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如何减肥
【摘要】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治则、遣方用药和针灸治疗 等方面,综述了近
10
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疝气的概况,
以期为小儿疝气的中医药治疗 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
儿疝气;
内治;
外治;
综述
小儿疝气是腹腔内 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
缺
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 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
容物多为小肠。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小儿疝气多为腹股沟 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
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 带通过腹股沟
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
突出而发本病。该病多发生在
2
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 生后
几个月发病。
临床表现为啼哭、
坠胀感、
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
在站立、
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 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
还纳腹腔[
1
]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 现将近
10
年来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祖 国医学认为疝气一证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
《医宗金鉴·卷五十四·疝证门》认
为
“诸 疝厥阴任脉病……胎症多因禀赋病”
。
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脾失健运,
中气虚弱,
气虚下陷,提举无力所致。
《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论“疝”时谈到 :
“或小
儿亦有此病,俗曰疝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 ,胎
中病也。
”也指出本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
《医学入门·疝气》指出:
“气疝上连肾腧,下及
阴囊,
得于嚎哭忿怒之郁而胀,
或劳役坐马,
致核肿胀 。
”
得出本病的发生与气机不畅及劳累
有关。王冰在《素问·大奇论》注中曰:
“疝者寒气凝结之所为也。
”
《诸病源候论》说:
“疝
者痛也。
”
《类经》
曰:
“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
”
也就是说小儿 疝气因先天不足、
本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或卧湿地寒邪凝滞而成;或因寒邪湿热郁中,复被 寒邪
束于外,邪气乘虚流入厥阴,阴阳失和,气滞不行,经脉阻塞牵引睾丸少腹绞痛[
2
]
。
2
中
医药治疗
2.1
内治法
2.1.1
补中益气理气止痛
王瑞如[
3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 儿疝气,
治疗组服用基本方:黄芪、升麻各
5
g
,党参、白术、炙甘草、当 归、陈皮、柴胡、川楝子、
荔枝核、台乌、鸡内金各
3 g
,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多次频服。
15 d
为
1
个疗程。对照
组单纯采用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
防止肿胀物掉下突出。< br>2
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
%
,
对照组总有效率
92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根据“治疝必先治气”之要诀,李永平
[
4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黄芪
12
g
,红参
4
g
,白术
6
g
,炙甘草、升麻、当归、柴胡、
黄芩各
3 g
,白芍、枳实各
5 g
,益智仁、金樱子、芡实各
8 g
,口服治疗小儿气虚血虚型斜
疝,药中病机,获得满意效果。
2.1.2
温中提升疏通气机
[!----]
姬承武
等[
5
]用中药温中提升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直疝
100
例,治疗组方药为:沉香、乌药、小茴香、肉桂各
6 g
,吴茱萸
3 g
,川楝子
6 g
,荔枝核
9 g
,升麻
3 g
,橘核
9 g
,水 煎,
1
日
4
次口服,
疗程
5
月。
对照组采 用疝气带固定。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
86
%
、
26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吉庆等[
6
] 以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为大法,自拟消疝汤
(乌药、小茴香、川楝子各
3
~
8
g
,沉香、荔枝核、甘草各
2
~
4
g
)加减治疗
6
月~
3
岁小
儿疝气
15
例
,
偏 气疝者
(即小儿生气哭闹后出现)
加木香、
香附;
偏寒疝
(如小儿禀 赋不足,
腹壁薄弱,或因咳嗽、便秘而致)患儿阴囊湿疹、四肢不温者加干姜、肉桂;痛甚者加延胡索、白芍。结果有效率达
93 %
。
曾锟鋘[
7
]用 自拟黄芪升麻汤治疗
2
~
12
岁小儿疝气
37
例,方药组成 :红参
5~10 g
、黄芪
10~40 g
、升麻
5~20 g
、台乌
5~20 g
、川楝子
5~10 g
、
猪小肠
20~50
g
,疗效满意。
2.1.3
行气通络利湿化痰
汪青霞[
8
]将白芥子用于
1
~
11
岁
小儿疝气中水疝的治疗,确有奇效,在基本方(青皮
5 g
、枳壳
5 g
、茯苓
6 g
、泽泻
6 g
、
吴茱萸
6 g
、川楝子
6 g
、桂枝
6 g
、荔枝核
6 g
)的基础上加白芥子
8
~
12 g
,
10 d
为
1
个疗程,结果表明,加白芥子后疗效提高,疗程缩 短。基本方药行气通络、利湿散结,辅以
白芥子辛温散寒,
去皮里膜外之痰,
收到显著 疗效。
2.2
外治法
2.2.1
行气活血散寒祛湿
张
宽智
[
9
]
采用民间方外敷香附蜀椒散加减炒热外敷,
治 疗
5
月~
11
岁单纯性小儿疝气
32
例,
-明星如何减肥
-明星如何减肥
-明星如何减肥
-明星如何减肥
-明星如何减肥
-明星如何减肥
-明星如何减肥
-明星如何减肥
本文更新与2021-01-29 07: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4575.html
-
上一篇:斜疝-病历模板
下一篇:腹股沟斜疝病人_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