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吃木糖醇血糖会升高吗对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的三次思考和调整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9 19:32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薛氏)
精雕细琢巧打磨


























——对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的三次思考和调整

在人的成才道路上,
兴趣 是起点,
爱好是行动,
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
奇心。
在幼儿的身上充满着 无穷的好奇心,
他们好奇好问,
几乎对所有的现象和
事物乐此不疲。
作为幼儿 园教师,
到底如何组织好科学活动,
如何让它发挥最大
功效,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 成就感,一直是我们大家思考、探索的问题。

三次对科学活动
《钻空空》
的 教学研讨,
教研组从查资料——改课——找材
料——试教——研讨调整,
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过程。
一次次的试教、
研讨,
让我
对如何组织好大班的科学活动有了一个 重新的认识。


活动教案一:

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人手带盖子的饮料瓶一个,一个塑料筐里放与同伴等量的金 柑和黄豆、
小米半杯,铅笔一支、记录表(如图
1
)一张;

2
.示范用大记录表一张,与幼儿一样的操作材料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1
.介绍金柑和黄豆。
(看看金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2
.帮助幼儿感知两种材料的大小不同。
(他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吗?)

二、第一次操作:两种材料。

1
.说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黄豆都装进塑料瓶里。

2

介绍记录纸,
引导幼儿想出记录方法。
(这张记录纸要记录你先放的
是什么,后放的是 什么,分别画上黄豆和金柑的标记。结果全都装进去了,
并且可以盖上盖子,就在这里打个“√”
,不能装完,那就在这里“×”


3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使用 不同的方法,并提示幼儿观察放
入时黄豆钻空隙的现象。提醒幼儿一种放完才能放另外一种。

三、对第一次操作的评价。

1
.请个别幼儿介绍先放黄豆,后放金柑的情况,有无把材料都放完;

< br>2
.再请几个幼儿介绍先放金柑,
后放黄豆的情况,
有无把材料都放完;

3
.讨论:大家都是数量一样多的金柑和黄豆,为什么先放金柑可以都
装完,而先 放黄豆的却装不下呢?

4
.老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黄豆钻空空的现象。

5
.教师小结:因为金柑之间有很多空隙,小小的黄豆能通过这些空隙
钻到瓶底,所以 放得更多了。

四、第二次操作:三种材料操作。

1
.出示小米, 请幼儿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三种材料全都放进塑
料瓶里呢?把你想好的方法,先记录在记录纸上, 看看结果如何。

2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活动延伸:

瓶子都已经满了,我还能往里放东西吗?我该选择放什么呢?

放到区域活动里,大家再去试试吧!

分析与思考:

1
.材料选择的适宜性

活动中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活动的最终效果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
适宜的材料
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并在操作过程中达到预想的效果。《纲要》
指出:
“科学
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 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
象。
”经过多次比较,我选择了金柑、黄豆和小米三种为主要操作 材料,它们不
但在个体上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
而且也是在这个季节、
这个地区能轻 易取到
的自然材料,
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
同时,
把这些材料一起放进一个塑 料瓶里所
需要的量,
也刚好在大班幼儿能力范围之内。
但是,
由于塑料瓶的瓶 口比较细长,
放黄豆时很容易掉出来,还会出现放金柑时一下子挤在瓶口的现象。

2
.操作活动的开放性

在活动开始时,
为了防止幼儿在操作中出现 由于对要求没听清楚而引起不必
要的麻烦,
所以我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记录纸的使用方法,
而且特意在记录纸上标
明了两种方法的先后顺序,
为的是能让幼儿统一方法,
多种尝 试。
但是,
也恰是
这样一张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操作纸,
框住了幼儿自我思索、
自我验证的机会,
使
幼儿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机械实验,
并没有自己思索 的空间,
缺少操作活动
的自主开放性。

3
.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幼儿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随机性,其探索过 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要求教师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但是,在这个科学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比较多,< br>而且黄豆的个体小、
数量多,
导致了很多突发事件的产生:
一会儿这边幼儿不能
把所有黄豆放进去,
一会儿那边幼儿在使劲挤压材料等等。
这样的事件不但大大
降低了操作的精确性,
而且也把教师置之于应付幼儿各种各样的要求之中,
淡忘
了指 导的目的性。

改进策略:





1
.提供一次性杯子两个,分别用来盛黄豆和小米,能有效防止幼儿在倒装
时材料掉出来;
把塑料瓶改用圆柱体玻璃瓶,
增大瓶口面积,
防止材料漏出。

两个操作材 料的调整,
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可操作性,
降低特殊情况产生的概率,
使教师脱离无效 的奔走忙碌之中,提高指导的目的性。





2
.变统一方法为自由操作。为了不框住幼儿思维的空间,变机械操作为自
主操作,在记录纸上做了一个 小调整,让幼儿自由想出办法把两种材料放进去。
这样的调整不但淡化了教师的操作要求,
提高 了幼儿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更能激
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教案二:

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带盖子的塑料瓶
20
个,金柑、黄豆、小米若干;

2
.铅笔、记录表(如图
2
)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1
.介绍金柑和黄豆。

2
.帮助幼儿感知两种材料的大小不同。

二、第一次操作:两种材料。

1
.说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黄豆都装进玻璃瓶里。

2
.使用记录 纸,要求幼儿分别用两种方法把材料都装进玻璃瓶里,并
记录操作结果。


3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示幼儿观察放入时黄豆钻空隙的现象。提醒
幼儿一种放完才能放另外 一种。

三、对第一次操作的评价。

1
.个别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2
.讨论:金柑和黄豆的数量两次都 是一样的,为什么装进去的顺序不
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呢?你在装的时候发现过什么呢?

3
.老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黄豆钻空隙的现象。

4
.教师小结: 因为金柑大、黄豆小,黄豆能从金柑之间的空隙钻在瓶
底,所以用先装金柑再装黄豆的方法能把材料都装 完。

四、第二次操作:三种材料操作。

1
.出示小米,请幼儿思 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三种材料全都放进玻
璃瓶里呢?


2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3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活动延伸:

瓶子都已经满了,还能往里放东西吗?该放什么呢?

大家到区域活动时再去试试吧!

分析与思考:

1
.活动记录的必要性

记录在科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幼 儿把所观察、
探索的经验用不同
的方式记录下来,
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促进自己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
思考,
并从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对比中调整先前的认识,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
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
就这个科学活动中来看 ,
记录只出现了一次,
没有起到让幼儿记录并
相比较的作用。
同时,
两种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
没有出现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
幼儿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 清楚。

2
.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纲要》中明确表示:
“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
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所以,幼儿科学活动 的重点应该定位在帮助幼儿感受现
象,
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上。
在活动环节的制定上,
教师应尽量为幼儿设置适宜
的问题情境,
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
通过与同伴之间的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产前抑郁症的症状-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9: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905.html

对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的三次思考和调整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