当汤主之。
第
237
条:
阳明证,
其人喜忘者,
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14
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妇人杂病》第
14
条: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5
、抵当丸方:
第
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 不
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
辨证要点
)
抵当汤证较轻者。
6
、大黄蛰虫丸方:
《血痹虚劳病》第
18
条:五劳虚极 赢
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
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于血,肌 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
辨证要点
)
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7
、桂枝茯苓丸方:
《妇女妊娠病》第
2
条:妇人宿有症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
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 ,胎也。下血者,
后断三月血下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
其症,桂枝茯苓丸主 之。
(
辨证要点
)
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8
、土瓜根散方:
《妇人杂病》第
1O
条:带 下,经水不
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
辨证要点
)
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
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1
、大陷胸汤方:
第< br>134
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
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 热、
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动数变迟,
膈内拒 痛,
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
心中懊恼,
阳气内陷,心下因 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
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
必发 黄。
第
135
条: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 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
136
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
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
第
1 37
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 腹硬满而痛
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
149
条: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
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
此虽 已下之,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
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
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辨证要点
)
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
、大陷胸丸方:
第
131
条:病发于阳,而 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
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 胸者,项亦强,如柔痉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
辨证要点
)
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3
、十枣汤方:
第
152
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
15
表解者,乃 可攻之。其人
__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
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 不恶寒者,此表解
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第
21
条: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
者,十枣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第
3 3
条: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注解:宿有支饮
的患者,咳嗽胸中痛者,虽至百日或一岁若不卒死,即宜
十枣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
4
、
甘遂半夏汤方:
《痰饮咳嗽病》
第
18
条:
病者脉伏,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 欲去
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5
、大黄甘遂汤方:
《妇人杂病》第
13
条:妇人少腹满 如
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
大黄甘遂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6
、己椒苈黄丸方:
《痰饮咳嗽病》第
29
条:腹满,口 舌
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
辨证要点
)
腹满、肠鸣、便干者。
7
、小陷胸汤方:
第
138
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 之
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辨证要点
)
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雪象医院
-雪象医院
-雪象医院
-雪象医院
-雪象医院
-雪象医院
-雪象医院
-雪象医院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4: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