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治疗湿疹的中药经方方证标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9 14:02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2021年1月29日发(作者:男性保健按摩)
1
、桂枝汤证方证标准


①、特征症状:发热,汗出

②、主要症状(太阳证)
: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③、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
,大便干结等

④、< br>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
肌肉或者关节酸痛,
或者肌肤麻木不仁;
恶心呕吐(或者干呕)

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⑤、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桂枝汤主要用于:


1
)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 br>。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与脉浮(浮缓,
或者浮弱)

,特别是这里的“ 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
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 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
,大便干
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 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
浮弱)
,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2
)营卫不和证:
(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此证可 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
,也可以单独出现。可以是有
时间规律的 ,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治疗有时

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
发汗”
,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
条文荟萃
]
太阳 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
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5) < br>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
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16)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
服 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
二麻黄一汤。< br>(25)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
太 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4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
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45


病常自汗出者 ,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 和则愈,宜桂枝汤。


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 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
之。

54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者,
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6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57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
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 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4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
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0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


下利,腹 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37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7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 br>在耳,可与阳旦汤。
(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2.
白头翁汤证方证标准

①、特征症状:腹痛下痢(脓血样 便)
,里急后重,
{MOD}
灼热感。

②、主要症状
(< br>阳明虚热证
)
: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四肢酸疼,手足
心 热,畏热喜凉,口干口苦,小便黄。

③、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或者黄腻,脉滑数。

[
条文荟萃
]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73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三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虚与实,相对 而言。阳明纲,承气类为实,其余方证为虚。实质中,阳明纲分为几类:
1

外证类: 白虎汤为代表。
2
、实证类:承气为代表。

3
、湿热类: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为代表。


3.
桂枝甘草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或者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
捕之。

2
、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憋闷感

,面色苍白,耳 聋或者耳鸣,胃
中悸动,按之则舒,呕吐或者恶心不欲饮食。无口干口渴,小便清。

3
、可伴随症状(太阳证轻症)
: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薄白或苔少,脉缓弱或沉细,或结代。

[
条文荟萃
]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 主之。

64


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 ;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
捕之;兼有神志病:烦躁不宁,或者失眠多 梦,更有甚者癫狂或者惊狂。

2
、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胸 闷感,面色苍白,无口干口渴,小便
清。或见痰浊证

3
、可伴随症状(太阳 证轻症)
: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 即可。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白厚或者腻,脉浮滑。

[
条文荟萃
]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 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主之。

112


火邪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惊悸
{MOD}
下血胸满瘀血病
脉证治第十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 邪。

11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救逆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牡蛎(熬)
五两

蜀漆(洗去腥)三两

龙骨四两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蜀漆,
减二升,
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 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
捕之;兼有神志病:烦躁不宁,或者失眠多梦。

2
、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憋闷感

,面色苍白,无口干口渴,小便
清。

3
、可伴随症状(太阳证轻症 )
: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薄白,脉虚弱。

[
条文荟萃
]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6.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茯苓甘草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呕逆证)


呕吐痰涎,量多色白清稀而不渴;胃脘部悸动不安或者振水音;
恶心嗳气。

2

主要症状
(水饮证)

腹部柔软而胸胁胀满,
或胃肠间 水声辘辘,
小便不利,
或浮肿倾向,
或心悸。

3
、可伴随 症状(桂枝汤证轻症)
: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
流清涕。以上 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半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或脉弦,或兼浮。

[
条文荟萃
]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3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 br>356


茯苓甘草汤方(苓桂姜甘汤方)

【组成】茯苓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
茯苓泽泻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呕逆证
+< br>晕动证)
:胃反,或恶心嗳气,呕吐频繁而口渴饮,兼有眩晕,或者
头晕眼花,不耐久视 ,久视则昏暗不清晰,或生云翳或赤痛多泪。

(实际上可以看作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的合证)

2

主要症状
(水饮证)

腹部柔软而胸胁胀满,
或胃肠间水声辘辘,
小便不利,
或浮肿倾向,
或心悸。

3
、可伴随症状(桂枝汤证轻症)
: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
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半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或脉弦,或兼浮。

[
条文荟萃
]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金匮 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0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 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
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金匮 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茯苓泽泻汤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切)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8.
小青龙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咳喘,心下痞满,痰多稀白明显。

2
、主要症状< br>(
寒证
+
水饮证
)


