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1990属马最佳结婚年龄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9 00:19

莎能羊奶粉-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夏东旭)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

人体解剖 生理学:
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科学。

2.

研究方法:

a.

解剖学:

i.

尸体研究——新鲜尸体采用冰冻处理,
固定尸体采用福尔马林固定。< br>方法包括剖查
法、腐蚀法、透明法、冰冻切片法。

ii.

活体研究:
X
射线检查法、活体测量法、仪器探测法

iii.

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形态结构变化的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iv.

显微解剖学方法:光镜技术、电镜技术

b.

生理学:多采用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i.

动物急性实验:离体器官、组织实验法、在体解剖实验

ii.

动 物慢性实验:
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
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情况下
进行实 验。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整体水平。

3.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a.

新陈代谢:
指有生命物质与 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b.

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是有机体产生下一代以延续种族的过程;生长是形态的生 长,
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使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
长短及重量的增加。
发育指性机能的成熟,
一个新的个体要经过一系列转变过程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c.

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兴奋条 件:一定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变化
率)

d.

适应性:
活的有机体对其生存的环境具有适应能力,
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对的功
能变化,与环境保持 动态平衡,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e.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i.

神经调节
:
主要通过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 与下,机体对内、外
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ii.

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解。激素有选择性作用,也有的有弥
散性。

iii.

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一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发生
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组织、
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不依赖于外来神经 和体液因素的作用,
称为自身调节。

iv.

(三种调节的特点:




f.

稳态 的反馈调节:
反馈指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
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
的发展 速度;
负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
正反馈指调节的结果
反 过来使调节的进程加速或加强。

第一章:

1.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膜的功能:
P9-10


a.

运输作用:



1




9


被动转运作用:
简单扩散指某类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膜的高 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
散过程,如
CO
2

O
2
、尿素;异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运
载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顺浓 度、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如
Na+

K+

Ca2+< br>、
葡萄糖等。

主动转运作用:
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 br>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耗能性
跨膜转运的过程,如
Na+

K+< br>、
Ca2+

H+
胞饮与胞吐:对液体物质,如肠上皮细胞对液体物 质的吞饮;吞噬作用对颗粒状物质,
如巨噬细胞对细菌、异物、衰老的红细胞

b.< br>受体作用:是细胞的一类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一些化学物质结合,引发细胞的
生理效应
3.

组织:为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

a.

上皮组织的特点:有极性,分游离面与基地面;无血管;细胞排列紧密,间质少。

4.

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少、间质多、细胞种类多。结缔组织的分类:固体状(软骨 和
骨)
、液体状(血液)
、胶体状(疏松、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等)
P20

1-18
a.

三种肌肉及其典型特征:




b.

闰盘:相邻心肌纤维间的连接处

c.

肌蛋白—粗、细肌丝—肌原纤维—肌纤维(肌细胞)—肌束—肌腹

5.

神经组织的组成: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a.

神经元与其他细胞不同处:

1
)细胞体:细胞膜能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传 递冲动;
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特有)
,尼氏体是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的碱性颗 粒或
小块,神经元纤维呈现状交织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作用


2
)树突:具有接受刺
激,并将冲动传入胞体的功能


3
)传导神经冲动

b.

郎飞氏结:神经纤维 的髓鞘不连续,而是有规则的节段,两节段间细窄部分为郎飞
氏结。

6.

标准解剖学姿势:以人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见向前,双
眼向前方平视 。

a.

水平面:

b.

失状面:

c.

冠状面:

第二章

1.

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运动等功能。

2.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P31

2-2
。骨质又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

3.

骨的化学成分:有机质(骨胶原纤 维)和无机质(钙盐)
;青壮年有机质
1/3
,幼儿
有机质较多,韧性大,易 骨折,老年人无机质含量多

4.

骨连结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5.

全身骨的分布情况:
P33-34
a)

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内有一些与鼻腔相通的含气腔,称为鼻旁窦

b)

脊柱:颈
7
、胸
12
、腰
5
、骶
1
、尾
1
c)

胸廓:胸椎、胸骨、肋骨、骨连结

6.

肌的构造:肌腹、肌腱。
(注意下起止点,
P43
胸 锁乳突肌、胸肌、膈肌)




2




9


第三章:

1.

术语: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白质:中枢神
经系统内,神 经纤维聚集的部位;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层外的其他部位,功能
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包括树 突)长集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团;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
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br>
2.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也叫阈值;阈刺激:达到 这一强度的
临界强度的刺激。

3.

