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儿童的多动行为
瞿祖狄
每当提到儿童的多动行为,相 信有很多人会在脑海中蹦出“儿童多动症”这个名称,
不少的家长和老师都会把自己眼中调皮捣蛋的儿童 冠以多动症的称号。
之所以很多人会这么
想,
缘于人们对儿童多动行为的不了解,以及对儿童多动症概念的模糊,
以至于简单的把一
些儿童的多动行为贴上了
“儿童 多动症”
的标签。其实不光是普通人,即使是专业的医务人
员在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中也不能杜绝 过度诊断的可能。
首先,
让我们来认识 一下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
全称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
碍,简称
A DHD
,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却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
易冲动,
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种综合症。
患有此症的儿童数量,
在国外约占学龄
儿 童的
3%~6%
,
在我国估计可能更高。
其中男生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生,< br>大约是女生的
3~9
倍。
关于
ADHD
病因说法非常多,以前有人认为糖是主要的病因,也有人曾假定铅会导致
ADHD
,还有人认为食品中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剂及过敏食物与
ADHD
有关,不过 这些最终
都没能得到证据证实。目前的研究,似乎表明
ADHD
是遗传所得,然而并不 知道是哪一个
特定的基因在起作用。其次,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会增加儿童患上
ADHD
的几率。
现在对于
ADHD
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为主。但 药物治疗是个该谨慎考
虑的方法,因为用来治疗
ADHD
最常用的药物都是精神兴奋剂 。它们的确有效,但是象所
有的精神药物一样,
都有明显的副作用。
因为涉及的患者是 儿童,
所有的药物在使用时都必
须从长远角度予以考虑。
对
ADH D
的行为治疗主要是用阳性强化的方法,通过鼓励和奖赏来帮助儿童从易到难
逐步矫正负面的行 为,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他们与同伴正常的交往能力,
培养正确解
决问 题的技能。在行为治疗中,家庭的参与非常的重要,家长要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
无论是药物 治疗还是行为治疗,抑或是二者相结合,对
ADHD
儿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
改善。迄今 为止,对于
ADHD
,也有观点认为,即使不去作任何干预,一般孩子到
14
岁左
右,多动症状会自然消失。多动症的危害在于,在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要年龄段,会影响到孩
子的学习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而正常儿童的多动行为则不然,
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改善。
所
以,我认为把一些原本是正常儿童的多动行为从可能的
ADHD
的过度诊断中剔除 出来,并
施以正确帮助显得尤其的重要。
以往对
ADHD
的诊断, 医生更多是通过与家长和老师的交谈,以及一些行为量表和儿
童问卷进行诊断。
由于没有标准的 诊断,
这也是可能造成过度诊断的原因。
现在一种新的观
点可能会使诊断更加的准确。 由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乔治·
帕夫利季斯领导的一项研究发
现,患
ADHD
的儿童眼睛的运动方式与普通儿童有显著的差异。普通儿童将目光集中于光
斑的时间可达
30
秒
~5
分钟,
而患
ADHD
的儿童仅能坚持
3~5
秒,
注意力难以集中是
ADHD
典型的症状。
通过这种方法,
我们能更准确更及时的区分出
ADHD
和正常儿童的多动行为。
上 世纪八十年代,
常州的德安医院,
曾经在三所小学内做了一次儿童多动症的统计调查。
我拜访了一位当时主要参与此次调查的医生作进一步的了解,据他告知,当时院方按照
DSM-3
的症状标准进行了诊断,最后有高达
10%
的学生被诊断患有儿童多动症。院方在随
后的三年进行了追踪随访,
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情况自然好转。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
部分儿童自动痊愈,
也有可能当初本身存在过度诊断的情况。
并且在随后还发现了 一些意想
不到的情况。在一次随访中,有位老师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几位被拜访的孩子说:
“ 小痴
鬼,快出来,医生又来找你了!