1
)寒证: 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色白,下利;

2

水饮证:小便不利,< br>或者胸胁胀满、
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心悸或者
心下悸动或者脐下 悸动,或者水肿。

3
、可伴随症状(太阳病轻证)
:恶风寒,鼻鸣,鼻塞流 清涕。以上症状见一、两个即可。

4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白滑或者白腻,脉浮弦或者沉弦,或者滑。

[
条文荟萃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伤寒,
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
此寒去欲 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 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23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


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泻
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7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
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9.
五苓散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br>)渴而口燥烦,欲饮水甚至消渴,更有甚者水入则吐(水逆)


2
) 吐涎沫
而癫痫者,或者吐涎沫而眩晕者。

2
、主要症状(水饮证)
: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
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脐下动 ,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3
、可伴随症状:

1
)桂枝汤 轻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
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br>(
2
)或者咳喘,或者小便数,大便硬,无所苦,或
者上吐下泻。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浮,或沉弦,或滑。

太 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 br>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 br>74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
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141


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
痞 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烦,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156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
{MOD}
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
者,宜五苓散。

244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 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6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 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31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
病 。
5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 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6


【药物组成】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煎服方法】

上五味,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多饮暧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10.
附子粳米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腹中切痛而水声辘辘(雷鸣)
,恶心呕吐而纳差,乏力,懒言。

2
、主要症状
(
少阴病
+
水饮证
)


1
)少阴病: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 常常自觉困倦感;

2
)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心下痞满, 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
者脐下悸动。

3
、可伴随症状:下利而烦渴,或者便秘。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者微细无力。

[
条文荟萃
]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br>(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
证治第十)

【药物组成】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煎服方法】

右五
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
附子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肢体痹证)
: 背恶寒或者疼痛,身体痛,手足寒或者发冷或者麻木不仁,骨节
痛。

2
、主 要症状
(
少阴病
+
水饮证
)


1
)少阴病: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

2
)水饮证:小便不利, 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悸或者心下
悸动或者脐下悸动,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

3
、可伴随症状:

1
)胃气虚证:心下痞满,纳差, 乏力,少气懒言;

2
)或者咳喘,或者
呕吐,或者头眩,身润动,
或者小便数,
大便硬,或者小便不利,
而下利,或者腹痛、
腰痛。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或者微细无力。

[
条文荟萃
]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 主之。

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 子汤主之。

305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 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
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方未见)
(金匮 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药物组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煎服方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2.
防己黄芪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水气表证)

肢体肿重或疼重烦躁,
小便不利而清。
更有甚者腰以下当肿及阴,
四肢难 以屈伸。必兼有汗出。

2
、主要症状(太阳病轻证)
:发热,恶风寒、头痛 (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
无口干口渴。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缓或弱。

[
条文荟萃
]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22)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 之。腹痛者加芍药。
(
金匮要略。水气病。
20)
《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从腰
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
金匮要略。水 气病。附方
)
【药物组成】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朮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煎服方法】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

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
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 分,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
从腰
下如冰,后坐被上,又 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13.
旋覆代赭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2
、主要症状
(< br>水饮证
+
胃气虚证
)


1
)水饮证:小便 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
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2)
胃气虚证:心下痞满,纳差,乏力,少气懒言。

3
、可伴随症状:或者胃脘冷痛,或者头晕咳喘,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便秘。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沉弦迟涩。

[
条文荟萃
]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161


【药物组成】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石一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枣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4.
栝楼瞿麦丸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小便不利而腹满或肢体浮肿,口渴明显者。

2
、主 要症状
(
少阴病
+
水饮证
)


1
)少阴病: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

2
)水饮证:胸胁胀满、 短气或心下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脐下悸动。

3
、可伴随症状:或者自下利。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者微细无力。

[
条文荟萃
]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
治第十三)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煎服方法】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 ,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
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15.
当归散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血淤轻证)
:腹痛,或者拘急, 绵绵作痛,痛有定处。妇女经闭,或者痛经,
带有血块。

2
、主要症状(
阳明烦证
)
:烦满不得卧,手足发热,小便微黄。

3
、可伴随症状:

1
)水饮轻证:小便不利,胸胁胀满,或腹满,或心下痞满,或者 眩晕耳
鸣。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2
)或者身体怠懒,或者头晕胸闷 ,或者口苦,或面色不
荣,或者妇人素来有半产。

