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萨罗斯-
ICS03.220.30
S 90
TB
TB/T 2973
—
2006
代替
TB/T2973-2000
中
华
人
民
共< br>和
国
铁
道
行
业
标
准
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
End-of-train safety equipment and accessories
2006-06-21
发布
2006-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
布
TB/T 2973
—
2006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3
组成和主要功能
...... .................................................. .......... 1
4
环境条件
................... .................................................. ... 2
5
基本要求
.......................... .............................................. 2
6
主要技术指标
............................ ........................................ 7
7
设备接口及数据传输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8
安装要求
..............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9
列尾装置附属设备工作间的要求
.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10
试验方法
............. ..........................................
错
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充电器技术条件
.............................................. 12
A.1
充电器基本工作条件
.
............. .............................................. 12
A.2
基本功能
........................... .......................................... 12
A.3
数字型充电器的附加功能
.
........... ............................................ 12
A.4
试验方法
........................... .......................................... 12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GSM-R
列尾装置信息传递系统有关规定
........................ 12
4
I
TB/T 2973
—
2006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TB/T 2973-2000
《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
TB/T 2973-2000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增加了列尾装置的相关附属设备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电池组、主机检测台、司机控制设备
检测仪、机车 车号确认仪、数据采集器、中继器、电池充电器等,因此将标准名称改为“列车尾部安
全防护装置及附属 设备”。
——增加了对列尾装置主机和司机控制装置电磁兼容的相关内容。
——规定了有关设备的使用寿命
——对设备接口及数据传输做了更详细的规定。
——增加了
GSM-R
列为装置的有关内容。
——试验部分增加了高低温交热、电磁兼容试验,互联互通测试等内容。
——根据
TB/T 3052
—
2002
和
TB/T 3058
—
2002
对振动和冲击试验做了相应的调整。
——
增加了电池组性能指标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铁道部运输局、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金仲、张锦、常军乾、彭波、陈健、张立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TB/T 2973
—
2000
II
TB/T 2973
—
2006
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
(
以下简称列尾装置
)
及附属设备的组成和主要功能、环境
条件、基本要求、主要技术指标、设备接口及数据传输、设备安装 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的研制、设计、生产、使用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 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 内容
)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 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423.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
:
试验方法
试验
Ed:
自由跌落(
IEC
