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汤头歌诀白话解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7 13:40

提莫幽灵特工-

2021年1月27日发(作者:卫之)

汤头歌决白话解

一、补益之剂

补益之剂,即补益剂。 是以补益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虚证。虚,是指人体正气不
足,包括气、血阴、阳等各种虚损 。根据“虚者补之”

《素问
.
三部九候论》
)的原则
,< br>补益剂有补气、
补血、补阴、补阳的区别,应当注意辨证选用。


l .
四君子汤
-----
助阳补气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歌诀】

四君子①汤中和义
?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
祛痰补气阳虚饵②

除却半夏名亦功
?
或加香砂胃寒使③

【词解】

①四君子
:
古代称 有地位
,
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
,< br>不燥不峻
,
其性平和
,
故名为四君子。

②饵
:
饵(ě
r

,
音耳。即服用。

③使
:
即使用。

【组成】人参
(10

)
白术
(9

)
茯苓
(9

)
炙甘草
(6

)
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面色萎白
,
语声低微
,
四肢无力
,
食少便溏
,
舌质淡
,
脉虚缓无力。
< br>【方析】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脾胃气虚为其主证。脾失建运
,
易生湿邪
,为其兼证。方中以人参大补
脾胃之气
,
为君药。白术助君药燥湿健脾
,< br>为臣药。茯苓淡渗利湿
,
使从小便出
,
则脾不为湿邪
所困,
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
,
并可调和诸药
,
为使药。


附方


(1)
六君子汤
(
《医学正传 》
)
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
(

3

)。水煎服


功用
:
健脾止呕。

主治
:
脾胃气虚兼痰湿。不思饮食
,
恶心呕吐
,
胸脘痞闷
,< br>大便不实
,
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
异功散
(
《小儿药证直诀》
)

四君子汤加 陈皮等分。上药为细末
,
每服二钱
(6

),
水一盏
,
生姜
5

,
大枣
2

,
同煎 至
7

,
食前
,

,
量多少与之
(
现代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健脾益气
,
理气和胃。

主治
:< br>脾胃虚弱。食欲不振
,
或胸脘痞闷
,
或呕吐泄泻。


(3)
香砂六君子汤
(
《医方集解》
)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 仁。水煎服。

功用
:
健脾和胃
,
理气止痛。
< br>主治
:
脾胃气虚
,
寒湿气滞。纳呆嗳气
,
脘腹胀满疼 痛
,
呕吐泄泻。



:
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
,
歌中助阳一词当从气属阳来理解
,
因方中四味药均无助阳作用。加入陈皮为异功散
,
以加强健脾理气之功。
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
,
加强 化痰止呕作用。
六君子汤加木香、
砂仁
,
重在理气止痛。临证时随症加减,
变换巧妙
,
当细心领悟。




2,
升阳益胃汤(李东垣)
-----
升阳益胃
(
《脾胃论》
)
【歌诀】

升阳益胃参术芪
?
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
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
黄芪二两
(20

)
人参

半夏

炙甘草各一两
(

10

)
羌活

独活

防风

白芍各五钱
(

6

)
陈皮四钱
(4

)?
白术
?
茯苓
?
泽泻
?
柴胡各三钱
(

3

)?
黄连二钱
(1.5

)
【用法】上药为粗末
,
每 服三钱
(3

),
加姜、枣
,
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
,
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
,
兼感湿邪。

症见怠惰嗜卧
,
饮食无味
,
身体酸重
,
肢节疼痛
,
口苦舌干
,大便不调
,
小便频数
,
或见恶寒
,
舌淡苔
白腻
,
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身体酸重
,
肢节疼痛
,
为兼湿邪
;
口苦舌干
,
为兼有虚热之象。方中重 用
黄芪益气固表
,
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
,
燥湿 和胃
,
为臣药。陈皮、半夏
理气和胃
,
化痰降逆
;
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
;
泽泻、茯苓淡渗利尿
,
使湿有去路
;
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
,
补益气血
;
少入黄连清热泻火
,
并可防止风药过燥
,
化热伤阴
,
为佐药。本
方以补为主,
补中有散
,
发中有收
,
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3.
黄芪鳖甲散(罗谦甫)

劳热(
1

(
《卫生宝鉴》
)
【歌诀】

黄芪鳖甲地骨皮
?
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
?
甘桔桑皮劳热宜

【词解】①劳热
:< br>指虚劳发热。主要由气血亏损
,
或阳衰阴虚所致。骨蒸潮热
,
五心烦热 等为常见病症。

【组成】黄芪

鳖甲

天冬各五钱
(

15
克)地骨皮

秦艽

茯苓

柴胡各三钱〔各
9

)
紫菀

半夏




生地白芍

桑皮

炙甘草各三钱半
(

10.5

)
人参

桔梗

肉桂各一钱半
(4.5

)
【用法】每次一两
(30

),
加生姜煎服。

【功用】益气阴
,
清虚热。

【主治】气阴两虚
,
虚劳内热。

症见五心烦热
,
日哺潮热
,
自汗或盗汗
,
四肢无力
,
饮食减少
,< br>咳嗽咽干
,
脉细数无力。

【方析】本方主证为气阴两伤之劳热。咳嗽 为肺肾阴虚所致的次要症状。方中黄芪益气固表
,
天冬滋
肾清肺
,
鳖 甲滋阴除蒸
,
共为君药。人参助黄芪大补元气
;
生地、知母助天冬滋阴清热< br>;
秦皮、
地骨皮助鳖甲清虚热
,
共为臣药。半夏、茯苓、桔梗健脾化痰
,
宣降肺气
;
紫菀、桑白皮下气
止咳
;
柴胡、白芍 舒肝养血
,
调畅气机
;
少用肉桂以促阳生阴长
,
并防阴药过 于滋腻
,
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


4.
秦艽鳖甲散(罗谦甫)


风劳①。
(
《卫生宝鉴》
)
【歌诀】

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词解】

1
)风劳
:
指感受风邪治不及时
,
以致内传化热
,
消 耗气血
,
日久成劳。

【组成】鳖甲

地骨皮

柴胡各一两
(

10
克)秦艽

当归

知母各半两
(

6

)
【用法】上药为粗末,
每服五钱
(6

),
加青蒿
5

,
乌梅
5
个同煎
,
临卧空心各一服。

【功用】滋阴养血
,
清热除蒸


【主治】风劳病。

症见骨蒸劳热
,
肌肉消瘦
,
唇 红颊赤
,
困倦盗汗
,
咳嗽
,
脉细数。

【 方析】本方主治风劳病
,
阴虚内热为其主证。方中鳖甲、地骨皮滋阴清虚热
,
为君药。秦艽、柴胡、
青蒿助君药解肌退热
,
为臣药。当归、知母滋阴养血
;
乌梅敛阴止汗
,
为佐药。诸药共用
,
滋阴


养血
,
散收并用。若汗出过多
,
再加黄芪益气固表。


5.
秦艽扶羸汤

(
杨士瀛
)?
肺劳(
1


(
《杨氏家藏方》
)
【歌诀】

秦艽扶羸鳖甲柴
??
地骨当归紫菀偕③

半夏人参炙甘草
??
肺劳蒸嗽服之谐④

【词解】
1
)瀛:瀛(
l
?
i

,
音雷,瘦弱。

②肺劳:
虚劳的一种
,
肺脏虚损所致。
症见消瘦乏力
,
潮热自汗
,
声音嘶哑
,
咳嗽吐血
,
胸闷气短
,
舌红少苔
,
脉细数无力。

③偕:偕
(xi
?
),
音邪,一同。

④谐:谐
(xi
?
),
音谐,和谐。

【组成】柴胡二钱
(6

)
秦艽

人参

当归

炙鳖甲

地骨皮各一钱半
(

4.5
克)紫菀

半夏

炙甘草



各一钱
(

3

)
【用法】加生姜
3< br>片
,
大枣
1

,
水煎服。

【功用】清虚热
,
止劳嗽。

【主治】肺劳。

症 见消瘦乏力
,
潮热自汗
,
声音嘶哑
,
咳嗽吐血
,< br>胸闷气短
,
舌红少苔
,
脉细数无力。

【方析】本方 肺伤内热
,
气阴两伤为其主证。气阴亏耗
,
肺燥劳嗽
,
为其 次要症状。方以柴胡、秦艽解
肌热
,
退骨蒸
,
为君药。
鳖甲 、
地骨皮补阴血
,
除虚热
,
为臣药。
佐以人参、
当 归益气养血
;
紫菀、
半夏除痰止嗽
;
姜、枣益气血
,
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按
:
本方与秦艽鳖甲散均以
清 虚热为先
,
故现在多归入清热剂中。


6.
紫菀汤(王海藏)
?
劳热久嗽


【歌诀】

紫菀汤中知贝母
?
参茯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
?
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紫菀
?
阿胶
?
知母
?
贝母各二钱
(