4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者微黄,脉沉或者弦滑。

[
条文荟萃
]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妊 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9


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朮半斤

五味,杵为散,酒 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
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16.
当归芍药散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血淤轻证)
:腹中诸疾痛, 或者拘急,绵绵作痛,痛有定处。妇女经闭,或者
痛经,带有血块。

2
、主 要症状
(
水饮证
)
:小便不利而肢体浮肿,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心下 痞满,或
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脐下悸动,或者眩晕耳鸣。

3
、可伴随症状:或者面色不荣,或者少气乏力,或者腰痛。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或者白厚腻,脉沉或者弦滑。

[
条文荟萃
]
妇人怀娠,腹中休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
清,胃气 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
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芎藭半斤,一作三两

茯苓四两

泽泻半斤

白朮四两上六味,杵为散,
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17.
炙甘草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心悸;

2
)咯吐涎沫,量多。

2
、主要症 状(表寒证
+
阳明虚热证)


1
)表寒证:小便清(也有 小便黄者)
,口唇淡白,
面部无华或者青白,无三阴证。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2
)阳明虚热证:心中烦躁,
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四肢酸疼,手足心热,潮热盗汗 。

3
、可伴随症状(桂枝汤轻证)
:发热,汗出,恶风寒,鼻鸣,鼻塞流清 涕。以上症状,但见
一两个即可。

4
、舌苔脉象:舌质淡而嫩、有光泽,苔薄白或者薄黄,脉细弱,或者兼有结代。

[
条文荟萃
]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177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 出百
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 咳嗽上气病脉证
治第七。附方)

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擘,三十枚)


上九味,
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 取三升,
去滓,内胶烊消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18.
温经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腹中或者脐下腹痛,或者拘急,刺痛,痛有定处,或者癥病;

2
)月经< br>病:妇女经闭,或者痛经,带有血块,或者产后恶露不下或者量少。

2
、主要 症状
(
太阴证
+
阳明虚热证
)


1)太阴证:平素可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
渴,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
2
)阳明虚热证: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
梦,四肢酸疼,手足心热,小便 黄。

3
、可伴随症状:或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者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或者汗出 、恶风;或
者头痛。

4
、舌苔脉象:舌质暗淡,舌苔白或者微黄,脉滑微数,或者涩。

[
条文荟萃
]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 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
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 知之?其证唇口
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br>
9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
(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 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
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19.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腹痛喜温喜按。
2
、主要症状
(
太阴证
)
: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 素可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
利,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脉沉细微弱。

[
条文荟萃
]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
十。
18


病解能食,七八 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方见痉中)产后腹中疼痛,当归
生姜羊肉汤主之;并 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3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20.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失精家证: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也包括了精微物质长丢失耗尽者;

2

神志病证:心烦失眠多梦,心悸或怔忡,易惊恐,心神不宁(或心神不定)


3< br>)汗出异常
证:盗汗、自汗、半身出汗。
(注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的汗出异常的时候 往往已经出现
了神志病证;神志病证或可或无兼有汗出异常证)

2
、主要症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无口干口渴,小便清。

3
、可伴随症状(桂枝汤证)
: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薄白或苔少,脉浮大弱或芤。

[
条文荟萃
]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
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 之
(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第六
)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 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
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 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第六
)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1.
黄土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下血,先便后血。

2
、主要症状
(
厥阴寒热错杂厥阴证
=
阳明证
+
太阴证或者少阴证
)
:< br>(
1
)阳明证:心中烦躁,
身热有汗,口干烦渴,面色潮红烘热,
小便 黄。以上症状,
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太阴证:
口淡不渴,口唇 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
口内清涎沫多;或者少阴证: 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欲寐,小便色白。

3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或者偏红,舌苔薄,或者黄白相夹,脉沉细数无力

[
条文荟萃
]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金匮要 略。惊悸
{MOD}
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第十六。
15


黄土汤方

(亦主
{MOD}
,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22.
柏叶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MOD}
不止,伴有烦热,腹痛。

血虚症明显者。
(出血多,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眩晕心悸)

2
、 主要症状
(
太阴证
)
: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满而吐, 食不下,自
利,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

[
条文荟萃
]
{MOD}
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金匮要略。惊悸
{MOD}
下血 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4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23.
赤小豆当归散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 痔疮,便血(或者脓血)
,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者;