”可以想象,当时那几个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因为
有些老师对儿童心理知识的匮乏,
事实上已经在心灵上给一些孩子造成了伤害。
当然我 们也
不能苛求每个老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都倾注足够的爱心。
但这些伤害的确可能影响到他们将
来人格的形成。
我讲这个例子,是要说明我们对一些有多动行为的儿童切不可随意贴 上多动症的标签。
为此,
我们很有必要先把正常儿童的多动行为从儿童多动症中剔除出来。首先我们最好了解
一下产生这类多动行为的可能原因。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一
儿童的天性
首先孩子是触觉型的学习者,他们的思 维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
是小学三年级以前,
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 形象的支持,
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
概念。
他们更多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作为吸收知 识、
学习的主要渠道。
所以在我们成人眼中这
些儿童的多动行为,
其实是他们 的天性所至,
我们成人无须用我们的理解来解释孩子的行为
而显得大惊小怪。
其次,有些孩子天生天资过人,在课堂上课,往往不到十分钟,老师要教的内容,他
已了然于心。当别的孩子尚在认真听讲的时候,
他已是百无聊赖,
不知如何打发剩余的时间。
于 是想方设法去发掘一些新奇有趣,值得自己去探索的东西,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由此发生。
这类儿童经常让 跟不上他节拍的家长与老师在感到惊叹之余也会手忙脚乱。对于这类儿童,
家长和老师只要在生活中有意 安排些足够难度的挑战,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得到改善。
再者,
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
天性需要成人的关注,
尤其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他的关注
是他获得自我认同最重要的一 个环节。
因此,
孩子开始的时候往往都会通过一些好的行为来
吸引关注,这个时候如果 良好的行为得到了成人的赞许和关注,孩子会从行为中获得愉悦,
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得到持续,哪怕孩子 看上去有点“人来疯”
。这时候,如果成人“不解风
情”
,不能给予孩子所期望的关注 ,有一部分儿童,他们就往往会以一些诸如哭闹、捣乱或
攻击之类的负面行为吸引成人的关注。对于这类 情况的处理尤其要注意,因为孩子做好事,
我们承认是沉得住气的,
一旦孩子闯祸了,
我们往往坐不住了。
这时成人最常见的是对儿童
安慰或者是指责,而这些其实都会使其不好的行 为得到强化。成人的安慰会让孩子意识到,
闯点祸得得到成人的抚慰,行为是被结果所强化的,因此,下 次儿童若想得到成人的抚慰,
最好的方法不言而喻。而成人的指责,也同样是对其行为的强化,因为指责 也是一种关注,
虽然它是一种消极的关注。
一旦这些儿童进入学校,
只要觉得对环境不 适应,
就会仍然沿用
过去的经验,
仍以负面行为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这 些行为若得不到及时纠正,
会出现
品行的问题,长久以往,甚至可能会形成其反社会的人格特点 。
当然,
有一些低年龄的儿童有时也会有一些抽动,
挤眼等怪动作。
这些可能是缘于受到
惊吓,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产生的 一些多余动作。对于这类行
为,我们尤其要注意,很多时候成人比较紧张,非要制止孩子的这种不良表现 ,但成人的制
止非但无效,恰恰反而是一种强化信号。
建议家长无须注意孩子的多余动作,听其 自然,绝
对不应再给予精神刺激,
可以用其他的游戏或者丰富的活动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一般两三个
月后可自愈。
二
家庭压力
< br>当家庭中的气氛让孩子感到压力的时候,当心理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孩子的行为就
会出现一些怪 异的现象,如多动、眨眼、过敏、起皮疹等,严重的甚至会生病,在心理学上
人们管这叫做“孩子在拯救 父母的关系”
,因为父母会为孩子的生病而停下成人间的争斗。
就像几年前的那部电视连续剧《 中国式离婚》
,每当父母亲的关系很紧张的时候,儿子当当
很及时的生病了,
我们这里 并不是说儿子在刻意装病,
而是潜意识里孩子通过自己生病来拯
救父母亲的婚姻。
家庭 就像是一个系统,
当这个系统出现了问题,
症状由孩子生上呈现出来,
但问题并不仅仅 是孩子的问题,
而是整个系统出现了问题。
我做过很多的心理咨询,
当最初
是 夫妻双方为了孩子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但切入之后,
才发现要改善的恰恰是夫妻之间的
问题。
德国的心理大师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
,是因为孩子天生有 一种倾向,
要牺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 br>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
爱父母且以父母为骄傲。
如果父母的关系是倾斜的,
那么孩子就
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
同样,
孩子的一些莫名其妙的 多动行为仿佛是
在提醒父母,
自己有问题了,
让父母从紧张的家庭关系中抽身,
一同把注意力关注到孩子身
上,
因为孩子有问题了,
夫妻肯定需要更多的交流,孩子也成功的把父母重新拉回到沟通的
轨道上。
除了家庭关系紧张,
无 意中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还有很多压力确实人为的了,
现在很多
父母笃信“别让孩子输 在起跑点”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每天放学后家长还要布置大量的
习题,周日、节假日往返各 类的补习班,更有一些还要学钢琴、小提琴、绘画、书法等等,
孩子被压得气都喘不过来。那么,这些真 的是孩子自己需要的吗?