6

)
桔梗人参
?
茯苓
?
甘草各五分
(

1.5

)
五味子


十二粒
1.5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润肺化痰
,
清热止嗽。

【主治】肺气大伤
,
阴虚火旺。

症见久嗽不止
,
咳血吐痰
,
少气懒言
,
胸胁逆满
,
以及肺痿变成肺痈。
【方析】本方肺伤气损
,
阴虚有热
,
咳痰吐血为其主证。方以 阿胶、紫菀润肺补虚
,
消痰止嗽
,
为君药。
知母、贝母清肺泻火,
润燥消痰
,
为臣药。人参、茯苓补脾益肺
;
五味子滋肾敛肺< br>,
助止久嗽
,

为佐药。桔梗载诸药上行入肺
;
甘草 助人参益气
,
并调和诸药
,
为使药。
“肺痿”是指肺叶枯萎
,
而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的慢性虚弱疾患。
多由燥热伤津
,
久咳伤肺
,
枯萎不荣所致。
若治不及

,
肺热渐盛
,
肺阴愈 伤
,
有可能变生“肺痈”
(
即肺脓疡
),
症见口中干燥,
咳吐腥臭浊痰
,
胸中隐
隐作痛等
,
因病机与本方相合
,
故亦可用本方治疗。


7.
百合固金汤(赵蕺庵)
?
肺伤咳血。
(
《医方集解》
)
【歌诀】

百合固金二地黄
?
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
?
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生地黄二钱
(6
克)熟地黄三钱
(9
克)

麦冬钱半
(5
克)

百合

芍药
?
当归
?
贝母
?
生甘草
各一钱
(

3
克)元参
?
桔梗各八分
(

2

)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热
,
润肺化痰。

【主治】肺肾阴亏
,
虚火上炎。

症见咳嗽气喘
,
痰中带血
,
咽喉燥痛
,
头晕目眩
,
午后潮热
,舌红少苔
,
脉细数。

【方析】肺肾阴亏
,
虚火上炎< br>,
为本方主证。肺受火灼
,
气失宣降
,
故见咳嗽气喘
,
为次要症状。方中百合
滋阴润肺
,
清热止咳
;
二地黄滋补 肾阴
,
清心凉血
,
重用甘寒为君药。麦冬、玄参助君药滋养肺肾
,< br>增液止咳
,
为臣药。贝母、桔梗润肺化痰
,
清利咽喉
,
载药上行
;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
保肺止咳
,
同为佐药。
生甘草清热泻火
,
调和诸药
,
为使药。
诸药合用
,
肺肾同补
,
虚火自平
,
痰清咳止
,
实为治
本为主的良方。


8.
补肺阿胶散(钱仲阳)

止嗽生津。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
??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
??
顺气生津嗽哽①宁

【词解】①哽
:
哽(
g
ě
ng

,
音梗
,
有物堵 塞喉咙不能下咽。

【组成】

阿胶一两半
(9

)
黍粘子
(
牛蒡子
)
二钱五分
(3

)
甘草二钱五分
(3

)
马兜铃五钱
(6

)

仁七个
(6
克< br>)
糯米一两
(6
克)

【用法】水煎
,
食后温服。

【功用】养阴补肺
,
清热止咳。

【主治】小儿肺虚有热。

症见咳嗽气喘
,
咽喉干燥
,
喉中有声
,
或痰中带血
,
舌红少苔
,
脉细数。

【方析】本方阴虚肺热为其主证。 阴虚热盛
,
灼津为痰
,
气逆不降
,
故咯痰不爽
,< br>为兼证
;
咳嗽气喘为次要
症状。方中重用阿胶
,
既可滋阴补肺
,
又可养血止血
,
为君药。马兜铃、牛蒡子助阿胶清肺化

,
为臣药。
杏仁宣降肺气
,
止咳平喘
;
糯米补脾益肺
,
培土生金
,
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
药 。本方标本兼顾
,
为治肺虚久咳有效方剂。



9.
小建中汤(张仲景)
?
温中散寒。
(
《伤寒论》
)
【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
??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
虚劳腹冷服之瘥①

增入黄芪名亦尔
??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
阴斑劳损起沉疴②

十全大补加附子
??
麦夏苁蓉仔细哦③

【词解】①瘥
:

(ch
à
i
)音猜。病愈。

②疴
:< br>疴
(k
ē
),
音苛。病。沉疴
:
重病。

③哦
:

(
?
),
音鹅。吟咏。

【组成】

芍药六两
(l8

)
桂枝三两
(9

)
炙甘草二两〔
6
克)生姜三两
(9

)
大枣十二枚(
4

)






饴糖一升
(3O

)
【用法】
?
水煎服。

【功用】
?
温中补虚
,
和里缓急。

【主治】
?
虚劳里急。

症见腹中时痛
,
喜温喜按
,
舌淡苔白
,
脉细弦
:
或虚劳而心中动悸
,
虚烦不宁
,
面色无华
,
或手
足烦热
,
咽干口燥。

【方析】
?
本方所治诸虚
,
皆以脾胃虚寒
,
阴阳 两虚
,
为其主证。脾胃为后天之本
,
营卫气血由此化生
,

焦虚寒
,
化源不足
,
血不养心
,
故虚烦心悸
;
营卫不和
,
则虚劳发热。治当温中补虚
,
调和阴阳。
方 中重用饴糖
,
补脾益气
,
和里缓急
,
为君药。
白芍 酸甘益阴
,
养血缓急
,
较桂枝汤中加倍使用
;
桂枝辛甘化阳
,
温阳祛寒
,
共为臣药。生姜温胃止呕
,
大枣补脾养血,
合用调营卫
,
共为佐药。


炙甘草既助饴糖配桂枝 辛甘养阳
,
又合芍药酸甘化阴
,
并可调和诸药
,
为使药。本 方具有平
补阴阳
,
调和营卫
,
建立中气的作用
,
故 名建中。



:
本方在
(
方剂学
)多归属温里剂
,
而就本方君药重用饴糖而论
,
其作用在于补脾益气
,
调和阴阳。而桂
枝、生姜二味温中之力不如干姜
,
故将其归为补益剂确有 其道理。


【附方】



(1)
黄芪建中汤
(
《金匮要略》
)

小建中汤加黄芪—两半
(4

),
水煎服


功用
:
温中补气
,
和里缓急。

主治
:
虚劳里急
,
诸不足。


(2)< br>十四味建中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由人参白术
?
茯苓
?
炙甘草
?
熟地黄
?
白芍

当归

川芎
?

黄芪肉桂
?
附子
?
半夏
?
麦冬
?
苁蓉
14味组成
,
各等分研成细末,
每次三钱
(9

)

加生姜
3
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功用
:
补益气血
,
调和阴阳。

主治
:
阴证发斑。症见 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现稀疏淡红色斑点
,
高出皮肤
,
如蚊虫叮咬状。


10.
益气聪明汤
(
李东垣
)
聪耳明目。
(
《东垣试效方》
)
【歌诀】

益气聪明汤蔓荆
?
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
?
耳聋目障服之清

【组成】
黄芪

人参各五钱
(

15

)
葛根

蔓荆子各三钱
(

9

)
白芍

黄柏各二钱
(

6

)
升麻一
钱半
(4.5)


炙甘草一钱
(3

)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中益气
,
助升清阳。

【主治】

中气不足
,
清阳不升。

症见目内生障
,
视物昏花
,
耳鸣耳聋等。

【方析】

本方中气不足
,
清阳不升为其主证。并兼心火亢盛之证。 方中黄芪、人参温补脾阳,意在
治本,为君药。葛根、升麻、蔓荆子鼓舞清阳
,
上行头 目
;
白芍养血平肝
;
黄柏清热泻火
,
为佐
药。炙甘 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诸药合用
,
中气得补
,
清阳得升,
肝肾受益
,
耳目聪明
,
故名为益
气聪明汤。

增辑:

1.
独参汤


专补元气。
(
《伤寒大全》
)
【歌诀】

独参功擅①得嘉名
??
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
????
应知专任力方宏

【词解】
< br>①擅:擅(
sh
à
n

,
音善
,
长 于
;
善于。

【组成】

人参

【用法】

浓煎取汁。

【功用】

大补元气。

【主治】

元气欲脱。

症见突然出 血不止
,
大汗出
,
面色光白
,
气短脉微等。

【方析】

人参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
凡一切气、血、津液不足< br>,
或暴脱之症皆可用之。人参专补脾


肺之气
,
元 气充沛
,
一身之气得
,
脱症自除。中医认为
:
有形之血不能 自生
,
生于无形之气
.
故本
方亦可用于大失血之救急。人参用量宜大
,
每次
30