2
)疮痈成脓者;
3

目赤如鸠眼,视物昏花者。

2

主要 症状
(
阳明轻证)

小便黄,
心中烦躁,
口渴
(非 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参汤证)

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手足心热。以上症状,但见一 两个即可。

3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者微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
条文荟萃
]
病者脉数,
无热微烦,
默默但欲卧,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
目四眦
(一
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
病证 治第三。
13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方见狐惑中)
(金匮要略。惊悸
{MOD}
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6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24.
胶艾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MOD}
,衄血,便血,或者出血倾向;

2
)腹中或者脐下腹痛,或者 拘
急,刺痛,痛有定处,或者癥病;

3
)月经病:妇女经闭,或者痛经,带 有血块,或者产后
恶露不下或者量少。

以上血虚症明显者。
(出血多,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眩晕心悸)

2
、主要症状
(
阳明虚热证
)


2
)阳明虚热证 :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
四肢酸疼,手足心热,小便黄。

3
、舌苔脉象:舌质红,少苔或者无苔,脉细滑数。

[
条文荟萃
]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 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
阻,胶艾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


芎归胶艾汤方

(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洽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 br>更作。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腹部胀满腹痛,或者兼有恶心呕吐,或者兼有大便秘结。

2
、主要症状
(
胃气虚证
)
口淡不渴,口唇淡白,纳差,口内清涎沫多 ,心下痞,乏力,少气
懒言。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脉沉弱。

[
条文荟萃
]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6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6.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久利,利不止,腹痛喜温喜按。

2
、主要症状:无见阴阳证。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微弱。

这个证,很急,危险,还 有个省略的烦热的问题,主要关键在下焦不固了,所以很直接的就
用了这两味药,都照顾到。

[
条文荟萃
]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 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159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27.
桃花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便脓血,或者小便不利,久利,兼有腹痛喜温喜按、口干口渴。
2
、主要症状
(
太阴证
)
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 可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脉沉细微弱。

[
条文荟萃
]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


少阴病 ,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
)< br>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 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勿服。

28.
《千金》苇茎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咳嗽,胸痛咯吐脓痰,痰黄稠。

2
、主要症状(
阳明虚热证
)
: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四肢酸疼,手足< br>心热,小便黄。

3
、可伴随症状:或者胸中甲错,或者胸闷气短

4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或者黄腻,脉滑数。

[
条文荟萃
]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 甲错,是为肺痈。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病脉证治第七。附方)

《千金》苇茎汤: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渣,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


29.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腹痛 下痢(脓血样便)
,或者血便,伴有少气懒言,面黄乏力。

2
、主要症状< br>(
阳明虚热证
)
: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四肢酸疼,手足
心热,小便黄。

3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或有腻或者干燥,或者少苔、无苔,脉沉滑细数。

[
条文荟萃
]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金匮要 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10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30.

《千金》三物黄芩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四肢酸疼,手足心热明显。

2
、主要症状
(
阳明虚热证
)
: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四肢酸疼,手足
心热,畏热喜凉,口干口苦,小便黄。

3
、舌苔脉象:舌质红,或者暗红坚老,舌苔黄,或者干燥,或者少苔,脉沉细数。

[
条文荟萃
]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 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
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 病脉

证治第二十一。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31.
黄连阿胶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 br>{MOD}
,衄血,或者出血倾向;

2
)或者癫狂、失眠多梦等神志 病;

3

时下利,伴有纯血(脓血样便)


2
、主要症状
(
阳明虚热证
)
: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 多梦,四肢酸疼,手足
心热,平时畏热喜凉,口干口苦,小便黄。

3
、可伴随症状:或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者皮肤粗糙伴有脱屑。

4< br>、舌苔脉象:舌质红,或者暗红坚老,舌苔黄,或有腻或者干燥,或者少苔、无苔,脉沉
细数。< br>
[
条文荟萃
]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 胶汤主之。

303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


上五味,以 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
服七合,日三服。小朱鸟 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
鸡鸭肝者(辅行诀)

32.
乌梅丸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腹痛时作,呕吐;

2
)心
{MOD}
烦闷,手足厥冷;

3
)腹痛时作,久利;

4
)气上冲感。
2
、主要症状
(
厥阴寒热错杂少阴病
=
阳明证轻证
+< br>少阴证
+
太阴证
)