我曾经做过一个咨询,
一位母亲反复在我面前抱怨,
她帮孩子交了美术班的学费,
可儿
子就是逃课,不愿意去学。她心疼地说“我帮他创造了机会 ,他这么不珍惜,我们小时候哪
来这么好的条件哦!
”
我就问那位母亲:
“你是不是小时候特别想学美术啊?”
她点头说:
“是啊是啊,我小时候有个表姐,美术特别出色,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大
人们总是夸她,我都羡慕死 了,我一直跟我父母要求想去学画画,可父母就是不肯答应。
”
我说:
“那是你自己喜欢绘画,你为什么自己不去学,偏催着儿子去学啊?”
母亲笑笑说:
“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那还能学得进啊
!
”
我们管这一类孩子叫“承担着父母愿望的孩子”
。在我们的国家,孩子不光是父母生命
的延续 ,同样也是父母愿望的延伸。
有一类家长,
当自己的孩子出生以后,
生活的关注点转< br>移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自己的成长放慢了,甚至停滞了下来。随着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竞争的 日益加剧,
有些对于自己能否适应这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
他们会担忧自己能不
能 挣到更多的钱啊;
在单位里能不能再向上爬一爬啊;
甚至是会不会下岗啊等等。
他们没 有
勇气、
毅力去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自己能力的提高来解决问题,
而是把自己 的这种心理需求
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
因为孩子是 自己最爱的人,
孩子
实现了,
就好比是自己实现了一样。
结果他们把更多的关 注放到了孩子身上,
他们自己却偷
了懒,
倒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孩子也 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
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
的严格培养是“爱”
,
内心会 想,
虽然可能自己不是很成功,但我的孩子被我培养的很出色,
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的价值 感和成就感。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不客气的说,
他们是
在转移自己的焦虑 。让孩子承担着本是他这个年龄不该承担的压力。
前几年,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经有过报道 ,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精神病总
数的三成左右。
这些婴幼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 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
几年前,
韩
国刮起一些周岁幼儿补习英语,
婴幼儿学 瑜珈,
学哲学等等风潮,
以至于早期教育热潮出现
了偏差。
我们是否该想一想 ,
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和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对于我们孰轻孰
重。
三
生活中的模仿
社会学习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源于学习 。人类只能模仿那些自己见过的行为,即便是没
有意识到这是模仿,
也会模仿,
尤其对 于自己的父母。而生活环境的改变,
让儿童更多的能
从日常的电视节目中选择自己的模仿对象。
儿童是天才的模仿者,
很多孩子能从电视中模仿
其中的打斗动作,甚至攻击同伴,还感 觉很酷。而我们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会觉得“这孩子
怎么没个停啊?多动啊?”