60
克浓煎。


2.
龟鹿二仙胶(王肯堂)
??
大补精髓
(
《证治准绳》
)
【歌诀】

龟鹿二仙最守真
??
补人三宝气精神

?
人参枸杞和龟鹿
??
益寺延年实可珍

【组成】

鹿角十斤
(5kg)
龟板
(2.5kg)
枸杞子三十两(
1.5kg
)人参十五两
(500

)
【用法】

每晨取
3

,
清酒调化
,
淡盐温水送服。

【功用】

滋阴填精
,
益气壮阳


【主治】

真元虚损
,
精血不足。

症见全身瘦削
,
阳痿遗精
,
两目昏花
,
腰膝痉软
,
久不 孕育。

【方析】

本方以阴阳精血不足为其主证。方中鹿角温肾阳
,
益精血
,
善通督脉
;
龟板补阴精
,
益气血
,

通任脉
,
二药同用
,
可峻补阴阳
,
补益精髓
,
化生气血
,
为君药。人参补益脾肺
;
枸杞子滋养 肝肾
,
为臣药。本方药性平和
,
补阴益阳
,
能益寿延年,
生精助孕。


3.
保元汤
(
魏桂岩
)??
温补气虚。
(
《博爱心鉴》
)

【歌诀】

保元补益总偏温
??
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
??
持纲三气①妙难言

【词解】

①三气
:
指肺气、胃气、肾气而言。

【组成】

黄芪三钱
(9

)
人参一钱
(3

)
炙甘草一钱
(3

)
肉桂
5

(1.5

)
(
原书无用量
,
今据〈景岳全书〉补
)


【用法】

加生姜
1

,
水煎服。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
,
元气不足。

症见倦怠乏力
,
少气畏寒
,
以及小儿痘疮
,
阳虚顶陷
,
不能发起灌浆者
。< br>
【方析】

本方以元气不足为主证。阳气偏虚为兼证。方以黄芪补气升阳,
托毒生肌
,
为君药。人参补
益脾肺
,
大补元气
,
为臣药。肉桂少量
,
温暖元阳
,
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
+,
调和诸药
,
为使药。
此方温补元气
,
气充体壮
,
虚损自复。本方偏于温补
,
故阴虚血少者慎用。


按< br>:
本方是魏氏从李东垣黄芪汤借治痘证发展而来
,
因加官桂以助药力
,
故名为“保元”



4.
还少丹
(
杨炎)
??
温肾补脾。
(
《场氏家藏万》
)
【歌诀】

还少温调脾肾寒
??
茱淮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香枸
??
远志菖蒲味枣丸

【组成】

熟地黄二两(
12

)?
山药
?
牛膝
?
枸杞子各一两半
(9

)?
山茱萸
?
茯苓
?
杜仲
?
远志
?
五味子
?
楮实
?
小茴香
?
巴戟天
?
肉苁蓉各一两
(

6

)?
石菖蒲五钱
(3

)?
红枣一百枚
(5

)
【用法】

炼蜜为九如梧桐 子大
,
每日服
2

,
每服三钱
(9
),
淡盐汤送下。

【功用】

温肾暖脾
,
阴阳并补。

【主治】

脾肾两虚。

症见身体瘦弱
,
腰膝酸软
,
神疲乏力
,
饮食无味
,
健忘怔忡
,
遗精白浊
,
阳痿 早泄
,
牙齿浮痛等。

【方析】

脾肾阳虚
,精血不足,为本方主证。健忘怔忡
,
遗精白浊,为心肾不交之兼证。方以苁蓉、
巴 戟天温补肾阳;熟地、枸杞子滋补肾阴,阴阳并补,为君药。小茴香、楮实助苁蓉、巴

戟天散寒补火:杜仲、牛膝补肾强腰膝
,
为臣药。山药、茯苓、大枣健脾益气
:< br>山茱萸、五
味子固肾涩精
;
菖蒲、远志交通心肾以安神
,
为佐 药。此方水火平调
,
脾肾双补。服药后影响
食欲者
,
可加砂仁、木香 、陈皮理气健胃
,
增强药力。


5.
金匮肾气丸(张仲景)
??
治肾祖方。
(
金匮要略
))
【歌诀】

金匮肾气治肾虚
???
熟地淮药及山茱

丹皮苓泽加附桂
???
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
???
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
???
专治阴虚大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
???
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
???
归芍参麦各分途

【组成】

干地黄八两
(24

)?
薯蓣
(
即山药
)?
山茱萸各四两
(

12

)?
泽泻

茯苓
?
牡丹皮各三两
(

9

)
桂枝附子各一两
(

3

)
【用法】

上为细末
,
炼蜜和丸
,

2

,
每服
9
克。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虚损。

症见腰痛脚软
,
身半以下 常有冷感
,
少腹拘急
,
小便不利
,
或小便反多
,< br>入夜尤甚
,
阳痿早泄
,

淡胖
,
脉虚弱等。

【方析】

肾阳不足为本方主证。方中干地黄滋补肾阴
,
少加桂、附助命门之火以温阳化气
,
乃“阴中
求阳”之意
,
重在微微 生火
,
即生肾气
,
共为君药。山茱萸、山药补肝益脾
,
化生 精血
,
为臣药。
泽泻、
茯苓利水渗湿
,
并可防地黄之滋腻< br>;
丹皮清泄肝火
,
三药于补中寓泻
,
为佐药。
诸药相 合
,
不燥不腻
,
振奋肾阳
,
气化复常
,
诸 症自愈。


【附方】




(1)
济生肾气丸
(
《济生方》
)?
即本方加车前子、牛膝而成。

功用
:
温补肾阳
,
利水消肿。

主治
:
肾虚水肿
,
腰重脚肿
,
小便不利。


(2)
六味地黄丸
(
《小儿药证直诀》
)
即本方 减桂、附


功用
:
滋补肾阴。

主治
:
小儿先天阴虚
,
及男妇肾阴不足
,
腰酸足软
,
自汗 盗汗
.
咳嗽发热
,
耳鸣咽干
,
以及失血失音等症。


(3)
麦味地黄丸
(
原名八仙长寿丸
(
《寿世保 元》
)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麦冬而成。

功用
:
滋补肺肾。

主治
:
肺肾阴虚
,< br>或喘或咳者。若去麦冬
,
名“都气丸”
,
治肺虚劳嗽
,
甚至喘不得卧。


(4)
知柏地黄丸
(
《医宗金鉴》< br>)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

功用
:
滋阴降火。

主治
:
骨蒸潮热
,< br>虚烦盗汗
,
腰脊竣痛
,
遗精等症。


(5 )
杞菊地黄丸
(
《医级》
)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功用
:
滋养肝肾。

主治
:
两目昏花
,
视物模糊
,
或眼睛干涩
,
迎风流泪等症。




(6)
归芍地黄丸
(
《症因脉治》
)
即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而成。

功用
:
滋补肝肾。

主 治
:
肝肾阴虚
,
相火内动
,
头眩耳鸣
,
午 后潮热
,
或两胁攻痛
,
手足心热等。


(7)
参麦地黄丸(验方)即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而成。

功用
:
滋补肾阴
,
益气补肺。

主治
:
肺肾两亏,咳嗽气喘
,
内热口燥等。

< br>按
:
肾气丸与寄生肾气丸均俱温补肾阳作甩
,
但后者加用车前子、牛膝
,
其利水消肿作用增强
,
多用治阳
虚水肿、

小便 不利等症。六味地黄丸是宋
.
钱乙在肾气丸基础上
,
减附、桂而成
,
为治疗肝肾阴虚祖方。以下
六方均由此方加减而来
,
均俱滋补肾阴作用。其中 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
,
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

;
都气丸偏于滋肾 纳气
,
适用于肾虚喘逆
;
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
,
适用于 阴虚火旺之证
;
杞菊地
黄九偏于养肝明目
,
适用于肝肾阴虚
,
两目昏花之证
;
归芍地黄丸偏于滋肾阴
,
养肝血
,
适于头眩耳鸣
,
两胁攻痛之证
;
参麦地黄丸偏于滋补肾阴
,
益气补肺
,
适用于肺肾两虚
,
咳嗽气喘之证。


6.
右归饮(张景岳)
?
温补肾命。
(
《景岳全书》
)
【歌诀】

右归饮治命门衰
??
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淮山枸杞子
??
便溏阳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
??
附桂当除易龟麦

【组成】

熟地二、三饯
(9

30

)
炒山药二钱
(9

)
枸杞子二钱
(9

)
山茱萸一钱
(6

)?
炙甘草
一、二钱
(3

)?
肉桂一、二钱
(3-6

)?
杜仲二钱
(9

)?
制附子一、二、三
(6-9

)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补肾阳
,
填精补血。

【主治】

肾阳不足。

症见气怯神疲
,
腹痛腰痠
,
肢冷脉细
,
舌淡苔白
,
或阴盛格阳
,
真寒假热等。

【方析】

本方主证为肾阳不足
,
命门火衰。方以附子、肉桂温养肾 阳
,
为君药。熟地、枸杞子培补肾

,
取其“阴中求阳”
,
助君药化生肾气
,
为臣药。山药、山茱萸补脾益肝
,
收敛涩精
;
杜仲强
壮益精
,
为佐药。
炙甘草和中益气
,
调 和诸药
,
为使药。
本方从肾气丸化裁而成
,