1
)阳明证轻证:心 中烦
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平时畏热喜凉,面色潮红烘热,小便黄,便秘或者干结,腹满腹
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触感。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少阴证:平素怕冷 ,形寒
肢冷,但欲寐,小便色白。

3
)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 无华,平素可有腹满而
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黄,脉沉细微弱,或者洪数沉取无力。

[
条文荟萃
]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 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
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338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 臾复止,得食而呕,
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金匮要略, 趺蹶手指臂肿转
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7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
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

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 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
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禁
生冷、滑物、臭食等。

33.
小柴胡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脉浮 细而嗜卧者;

2
)身热恶风,颈项强,手足温而渴;

3
)腹中急痛;

4
)热入血室;

5
)发潮热,大便溏,小 便自可;

6
)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小便清者;

7
) 呕而发热者;

8
)发热,脉不浮不沉者;

9
)诸黄,腹 痛而呕者;

10
)大便坚,呕不
能食;

12
)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

2
、主要症状
(
少阳证
)
: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目眩,或者耳聋、耳鸣。

3
、可伴随症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4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
条文荟萃
]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 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
与麻黄汤。

37


伤寒五 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 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

9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 作有时,
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97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



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br>法当腹中急痛者,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与小柴胡汤主之。

100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 若柴胡证不罢者,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01
)< br>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 br>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
反利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
汤主之。

10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 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
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
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
而硬痛者,
此 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149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 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
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230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 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
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 过十日,脉续
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1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

满,干 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 ,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
之。

266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


伤寒差已后,更 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4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


少阳 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伤寒 ,脉
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
烦而悸。

265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杨。
(必 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
十五。
21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
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了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
气独盛,敢当 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方见呕吐中)病解能
食,七八日更发热 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方见痉中)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
治第二十一 。
1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
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 治第二十一。附方)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
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4.
柴胡桂枝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支节烦疼,心下支结;或者心腹卒中 痛者;或者治疗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
并见者。

2
、主要症状
(< br>少阳证
+
桂枝汤证
)


1
)少阳证:往来 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

2
)桂枝汤证:汗出恶风、头痛或者头晕,鼻
鸣,鼻塞流清涕。

3
、可伴随症状(水饮证)
: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
痞 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头晕。

4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
条文荟萃
]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 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146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附方)

柴胡桂枝汤

桂枝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
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5.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口干渴明显,无呕吐者。

2
、主要症状
(
少阳证
)
: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目眩,或者耳聋、耳鸣。

3
、可伴随症状(水饮证)
:小便不利,或者胸胁 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
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头晕。

4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
条文荟萃
]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方)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36.
柴胡加芒硝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便秘或者干结潮热,或者微利潮热,腹满腹痛不明显。

2< br>、主要症状
(
阳明证轻证
+
少阳证
)

(< br>1
)阳明证: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平时畏
热喜凉,面色潮红烘热,小便黄。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少阳证:往来寒热,
胸胁满闷,默默不 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

3
、可伴随症状(水饮 证)
: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
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 动,或者头晕。

4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干燥,脉弦滑数。

[
条文荟萃
]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 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
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 后以柴胡加芒消
汤主之。

104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一两)


夏(二十铢,洗。


大枣(擘,四枚)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37.
大柴胡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便秘或者干结,或者兼有腹满腹痛,或者兼有呕不止。

2< br>、主要症状
(
阳明证
+
少阳证
)


1
)阳明证: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平时畏热喜
凉,面色潮红烘热,小便黄。
2
)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
躁易怒,口苦咽干 目眩,或者耳聋、耳鸣。

3
、可伴随症状(水饮证)
:小便不利,或者胸胁 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
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头晕。

4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干燥,脉弦滑数。

[
条文荟萃
]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
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5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
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 主之。

136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 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
十。
12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
(炙,
四枚)大黄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38.
四逆散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2
、主要症状< br>(
阳明证轻证
+
少阳证轻证
)


1
)阳明证轻证:
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
头目痛,小便黄。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 便是。

2
)少阳证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
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 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以上症状,但见一、两
个便是。

3
、可伴随症状:或者腹中痛,下利,
{MOD}
灼热。

4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
条文荟萃
]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3 18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39.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腹中痛,干呕下利,没有
{MOD}
灼热感。
2
、主要症状
(
阳明证轻证
+
少阳证轻证
)


