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江苏皮肤病医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8 14:26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大姨妈惹的祸)
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2000

9
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



病毒 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
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 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
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
并可发展为肝硬化 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对人民健
康危害甚大。


防治病毒性 肝炎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
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甲型和戊型肝炎以切断粪
-
口途径
为主;
对乙型和丁型肝炎以接种乙型肝 炎疫苗为主;
丙型肝炎则以控制肠道外
(如
经血)传播途径为主。要力争早发现、早诊 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早处
理疫点,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发病。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

)
报告和登记

各级医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对病毒性 肝炎病例作传染病报告,急性病毒性肝炎应做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只登记一次, 一年复发跨两个年度者不再重复登记。

(

)
隔离和消毒

急性甲型肝炎隔离期自发病日起
3
周。
乙型 肝炎可不
定隔离期,
如需住院治疗,
也不宜以
HBsAg
阴转或肝功 能完全恢复正常为出院标
准,
只要病情稳定,
可以出院。
对恢复期
H BsAg
携带者应定期随访。
对丙型和丁
型肝炎的处理同乙型肝炎。
戊型肝炎 隔离期暂同甲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住
院或留家隔离治疗。
病人隔离后,
对其居住和活动场所
(家庭、
宿舍及托幼机构
等)
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基层卫生防疫机构应对肝炎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
查。

(

)
有关行业人员肝炎患者的管理

对饮食行业人员和保育员 每年作
一次健康体检,
发现肝炎病例立即隔离治疗。
急性肝炎患者痊愈后,
半 年内无明
显临床症状和体征,
肝功能持续正常,
且肝炎病毒传染性标志阴性者,
可恢复原
工作。
慢性肝炎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
疑似肝炎病例在 未确
诊前,
应暂时停止原工作。
上述范围的新增人员在参加工作前,
应进行健 康体检,
凡肝功能异常和
/
或肝炎病毒传染性标志阳性者,不得录用。

(

)
托幼机构儿童肝炎患者的管理

托 幼机构发现急性病毒性肝炎患
者后,
除患者隔离治疗外,
应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br>医学观察范围根据调查后
确定,
一般以患者所在班级为主。
观察期间不办理入托 手续。
甲型和戊型肝炎的
观察期限为
45
天,
乙型、
丙型和 丁型肝炎暂定为
60
天,
对符合出院标准的肝炎
患者,尚需继续观察
1
个月,并需持医院出院证明方可回所(园)。

(

)
献血员管理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
检测谷丙转氨

ALT


HBsAg
和抗
-HCV

ALT
异常和
/

HBsAg


-HCV
阳性者不得献血。

(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携带者的管理

HBsAg携带者是指
HBsAg
阳性,
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
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 ,
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
对这类携带者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
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 接接触入口食品和
保育工作外,
可照常工作和学习,
但要加强随访;
HBsA g
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
经期卫生及行业卫生,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

(

)

-HCV
阳性者的管理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

)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利用黑板报、
小报、
电影、
电视、< br>广播等各种
宣传工具,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各企业单位应创造条件,
提 供流动水洗手和洗餐
具等,养成食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

)
加强饮食、
饮水、
环境卫生管理

饮食 行业(包括个体开业户)

集体食堂都应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尤 其要做好食
具消毒,
食堂、
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
要加强生食水产品的 卫生监督,

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
防止被粪便和生活污水污染。
要掌握 产地病毒性肝炎
流行和水域污染情况,
以及运输、
销售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一 旦发现有污染可能,
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于短时期内供应大量贝壳类水产品时,应留样以便查考。要加强水源保护,
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
对甲型和戊型肝炎流行区的井水、
缸< br>水、
涝坝水,
须用漂白粉消毒,
余氯应保持在
0.3mg/L
以上。
中小学校应供应开
水,
学生自带水杯。
要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 理。
医疗单位中的粪便及污
水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废弃物应及时焚毁。

(

)
加强托幼机构卫生管理

托幼机构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

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
儿童实行一人



巾一杯制,
认真执行晨检或
午检。
对托儿所应注意 尿布消毒。
各班级使用的玩具应严格分开。
发现肝炎患者,
应立即隔离并及时报告有关 防疫部门,对所在班进行消毒及医学观察。

(

)
各服务行业的公用茶具、面巾及理发、刮脸、修脚等用具应做好消
毒处理。

(

)
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 位应加强消毒防护措施。
各种医
疗及预防注射
(包括皮试、
卡介苗接种等)< br>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各种医疗器械
及用具应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采血针、针灸针、 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
各种内窥镜以及口腔科钻头等)

尤其应严格对带血污染物 的消毒处理。
对血透
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对确诊及疑似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医疗和预防注射 时,
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