“益火之源”
的方剂。


【附方】左归饮
(
《岳景全书》
)< br>由右归饮减附子、肉桂、杜仲
,
加茯苓而成。

功用
:
补益肾阴。

主治
:
肾阴不足
,< br>虚火上炎。症见腰痠遗精
,
口燥盗汗
,
舌红少苔
,
脉 细数。



:
本方源于六味地黄丸
,
为纯甘壮水 之剂
,
重在补左肾肾阴
,
故称“左归”
。右归饮则源于肾气丸
,
重在
补右肾命门之火
,
以“益火之源”
,
故名为“右归 ”
。景岳原方
,
左归饮药味比右归少桂、附、杜仲
,
无龟板、麦冬< br>,
有茯苓
,
与歌诀有异
,
今据原书改正。


7.
当归补血汤(李东垣)

血虚身热。
(
《内外伤辫惑论》
)
【歌诀】

当归补血有奇功
??
归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
??
别名止汗玉屏风

【组成】

黄芪一两(
30
克)
,
当归二钱(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发热。

症弘肌热面 红
,
烦渴欲饮
,
脉洪大而虚
,
重按无力。

【方析】本方主证为血虚发热。本方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
,
意在“阳生阴长”
,补气以生血
,
使有形之

,
生于无形之气
,
为 君药。当归养血和血为臣药。按
:
本方主证血虚发热与白虎汤证相似
,
加区分。白虎汤证属实热
,
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点;本方则属虚证
,
身虽热而无

,
脉虽大而重按无力。


【附方】

玉屏风散
(
《世医得效方》
)
黄芪六两 (
12
克)白术、防风各二两
(

4

)


功用
:
益气
,
固表
,
止汗。

主治
:
表虚自汗
,
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8.
七宝美髯丹(邵应节)
?
补益肝肾。
(
《医万集解》
)


【歌诀】

七宝美髯①何首乌
??
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
????
专益肾肝精血虚

【词解】
< br>①髯
:

(r
á
n),
音然
,
胡须 。

【组成】

何首乌大者赤白各一斤
(

18

)
菟丝子

牛膝当归
?
枸杞子
?
茯苓各半斤
(

9

)?
补骨
脂四两
(6

)
【用法】

上药碾 细
,
炼蜜丸
,
每丸重
lOg,
早、晚各服
1

,
淡盐温水送服。

【功用】补肾水
,
益肝血
,
乌须发。

【主治】肝肾不足。

症见须发早白
,
脱发
,
齿牙 动摇
,
腰膝痠软
,
梦遗滑精
,
肾虚不育等。
【方析】本方主证为肝肾不足
,
精血亏虚。方中重用何首乌补肝肾
,
益精 血
,
强筋骨
,
乌须发
,
为君药。枸
杞子、菟丝子、 当归助君药益肝肾
,
补精血
,
为臣药。牛膝、补骨脂温肾阳
,
强筋骨
,
固肾精
;

苓渗湿运脾
,
使诸补药不碍 气机
,
补而不滞。本方以补益精血为主
,
但又兼顾其阳
,
使 其“阳生
阴长”
,
常服此方
,
则肝肾强壮
,
精血充 足
,
须发秀美
,
故有“美髯”之名。


9.
天王补心丹



宁心益智。
(
《道藏》
)
【歌诀】

天王补心柏枣仁
?
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
?
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
?
劳心思虑过耗真

【组成】

生地四两
(12

)?
柏子仁
?
炒枣仁
?
天冬
?
麦冬
?
当归
?
五味子各一两
(

9

)?
人参
?
元参
?
丹参
?
桔梗

远志
?
茯苓各五钱
(

5

)
【用法】

共为细末
,
炼蜜为小丸
,
朱砂为衣,
每服
9

,
温开水送。亦可水煎服。

(< br>一方无五味子
,
有石菖蒲四钱
(4

))


【功用】

滋阴养血
,
补心安神。

【主治】

阴虚血少
,
神志不安。

症见心悸失眠
,
虚烦神疲
,
梦遗健忘
,
手足心热
,
口舌 生疮
,
舌红少苔
,
脉细数。

【方析】

阴虚火旺
,
心肾不交为本方主证。失眠健忘
,
为血不养心
,
是次要症状。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
清热
,
生津除烦
,
为君药。天冬、 麦冬、元参助君药养阴清热
,
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
;
酸枣仁、
柏子仁养心安神
;
茯苓、
远志交通心肾
;
五味子益气敛阴
;
丹参清心活血
;
朱砂镇心安

,
兼顾其标
,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入心
,
为使药。本方滋阴治本为主
,
治标安神为 辅。若
用菖蒲去五味子
,
而取其通心气
,
与远志配合有助于交通心肾 。




10.
虎潜丸(朱丹溪)
?
脚痿。
(
《丹溪心法》
)
【歌诀】

虎潜脚痿是神方
?
虎胫膝陈地锁阳

龟板姜归知芍柏
?
再加羊肉捣丸尝

【组成】

熟地黄三两
(90

)?
龟板四两
(120

)?
知母
?
黄柏各三两
(

90

)?
虎胫一两
(30

)?


?
陈皮
?
白芍各二两
(

60

)?
锁阳
?
当归各
-
两半
(

45

)?
干姜一两
(30

)













(
春夏秋不用
)
【用法】

共研细末
,
用羯羊肉
(
被阉公羊
)
煮烂
,
捣和为丸
,
如梧桐子大
,
每服
(9

),
淡盐汤送下。

【功用】

滋阴降火
,
强壮筋骨。

【主治】

肝肾不足
,
阴虚火旺
,
筋骨痿弱。

症见腰膝痠痛
,
筋骨痿软
,
腿足消瘦
,
步履乏力
,
舌红 少苔
,
脉细弱。

【方析】

本方主证为阴虚火旺
,
肝肾不足。方用熟地、龟板滋阴养血
,
生精补髓
,
为君药。黄柏、 知母
滋阴降火
,
以防重伤阴精
,
是本方特点所在
,
为臣药。
当归、
白芍、
羊肉养血补肝
;
虎骨、
牛膝、
锁阳益精润燥
,
健骨强筋
;
陈皮健脾理气
,
以防滋腻;
干姜温中健脾
,
以防寒凉太过
,
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
,
益肝补肾
,
滋阴降火
,
标本兼顾
,
筋骨 健强。


【按语】虎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
严禁捕杀
,< br>方中虎骨用豹骨、狗骨代替
,
用量宜大
,
一般为
1.5

2

量。


11.
河车大造丸
(
吴球
)?
大补真元。
(
《诸讧辫疑》
)
【歌诀】

河车大造膝苁蓉
?
二地天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
?
真元虚弱此方宗

【组成】

紫河车一具
?
牛膝
?
淡苁蓉
?
天门冬
?
黄柏五味子
?
锁阳
?
当归各七钱
(

21

)?
熟地
黄二两
(60

)?
生地黄
?
枸杞子各一两五钱
(45

)?
杜仲一两
(30

)
【用法】

共研细末
,
做丸如梧桐子大
,
每服三钱
(9

),
温开水 送下。

【功用】补气养血
,
滋阴益阳。

【主治】真元虚弱
,
精血衰少
,
虚损劳伤。

【方 析】气血精气不足为本方主证。阴阳两虚为其兼证。方用紫河车
(
即胎盘
)
补 气、养血、益精
,

君药。熟地黄、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
为臣药 。天门冬、枸杞子清肺滋阴
;
杜仲、锁阳、牛
膝、苁蓉温补肾阳
,
强 壮筋骨
,
五味子滋肾涩精
,
敛肺止咳
;
黄柏清泻相火
,
为佐药。诸药相合
,
益气养血
,
阴阳双补
,
寒 热并用
,
为大补真元之良方。


12.
斑龙丸补益元阳。
(
《医统》
)
【歌诀】

斑龙①丸用鹿胶霜
?
苓柏菟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
???
玉龙关下补元阳

【词解】①斑龙
:
鹿又名斑龙。

【组成】鹿角胶
?
鹿角霜
?
茯苓
?
柏子仁
?
菟丝子
?
补骨脂
?
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
,
用 酒将鹿角胶溶化
,
和药作九
,
如梧桐子大
,
每服六、七十丸
(6

9

),
温酒送下。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元阳虚损
,
肾亏阳痿。
< br>【方析】肾虚阳痿为本方主证。兼见肾精不足。方中鹿角胶、鹿角霜益肾助阳
,
补精养血
,
为君药。补
骨脂、菟丝子助君药补火壮阳
,
涩精止遗
,< br>为臣药。熟地黄滋补肝肾
;
柏子仁养心补脾
;
茯苓渗
湿健脾< br>,
养心安神
,
为佐药。常服本方则元阳充盛
,
精神倍增。阴虚 火旺之人忌服




二、发表之剂



发表之剂
,
即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
,
用于治疗表证。 表证
,
是指外感六淫之邪
,
侵犯
人体体表
,
而出现 的以恶寒发热并见
,
头身疼痛
,
舌苔薄
,
脉浮等为主的证候 。
根据病因的寒热不同
,
体质
的虚实差异
,
表证还有表寒、
表热、
表实、
表虚
,
及虚人外感的区别。
根据
“其 在皮者
,
汗而发之”
,
“因
其轻而扬之”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的原则
,
解表剂又分为辛温解表、辛凉 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种
,
在分析方剂时应注意区别。


