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三秒男能恢复正常吗第八章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测量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8 06:05

贝亲奶嘴大小-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席泽宗)
第八章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体温、
脉搏、
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
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 依据
和指标,
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
正常人的生命体征相互间有内在联系,
并 且呈比例、
相对稳
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当机体在致病菌因子作用下,
一般是体 温、
脉搏、
呼吸和血压首先出现
不同程度的异常,
反应出疾病发生、
发展的动态变化。
因此,
监测并及时正确地记录生命体
征,为临床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及护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依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体温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
保持恒定的体温,
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 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
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三大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其中50
%左右的
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
4 5
%的能量转移到三磷
酸腺苷

ATP

的高能磷酸键中,
供机体利用。
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出体外。
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 br>


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
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 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
用,
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体温升高时,
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
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反之,
当体 温下降时,
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
使体温仍维持
在正常水平。



(一)正常体温

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 温度受多种
因素影响,
变化和差异较大,
称表层温度。
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 平均深部温度。
一般以口
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 :口腔舌下温度为
37
℃(范围
36.2

37.2
℃), 直肠温度
37.5
℃(比口腔温度高
(0.3-0.5

).
所谓正常体温不是
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
等因素而有所波动 ,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

性别因素一般 女性较男性稍高,
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
排卵期较低,
这种波动主要与 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
.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
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 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
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

昼夜因素

一般清晨
2

6
时体温最低,

4

8
时体温最高,
其变动范围约在
0.5-1

之间。
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
是由于 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
代谢、
血液循环等相应
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
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
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
日间体
温下降的情况。


4
.情绪与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疾病、药物与其它因素 (高热或寒冷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产热和散热
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体 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



(一)发热



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
枢,
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
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
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
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
引起重
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1
.引起发热的原因




1
)感染性 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
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2
)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
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 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
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2
.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




1
)低热

体温
37.5-37.9
℃。如结核病,风湿热。




2
)中等热

体温
38

38.9
℃。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




3
)高热

体温
39-40.9
,如急性感染疾病。




4
)超高热

体温℃
41
以上,如中暑



3
.发热的过程




1
)体温上升期

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 、无汗、皮肤苍白。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
皮温下降所致。
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
点,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 寒疾病等。




2
)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 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病
人表现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 ,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
数周。




3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
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 和皮肤温度下降。
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
渐退型为体温 逐渐下降。
体温下降时,
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
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

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如果体温突
然下 降,
脉搏、
呼吸增快,
全身症状加重,
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若是体 温下降,
症状减轻,
则表示病情好转,趋向正常。



4
.热型根据病人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图
8

1
)。




1
)稽留热

体温升高达
39
℃以上,持续数天 或数周,日差不超过
1
℃。常见于大叶性
肺炎、伤寒、副伤寒等。




2
)弛张热

体温在
39
℃以上,< br>24
小时内体温差达
1
℃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
常见于风湿热、 败血症、肝脓肿等。




3
)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
39
℃以上,且伴畏寒,
持续数小 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
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
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又再次发热。
常 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4
)有规则热体 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
支气管肺炎等。



8

1

常见的发热类型



(二)对高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1
.卧床 休息高热时,代谢增快,进食少,消耗大,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
动。



2
.保暖发热早期,病人常伴畏寒,皮肤苍白,应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给热 饮
料。



3
.心理护理病人高热时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 理。护士应体贴、安慰病人,及时有效地
解除躯体痛苦,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4
.降温

较好的降温措施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
39< br>℃,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
39.5
℃时,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作大动脉冷 敷(见第十三章)。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观
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5

密切观察

高热病人应每隔
4
小时测量体温一 次,
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
脉博、
呼吸、
血压及出汗等体症。
小儿高 热易出现惊厥,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
可递减为每日测二次 体温。



6
.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病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
饮水。对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 和营养物质。



7
.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 干燥,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极易引起
口腔炎、
舌炎和粘膜溃汤,
应在晨起、
睡前的饭后协助病人漱口或用棉球揩擦,
防止口腔感
染,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



8
.保持清洁在退热过程中病人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及 床单、被套、
以防着凉。



(三)体温过低



体温在
35.5
℃以下称体温过低。
常于早产儿及全身营养衰竭的 危重病人。
前者由于体温
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后者则因末稍循环不良,
特别是在
低温环境中,如保暖措施不当,极易导致体温不升。


若发现上述情况,除及时报告医生外,应设法提高室温(
24
26
℃为宜),采取相应的
保暖措施,如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等,对老人、小 儿及昏迷患者,应注意防烫伤,同时密
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三、测量体温方法



(一)体温



1
.水银体温计的种类及结构




1
)种类①口表:盛水银的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②肛表:盛水银一端呈
圆柱形,用于直肠测温 。




2
)结构水银体温计是由一根有刻度的真空玻璃 毛细菅构成。其末端有贮液槽,内盛
水银。
当水银槽受热后,
水银膨胀而沿着毛细管上 升,
其高度和受热程度成正比。
体温表的
毛细管下端和水银槽之间有一凹缩处,可使水 银柱遇冷不致下降。