1
)阳明证轻证:
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
头目痛,小便 黄。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少阳证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
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以上症状,但见一、两
个便是。< br>
3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薄,或者夹腻,脉弦数。

[
条文荟萃
]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 生姜汤主之。

172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br>(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1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姜(切,一两半,一方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0.
黄芩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腹中痛,下利,
{MOD}
灼热。

2、主要症状
(
阳明证轻证
+
少阳证轻证
)


1
)阳明证轻证:
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
头目痛,小便黄。以上症 状,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少阳证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
默默不欲 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以上症状,但见一、两
个便是。

3
、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薄,或者夹腻,脉弦数。

[
条文荟萃
]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 生姜汤主之。

172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1.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汗出心烦,胸胁满微结;或者四肢不温明显者。

2
、主要症状
(
太阴证
+
少阳证
)

1
)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
满而吐,食不下,自 利,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2
)少阳证:
往 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
3
、可 伴随症状:

1
)桂枝汤轻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
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2
)心悸,或者气上冲感。

4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或者暗红,舌苔白厚腻,脉沉弦。

[
条文荟萃
]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 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7< br>)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方)

柴胡桂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
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 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
服汗出便愈。

42.

《外台》六物黄芩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恶心呕逆,心下痞,而大便下利,四肢不温明显者。

2、主要症状
(
厥阴寒热错杂太阴证
=
阳明证轻证
+
太阴 证
)


1
)阳明证轻证:心中烦躁,身
热有汗,
口干烦渴,
平时畏热喜凉,
面色潮红烘热,
小便黄。
以上症状,
但见 一、
两个便是。

2
)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 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3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或者偏红,舌苔薄腻,或者黄白相夹而腻,脉沉弱。

[
条文荟萃
]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附方)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二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43.
甘草泻心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痞,肢体乏力,少气懒言,腹泻 频作,顽谷不化明显者;或者治疗粘膜
病变,例如溃疡病。

2
、主要症状< br>(
厥阴寒热错杂太阴证
=
阳明证轻证
+
太阴证
)

1
)阳明证轻证:心中烦躁,身
热有汗,
口干烦渴,
平时畏热喜凉,
面色潮红烘热,
小便黄。
以上症状,
但见一、
两个 便是。

2
)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口不
渴,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

3
、可伴随症状(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
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 头晕。

4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或者偏红,舌苔薄黄腻,或者黄白相夹而腻,脉沉弦。

[
条文荟萃
]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 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
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
复下之,< br>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 主之。

158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 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
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一作嘎)
,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0


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44.
生姜泻心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明显者。

2
、主 要症状
(
厥阴寒热错杂太阴证
=
阳明证轻证
+
太阴证
)


1
)阳明证轻证:心中烦躁,身
热有汗,
口干烦渴 ,
平时畏热喜凉,
面色潮红烘热,
小便黄。
以上症状,
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满而吐, 食不下,自利,口不
渴,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

3
、可伴随症状(水饮 证)
: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
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 动,或者头晕。

4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或者偏红,舌苔薄黄腻,或者黄白相夹而腻,脉沉弦。

[
条文荟萃
]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 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
姜泻心汤主之。

157


生姜泻心汤

生姜(切,四两)

甘草
(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
(洗,
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5.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恶心呕逆,或者食入口即吐,而大便下利明显者。

2
、主要症状
(
厥阴寒热错杂太阴证
=
阳明证轻证
+
太阴证
)


1
)阳明证轻证:心中烦躁,身
热有汗,
口 干烦渴,
平时畏热喜凉,
面色潮红烘热,
小便黄。
以上症状,
但见一 、
两个便是。

2
)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满 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3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或者偏红,舌苔薄黄腻,或者黄白相夹而腻,脉沉弦。

[
条文荟萃
]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359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46.
黄连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痞腹中痛,恶心呕逆或者恶风汗出明显者。

2
、主要症状
(
厥阴寒热错杂太阴证
=
阳明证轻证
+
太阴证< br>)


1
)阳明证轻证:心中烦躁,身
热有汗,口干烦渴,平 时畏热喜凉,面色潮红烘热,小便黄,便秘或者干结,腹满腹痛。以
上症状,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满
而吐,食不下,自利 ,口不渴,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

3
、可伴随症状(水饮证)
:小便不 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
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头晕。