1.
麻黄汤
(
张仲景
)
寒伤营无汗。
(
《伤寒论》
)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
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麻黄三两
(9

)
桂枝二两
(6

)
杏仁七十个
(6

)
甘草一两
(3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
,
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弘恶寒发热
,
头疼身痛
,< br>无汗而喘
,
舌苔薄白
,
脉浮紧。

【方析】本方主证 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因风寒外束
,
汗孔收引
,
肺失宣降
,
故 见喘
,
为其主要症状。方用
麻黄辛温发汗
,
开宣肺气
,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
,
解肌发汗
,
助麻黄发汗之力
,
使之成为发汗峻

,
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
,
与麻黄宣降并用
,
增强平喘之功
,
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
,

可防 止麻、桂发汗太过
,
损伤正气
,
为使药。本方发汗力强
,
不 须啜热稀粥。


2.
桂枝汤
(
张仲景
)
风伤卫有汗。
(
《伤寒论》
)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
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
太阳如疟此方功

【组成】桂枝三两
(9

)?
芍药三两
(9

)?
炙甘草二两
(6

)
生姜三两
(9

)
大枣
12

(3

)
【用法】水煎服。少顷,
饮热稀粥以助药力
,
使其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
,
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症弘发热头痛
,
汗出恶风
,< br>鼻鸣干呕
,
口不渴
,
舌苔薄白
,
脉浮缓。

【方析】
风寒表虚为本方主证
,
汗出恶风
,
脉浮缓为其辨证 要点。
方中桂枝通达营卫
,
解肌发表
,
为君药。
白芍益阴敛 营
,
助桂枝调和营卫
,
为臣药。生姜助君药发表散邪
,
和胃 降逆
;
大枣补脾生津
,
助白
芍益血养营
,
姜枣相合
,
助桂、芍调合营卫
,
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
,
助桂枝辛 甘以化阳
,
合芍
药酸甘以化阴
,
为使药。本方为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代 表方剂
,
重在调和营卫
,
发汗力缓
,
药后需
喝热稀 粥助药力
,
有扶正解肌之功。



;
桂枝汤与麻 黄汤虽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
但桂枝汤用桂枝配白芍
,
意在助卫和营
,
解肌发表
,
适用
于外感风邪偏重
,
汗孔开泄
,
汗出而恶风
,
脉浮缓的表虚证。
而麻黄汤则以麻黄与桂枝相合
,意在发汗
散寒
,
为辛温解表重剂
,
适用于外感寒邪为主
,
汗孔关闭
,
无汗而喘
,
脉浮紧的表实证。


【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
((
伤寒论
))?

桂枝一两十六铢
(4.5

)?
芍药
?
生姜
?
炙甘草
?
麻黄各一两
(

3

)?



大枣四枚
(2

)?
杏仁二十四枚
(3

)
。水煎服。

功用
:
发汗解表
,
调和营卫。


主治
:
太阳病
,
如疟状
,
发热恶寒
,
热多寒少
,
其人不呕等症。


3.
大青龙汤
(
张仲景
)?
风寒两解。
(
《伤寒论》
)
【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

【组成】
麻黄六两
(12

)?
桂枝
(6

)?
炙甘草二两
(6

)?
杏仁四十粒
(6

)?
石膏如鸡子大
(18

)?
生姜三两
(9

)?
大枣十二枚
(4

)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
,
汗出多者
,
温粉扑之。

【功用】发汗解表
,
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
,不汗出而烦躁
,
身疼痛
,
脉浮紧。

【方析】外感风寒 表实重证为本方主证。风寒不解
,
卫阳闭郁
,
始见化热
,
为 其兼证。方中重用麻黄六

,
为麻黄汤之一倍
,
可见发汗力增
,
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
,
助麻黄发汗
,
为臣。石膏佐助麻黄兼清里热
,
又可制约其发汗之力,使之辛温有度
;
生姜
,
大枣益气和中
,
顾护正气
,
共为佐药。炙
甘草较麻黄用量加倍,
既可调和药性
,
又可缓和麻黄峻烈之性
,
为使药。从中可以看 到仲景在
重用麻黄的同时
,
又配用了清热大寒的石膏
,
同时用姜、枣
,
重用甘草保护胃气
,
面面俱到
,
实为
学习的典范 。本方发汗力强
,
风寒表虚自汗者
,
切不可用。


4.
小青龙汤(张仲景)
??
太阳行水发汗。

《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汤治水气
?
喘咳呕哕①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
?
细辛半夏兼五味

【词解】①哕
:

(yu
ē),
音约
,
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组成】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各三两
(

9

)?
半夏半升
(9

)?
五味子半升
(6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
,
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
< br>症见恶寒发热
,
无汗
,
胸痞喘咳
,
痰多而稀
,
或痰饮喘咳
,
不得平卧
,
或身体疼重
,
头面四肢 浮肿
,

苔白滑
,
脉浮者。

【方析】外感风寒表 实为本方主证。痰多而稀
,
痰饮喘咳
,
舌苔白滑
,
为内兼痰 饮之证。方中麻黄为君
,
桂枝为臣
,
意同麻黄汤
,
发汗散寒 以解表邪。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
,
燥湿化痰
;
五味子敛
肺止咳
,
与细辛相合
,
以散收并用
;
白芍酸寒敛阴
,使麻桂发中有收
,
发汗有度
,
共为佐药。
炙甘草
益气和 中
,
调和诸药
,
为使药。诸药合用
,
散中有收
,< br>宣中有降
,
外解风寒
,
内去痰饮
,
诸证自除。


5.
葛根汤
(
张仲景
)?
太阳无汗恶风。

《伤寒论》


【歌诀】

葛根汤内麻黄襄
?
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
?
有汗加葛无麻黄

【组成】
葛根四两
(12

)?
麻黄三两
(9

)?
桂枝二两
(6

)?
生姜三两
(9

)?
炙甘草二两

6
克)
?


芍药二两
(6

)?
大枣十二枚
(3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解表
,
濡润筋脉。

【主治】外感风寒
,
筋脉失养。

症见恶寒发热
,
头痛项强
,
无汗
,
苔薄白
,
脉浮紧。

【 方析】外感风寒
,
经气不利为本方主证。本方证较麻黄汤多项背强几几
,
而无 喘症
,
方中重用葛根解
表祛邪
,
濡润筋脉
,
为君药 。麻黄、桂枝助葛根发汗解表
,
为臣药。芍药助桂枝调和营卫
,
并可


缓和麻黄之性
;
姜、枣和中益气
,
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 药
,
为使药。


6.
升麻葛根汤
(
钱仲阳
)?
阳明升散。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升麻葛根汤钱氏
?
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疼
?
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①与阳斑
?
豆疹已出慎勿使

【词解】①时疫
:
某一时令流行的某种传染病
,
②阳斑
:
即阳证发斑
,
症见头面胸背四肢出现红色斑点
,
高出皮肤
,
轻者各自分清
,
重者连成一片
,
【组成】升麻
?
干葛
?
芍药
?
甘草各一两
(

3

)
【用法】水煎温服
,
【功用】解肌透疹
,
【主治】麻疹初起未发
,
或发而不透
,
身热头痛
,
无汗口渴
,
以 及阳斑、发疹和时疫初起等。

【方析】麻疹初起
,
疹发不畅
,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升散阳明
,
解毒透疹
,
为君药。芍药和营泄热,
为佐
药。炙甘草与芍药
,
酸甘以化阴
,
并可调和诸药
,
为使药。若疹出顺畅者禁用此方。


7.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
?
解表通利。

《此事难知》引)

【歌诀】

九味羌活用防风
?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
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
?
加减临时再变通

【组成】羌活
?
防风
?
苍术各一钱半
(

5

)?
细辛五分
(1.5

)?
川芎
?
白芷
?
生地黄
?
黄芩甘草
各一钱
(

3

)
【用法】水煎服。

【功用】发汗祛湿
,
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症见恶寒发热
,
肌表无汗
,头痛项强
,
肢体痕楚疼痛
,
口苦而渴
,
舌苔薄白微腻< br>,
脉浮。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湿邪重浊
,
故 肢体酸楚疼痛
;
火性上炎而伤津
,
内有蕴热
,
故口苦而
,
均为兼证。方用羌活散寒除湿
,
发汗解表
,
为君药 。防风、苍术助羌活发汗祛湿
,
为臣药。
细辛、川芎、白芷除各部位头痛
,< br>并助君药解表
;
黄芩清上焦在里之蕴热
;
生地黄清热生津
,< br>既
可清血分之热
,
又可防止方中燥药过多伤损津液
,
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诸药配合
,
既可散寒
,
又能除湿< br>,
并可清泄里热。


8.
神术散
?
散风寒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神术散用甘草苍
?
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
?
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①神术即平胃
?
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②神术苍防草
?
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
?
太阳有汗此方良