现今 ,当我们打开电视,先不说成人的影视剧,光看儿童卡通片,已经不再是我小时
候看《三个和尚》
、
《济公斗蟋蟀》的时代了。现在电视中播放一些欧美日本的卡通片,大量
充斥着打斗攻击的 画面。举个例,就像这十几年来长期占据我国电视屏幕的《奥特曼》
,这
部动画片内容粗糙,< br>对孩子根本没有正面意义,
虽然是日本出品的,
但据说日本的家长是不
会选择这 类片子给孩子看的。倒是我们国内的孩子,我看到很多孩子,
有男的有女的,
嘴里
叫着 “埃迪~~~”就冲向同伴或者从高处蹦下来。前一阵,网上有消息,武汉一
4
岁男孩
学奥特曼从三楼往下跳,导致重伤。
有时我也看现在的儿童动画节目,不论是《柯南》还是《 龙珠》
,我觉得好像更适合是
成年人看,每当这时,我更怀念以前,诸如《骄傲的将军》
、
《鹬蚌相争》这样具有的恬淡宁
静哲学意境的传统中国卡通作品。当然,这一方面我国的影 视工作者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当然,我不知道我这么讲,是因为我比较怀旧,还是我已经落伍了。
四
过于束缚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说:
“ 唉,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
问题啊。
”好,我来告诉大家,你 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孩
子,
以前可能我们有很多的兄弟姐妹,
一旦一个孩子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
爸爸妈妈心想
“反
正老大不行,还有老二 老三的,随他去”
。这样的孩子反而没有束缚,可以按照正常的规律
成长。
因为一个正 常的孩子,在他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去不断进行他生命成长中的探索。而
我们现在大多只有一个 孩子,
我们总是紧张地关注着孩子,
是不是会有什么问题。
于是在这
种紧张关 注下,
孩子总是担心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在这样的担心下,孩子反而不能自如
的顺 应自然规律成长。
因为我们的眼睛具有这样一种建构的功能,
我们觉得孩子有问题,
孩
子就真的有问题了。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一出生就可能是在三 个家庭,六个成人的
关注在成长的。
当然,
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
很多家庭中 孩子都是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
料的。
一般老人带大的孩子,比较容易会出现一些问题。老人给儿女照顾唯一的孩子,
内心
生怕有什么不到和闪失,
于是会加倍的小心,< br>再加上隔代亲,
就更加呵护有加。在这样的条
件下,
又加上他们对科学养育儿童 的常识及儿童精神发展规律一般没有太多的了解,
他们养
育孙子的方式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在按照 自己的愿望行事,
而这些愿望有些是非理性的,
是真
假一些心理需求的反射行为,所以 ,
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些问题,比如说,老人认为要管好孩
子,过于怕孩子受伤,而小心谨慎,< br>在孩子做任何事时都在一旁不停地指导,严格规定什么
是不能做的。更有甚者,
有些老人 会替代孩子做一些事。
而这些都让孩子感到一种窒息,因
为他们无法完成自己成长过程中必须进 行的尝试。
于是在学校,
反而成了他们唯一可以逃脱
管束,
自由放松的时间。
上课的调皮捣乱,下课的疯狂打闹,
唯有如此方能发泄压抑在胸中
的烦恼。
当 然,
这些孩子也自然成了老师眼中的多动儿。
这是由于家庭的束缚过多而造成的
老师眼 中的多动儿童。
当然,还有另外相反的一种,也就是在学校挺规矩,一回到家里却胡闹个不停 的孩子。
这可能是因为,
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或幼儿园中,
很多的老师和成人没有学会去
“观察孩子”
,
“观察孩子”意味着并不能“组织孩子”
,因为在成人刻意组 织下的孩子是不会显示出属于
自己的本质特征的。我们现在传统的教育大多数的教学都是把孩子组织起来 学习文化知识,
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说同样的话,
写同样的字,
课上还不能说话,几
十分钟都要坐在固定的座位上,
如果有孩子自己做了不符合老师要求的事,
老师就会严格制
止孩子。这种形式慢慢地会使孩子自然地减少冲突,于是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也 越来越少,
生活环境变得单一,
虽然孩子看上去是适应了老师的要求,
但内心却不是愉 快的,
也无法获
得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这样的孩子一旦发现有一个略微能让他轻松些的环境,比如说,回到家后他发现,在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三个月的胎儿有多大-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8: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6851.html
-
上一篇:多动孩子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偏差之矫正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