4
、舌苔脉象:舌质尖红,舌苔薄黄腻,或者黄白相夹而腻,脉弦数。

[
条文荟萃
]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173


黄连汤

黄连(三两)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
(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47.
桂枝茯苓丸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腹 痛胁痛,或者拘急,绵绵作痛,痛有定处,或者癥病。

2
)月经病:
妇女经 闭,或者痛经,带有血块。

2
、主要症状
(
瘀血证
)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经
久不愈,常在夜间加剧。②肿块 :外伤出血,可于伤处见青紫色肿块或触到肿块。体内脏腑
组织发生瘀血,
也在患处多可触到坚 硬的肿块。③出血:
出血也是瘀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
血色多紫暗,常夹有血块。④体征:舌色 紫暗或有瘀点,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蜘蛛
痣、表浅静脉怒张或有瘀斑。

3< br>、可伴随症状:

1
)水饮轻证:小便不利,胸胁胀满,或腹满,或心下痞满, 或者眩晕耳
鸣,
或者动悸。
以上症状,
但见一两个即可;

2

或者身体怠懒,
或者头晕胸闷,
或者口苦,
或者精神不安,烦躁 ,或面色不荣,或者妇人素来有半产。

4
、舌苔脉象:舌质暗淡或紫,舌苔薄白或者微黄,脉沉涩。

[
条文荟萃
]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 ,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
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 也。当下其癥,
桂枝获苓丸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份。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48.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痞;或者口苦、口臭、牙痛、目红赤。

2
、主 要症状
(
阳明证轻证
)
: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平时畏热喜凉,面 色潮红烘
热,
小便黄,
便秘或者干结,
腹满腹痛,
拒按或者腹壁有抵 触感。
以上症状,
但见两个便是。

3
、舌苔脉象:舌质红,或者暗红坚老,舌苔黄,或有腻或者干燥,脉实有力滑数。

本方与泻心汤比较,少了一味黄芩,在煎服法上面,本方是麻沸,分服,泻心汤是煮取,顿
服, 可以看见本方的热较泻心汤证轻。并且可以治疗热痞。

[
条文荟萃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 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49.
泻心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MOD}
,衄血或者 出血倾向;或者口苦、口臭、牙痛、目红赤;或者外科创
疡(建议加入双花)
;或者癫狂、失眠 等神志病。

2
、主要症状
(
阳明热证
)
:心中烦 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平时畏热喜凉,面色潮红烘热,
小便黄,便秘或者干结,腹满腹痛,拒按或者 腹壁有抵触感。

3
、舌苔脉象:舌质红,或者暗红坚老,舌苔黄,或有腻或者干燥,脉实有力滑数。

[
条文荟萃
]
心气不足,
{MOD}
,衄血,泻心汤主之 。
(金匮要略。惊悸
{MOD}
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第十六。
17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50.
附子泻心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心下痞,汗出;或者口苦、口臭、口疮、牙痛、目红赤。

2
、主要症状
(
厥阴寒热错杂少阴病
=
阳明证轻证
+
少阴证
)


1
)阳明证轻证:心中烦躁,身
热有汗,口干 烦渴,平时畏热喜凉,面色潮红烘热,小便黄,便秘或者干结,腹满腹痛,拒
按或者腹壁有抵触感。以上 症状,但见一、两个便是。

2
)少阴证:平素怕冷,形寒肢冷,
但欲寐,小 便色白。

3
、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黄,脉沉细微弱,或者洪数沉取无力。

本方 与泻心汤比较,
多了一味附子,
清热力量减弱,
可以看见本方用于泻心汤证轻证出现阳
虚者。

[
条文荟萃
]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肢体痹证)
:骨节疼痛,或者麻木不仁,手足逆冷,遇寒冷阴雨天气加重,兼
有腹满胁鸣。

2

主要症状
(寒证)

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
平 素神疲乏力、
嗜睡、
畏寒肢冷者。

3
、可伴随症状:
(< br>1
)太阳病证:发热,恶风寒,鼻鸣,鼻塞流清涕;

2
)小便不利, 或者
小便自利,大便硬。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暗淡,舌苔白,脉浮虚而涩。

[
条文荟萃
]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 辛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9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
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
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

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 证
并治第十四。
28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桂枝
(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麻黄

细辛
(各二两)

附子
(一
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 ,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
即愈。

52.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肢体痹证:身体重,腰中冷或者腰以下冷痛,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
钱;