【词解】①太无
:
即罗太无
,
名 知悌
,
字子敬
,
世称太无先生。

②海藏
:
即王海藏
,
名好古
,
字进之
,
号海藏先生。

【组成】苍术二两
(6

)?
川芎
?
白芷
?
羌活
?
藁本
?
细辛炙甘草各一两
(

3

)
【用法】加生姜
3

,
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



症见恶寒发热
,
头痛无汗
,
鼻塞声重
,
身体疼痛
,
咳嗽头昏
,
以及大便泄泻等。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 。外邪阻滞经脉
,
不通则痛
,
故头身疼痛
,
为次要症状。余 症可随主
证而解。方中重用苍术芳香燥烈
,
外可解表发汗
,
内可健脾 燥湿
,
故泄泻可止
,
为君药。羌活助
苍术散寒祛湿止痛
,< br>为臣药。细辛入少阴经
,
川芎入少阳经
,
藁本入膀胱经
,白芷入阳明经
,
合而
用之可除诸经头身疼痛
,
又可助君药解表< br>;
生姜、葱白通阳解表
,
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 。



:
本方用药与九味羌活汤相近。而本方纯用散寒祛湿解表< br>,
用苍术为君
,
可兼治脾虚泄泻
;
九味羌活汤
除解表 祛湿外
,
又内兼里热
,
故用黄芩、生地清气凉血之品
,
二方 同中有异
,
用药变化灵活准确。


【附方】


(1)
太无神术散
(
〈医方考〉
)?
苍术
?
厚朴各一钱
(

3

)?
陈皮二钱
(6

)
炙甘草一钱半
(4.5

) (

4
味即平胃散
)
菖蒲藿香各一钱半
(4.5

)
。水 煎服。

功用
:
祛湿解表
,
理气和中。

主治
:
时行不正之气所引起的憎寒壮热
,
周身疼痛
,
或头面 轻度浮肿。


(2)
海藏神术散(
《阴证略例》

?
苍术
?
防风各二两
(6

)?
炙甘草一两
(3

),
加葱白、生姜同煎服。

功用
:
散寒除湿。

主治
:
内伤冷饮
,< br>外感寒邪
,
恶寒无汗等。本方较麻黄汤发汗力缓。


(3)
白术汤
?
若将上方白术换苍术
,
不用葱白
,
名为
“白术汤”
,
内治伤冷饮
,
外感风邪
,发热有汗之症。

苍术可发汗
,
白术能止汗
,
用时酌情 选用。


9.
麻黄附子细辛汤(张仲景)
?
少阴表证。

《伤寒论》


【歌诀】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
少阴反热曷①能康

【词解】①曷
:

(h
?),
音何
,
何时。

【组成】麻黄二两
(6

)?
附子一枚
(9

)?
细辛二两
(3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
,
反发热
,
脉沉者。

【方 析】外感风寒为本方主证。少阴阳虚为兼证。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
,
应不发热
,今反发热
,
为外
有表邪之象。但表证脉又应浮
,
今反见沉脉,
知病在少阴。方用麻黄发汗解表
,
为君药。细辛
入少阴肾经
,
能解少阴风寒
,
为臣药。附子顾护肾阳。诸药相合
,
发中有补
,
使表解
,
而阳气不受
损害
,
可见仲景之匠心。


10.
人参败毒散(朱肱)


暑湿热时行。

《类证活人书》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


加入消风治亦同

【组成】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桔梗

茯苓各一两
(

98)
甘草五钱
(5g)
【用法】上药为末
,
每服二钱
(6g),
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发汗祛湿
,
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

症见憎寒壮热
,
头项强痛
,< br>肢体疫痛
,
无汗
,
鼻塞声重
,
咳嗽有痰
,< br>胸膈痞满
,
舌淡苔白
,
脉浮而按之
无力。

【方析】外感风寒湿邪为本方主证。咳痰胸闷
,
为兼痰邪
;
脉按之无力
,
为兼气虚。方中羌活、独活辛
温发散
,
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
,< br>为君药。柴胡、川芎发散解肌
,
行气散风
,
为臣药。桔梗、枳壳
并用宣降气机
;
前胡、茯苓化痰止咳
;
人参扶正祛邪
,
散 中有补
;
薄荷、生姜助解表透邪之九为
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 。用治四时感冒有良效。


【附方】


(1)
败毒散若病人体质不虚
,
可减去人参
,
名为“败毒散”



(2)
消风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与消风散
(
弘祛风之剂
)< br>同用
,
名为消风败毒散
,
主治基本相同。


11.
再造散
(
陶节庵
)??
阳虚不能作汗。

《伤寒六书》


【歌诀】

再造散用参芪甘
?
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
?
阳虚无汗法当谙①

【词解】①谙
:

(dn),
音安。熟悉。

【组成】黄芪二钱
(6

)?
人参
?
桂枝
?
芍药
?
熟附
?
细辛羌活
?
防风
?
川芎
?
煨生姜各一钱
(

3

)?
甘草五分
(1.5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
,
助阳益气。

【主治】阳虚虚弱
,
外感风寒。

症见恶寒发热
,
热轻寒重
,
无汗肢冷
,
倦怠嗜卧
,
面色苍白
,语言低微
,
舌淡苔白
,
脉沉无力
,
或浮大
无力 。

【方析】本方虽见阳虚气弱
,
但外感表寒应是主证
,
外 邪除后方可扶正
,
此时解表为先。阳气虚弱当为
兼证。方中羌活、细辛、桂枝散寒解表
,
为君药。川芎、防风助君药散风解表
,
活血行气
,
臣药。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
,
鼓邪外出
,
并防阳随汗脱
,
此时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
;

姜、大枣补益脾胃
,
调和气 血
,
资助汗源
,
为佐药。甘草益气安中
,
调和诸药
,
为使药。诸药配合
,
扶正不留邪
,
发汗不伤正
,
恰到好处。


12.
麻黄人参芍药汤(李东垣)
?
内虚感寒。

《以脾胃论》


【歌诀】

麻黄人参芍药汤
?
桂枝五味麦夂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
?
虚人外感服之康

【组成】人参

麦冬各三分
(1

)
桂枝五分
(2

)
黄芪
?
当归身
?
麻黄
?
炙甘草
?
白芍各一钱
(

3

)?
五味子五粒
(1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散寒解表
,
益气养血。

【主治】脾胃虚弱
,
外感风寒。

症见恶寒发热
,
无汗
,
心烦
,
倦怠乏力
,
面色苍白
,
或见 吐血者。

【方析】外感风寒表证为本方主证。气血不足
,
内有郁热
,
皆为兼证。方以麻黄发汗散寒
,
为君药。桂
枝助麻黄通达营卫
,< br>发汗祛邪
,
为臣药。人参、黄芪补中益气
;
当归、白芍补血敛阴
;
麦冬、五
味子滋阴生津
,
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
为 使药。诸药相合
,
益气养血
,
滋阴清热
,
外散表邪
,


扶正解表。


13.
神白散(朱端章)
?
一切风寒。

《卫生家宝万》


【歌诀】

神白散用白芷甘
?
姜葱淡豉与相参

一切风寒皆可服
?
妇人鸡犬忌窥探

肘后单煎葱白豉
?
用代麻黄功不斩

【组成】白芷一两
(9

)?
甘草五钱
(3

)?
淡豆鼓五十粒
(6

)
生姜三片
(3

)?
葱白三寸
(6

)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初起。

症见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
,
舌苔薄白
,
脉浮。

【方折】本 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轻证。外邪束表
,
经输不利
,
故弘头痛
,
为次要症状。方以白芷散风止痛
,
为君药。葱白、淡豆豉通阳解表
,
助君药外 散风寒
,
为臣药。生姜散寒和胃
,
为佐药。甘草调
和诸药
,
为使药。至于歌中“妇人鸡犬忌窥探”一句
,
纯属旧时对妇女的蔑视
,
为无稽之谈。


【附方】葱豉汤(
《肘后备急方》
)葱白一握< br>(6

),
淡豆豉一升
(6

),
水煎温服 。

功用
:
发汗解表。

主治
:
伤寒初起
,
恶寒发热
,
头痛鼻塞
,
无汗等症。


14.
十神汤时行感冒。

《太平惠民和剂局万》


【歌诀】

十神汤里葛升麻
?
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
?
时邪感冒效堪夸

【组成】葛根十四两
(12

)?
升麻
?
陈皮
?
炙甘草
?
川芎紫苏叶
?
白芷
?
麻黄
?
赤芍药
?
香附各四

(

6

)
【用法】加生姜
5

,
连须葱白
3

,
水煎温服。

【功用】解肌发表
,
理气和中。

【主治】感冒风寒
,
郁而化热。

症见恶寒渐轻
,
身热增加
,
无汗头痛
,
囗微渴
,
心烦
,
胸 脘痞闷
,
不思饮食
,
舌苔薄白或薄黄
,
脉浮。
< br>【方析】感冒风寒化热为本方主证。外邪不解
,
兼见肝胃气滞
,
症见胸 脘痞闷
,
不思饮食。方用葛根、
升麻解肌发表
,
升津除烦
,
为君药。麻黄、苏叶、白芷散表邪
,
止头痛
,
为臣药。香附、陈皮疏
肝理脾
:
赤芍药清热和营
;
姜、葱通阳解表
,
共为 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
,
调和药性
,
为使药。诸
药配合
,< br>寒温并用
,
辛凉为主
,
兼清里热
,
调畅气机
,
配合巧妙。


增辑:


1.
银翘散(吴鞠通)
?
温邪初起
,

《温病条辩》


【歌决】

银翘散主上焦医
?
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
?
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仁渴花粉
?
热甚栀芩次第施

【组成】银花

连翘各一两
(

15

)?
苦桔梗
?
牛蒡子薄荷各六钱(各
6
克)

荆芥穗四钱
(4

)?