体温计和刻度为
35

42
℃,每
1
℃之间分成
10
小格,每一小格表示
0.1< br>℃,在相当于
0.5
℃和
1
℃的地方用较粗且长的线标示。在
37
℃处则染以红色(图
8

2




8

2

体温计构造及种类



2

电子体温计
(充电式)
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温度 ,
测得的温度直接由数字显示,
读数直观,测温准确,灵敏度高。使用时只需将探头放入外套内 ,外套使用后丢弃。注意探
头须插入外套顶端,置探头于病人的测量部位,如舌下热窝处维持
6 0
秒,即可读数字。



3
.化学点状体温计

此体温计内有若干化学单位,在
45
秒内能按特定的温度来改变体
温表上点状 的颜色(图
8

3
)。当颜色点从白色变成绿色或蓝色时,即为所测的体温。 该
体温表用后即丢弃,可避免交叉感染。



(二)测量方法



1
.用物体温计放入盘内(垫纱布)或体温篮内,纱布,记录本,笔和手表。



2
.操作方法测量前,先清点体温计总数,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 是否在
35
℃以
下。备好用物携至病床边,对初诊或新入院病人给予解释,以取得合作 。




1
)口腔测温适用于成人,清醒、合作状态下, 无口鼻疾患者。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
舌下热窝(舌系带两侧),嘱病人紧闭口唇,勿用牙咬(图
8

4
),
3
分钟后取出,用消毒
纱布擦净,看明度数,将 体温计甩至
35
℃以下,放回容器内,记录结果。




2
)腋下测温常用于昏迷、口鼻手术、不能合作病人和肛门手术者、腹泻婴幼儿。消
瘦 者不宜使用。
解开病人胸前衣扣,
轻揩干腋窝汗液,
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 皮
肤,屈臂过胸(图
8

5
),必要时托扶病人手臂,
10
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净,看明
度数体温计甩至
35
℃以下,放回容器内 记录结果。

3
)直肠测温常用于不能用口腔或腋下
测温者。有心脏疾患者不 宜使用,因肛表刺激肛门后,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
嘱病侧卧,
屈膝仰卧或俯卧位 ,
露出臀部,
体温计水银端涂润滑油,
将体温计轻轻插入肛门
3
-< br>4cm

3
分钟后取出,用卫生纸擦净肛表,看明度数,将体温计甩至
35
℃以下,放入消
毒液内浸泡,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记录。



8

3

可弃式化学体温计使用方法



8

4

口腔测量法



8

5

腋下测量法



(三)注意事项



1
.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数目,甩表时,勿触及他物,以防破碎。



2
.凡给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及危重病人测温时,应用手扶托体温计,防止失落 或
折断。病人睡眠时应唤醒后再测温。



3
.病人进冷 、热饮食、,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
30
分钟后,方可口腔测温;沐
浴、酒精擦 浴应隔
30
分钟后,方可腋下测量;灌肠、坐浴后
30
分钟,方可直肠测温。



4
.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应守护在病人身旁重测,必要 时可同时作口温和肛温对
照。予以复查。



5

当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吞下水银时,
应立即口服大量牛奶或蛋白,
使汞和蛋白结合,
以延缓汞的吸收,
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
可服大量精纤维食物
(如韭菜)
或 吞服内装棉花
的胶囊,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并增进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6
.病人体温过高或过低,应及时报告医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四、体温计的清洁与消毒



(一)目的

保持体温计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二)常用消毒液

1
%过氧乙酸,
3
%碘伏,
1
%消毒灵等。



(三)用物


3
个内有擒攀夹层并带盖的容器(盛体温计和消毒液用)。



(四)方法



1
.体温计先以肥皂水和清水 冲洗干净,擦干后全部浸于消毒容器内,
5
分钟后取出,
放入另一盛有消毒液容器内,
30
分钟后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于
清洁的容器内备用。


2
.肛表、腋表、口表要分别清洗与消毒。



3
.切忌将体温计放在
40
℃以上的温水中清洗,以免爆破。



消毒液和冷开水须每日更换,体温计及盛放的容器应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和消毒。



五、体温计的检查方法



体温计需定期检查其准确性。



方法:
将所有体温计的 水银柱甩至
35
℃以下,
于同一时间放入测试过的
40
℃温水内,< br>3
分钟后取出检视。若读数相差
0.2
℃以上或玻璃管有裂隙的体温计不再使用 。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脉搏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动脉有节律的搏 动称为脉搏。由于心脏周期性活动,使动脉内压和容积发生节律变化,
这种变化以波浪形式沿动脉壁向外 周传播形成脉搏。



(一)正常脉搏


< br>1
.脉率即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成人在安静时,每分钟脉搏为
60

100
次。正常情
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当脉率微弱难以测得时,应测心率。



2
.脉律即脉搏的节律性。正常脉搏的节律是有规则、均匀的搏动,间隔 时间相等,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的功能。



