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20 21:24

刘忻四毛-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樊熙)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聂云天
1

王慧荣
2

孙权(通讯作者)
3


1
齐齐哈尔医学院
2012
级临床专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
161006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
161006

3
齐齐哈
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
161006


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
2013
年第
26
卷第
7






































(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
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 诊疗见解,
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

国医学的辩证分型、
辩证治疗 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
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
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 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
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
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

[
关键字
]


后循环系统



眩晕
”“
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Vertigo

Ischemia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都进行过深 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
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
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脑血管疾病必须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 ,
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将大大延长患此类
疾病患者的生命。
在心脑血管疾 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较高,
危害性较大。
此篇文章
将详细论述关于后循环缺血 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的内容。

1
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以及血液供应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
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
主要供血给脑干、
小脑、丘脑、 枕叶、部分颜叶及上段脊髓。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
,
穿第
6~1
颈椎横突孔
,
经枕骨大孔入颅腔
,
行于延髓腹侧
,
在脑桥下缘
,
左、
右椎动脉合成
1
条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沿
脑桥基底沟 上行至脑桥上缘
,
分为
2
条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
,
其皮质支主
要分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
,
以及两叶外侧面的边缘部。供 应大脑后
2/5
的血液
,
包括枕
叶、颜叶的基底面及丘脑。椎动脉和 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
(1)
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

布于脊髓。
(2)
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
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 侧部。
(3)
小脑下前动
脉发自基底动脉
,
分布于小脑下


(4)
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
,
分布于
.
小脑 上部。
(5)
脑桥动
脉发自基底动脉
,
分布于脑
:.(6)
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


,
入内耳门
,
分布于内
耳。
(7)
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
,
其皮质支主要分 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
,
以及两叶上
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
,
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1]


2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以及辨证分型

古代医家的认识祖国医学对 眩晕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素问
·
至真要大论》云




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灵枢
·< br>口问》云

:上气不
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汉 代张仲景对眩晕一症未有专论,
但却阐述了眩晕的辨证论治,
如小柴胡汤治少阳眩晕,
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之眩晕,
真武汤
治少阴阳虚水泛之眩晕,
苓桂术甘汤、
小 半夏加茯苓汤、
泽泻汤治痰饮眩晕。
《丹溪心法
·

眩》



头眩,
痰扰气虚并火,
无痰则不作眩

强调气虚痰浊在眩晕病机中的重要性。
《景
岳全书
·
眩运》中有

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的记载,
等等
[2]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分型标准

根据
2009
年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诊断
标准诊断。
眩晕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
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
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痰浊 上蒙
: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
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气血亏虚
: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弱。肝肾阴虚
: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
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 弦细
[2]


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风阳上扰型: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指脑内后循环区域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
,
临床以反复发作为特点
,
常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站立或行走不稳等
症状
,
日久可能会形成后循环梗死而导致生命危险。其属于中医学 眩晕范畴。眩晕的病机比
较复杂
,
多表现为本虚标实
,
虚实夹杂,
主要是肝肾阴虚为本
,
风、火、痰、瘀为标
,
多相兼为病,
或风痰上扰
,
或痰瘀互结
,
或气虚血瘀
,
阴 虚阳亢。风眩宁煎方的药物组成为
:
半夏、白术、天
麻、川芎、茯苓、陈皮、石菖蒲、 胆南星、泽泻、葛根、徐长卿、怀牛膝、炙甘草。方中半
夏降逆止呕
,
陈皮理气健脾< br>,
合用燥湿化痰
;
茯苓利水渗湿
,
白术燥湿利水
,< br>共用以健脾利湿
;

麻、徐长卿熄风止眩
,
川芎理气活血通络
,
石菖蒲、胆南星开窍化痰
,
葛根、泽泻升清降浊
,
怀牛膝补益肝肾。其中天麻有降低心脑、外周血管阻力和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
,
增加心脑血流
量的作用
,
葛根、
川芎、
泽泻等具有扩张血管
,
改 善脑部血液循环
,
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中药
风眩宁煎方
(
组成:
半夏
12 g,
白术
12 g,
天麻
12 g,
川芎
12 g,
茯苓
12 g,
陈皮
12 g,
石菖蒲
9 g,
胆南星
9 g,
泽泻
12 g,
葛根
30 g,
徐长卿
15 g,
怀牛膝
20 g,
炙甘草
6g)250 ml
分早晚
2
次服
,
每次
125 ml
[3]


4
痰浊上蒙型:
中医诊断标准
:
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
标准》眩晕 中的痰浊上蒙型制定如下标准
:
头重如裹
,
视物旋转
,
胸闷作恶
,
呕吐痰涎
,


,
脉弦滑。眩晕的缘由在病机方面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等不同流派。其中
,

痰致眩学始于张仲景。《金匮要略
·
痰饮病》云
:

心下有支饮
,
其人苦冒眩。

其痰饮上犯清

刘忻四毛-


刘忻四毛-


刘忻四毛-


刘忻四毛-


刘忻四毛-


刘忻四毛-


刘忻四毛-


刘忻四毛-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21: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9002.html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