淡豆豉
?
甘草各五钱
(

5

)
【用法】鲜芦根煎汤
,
水煎服。



【功用】辛凉透表
,
清热解毒。

【主治】风温初起。
< br>症见发热无汗
,
或汗出不畅
,
微恶风寒
,
头痛口渴< br>,
咳嗽咽痛
,
舌尖红
,
苔薄白或微黄
,
脉浮 数。

【方析】外感风热表证为本方主证。无汗
,
或汗出不畅
,为兼寒邪之象
,
寒主收缩
,
毛窍开阖不利而致。
风犯上首
,
首先犯肺
,
故咽痛咳嗽
,
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银花、连翘辛凉 透表
,
清热解毒
,
为君
药。薄荷、牛蒡子助君药疏散风热
,
利咽止咳
,
为臣药。荆芥穗、淡豆豉开汗孔
,
透毛窍
,散表

;
芦根、
淡竹叶清热生津
;
桔梗载药
L

,
宣肺化痰
,
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
桔梗利咽
,
共为
使药。若肺热痰多
,
气逆咳嗽
,
可加杏仁、贝母降气化痰。热盛津伤
,
而口渴者
,
可加天花粉清
热生 津。热邪入里
,
可加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上述加减用药临床上可因证而用。


2.
桑菊饮(吴鞠通)
?
风温咳嗽。

《温病条辩》


【歌诀】

桑菊饮中桔梗翘
?
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
?
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

桑叶二钱半
(8

)?
菊花一钱
(3

)?
杏仁二钱
(6)
连翘一钱五分
(5

)?
薄荷八分
(2.5

)?
桔梗二钱
(6

)?
生甘草八分
(2.5

)?
苇根二钱
(6

)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
,
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症见但咳
,
身不甚热
,
口微渴
,
脉浮数。

【方析】外感风热轻证为本方主证。温邪犯肺
,
失于宣降
,
故咳嗽较 为明显
,
为次要症状。方中桑叶、
菊花疏散风热
,
宣肺止咳
,
为君药。连翘、薄荷助君药清热利咽
,
为臣药。杏仁、桔梗宣肺止
咳;芦根 清热生津
,
为佐药。生甘草助桔梗利咽化痰
,
并调和诸药
,
为使药。本方为辛凉轻剂
,
既可疏风清热
,
又可止咳。若肺胃热盛
,
可加知母、石膏清肺胃热。


: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可用治风温初 起
,
组成中同有连翘、薄荷、芦根、桔梗、甘草
5
味药。但前者用
银 花、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透邪
,
清热解毒力强
,
称为辛凉平剂 ;而后者有桑叶、菊
花、杏仁宣肺止咳之功略强
,
各有侧重。


3.
防风解毒汤(缪仲淳)
?
风温痧疹。


【歌诀】

防风解毒荆薄荷
?
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
?
风温痧疹①肺经多

【词解】①痧疹
:
即风痧
,
因其形似“沙子”而得名。冬春季流行
,
多见小儿。初起类 似感冒
,
轻度发热
,
咳嗽
,
特殊皮疹细小如沙
,< br>预后良好。

【组成】
防风
?
荆芥

薄荷

大力子
(
牛蒡子
)?
生石膏

竹叶
?
甘草
?
桔梗
?
连翘
?
知母
?
木通
?
枳实
(原书无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
,
清热泻火。

【主治】大人小儿一切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

【方析】风温痧疹初起表证重者为本 方主证。热邪内侵肺胃为其兼证。方用荆芥、防风透疹,为君
药。薄荷、牛蒡子、连翘助君药辛凉透疹< br>,
疏风解毒
,
为臣药。石膏、知母内清肺胃;竹叶、
木通清心利尿;桔 梗、枳实宣降气机
,
化痰利咽
,
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
为 使药。诸药配合,
透疹解表为主
,
兼清里热
,
以防温邪逆传心包。< br>

4.
竹叶柳蒡汤
(
缪仲淳
)
小儿痧痨。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歌诀】



竹叶柳蒡干葛知
?
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
?
初起风痧此可施

【组成】西河柳五钱
(6

)?
荆芥穗
?
干葛
?
牛蒡子各一钱五分
(

4.5

)?
蝉蜕
?
薄荷
?
知母
?

草各一钱< br>(

3

)?
玄参二钱〔
6
克〕

麦冬三钱
(9

)?
淡竹叶三十片
(1.5
克< br>)?
甚者加石膏五

(15g)?
粳米一撮
(3

)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疹解表
,
清泄肺胃。

【主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
,
烦闷躁烦
,
咽喉肿痛等。

【方析】麻疹初起
,
风寒外束
,
疹出不畅
,
为本方 主证。邪热内侵为其兼证。方中重用西河柳入血分
,

透疹
;
牛蒡子 、竹叶清泄上焦为君药。荆芥、葛根、薄荷、蝉蜕助君药散风热
,
开腠理、透疹
,
为臣药。玄参、石膏、知母、麦冬清里热
,
生津液;粳米加强石膏和胃清热之力
,
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方中西河柳发泄力强
,
用量不宜大
,
疹点已透则不可用。


5.
华盖散
?
风寒致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华盖麻黄杏橘红
?
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
?
表散风寒力最雄

【组成】麻黄
?
桑白皮
?
紫苏子
?
杏仁
?
赤茯苓
?
陈皮各一两(
3
克)
?
炙甘草半两
(l.5

)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解表
.
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 br>症见咳嗽上气
,
痰气不利
,
呀呷有声
,
脉浮者。
【方析】外感风寒
,
肺失宣降
,
为本方主证。痰气不利
,
为兼痰邪。喘咳为次要症状。方用麻黄辛温解

,
宣肺平喘
,< br>为君药。桑白皮、苏子、杏仁泻肺降气
,
止咳平喘
;
陈皮、赤茯苓健脾 理气
,
渗湿
化痰
,
为佐药。甘草益胃和中
,
调和诸 药
,
为使药。肺为诸脏之华盖
,
故名为“华盖散”

【附方】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石去节否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 br>各等分。水煎服。

功用
:
宣肺解表

主治
:
感冒风邪。鼻塞身重
,
语音不出
,
或伤风 伤冷
,
头痛目眩
,
四肢拘倦
,
咳嗽痰多
,
胸满气短等


三、攻里之剂




攻里之剂
,
即泻下剂。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
具有通便、消积的作用
,
用以治疗里实便秘证的方剂。
便秘是一种症状,
指排便困难
,
和排便时间延长于正常。由于致病因素不同
,
有 热结便秘、冷积便秘和
虚性便秘的区别。根据“其下者
,
引而竭之”
,
“其实者
,
散而泻之”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的原则
,
泻下剂又有泻热通便
(
寒下
)
、温阳 通便
(
温下
)
、润肠通便
(
润下
)
的不同 分类。泻下剂易伤胃气
,
故得效
即止
,
慎勿过剂。


1.
大承气汤
(
张仲景
)??
胃腑三焦大热大实。

《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
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
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大黄四两
(12g)?
厚朴八两
(24

)?
枳实五枚(
12
克)芒硝三合
(6

)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若便通则停服第二次。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



症见身热汗出
,
心下痞 塞不通
(

),
胸腹胀
(

),
大便干燥
(

),
腹痛拒按
,
大便不通
,
或热结旁 流
,
下利清水
,
其气臭秽
(

),
舌苔黄 燥起刺
,
或焦黑燥裂
,
脉沉实等。

【方析】阳明腑实,
胃肠热结为本方主证。燥屎不通
,
腑气不畅
,
故见痞、满,
为次要症状。此时当急下
热结
,
以救阴液。方中大黄苦寒泻热
,
荡涤通便
,
以祛其实
,
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
,
助君药润燥
通便
,
以除其燥
,
为臣药。
厚朴苦温下气
,
消除胀满
;
枳壳苦辛破结
,
导滞消痞
,
为佐药 。
四药配合
,
荡涤与润燥相伍
,
除痞与消满相合
,
泻下行气并重
,
共凑峻下热结之效。本方急下热结
,
使之不
再伤耗阴 液
,
故有“急下存阴”之说。
《伤寒论》有数条讲此用法。