2

:尿频。

2

主要症状
(太阴里寒 证)

口淡不渴,
口唇淡白,
面部无华,
平素可有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神疲乏力。

3
、可伴随症状:浮肿,或者平时好发浮肿,或者小便自利,大便硬。

4
、舌苔脉象:舌质淡,或暗淡,舌苔白腻,脉沉缓(弱)而涩。

[
条文荟萃
]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 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
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 带五千钱,甘姜
苓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53.
桃核承气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腹 痛胁痛,或者拘急,绵绵作痛,痛有定处,或者癥病。

2
)月经病:
妇女经 闭,或者痛经,带有血块。

3
)精神亢奋烦躁或者惊狂不安,胡言乱语,或哭或笑,
程度上“其人如狂”


4
)血证。

2
、主要症状
(
阳明实热证
+
瘀血证
)


1
)阳明实热证:便秘或者干结,腹满腹痛,拒按或者
腹壁有抵触感,烦躁身热有汗,谵语烦渴 ,平时畏热喜凉,口干口苦,面色潮红烘热,小便
黄;

2
)瘀血证:①疼痛 :疼痛是瘀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经久不
愈,常在夜间加剧。②肿块:外伤出血 ,可于伤处见青紫色肿块或触到肿块。体内脏腑组织
发生瘀血,也在患处多可触到坚硬的肿块。③出血: 出血也

是瘀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血
色多紫暗,
常夹有血块。
④体 征:
舌色紫暗或有瘀点,
脉涩,
面色黧黑,
肌肤甲错,
蜘蛛痣、表浅静脉怒张或有瘀斑。

3
、可伴随症状:觉得体内尤其上冲感,或者头晕头痛。

4
、舌苔 脉象:舌质暗淡或紫,舌苔薄白或者黄而干燥少津液,脉沉涩而数,或者滑数。

[
条文荟萃
]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 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 06


桃核承气汤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
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 ,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
服,当微利。

54.
抵当汤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癫狂证

,程度上“其人发 狂”
,或者身黄,小便自利;

2
)月经病:妇
女经闭,或者痛经, 带有血块;

3
)血证;

5
)善忘。

2
、主要症状
(
阳明实热证轻证
+
瘀血证
)

1
)阳明实热证轻证:大便溏而色黑,腹满腹痛,
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触感,烦躁 身热有汗,谵语烦渴,平时畏热喜凉,口干口苦,面色潮红烘
热,小便黄。以上症状,见到一两个便可;

2
)瘀血证: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见的症状,
特点是刺痛、固定不移、拒 按、经久不愈,常在夜间加剧。②肿块:外伤出血,可于伤处见
青紫色肿块或触到肿块。体内脏腑组织发 生瘀血,也在患处多可触到坚硬的肿块。③出血:
出血也是瘀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血色多紫暗,常夹有 血块。④体征:舌色紫暗或有瘀点,
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蜘蛛痣、表浅静脉怒张或有瘀斑。
3
、舌苔脉象:舌质暗淡或紫,舌苔薄白或者黄而干燥少津液,脉沉涩结。

[
条文荟萃
]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 之。

124


太阳病,
身黄脉沉结,
少腹硬,
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证谛也,
抵当汤主之。

125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 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23 7


病人无表里证,
发热七八日,
虽脉浮数者,
可下之。
假令已下,
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喜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 当汤。

257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亦治 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
治第二十二。
14
)< br>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不下更服。

55.
抵当丸证方证标准

1
、特征症状:

1
)腹痛胁痛,或者拘急,绵绵刺痛,痛有定处,或者癥病;

2
)月经病:< br>妇女经闭,或者痛经,带有血块;

3
)血证。

2
、主要症状
(
阳明实热证轻证
+
瘀血证
)

1
)阳明实热证轻证:大便溏而色黑,腹满腹痛,
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触感,烦躁身热有汗, 谵语烦渴,平时畏热喜凉,口干口苦,面色潮红烘
热,小便黄。以上症状,见到一两个便可;

2
)瘀血证: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见的症状,
特点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经久不 愈,常在夜间加剧。②肿块:外伤出血,可于伤处见
青紫色肿块或触到肿块。体内脏腑组织发生瘀血,也 在患处多可触到坚硬的肿块。③出血: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喜来健理疗床价格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4: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077.html

经方方证标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