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家教-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输 血虽然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但同时
应当注意血液制品也有潜在的危险性,
再加之由 于医务人员的操作及病人的体质等原因,
仍
有
3%-10%
病人可发生不同程 度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疾病,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
和变态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肺 水肿)
、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等,因
此必须严密观察输血后的并发症,积极的给予预 防和处理。本节分述如下。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㈠发生原因
1.
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原:
如蛋白质、
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 ,
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
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
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
HLA
、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
人或经产妇中 。
㈡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2
小时内 ,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
39~4
0
℃,伴有皮肤潮红、头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
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
24
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
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㈢预防及处理
1.
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 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
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
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
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 液移除大多数粒
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
< br>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
输注。
4.
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
1g
,然后每小时一次,共
3
次;伴
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
25mg< br>或度冷丁
50mg
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
皮质激素。
5.
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 加盖厚
被等积极处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二过敏反应
㈠发生原因
1.
输入血液中含有 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
4
小时内曾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
2.
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形成完全 抗原而
致敏所致。
3.
多次输血的病员,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㈡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 轻重不一,轻
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
( 表现为眼脸、
口唇
水肿)
;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 、神志不清、休克等症
状,可危及生命。
㈢预防及处理
1.
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2.
献血员 在采血前
4
小时内不宜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宜食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3.
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须输血时,应输注洗涤 红细胞
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类固醇类药物。
4.
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了解患者的过敏原,
寻找对该 过敏原无接触史的供血者。
5.
病人仅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或 红斑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口
服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
25mg
,继续观 察;反应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医嘱给予
0.1 %
肾上腺素
0.5~1ml
皮下注射。
6.
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
时,应及时作气管 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盐酸异丙嗪
25mg
肌肉注射,地塞米 松
5mg
静脉注射;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
三
溶血反应
㈠发生原因
1.
输入异 型血:即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
10~15ml
即可产
生症状。
2.
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
如血液贮存过久 、
保存温度不当
(血库冰箱应恒温
4
℃)
、
血液震荡过剧、
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
PH
值的药物、
血液受到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3.
Rh
因子所致溶血:人类红 细胞除含有
A
、
B
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凝集原,称
Rh
因 子。
我国人口
99%
为阳性,
1%
为阴性。
Rh
阴 性者接受
Rh
阳性血液后,其血清中产生抗
Rh
阳
性抗体,当再次接 受
Rh
阳性血液时可发生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
1-2
小时发生,也
可延迟至
6-7
天后出现症状。
4.
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所致延迟性的溶血反应。
㈡临床表现
1.
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 引起头
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中 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
红蛋白尿,同时伴有 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
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 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堵塞;又因为血红蛋
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 导致肾小管堵塞。病人出现少
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2.
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
7~14
天,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
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
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㈢预防及处理
1.
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 核对病人和供血者姓名,血袋号和配血报告有无错误,采用同型
输血。
3.
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
严格执行 血液保存规则,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4.
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医生。
5.
溶血反应发生后,立即抽取受血者静脉血加肝素抗凝剂,分类血浆,观察血浆色泽,若
呈粉红色 ,可协助诊断,同时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量。
6.
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 姓名和
ABO
血型、
Rh
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
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做
ABO
血型、
Rh
血型 、不规则抗体及交叉
配血试验。
7.
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以排除细菌污染反应。
8.
维持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静脉给药。
9.
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和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10.
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或双肾超短波透热疗法,以解除肾血 管痉挛,
保护肾脏。
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尿色的变 化并记录。同时做尿血红蛋白测定。对少尿、无尿
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如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 休克治疗。
四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
㈠发生原因
由于输血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血液,
使循环血 容量急剧增加,
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
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多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 的病人,如心脏病人、老年人、
幼儿或慢
性严重贫血病人(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
。
㈡临床表现
1.
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发 头部剧烈胀痛、胸紧、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
性泡沫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
体查:病人常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中心静脉压升高。
3.
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影像。
㈢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患者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
2.
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协助病人取端坐 位,两
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
加压给氧 ,
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
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
同时给予
20% ~30%
酒精湿化吸氧,但要注意吸入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乙醇中毒。
4.
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 同时应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5.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 呼吸道通畅,定时给病人拍背,协助排痰,并指导病人进行有
效呼吸。
6.
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
每隔
5~10min
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 带,
可有效地减
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7.
心理护理,耐心向其简要解释检查和治疗的目的,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五出血倾向
㈠发生原因
1.
稀释性血小板减 少:
库存血超过
3
小时后,
血小板存活指数仅为正常的
60%
,
24
小时及
48
小时后,分别降为
12%
和
2 %
,若大量输入无活性血小板的血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
外籍家教-
外籍家教-
外籍家教-
外籍家教-
外籍家教-
外籍家教-
外籍家教-
外籍家教-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00: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5362.html
-
上一篇: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下一篇:输血病历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