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征医院
五积散
白芷、川芎、甘草、 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各
90
克、
橘皮、
枳壳、
麻黄各180
克、
苍术
720
克、
干姜
120
克、桔 梗
360
克、厚朴
120
克上药并为粗末,每服
9
克,加< br>生姜
3
片,水煎服。本方主治寒湿为病。功能解表散寒,温
中消积。用于治疗外 感风寒,内伤生冷或素有寒、食、气、
血、痰五积。症见恶寒身热,头痛身痛,无汗,项背拘急,
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妇人经水不调,舌苔白腻,脉象浮迟
或浮弦,重按乏力等。方中以麻黄、桂枝解 表散寒,干姜、
肉桂温里散寒,共除内外之寒,同为主药。甘草、白芍和里
止痛,
苍术 、
厚朴平胃土而散满,
陈皮、
半夏行逆气而除痰,
共为辅药。芍、归、姜、芷 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
胸膈而除满闷,共为佐药。茯苓利水化湿为使药。诸药共组
成表 里双解、气血同治、痰食并消、兼能调经的方剂。本方
与防风通圣散同为表里同治之剂,但本方为解表温 里,防风
通圣为解表攻里。参苏饮(方见后)虽然也治外感风寒、内
伤饮食之证,但主用于老年 人或虚弱之人,既受外邪,又无
力抗邪外出。方中有人参匡正祛邪,发散之中又寓有益气扶
正之 力,本方则解表、温里、消积,无益气之功。内有蕴热
外受风寒者,
忌用本方。
摘自< br>《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著)
五积散
五积散
方剂来源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与用法
:
白芷
90
克
川芎
90
克
炙甘草
90
克
茯苓
90
克当归
90
克
肉桂
90
克
芍药
90
克
半夏
90
克
陈皮
18 0
克
枳壳
180
克
麻黄
180
克
苍术
720
克
干姜
120
克
桔梗
360
克
厚朴
120
克
上药共研粗末。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
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主治
外感风 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
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等 .
现
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顽痹,闭经,痛经等病症。例如:
(1)
顽痹
治疗
2
例,均获卓著疗效。其中
1< br>例病已
l
年,近
八九日寒热交替发作,伴关节疼痛。结果:服用工
0< br>剂,诸
症大减,继进
10
剂,基本痊愈
(
《四川中医》1987
年第
2
期
)
。
(2)
闭经
本方治疗。患者月事
4
个月未来潮,曾服桃红 四物
汤无效,面青肢冷,脉沉紧苔白,带下清稀量多。结果:服
药
1
剂后,汗 出,诸症减半,唯少腹隐痛;原方去麻黄,加
川栋子、玄胡、郁金,服
2
剂,脉和经通 ,诸症俱愈;遂用
八珍汤加味,以善其后
(
《黑龙江中医药》
1988
年第
3
期
)
。
(3)
痛经
本方去桔梗、
麻黄、
白芷,
加制附子 、
玄胡、
丹参,
治疗因经期受寒而致痛经、
病已
3
年者。< br>结果:
服药
2
剂后,
腹痛消失,余症皆除;嗣后每行经前服上方
l
剂,未再复发
(<
黑龙江中医药》
1988~
第
3
期
)
。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之证。方用
麻黄、白芷发汗解 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配苍术、厚朴
燥湿健脾;
伍陈皮、
半夏、
茯苓理气 化痰;
佐以当归、
川芎、
芍药活血止痛,以治寒、气、血、痰、湿五积之症,为其配< br>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无汗、胸闷呕吐、拘急腹痛,为其
辨证要点。
改作汤 剂,临床如见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
呕吐、泄利清谷,可加煨姜三片、盐少许治之,感冒头痛体
疼、恶寒发热等,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肢体
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 许。
历代方书
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嚷症因脉治
>
五积散, 即本方去当
归、芍药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五积散时方 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简称局方。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 剂除了补血
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而在二陈
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 两个方剂也是同样出名,直到今天
仍然不断被广泛应用着,
一个是藿香正气散,
一个是 五积散。
尤其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
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 度。
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
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 剂,
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
去痰消
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 积,痰积,故名
五积”,
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下面就从五积散的组成看
看它是如何散五积的:
麻黄,
白芷:
散太阳、
阳明之风。
干姜,肉桂:温太阴、少阴之寒。
苍术,厚朴:平胃燥
湿。
(平胃散)
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化痰理气。
(二陈汤)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化瘀。
桔梗,
枳壳:升降开合。
从中可以看出, 时方的组成对应的往
往是有形的积滞,多从脏腑用药。与经方通过六经辨证,从
六经气化的规律 调节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六经的开合
枢属性与四时六气相应为角度的制方原则大不相同。可以说,
经方对应的是证,时方对应的是病。证是病的前提条件,病
是证的表现形式。经方通于六经,时 方拘于一时。一为本,
一为末。可以溯本求源,不可舍本逐末。
时方与经方并
称,由来久矣。经则经久不变,从经典出;时则与时俱进,
由 时人造。一为常,一为变,知常方可达变;一为本,一为
末,得本自不愁末。二者关系,可作如是观。< br>
内经云:
治必用方。
方者,
据于理 而依于法,
然后合为药。
可以养生,
可以治病,可以为天下式,可以为万民则。时方比 于经方,
则易解而难用。
易解者,
其理浅而近;
难用者,
其法粗而疏 。
以五积散观之,虽不难取效于一时,而终难呼应于六气; 昧
于理而明于法,
粗于方而精于药。
此其陋也。
而时人颇喜之,
此其 所以称为时方耶?