32
:
1990
,
IDT
)
GB/T 2423.22-200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N
:温度变化(
IEC
60068.2-2-14
:
1984
,
IDT
)
GB/T 2423.3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R
:水试验方法和导则(
IEC
60068.2-2-18
:
2000
,
IDT
)
GB 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
1P
代码)(
IEC 60529
:
1989
,
EQV
)
TB/T 60
制动软管连接器总成
TB/T 1875
列车无线电通信天线类型、基本参数及测量方法
TB/T 2842
铁路机车车辆空气制动橡胶软管
TB/T 3021
—
2001
铁道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IEC 60571
:
1989
,
EQV
)
TB/T 3052
—
2002
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件
TB/T 3058
—
2002
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设备
冲击和振动试验(
IEC 61373
:
1999
,
IDT
)
JJG
(铁道)
190
—
2005
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主机检测台
3
组成和主要功能
3.1
组
成
主要设备包括:主机(包括电池
)
、司机控制设备两部分。附属 设备主机包括列尾主机检测台、
司机控制设备检测仪、电池充电器、机车车号确认仪、数据采集器、列尾 中继器
(
可选
)
等。
3.2
主要功能
列尾装置应具有标识列车尾部标志、风压检查、辅助排风制动、电池欠压和 主管风压不正常自
动报警等功能。
4
环境条件
4.1
正常使用条件
4.1.1
海拔高度
不超过
2500m
。
1
TB/T 2973
—
2006
4.1.2
环境温度
机车车辆外界环境温度为
-30
℃~
+55
℃,内部空气温度为
-25
℃~
+45
℃。
4.1.3
相对湿度
< br>温度保持
30
℃不变时,相对湿度≤
95
%(
RH
) 。
4.1.4
外壳防护
外壳防护等级符合
GB 4208-1993
中
IP53
的要求。
4.1.5
电磁兼容
符合
TB/T 3021
中
5.2
,
5.4
和
5.5
的要求。
4.1.6
振动和冲击
4.1.6.1
主机装置应能承受使用时的振动和冲击而无损坏或故障。
4.1.6.1.1
振动:试验条件应符合
TB/T
3058
—
2002
第
9
章及表
2
中
B
级要求,具体指标见本标准表
1< br>规定。
表
1
试验严酷等级和频率范围
类
别
B
级
车体安装
取
向
垂向
横向
纵向
r.m.s
(试验
5H
)
7.90
3.50
5.50
5
~
150
频率范围
Hz
4.1.6.1.2
冲击
:试验条件应符合
TB/T 3058
—
2002
第< br>10
章及表
2
规定。
表
2
试验严酷等级、脉冲波型和方向
类
别
A
级和
B
级
车体安装
取
向
垂向
横向
纵向
峰值加速度
m/s
30
30
50
2
标称持续时间
ms
30
30
30
4.1.6.2
司机控制装置应能承受使用时的振动和冲击而无损坏或故障。
振动和 冲击指标应符合
TB/T
3058
—
2002
中表
4
规定。
4.2
特殊使用条件
当使用条件与
4.1
有差别时,由用户和制造双方协商决定采取特殊措施。
5
基本要求
5.1
列尾装置结构合理,重量轻,便于安装和携带。
5.2
列尾装置及附属 设备使用寿命不低于
4
年;电池组使用寿命不低于
1
年,容量不低于额定容量 的
70
%。
5.3
列尾装置在数据传输出现弱场的情况下,< br>可配合中继器,
转发主机和列尾司机控制设备的空中指令。
5.4
列尾装置机控制设备、主机、检测台要互联互通。
5.5
列尾装置应具 有故障报警功能,除无线电装置故障外,主要设备及影响列尾基本功能时,要提
前预报司机。
6
主要技术指标
6.1
主
机
6.1.1
反光标志板尺寸:不小于< br>180mm
×
130mm
;闪光标志尺寸:不小于
φ
50mm
。
2
TB/T 2973
—
2006
6.1.2
主机标志的显示,夜间采用自动闪光标志,昼间用红白相间的反光标志,在正常 气候条件下
目测有效显示距离不小于
400m
。
6.1.3
天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TB/T 1875
中便携式电台天线的要求。
6.1.4
射频电气特性应根据选择的信道机符合有关规定。
6.1.5
应能适应列车制动管定压
500kPa
或
600kP a
的要求,风压反馈精度≤±
2%
。
6.1.6
排风 口径为
6
~
8mm
。主机的减压速率应符合制动机的稳定性、安全性与灵敏度 的要求。
6.1.7
软管连接器应符合
TB 60
的规定。
6.1.8
软管的性能和胶料技术要求应符合
TB/T 2842
的规定。
6.1.9
质量不大于
11kg
(不含电池)。
6.2
司机控制设备
6.2.1
独立设置、嵌入式安装方 式的司机控制设备外型尺寸:长×宽为
144mm
×
74mm
,面板下厚度< br>不大于
80mm
,安装尺寸应为:长
129mm
±
0.2mm
,宽
61mm
±
0.2mm
。
独立设置、
非嵌入式安装方式的司机控制设备外型尺寸:
长×宽×厚不大于
150mm
×
75mm
×
60mm
。
1)
)
6.2.2
司机控制盒和车载电台
相连接,由车载台供电,通过车载台发送司机指令和接收信息。
6.2.3
独立设置、嵌入式安装方式的司机控制设备设置黑、红、绿
3
个功能按键,红色按键应设置
防护罩,按键分别实施主机的机车车号的输入(确认)、消除,风压的查询 ,操纵主机排风等功能。
控制盒按键功能、操作和报警功能见表
3
,按键设置如图1
所示。
表
3
功能设置
功
能
查询尾部风压状况
确认或输入本机车号
消除本机车号
排风制动
主风管风压不正常报警
电池欠压报警