)
各级综合医院应建立肝炎专科门诊。有关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

)
阻断母婴传播

妇产科医务人员向
HBsAg< br>和
/
或抗
-HCV
阳性的育龄
妇女广泛宣传关于防止乙型和丙 型肝炎病毒传染其婴儿及其他人群的注意事项。
应将
HBsAg
和抗
-HCV
列入产前常规检查项目。对
HBsAg

/
或抗
-HCV< br>阳性孕妇,
应设专床分娩,
产房所有器械要严格消毒。

HBsAg< br>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
用乙
型肝炎疫苗预防;
HBsAg

H BeAg
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


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
方法及剂量参考有关规定。
对其他所有新
生儿于 出生
24
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

)
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

从事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生物制品的单位,
应按 卫生部

82

卫防字第
35

《关于加强生物制 品和血液制品管理的规定
(试
行)

要求生产和供应血液制品和含人体成分的 生物制品,
尤其要做好生物制品

HBsAg
和抗
-HCV
检测工作,阳性制品不得出售和使用。

(

)
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坚决遏制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丑恶
活动。



三、保护易感人群




(

)
甲型肝炎疫苗

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

(

)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

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病人的易感儿童。
量为
0.02

0.05ml/kg
,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不宜迟于接触 后
14
天。

(

)
乙型肝炎疫苗

应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
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进行接种。
对接种疫苗后抗
-HBs
消失者可考虑加强免疫。

(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
可与乙型肝炎疫
苗联合作用。此外,还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



四、病毒性肝炎的消毒方法(见表
1






1
病毒性肝炎消毒方法







消毒对象










房屋门、窗、墙、地、
0.5-1.0%
优氯喷雾;

家具、

玩具、运送工
3%
氯亚明喷雾;



0.5%
过氧乙酸喷雾。








取原药
0.5-1.0g

加水

100ml


取原药
3
g,加水至
100ml


取原药
2.5ml

(原药有
效含量以
20%
计)加水

100ml


呕吐物、排泄物

较稠吐排物
1
份加
10-20%< br>漂白
消毒液与粪便必须充分
粉乳剂
2
份;
较稀吐排物

加漂
搅拌。

白粉干粉
1/5
份搅拌,置
2

时。

厕所、垃圾、便具

2%
次氯酸钠溶液喷雾;

取原药
2ml

加水
98ml


3%
漂白粉上清液喷雾;

取漂白粉
3g(
加少量水
便具用药液浸泡
1
小时。



调匀

)
加水至
100ml
,待
澄清后取上清液使用。

食具、护理用具

0.5%
优氯净,
3%
氯亚明,
0.5%

过 氧乙酸,
2%
次氯酸钠或
3%

白粉浸泡
1
小时;

煮沸
10-20
分钟。

残余食物



煮沸
10-20
分钟;

如为废弃物也应煮沸后
倒掉。

0.2%
过氧乙酸溶液泡
2
分钟;

0.2%
优氯净洗手。

衣服、被褥、书籍、化
环氧乙烷
0.4kg/
立方米或福尔
应在密闭的专用消毒器
验单、病历、人民币

马林
100ml/
立方米熏蒸,密闭
内进行。

12-24
小时。

医疗器械:耐热类

高压蒸气
15
磅,
15-30
分钟;

取戊二醛< br>8ml

原药含量
干热
160℃2
小时;170℃1

25%

加少量
0.3%
碳酸氢





不耐热类

时煮沸
20
分钟。
< br>钠溶液和水至
100ml

使
环氧乙烷或福尔马林熏蒸,方
p H为
7.7-8.3


法同上。

2%
戊二醛浸泡
1-2
小时。

饮用水

余氯保持在
0.3-1mg/
升,最好

煮沸。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
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项或某一次检查异
常即

作出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
果,< br>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做好鉴别。
然后根据肝炎病
毒学 检测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最后确诊。


一、临床诊断



(一)临床分型

1.
急性肝炎:
(1)
急性无黄疸型;
(2)
急性黄疸型。



2.
慢性肝炎:
(1)
轻度;
(2)
中度;
(3)
重度。



3.
重型肝炎:(1)
急性重型肝炎;
(2)
亚急性重型肝炎;
(3)
慢性重型 肝炎。



4.
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

(

)
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

1.
急性肝炎:



(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
临床症 状、
体征、
化验及病原
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① 流行病学史

如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
密切接触史是指与 确诊病毒性
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
血液 、
粪便)
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
注射史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
血液制品及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



②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

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
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③体征