2.
小承气汤(张仲景)
?
胃腑实满。

《伤寒论》


【歌诀】

小承气汤朴实黄
?
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
?
中风闭实可消详

【组成】大黄四两
(12

)
厚朴二两
(6

)?
枳实三枚
(9

)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若便通停服第二次。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大便不通
,
谵语潮热
,
脘腹痞满
,
舌苔老黄
,
脉滑数;痢疾初起
,
腹中胀痛里急 后重者。

【方析】阳明腑实证为本方主证。痞、满仍为热结不通阻塞气机而致的次要症状。较 大承气汤证本
方无燥坚现象。故方用大黄泻热通便
,
为君药。佐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
,
消除痞满。而不用
软坚润燥的芒硝。


【附方】


三化汤
(
《活法机要
))
本方加羌活组成。水煎服。

功用
:
通便散风。

主治
:
类中风外无表证、内有二通不通者。但体壮之人方可服用。


3.
调胃承气汤(张仲景)
?
胃实缓攻。

《伤寒论》


【歌诀】

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组成】大黄四两
(12

)


芒硝半升
(10

)


炙甘草二两
(6

)
【用法】水煎温顿服。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大便不通
,
恶热口渴
,
舌苔正黄
,
脉滑数
;
以及胃肠积热 引起的发斑
,
口齿咽痛。

【方析】阳明腑实为本方主证。本方只见燥实,
而无痞满之现。故方用大黄攻积泻热
,
为君药。芒硝软
坚润燥
,
为臣药。甘草与大黄同煎
,
既可调和药性
,
又可保护胃气
,
为使药。



:
以上三方俗称“三承气”
,< br>均用大黄荡涤结热为君
,
主治阳明腑实证。而大承气汤证
,
痞、满、燥 、
实俱备
,
方中芒、
黄、
枳、
朴同用
,
功 在峻下;
小承气汤仅有痞、
满、
实三症
,
故减去芒硝
,功为轻下;
调胃承气汤有燥、实而无痞满
,
故硝、黄并用
,
而大 黄、甘草同煎
,
其功缓下。
“三承气汤”虽然均
可用治阳明腑实证
,
但由于症状的细微变化
,
而随之增减药物
,
使其攻下作用有峻缓之别 。


4.
木香槟榔丸(张子和)


一切实积。

《儒门事亲》


【歌诀】



木香槟榔青陈皮


枳柏茱连棱术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①用咸宜

【词解】①食疟< br>:
疟疾的一种
,
由饮食不节
,
营卫失和所致
,
症见善饥不能食
,
食后支满
,
腹大善呕
,
寒热交
作等。

【组成】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茂
(
莪术
)
黄连 各一两
(

3

)

黄柏

大黄各三两
(

6

)

香附子

牵牛各四两
(

10

)
【用法】上为细末,
水丸
,
如小豆大
,
每服三十丸
(6

),
食后生姜汤下。

【功用】攻积泄热
,
行气导滞。

【主治】痢疾、食积。

症见赤白痢疾
,
里急后重
;
或食积内停
,
脘腹胀满
,
大便秘结
,
舌苔黄腻
,
脉沉实。

【方析】饮食积滞内停
,
生湿蕴热
,
肠 胃热结
,
或痢疾
,
为本方主证。大便不通
,
气机阻滞
,
故脘腹胀痛
,

里急后重
,
为次要症状。方中重用大黄 、黑丑攻积导滞
,
泄热通便
,
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
泻火
,
燥湿止痢
,
为臣药。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香附行气导滞
,
消 除胀满或里急后重
,

术疏肝解郁
,
破血中之气滞
,
共为佐药。诸药配合
,
攻下、清热、行气、活血并用
,
共奏泄热攻

,
行气导滞之功。


5.
枳实导滞丸(李东垣)

湿热积滞。

《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①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

【词解】①攘
:

(r
ǎ
ng
音壤
)
排除。

【组成】大黄一两
(9

)
枳实

神曲各五钱
(

9

)
茯苓
?
黄芩
?
黄连
?
白术各三钱
(

6

)?
泽泻


二钱
(6

)
【用法】研为细末
,
用 蒸饼泡成糊
,
和药末做成梧桐子大药丸
,
每服五十至九十丸
(6
9

).
温水送下。

【功用】消食导滞
,
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
< br>症见脘腹胀满
,
下痢泄泻
,
或大便秘结
,
小便短赤< br>,
舌苔黄腻
,
脉沉有力。

【方析】湿热食积
,阻滞肠胃
,
为本方主证。积滞内停
,
气机壅滞
,
故脘腹 胀痛
,
为次要症状。食积不化
,
湿热内停
,
也可见泄泻下痢 。方中大黄攻积泻热
,
使积滞从大便出
,
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
燥 湿
,
厚肠止痢
,
为臣药。枳实行气导滞
,
消除胀满;神曲消 食化滞;白术、茯苓、泽泻健脾
利湿
,
共为佐药。诸药配合
,
攻积导 滞
,
清热祛湿
,
诸证自愈。本方泄泻、下利
,
为“通因通用 ”
法。


【附方】


木香导滞丸枳实导滞丸加木香、槟榔而成
,
可治兼有后重气滞的湿热积滞证。


6.
温脾汤
(
孙思邈
)?
温药攻下。

《备急千金要万》


【歌诀】

温脾附子与干姜
?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
脐腹绞结痛非常

【组成】大黄五两
(15

)?
当归
?
干姜各三两〔各
9

)?
附子
?
人参
?
芒硝
?
甘草各二两
(

6

)
【用法】水煎分
3
次服。

【功用】攻下冷积
,
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症见便秘腹痛
,
脐下绞痛
,
绕脐不止
,
手足欠温
,
苔白不渴
,
脉沉弦而迟。

【方析】寒积停滞为本方主证。脾阳不足
,
难达四末
,
故见手足不温
,
为兼证。方用附子温补阳气
,
祛除
寒邪
;
大黄攻 积泻下
,
二药相合
,
共成温下之功
,
为君药。干姜助附子温 中祛寒
,
芒硝助大黄泻下
攻积
,
共为臣药。当归、人参益气养血,
顾护正气
,
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
为使药。诸药合用
,
寓温补于攻下之中
,
为攻下冷积之良方。


7.
蜜煎导法(张仲景)
?
胃腑实满。

《伤寒论》


【歌诀】

蜜煎导法通大便
?
或将猪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
?
阳明无热勿轻攻

【组成】食蜜七合
(140

)
【用法】
将蜂蜜放在铜器内
,
用微火煎
,
时时搅和
,不能发焦
,
等煎至可用手捻作时取下
,
稍候
,
乘热做成 指


,
两头尖
,
长二寸左右的锭状物。用时塞入肛门。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液不足
,
大便燥结。
< br>【方析】津伤便秘为本方主证。一味蜂蜜润肠通便。对于内无热邪之虚性便秘
,
可用此法
,
免伤胃气。


【附方】猪胆汁导法,是将大猪胆一枚
,
和醋少许
,
另用一细竹管修削干净
,
并将一端磨滑
,
插入肛门
,
然后将已混合好的胆汁灌入肛中
,
可润燥通便。增辑


1.
芍药汤(张洁古)
?
痢下赤白。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芍药芩连与锦纹①
?
桂甘槟木及归身

别名导气除甘桂
???
枳壳加之效若神

【词解】①锦纹
:
大黄之又名。

【组成】芍药一两(
5

)?
当归
?
黄连
?
黄芩各半两
(

9
克)

大黄三钱
(6

)?
木香
?
槟榔甘草各
二钱
(

5

)?
官桂一钱半
(3

)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
,
调纠气血。

【主治】湿热痢。
症见腹痛便脓血
,
赤白相兼
,
里急后重
,
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
,
苔腻微黄
,
脉弦滑数。

【方析 】湿热壅滞肠中为本方主证。积滞不通
,
气机不畅
,
故里急后重
;< br>湿热熏蒸肠中
,
气血不和
,
故下痢
赤白
,
均 为次要症状。方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
苦寒止痢
,
治湿热成痢之本
,
为君药。臣以大
黄泻热祛积
,
清肠除瘀
,

“通 因通用”
之法
,
助君药止痢。芍药调和气血
,
缓急止痛
;< br>木香
,
槟榔
调气以除后重;当归、肉桂行血则脓血自愈二共为佐药。诸药合用< br>,
使湿热祛
,
气血和
,
积滞

,
痢 疾自愈。



:
本方为清肠止痢常用方
,
故现在 《方剂学》中多归入清热剂中。


【附方】


导气汤(
《证治准绳》
)是本方去甘草、肉桂
,
加入枳壳三钱
(9

)
而成。

功用
:
清热解毒
,
行气导滞。

主治
:< br>湿热痢疾。症见里急后重
,
便脓血
,
脘腹作胀

弋滞较重者。


提莫幽灵特工-


提莫幽灵特工-


提莫幽灵特工-


提莫幽灵特工-


提莫幽灵特工-


提莫幽灵特工-


提莫幽灵特工-


提莫幽灵特工-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13: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30646.html

汤头歌诀白话解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