按
键
操
作
按绿键
按黑键
按黑、绿键(在制动状态下)
按红键
反
馈
语
音
××××机车,风压×××
××××机车,确认完毕
××××机车,消号成功
××××机车,排风
注意××××机车,风压×××
××××机车,电量不足
盖
红
黑
绿
图
1
6.2.4
非独立设 置的司机控制设备应设置
6.2.3
规定的功能按键,风压数值应在指定区域以醒目方
式显示,同时具有语音提示和显示告警功能。
1
)车载电台亦称机车电台。
3
TB/T 2973
—
2006
6.3
电池组
6.3.1
一般要求
6.3.1.1
电池组尺寸应与设备配合良好。
6.3.1.2
电池外壳应由工程塑料注塑成型,以保证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其表面色泽 均匀、清结,无
划痕、无杂物污斑或缺料。在明亮的光线下色差古和要求,表现粗糙度一致,无毛刺,裂 痕。
6.3.1.3
电池组接口方式与设备相适应,配合良好。
6.3.1.4
电池组的输出触点应选用优质插接件或导电性良好的材料冲压成型后,进行 表面电镀处
理,表面不锈蚀、氧化,使用界面接触良好,使用次数不少于
1200
次。
6.3.1.5
单体电池间的
连接:
应将镍片点焊在电池粒电 极上,
然后再将导线或其他材料焊在镍片上。
6.3.1.6
电池组的 额定容量(
C
5
)大于等于
5A
·
h
。
6.3.1.7
电池组距钢板地面
1000mm
高度跌落,不影响电池正常使用。
6.3.1.8
抗振性能满足主机抗振要求。
6.3.2
充
电
电池组采用充电器按表< br>4
的规定充电,充电器技术条件见附录
A
。
表
4
充电
类
型
镉镍电池组
a
充
电
条
件
环境温度℃
恒流电流
A
0.1 C
5
20
±
5
0.2 C
5
0.2 C
5
~
0.5 C
5
恒压电压
V
/
/
n
×
(4.2
±
0.02)
终止时间或电流
充电
14.0h
~
16.0h
充电
7.0h
~
8.0h
恒压充电后电流
<0.01 C
5
A
锂离子电池组
b
a
镉镍电池充电前,电池应在
20
℃±
5
℃下以
0.2 C
5
A
恒流放电终止电压
n
×
1.0 V
;
b
锂离子电池组充电时,应先恒流后恒压。
6.3.3
放
电
电池组高温和低温放电性能分别按表
5
和表
6
的规定。
< br>用
0.2C
5
A
充放电
500
次,电池容量不低于< br>80%
。
表
5
高温放电性能
类
型
镉镍电池组
锂离子电池组
放
电
条
件
环境温度℃
55
±
2
55
±
2
恒流倍率
A
0.2 C
5
0.2 C
5
终止电压
V
n
×
1.0
n
×
3.0
最少持续放电时间
h
5.0
5.0
表
6
低温放电性能
类
型
镉镍电池组
锂离子电池组
放
电
条
件
环境温度℃
恒流倍率
A
终止电压
V
-18
±
2
-30
±
2
-18
±
2
-30
±
2
0.2 C
5
0.2 C
5
n
×
1.0
n
×
3.0
最少放电持
续时间
h
3.0
2.0
3.0
2.0
备
注
/
/
适用于温度高于
-18
℃的地区
适用于温度高于
-30
℃的地区
6.3.4
标称电压
电池组标称电压,镉镍电池组为
n
×
1.2V< br>,锂离子电池组为
n
×
3.6V
。
4
TB/T 2973
—
2006
6.3.5
荷电保持能力
荷电保持能力见表
7
。
表
7
试
验
条
件
类型
环境温
度
℃
20
±
5
20
±
5
充电电
流
A
0.1C
5
充电时
间
h
16
搁置时
间
d
28
30
放电电
流
A
0.2C
5
0.2C
5
终止电
压
V
n
×
1.0
n
×
3.0
最少放电持续时间
h
数字电池组
3.00
4.00
非数字电池组
3.25
/
镉镍电池组
锂离子电池组
完全充满电
6.3.6
过充电性能
6.3.6.1
镉镍电池过充电性能
过充电性能见表
8
。
表
8
试
验
条
件
环境温度
℃
20
±
5
充电电流
A
0.1C
5
充电时间
h
28
搁置时间
d
1
~
4
放电电流
A
0.2C
5
终止电压
V
n
×
1.0
最少放电持续时间
h
5
6.3.6.2
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性能
环境温度(
20
±
5
)℃,已充满电的锂离子电池组在承受(
n
×
6 .0
)
V
、输出电流为
2A
的外接电源
连续通电
8 h
,电池组不应爆炸、起火、冒烟或漏液,并能正常的充放电。
6.3.7
安全性能
电池组安全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池组应具有适用要求的可恢复的过流保护装置;
b)
电池组 输出端短路后,电池组不应爆炸、起火、冒烟或漏液,短路解除后能恢复正常的充放
电。
6.3.8
电池组内阻
电池组内祖应不大于
240m
?
(7.2V)
,电池组内的单电池最大内阻差不大于
10m
?
。
6.3.9
数字电池组技术条件
数字电池组 能够按一定的数字通信协议提供电池组的参数。所提供的参数及内部电路功耗应满
足以下要求:
a)
电压的测量范围:
0
~
9.99V
,准确度:
3%
;
b)
电流的测量范围:
0
~
9.99A< br>,准确度:
3%
;
c)
容量的测量范围:
0
~
9.99A
?
h
,准确度:
5%
;
d)
平均功耗电流:≤
0.5mA
。
6.4
主机检测台
6.4.1
构
成
主机检测台由操作显示界面、
风管接头、
主机电源接口、
A C220V/50Hz
供电连接电缆,
以及机柜、
屏蔽设备、风压机及气路控制单元、 主控单元、数据处理单元、简易场强计等组成。
6.4.2
功
能
功能都满足下列要求:
a)
检测列尾主机正常运行的工作电流;
b)
检测并校准列尾主机的风压反馈精度;
c)
检测列尾主机排风功能;
5
班萨罗斯-
班萨罗斯-
班萨罗斯-
班萨罗斯-
班萨罗斯-
班萨罗斯-
班萨罗斯-
班萨罗斯-
本文更新与2021-01-22 16:3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22202.html
-
上一篇:《特殊慢性病的评审标准》
下一篇:精液稀释:不同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