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感染性休克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7 06:47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2021年1月27日发(作者:祁彪佳)
word
格式整理版

第四章

细菌性疾病

第十二节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infectious shock)
,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 液循环,
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
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
引起微循 环
障碍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代谢紊乱,
功能障碍甚至 多脏
器功能衰竭的严重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症状。

【病因】

(一)
致病菌: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病原体有细菌、
病毒、
立克次体、
螺旋体、
真菌及寄生虫等 。有统计资料显示,
20
世纪
60

80
年代,感染性休克 的致病菌
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革 兰阳性菌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机会
显著增多。在感染部位中,以肺部感染最多,多为院内或社区获得性感染 ,其它
依次为腹部、尿道、皮肤软组织和其它部位感染。

(二)
宿主因素:
对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多种导致机体免疫受损
的因素可增加感染性休克的危 险性,如老年、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
恢复较差者、营养不良、嗜酒、肝硬化、糖尿病、恶性 肿瘤、白血病、烧伤、器
官移植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
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 陷、
放射
治疗、
化疗等。
此外,
长期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等侵袭性 操作也极易继发感染
性休克。

【发病机制与病理】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
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
互为因果的综合结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word
格式整理版

果。
60
年代提出的微循环障碍学说 ,为研究休克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目前
的研究已从微循环障碍向细胞代谢的障碍、
分子水平 的异常等方面深入,
为进一
步阐明感染性休克的机制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能。

(一)微循环障碍

在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微血管经历了痉挛、
扩张和麻痹三个阶段。


血缺氧期;

淤血缺氧期;
③< br>微循环衰竭期。

(二)休克的细胞因子

细胞代谢障碍可继发于血流 灌注减少,但也可为原发性,即发生在血流动力
学改变之前。
机体的炎症反应呈双向免疫调节作 用,
炎症反应一旦启动,
代偿性
抗炎反应也被激活,包括抗炎介质如
IL-4 ,IL-10,IL-13,PGE
2
,肾上腺糖皮质激
素,转化生长因子
( TGF)
等,这些介质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与合成,若两者不能
平衡,
就会引起过度的 炎症反应,
导致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若持续性免疫抑
制,
细胞炎症反应刺 激性下降时,
持续低反应就会增加继发感染的发生,
最终仍
导致细胞破坏和感染性休克 的发生。

(三)休克的分子机制

LPS
介导的细胞内激活机制是 由
LPS
启动,细胞活化为结果。
LPS
通过与效
应细胞(吞噬细胞 、内皮细胞)作用后,大量信号通路被激活,包括酪氨酸激酶
通路、
蛋白酶
C
通路以及
NF-kB
通路等,
导致各种转录因子的激活,
从而在转录
和翻译水平上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
然而,
引起激酶激活的确切机制等仍不十分
清楚。
此外,
初步研究结果还显示,
炎症反应的强烈程度及感染后休克或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MODS

发生与否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但其机制尚有待进一
步阐明。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word
格式整理版

(四)休克时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炎症介质的过度表达,是 导致感染性休克、
MOF
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一氧化氮(
NO
)的毒 性作用、中性粒细胞
(PMN)

导的组织损伤和凝血途径的激活起主导作用。

(五)休克时的代谢改变

在休克应激状态下,糖原和脂肪代谢亢进,表现为血糖 、脂肪酸、甘油三酯
增加;随着休克的进展,出现糖原耗竭、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糖素则分泌增多。

【临床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期:
根据休克发展进程,可将感染性休克分为三期。

1.
休克早期

患者呈现寒战高热,个别严重病人体温下降。多数患者由 于
应激产生大量儿茶酚胺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神志清楚但烦躁、
焦虑或神情紧张;血压正常或稍偏低,但脉压差小;脉搏细速,呼吸深而快;面色苍白,
皮肤湿冷,眼底检查 可见动脉痉挛,唇指轻度发绀;尿量减少。

部分病人,特别是革兰阳性菌感染所致的休克患者 ,初期可表现为暖休克:
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肢端色泽稍红、手背静脉充盈、心率快、心音有力。但由
于血液大量从开放动静脉短路通过而使微循环灌注不良,故组织仍处于缺氧状
态,有一定程度酸 中毒。血压偏低,尿量减少。

2.
休克中期

组织缺氧加重、 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淤滞,回心血量和心
搏出量降低,无氧代谢增加。临床表现为患者烦躁不安或嗜睡 、意识不清,脉搏
细速,
血压下降,
收缩压低于
80
mmHg(1 0.7kPa)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
20
%~
30
%,脉压差小于
20 mmHg(2.7 kPa),
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呼吸浅快;皮肤湿冷、发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word
格式整理版

绀,常见明显 花斑,表浅静脉萎陷,抽取的血液极易凝固;尿量进一步减少,甚
至无尿。

3.
休克晚期

可出现
DIC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

DIC
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和皮肤、黏膜、内脏等部位广泛出血。


2
)急性心功能不全

呼吸突然增快,紫绀;心率增快,心音低 钝,常有
奔马律。
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和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若患者心率不快或相对缓 脉,
但出现面色灰暗,肢端发绀,常提示将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


3
)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固定。血尿素氮和肌
酐升高,尿钠排泄增多,血钾增高。


4

ARDS
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吸氧不能缓解, 继而
呼吸
节律
慢而不规则,
肺底可闻细湿啰音,
胸片示斑点状阴影或 毛玻璃样病变。
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
(P
a
O
2
)<60 mmHg(8.0 kPa)
,严重者
<50 mmHg(6.7 kPa)
,或
PaO
2