(
作者:
三七生
)
关于五积散的临床
应用的帖子
(
作者
,
董飞侠
)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 草、麻黄、桂
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
15
味
药物 组成。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
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 配伍后而
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
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 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
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
苓桂 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
具行血调经之功;
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 以散表寒;
姜、
桂、
枳、
朴温里以行气滞;
陈皮、
半夏合麻 黄、
桔梗开肺以豁痰;
麻、
桂、
干姜、
白芍、
归、
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
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本< br>方不仅主治寒、
食、
气、
血、
痰五邪之郁积,
而对表里内外、
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现内外妇儿临床中多用于
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 逆恶心;外感风寒湿,
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
热往来,饮食不进;
及妇人血气不调,
心腹撮痛,
经候不调,
或闭不通方。若冷气 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
泻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
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
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 体拘急,或手足
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
大枣;妇人难产,加 醋一合,不拘时服。笔者用于内外妇儿
临床,每收奇效。
一、胃肠型感冒
魏某,男,
43
岁,工人,
1 998
年
7
月
2
日就诊。患者
3
天来畏寒发热,< br>体温
38
.
6℃,
出汗较少,
神疲乏力,
四肢酸痛,
头昏且痛,
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日
三四次,小便短 少,舌苔白腻,脉象细滑。证属暑湿内侵,
卫表郁遏,肠胃失和,治拟祛暑化湿,调中运脾。处方:五< br>积散加鸡苏散。上药
1
帖服后即汗出热退寒罢,脘腹作胀依
然,口淡乏味,原方 去鸡苏散,加陈皮
6g
。再进二剂,诸症
全除,病变向愈。按:胃肠型感冒在夏秋季节 较为常见,以
卫表失和及中焦脾胃运化失健的症状为主,治疗重在解表化
湿,运脾和胃。五积散 能温散表里,行气祛湿,用于治疗本
病多能收效。为加强解表化湿之功,每加用鸡苏散、豆卷之
类。
二、急性胃肠炎
刘某,男,
5
岁,
2000
年
8
月
3
日初诊。
患儿一天前因饮 食不慎出现腹痛肠鸣、
恶心呕吐、
便泄如水,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重,舌淡,苔白腻,< br>脉浮。
证属外感风寒,
内伤生冷,
困遏脾阳。
治宜解表化湿,
温中散寒,理气和胃。方拟五积散加肉桂(后下)
2g
。水煎
服,日一剂。连服二剂而 愈,诸症悉除。按:本例急性胃肠
炎乃饮食不慎伤脾,又外感风寒所致。方中寓解表散寒、健
脾 化湿、
行气和胃、
缓急止痛,
另加肉桂温中止痛,
则表解、
寒祛、< br>湿化、
气畅,
故诸症尽去矣。
三、
慢性肾炎
兰
某,女,
12
岁,学 生。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年余,肾穿刺病
理类型为轻度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能完全缓解。
于
1995
年
3
月
18
日来诊:< br>全身轻度浮肿,
腰背
酸痛,恶风神萎,
舌体胖大,
苔白而润,
脉沉缓弱。
尿
RT
:
PRO
(
++
)
,< br>RBC
(
++
)
,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1< br>.
8g/L
,血
清
ALB36g/L
。辨证为中阳不足,寒湿 内困。给予五积散原
方,炼蜜为丸,一日二次,每次
10g
,连续服用。每月尿检二次。初水肿、腰痛减轻,一个月后尿蛋白始转阴,诸证消
失。
为巩固疗效,
续予 上方。
嘱其继续服用一月,
随访至今,
未见复发。按:慢性肾病在整体上表现为肺、脾 、肾虚损的
一面,
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现为风邪、
水湿、
湿热、
瘀 血、
痰浊与湿浊的一面。慢性肾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临
床表现常常是虚实夹杂,
寒热并存。
故选用五积散祛邪扶正,
邪去正安,病未复发。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曹某,
女,
47
岁,1996
年
12
月
6
日就诊。周身肢体关节肿痛伴
晨僵 一月余。
阴雨天疼痛加剧,
患者双手、
腕、
肘、
膝、
踝、< br>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肿胀,双膝关节因疼
痛不敢伸直、行走,右腕关节桡骨茎突 处可触到一黄豆大小
结节,苔薄腻、脉弦紧。查
ESR
:
80nm/h
,
RF
:
(
+
)
。证
属风寒湿痹,治拟祛风散寒 ,除湿通络,佐以化痰祛瘀。处
方:五积散加全虫
5g
、海风藤
10g
、清风藤
10g
、鸡血藤
15g
,炙甘草
10g
。上药进 服七帖,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
-南京长征医院
-南京长征医院
-南京长征医院
-南京长征医院
-南京长征医院
-南京长征医院
-南京长征医院
-南京长征医院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14: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5075.html
-
上一篇:单桂敏老师总结的艾灸禁忌
下一篇:胡希恕经方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