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细胞在 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
侧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也称静息电位。对大多数细胞来说,
处于静息状态时维持正
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
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
+
+
化。

1< br>)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各离子分布状态不同,
[K
]

<
[K
]

,
[Na+]

<
[Na+ ]
外;

2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此时膜对
K+
通透性大,而对
Na+
相对不通透,因此,胞内
K+
外流,直 到逐渐减小的
K+
浓度差
=
逐渐增大的
K+
的电位差,此< br>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K+
平衡电位即相当于膜的静息电位。

4.

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当可兴奋细胞由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时,膜对离子 通
透性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
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
一般将膜极化
状态变小的趋势称为去极化,
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为超极化。
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
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a)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对不同离子的 通
+
+
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膜对
Na

K
的通 透性均增高,但两者在程度和时间上不同。在去
+
+
极化初期,
Na
的通透性比静息时增大了
500
倍,由于
Na
在膜外存在着巨大的浓度梯度, 细
+
胞外的
Na
迅速向膜内扩散,使膜两侧电位急剧变小,静息电位减小至< br>0
,出现膜极化状态
+
倒转,出现超射。当膜电位接近峰值时,膜内正外负的电 势差阻止了
Na
的进一步向膜内扩
+
+
散,并最终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相当于
Na
的平衡电位。
K
通道开放速率
++
+
+
+
+
慢于
Na
通道,
K
的外流对抗了
Na
的内流,
随着
Na
离子的通道的逐渐失活
K
离子的
Na
外流
超过离子的外流,膜电位又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这一过 程成为复极化。

5.

兴奋后兴奋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p56

3-6
6.

神经纤维的传导的基本特征:全或无的性质。

1
) 生理完整性。

2
)双向传导。刺
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
所产生的 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方向传导,
但在正常机体内,
冲动
的传导则是单向的。

3
)非递减性。

4
)绝缘性。

5
) 相对不疲劳性。

7.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由 兴奋性递质引起的局部去极化。突出前神经元释放兴
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引起后膜对钠离 子、
钾离子、
氯离子尤其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
大,产生内向电流,使后膜发生局部去 极化。

8.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抑制性递质 引起的局部超极化。突出前神经元释放抑制
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使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 br>引起氯离子内流从而引起后膜局部超极化。

9.

量子释放:对一个 囊泡来说,
ACh
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
式称为量子释放。< br>
10.

反射是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11.

扩散:某一个中枢的兴奋或抑制通过突触联系,扩布到其他中枢的过程。

12.

灰质:位于脊髓中央成蝴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前角为躯体运动神经元,侧 角存
在于胸腰段脊髓,主要为内脏运动神经元。后角主要为感觉神经元。

13.

脊神经共
31
对:颈
8

12< br>腰
5

5

1
。由前根后根合成的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

14.

脑干包括延脑中脑和脑桥。
P86-87


15.

丘脑: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束都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后才能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一


3




9


定部位。

16.

小脑功能:协调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调节 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
经元的活动,从而协调全身各肌群的收缩活动和肌紧张。

17.

p95

3-3
18.

脑屏 障:毛细血管与脑组织周围的间隙与脑脊液之间存在的一种屏障。包括血脑屏
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脑脊 液屏障。

19.

p99 p101










20.

脊休克:当脊髓被横断时,断面以下节段所支配的骨骼肌和内脏反射活动完全抑制
或减弱,
主 要表现为:
横断面以下节段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血
压下降 ,直肠和膀胱内粪尿潴留。

21.

自主性神经系统和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区 别

1

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支配,
而自主性
神经不受意志 的直接控制(
2
)躯体运动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后直接抵达骨骼肌,而自主性
神经自中 枢发出后须在相应的自主神经节内更换一个神经元,
再由后者发出纤维抵达效应器
(腺体、内脏 等)


3
)躯体神经纤维较粗是有髓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较薄,是 有
髓神经纤维,节后纤维细是无髓神经纤维。

22.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差别、
ppt


23.
条件反射:由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反射。
第四章:

1.

内膜
p134




2.

p135

4-4
3.

近视及其矫正: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曲度增加,致使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 聚
焦于视网膜前,因此视远物时感觉模糊。可在眼球前方置一凹透镜矫正。

4.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负责暗光的觉察, 无
色觉,分辨力差。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有红绿蓝三种,负责昼光和色觉,分辨力高。

5.

视敏度和视野:测定黄斑区的视功能称为中心视力或视敏度;当一眼凝视正前方 一
点次眼所能感觉到的空间范围就是该眼的视野,
一半绿色视野范围最小,
红色视野大 些,

色视野最大。

6.

穿透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4




9

莎能羊奶粉-


莎能羊奶粉-


莎能羊奶粉-


莎能羊奶粉-


莎能羊奶粉-


莎能羊奶粉-


莎能羊奶粉-


莎能羊奶粉-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00: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5361.html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