指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④化验

主要指血清
ALT
升高。



⑤病原学检测阳性。
凡化验阳性,
且流行病学史、
症状 和体征三项中有两项
阳性或化验及体征
(或化验及症状)
均明显阳性,
并排除 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
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
ALT
升高,
或 仅有症状、
体征,
或有流行病学史及
②、
③、
④三项中有一项阳性者 ,
均为疑似病例。
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
结合其他检查
(包括肝组织病 理学检查)
做出诊断。
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
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确诊。



(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
血清胆 红素>
17.1
μ
mol/L

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 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
慢性肝炎:< br>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或原有乙型、
丙型、
丁型肝炎或
HBsAg< br>携带史,
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
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
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
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 及
B
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
轻度

临床 症状、体
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2)
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
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
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
差、
腹胀、
尿黄、
便溏等,
伴有肝病面容、
肝掌、
蜘蛛痣、
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
ALT

/

AST
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 白
降低或
A/G
比值异常、
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 br>凡白蛋白≤32g/L,
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
60%

40%
,胆碱酯酶<
2500U/L

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 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
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
2




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1)
轻度

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
常改变。
(2)
中度

B超可见肝内 回声增粗,
肝脏和
/
或脾脏轻度肿大,
肝内管道
(主要指肝静脉)走 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
(3)
重度

B超检
查可见 肝内回声明显增粗,
分布不均匀;
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
肝内管道走
行欠 清晰或轻度狭窄、
扭曲;
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
胆囊有时可
见 “双层征”。




2

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ALT

/

AST(IU/L)
≤正常3倍

胆红素
(
μ
mol/L)
白蛋白
(A)(g/L)
A/G
电泳
γ
球蛋白
(
γ
EP)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胆碱酯酶(
CHE)(U/L)*
≤正常
2


≥35

≥1.4

≤21%


70%

5400
中度

>正常3倍

>正常2倍~正常
5



35
~>
32

1.4
~>
1.0

21%
~<
26%
70

60%
≤5400~>
4500
重度

>正常3倍

>正常5倍

≤32


1.0
≥26%


60%
~>
40%
≤4500

*
有条件开展
CHE
检测的单位,可参考本项指标



3.
重型肝炎:



(1)
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
道症状 明显,
迅速出现Ⅱ度以上
(按Ⅳ度划分)
肝性脑病,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
至尚未出 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15< br>天至
24
周出现极度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 酶原活动度低于
40%
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
μ
mol/L
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
10
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 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
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br>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②慢性乙型肝
炎病毒携带史;
③无肝病史及无
HBsAg
携带史,
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

蛛痣等)

影像学改变
(如脾脏增厚 等)
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如丙种球蛋白升高,

/
球蛋白比值下降或 倒置);④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
炎,
或慢性
HBsAg
携带者重叠甲型、
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除外由甲型、
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
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 重型肝炎,
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
达到重型肝炎诊
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
,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
10
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
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
分为早、
中 、
晚三期:
(1)
早期

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
如严 重乏力及消化
道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
10
倍,
凝血酶原活动度≤40%~>
30%

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未发生明 显的脑病,
亦未出现腹水。
(2)
中期有Ⅱ度肝
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出血倾向
(出血点或瘀斑)

凝血酶原活动度≤30%~>
20%

(3)
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
位瘀 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
凝血酶原活动度≤20%。< br>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 ,
大便灰白,
常有明显肝脏肿大,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以直接胆 红素
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
60%
或应用维生素
K
肌注后一周可升 至
60%
以上,血清
胆汁酸、
γ
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 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
周以上,
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
可 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
(1)
肝炎肝纤维化

主要 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
B超检查结果可供参考。
B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
肝脏表面不光
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 结节样改
变。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
HA
)、Ⅲ型前胶原(
PC -
Ⅲ)、Ⅳ型胶
原(Ⅳ
-C
)、层连蛋白(
LN
)四项指标 与肝纤维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代表
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
(2)
肝炎肝硬化是 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
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
二者必须同时具备,< br>才能诊断。
①代偿性肝
硬化

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
Child-Pugh
A
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 减少或
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
<< br>35
μ
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
60%

血清
ALT

AST
轻度升高,
AST
可高

ALT

γ
-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 静脉曲
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
一般属< br>Child-Pugh
B

C
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 如血清白蛋白<
35g/L

A/G

1.0
,明显黄疸, 胆红素>
35
μ
mol/L

ALT

AST升高,凝血酶原
活动度<
60%

患者可出现腹水、
肝性脑病 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
胃底静
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
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
床 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
ALT
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
行性增 大,
并伴有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
ALT
正常,
无明显黄疸 ,
肝质
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B
超见肝脏

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
回声不 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感冒的圣诞节英文名



本文更新与2021-01-28 14: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3122.html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