FiO
2

200
。< br>

5
)其它

肝功能衰竭引起肝昏迷、黄疸、消化

出血等。脑功能障碍可
致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瞳孔、呼吸改变等。
< br>上述分期基本上包括绝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过程,但休克是一严重、动态的病
理过程,
其临 床表现随病理过程进展而有不同。
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即是感染性休
克的特殊类型,
是金 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急性
症候群,临床表现为高热、休克、泛发性皮疹 、多脏器功能损害(重者可出现昏
迷)
,恢复期可出现皮肤脱屑等。

【实验室和其它辅助检查】

(

)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

(10

30)
×
10< br>9

L
之间,
中性粒细胞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word
格式整理版

增多伴核左移 ,
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低下。
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增
高,提示血液浓缩。 晚期血小板下降,凝血时间延长,提示发生
DIC


(

)
病原学检查

根据原发感染部位的不同,在使用 抗菌药物前应选择性
采集血、尿、粪、痰、脑脊液、体腔液体、皮肤瘀点瘀斑穿刺液或感染灶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包括厌氧培养
)

必要时作L
型细菌培养,
如培养
出致病菌应做药敏试验以指导选择抗菌药物。败血症患者在
24h
内应采血
2

3
次,每次至少
10 mL< br>,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鲎溶解物试验
(LLT)
可用于检测内
毒素。

(

)
酸碱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

二氧化碳结合力(CO
2
CP)
为临床常用来判
断酸碱平衡的简易指标,
但在呼 吸衰竭和混合性酸中毒时,
必须同时作血气分析。
血乳酸含量高低常和休克严重程度一致,对判 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四)血糖和血清电解质测定:血糖升高较为常见,血钠多偏 低,血钾高低
不一,取决于肾功能状况。

(五)血清酶的测定:合并肝、心等脏器损 害者血清
ALT

CPK

LDH
同功酶
升高。< br>
(

)
血液流变学和有关
DIC
的检查

休克时血流速度减慢,血细胞、纤维
蛋白、
球蛋白等聚集,
血液黏滞度增加,
故初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其后纤溶亢进,
因而转为消耗性低凝状态。
有关DIC
的检查包括消耗性凝血障碍和纤溶亢进两方
面:前者有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等;
后者包括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凝血酶 时间、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等。

(

)
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尿比重由初期的偏高转为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word
格式整理版

低而固定
(1. 010
左右
)
;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尿/血肌酐
>15
;尿渗透压 降低,
尿/血渗之比
<1.5
;尿钠
>40
mmol
/< br>L
;肾衰指数
>1

Na
排泄分数
(
)>1
。以上
检查可与肾前性肾功能不全鉴别。

(

)
其它

心电图、
X
线胸片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

)
诊断

感染性休克的确立应从下述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

1
.感染性疾病的证据

感染性休克必须以感染为前提,而且感染是引起休
克的原发因素。因此,在大手术、创伤、烧伤、移植、肠梗阻、输血或血制品等
情况下出现SIRS
乃至休克时,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进行详细的检查,以资
和创伤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等进行鉴别,
因为不同类型的休克
其处理方法可能完 全不同。
其次,
需要确定感染部位。
大多数患者可以找到明确
的感染病灶,如 肺炎链球菌、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菌痢、严重肝病并发腹膜炎、
流行性出血热等。
但是,
有时定位比较困难,
如由肌肉深部小脓肿引起的败血症、
心脏体征不明显的心内膜炎、
手术后体腔内小脓肿等,
常需反复、
全面的检查方
能确诊。

2
.休克的表现

早期发现休克对及时进行治疗干预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
要意义。出现下列征象,预示可能发生休克:

体温过高
( >40

5

)
或过低
( <36

)


非神经系统感染而出现神志改变,如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吸深、
快伴低氧血症和
(

)
血浆乳酸浓度增高,
而胸部
X
线摄片无异常表现;

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平行,或出现心律 失常;

尿量减少
(<30mL

h
,至少
1h< br>以上
)


血压
<90 mmHg(12.0 kPa)或体位性低血压;

血象示血小板和白细

(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
显著增多或减少;

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word
格式整理版

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休克有赖于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二)
鉴别诊断

感染性休克应与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
克、
神经原性休克等相鉴别。
有时,
几种休克类型还会同时 存在,
病因更为复杂,
且病情严重。因此,尽早明确病因尤为重要。


预后


取决于下列因素:

原发病基础。
发病的严重程度。

治疗情况。总的来
说,尽管近年来感染性休克的治 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病死率仍高达
30%

50%
以上。


治疗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急症,
在做好必要的检查的同 时,
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抢
救和治疗。
主要治疗原则为:
及时纠正休克,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和全身组织器官
的血流灌注,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积极控制原发性感染,消除病因 。

(

)
一般紧急处理:

保持病人温暖和安静 ;平卧位,下肢抬高
30
°;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保持呼
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 通道,
必要时作周围静脉切开或深静脉插管,
病情严重者进
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尿量、
周围血管灌注情况的变
化,并注意皮肤、黏膜是否出现出 血点或瘀斑。

(二)抗感染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尽快控制感染性休 克
,
改善预后
,
降低病死率。
在病原菌
未明确前,
可根据原发病灶和临床表现,
推测最可能的致病菌,
选用强效广谱杀
菌剂进行治疗,< br>并以在组织中能达到足够杀菌浓度的抗生素为宜。
在分离培养出
致病菌后,
应根 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剂量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如何快速美白脸部-



本文更新与2021-01-27 06: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9968.html

感染性休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