3
.脉 搏的强弱它取决于动脉的充盈程度、动脉管壁的弹性和脉压大小。正常时脉博强
弱一致。



4
.动脉管壁的弹性

正常的动脉管壁光滑柔软,有一定的弹性。



(二)生理性变化



脉搏可随年龄、
性别、
情 绪、
运动等因素而变动。
一般女性比男性稍快。
幼儿比成人快,
运动和情绪变 化时可暂时增快,休息和睡眠时较慢。



二、异常脉搏的观察及护理



(一)频率异常



1
.速脉

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
100
次,称为速脉。常见于发热、休克、大出血前期等病
人。



2
.缓脉

成人脉率每分钟低于
60
次,称为缓脉。常见于 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
洋地黄中毒等病人。



(二)节律异常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发生不规则的变化。可分为:



1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后有一较正常
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
(

8

6 )
,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
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于下一次窦性搏动前发出冲动,使心脏搏动 早出现。




8

6

间歇脉




间歇脉多见于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病人,也可见于少数无心脏病的健康人。



2
.二联律、三联律是有一定规律的不整脉。即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过早搏动 ,
称二联律。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三联搏。



3
.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其特点为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
慢不一 ,
心音强弱不等。
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
有些心输出量少的搏动只发< br>生心间,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因而,造成脉率低于心率,这种现象称为

脉搏短 绌



绌脉

。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脉搏短绌越多 ,心律失常越严重,当病情好转,




可能消失。若遇此病人, 应同时测心率与脉率。



(三)脉搏强弱的异常



1
.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大有力,称洪脉,见于高 热
病人。



2
.丝脉

当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
,
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见
于大出血、休克病人。



3

交替脉

节律正常而一强一弱交替改变的脉搏。
这是由 于心肌受损,
心室收缩强弱交
替所引起,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 肌炎等病人。



4

奇脉

吸气时脉 搏显著减弱、
甚至呈消失现象,
称奇脉。
奇脉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
之一,< br>主要是由于左心室搏出量减少之故。
心包填塞时,
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使肺循环血容量增加,
但因心脏舒张受限,
体循环向右心室的回流量不能相应增加,
使肺循环流 入左心的
血量减少,左心室搏出量则减少。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



(四)动脉管壁弹性的异常



动脉硬化时,管壁粗硬 ,失去弹性,且呈纡曲状,用手触摸时,有紧张条索感,如同按
在琴弦上,中医称为弦脉
.。见于动脉硬化病人。



(五)异常脉搏的护理



1
.遵医嘱给药,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



2
.协助做各项检查,如心电图等。



三、测量脉搏的方法



(一)测量部位

凡身 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以诊脉(图
8

7
)。常用的有桡
动 脉,其次有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



(二)用物

手表或秒表、笔和记录本。



8

7

常用诊脉部位



(三)操作方法



1
.触诊法




1
)诊脉前,病人情绪应稳定,避免过度活动及兴奋。




2
)病人手腕放于舒适位置。




3
)诊脉者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指端轻按于桡动脉处,压力的大小以清
楚触到搏动为宜,
一般病人计数半分钟,
并将所测得数值乘
2
即为每 分钟的脉搏数。
异常脉
搏(如心血管疾病、危重病人等)应测
1
分钟。当脉搏 细弱而触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率
1
分钟代替触诊。测后记录结果。




4
)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人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 两人同时开
始,由听心率者发出






口令,测
1
分钟(图
8

8
)。以分数式记 录。记录方法为心
率/脉率,如心率为
100
次,脉率为
76
次则写 成
100

76
次/分。



2
.特殊仪器检测法




1

脉搏描记仪检测法

用脉搏描记仪记录动脉搏动,< br>称为脉搏曲线图。
临床上利用观
察脉搏波形,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资料。




2
)血压、脉搏监护仪

一般用于危重病人 ,特别是对心脏病、手术期间与手术后病人
的脉搏可起自动监护的作用。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 定脉搏的上、
下限,
越限时仪器会自动
发出光、声报警。其测量结果较为迅速、准确、 客观。脉搏数据均有数码显示。



(四)注意事项



1
.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
20
分钟后再测。



2
.不可用拇指诊脉,以免拇指小动脉搏动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3
.偏瘫病人测脉应选择健侧肢体。



第三节

呼吸的观察及测量



一、正常呼吸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br>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和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
称 为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有三个组成部分,
即外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和内 呼吸。呼吸运动是外呼吸的一种综合表现,包括吸气与呼气两个过程。



(一)正常呼吸

正常呼吸表现为胸壁自动,频率和深度均匀平稳,有节律的起伏,一
吸一呼为一次呼吸。成人在安静时每分钟
16

20
次,呼吸率与脉 率之比约为
1

4




(二)生理性变化

呼吸可随年龄、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频率和深浅度的改
变。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老年人稍慢;劳动和情绪激动时呼吸增快;休息和睡眠时较慢。
此外 ,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还可受意识控制。



二、异常呼吸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疾病、毒物或药物的影响,可使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发生变化。



(一)频率异常



1
.呼吸增快

呼吸频率增快,成人每分钟超过
24
次,称呼吸增快或气促(图
8

9
)。
见于高热、
缺氧等病人。
因血液中二氧化碳积聚,
血 氧不足,
可刺激呼吸中枢,
使呼吸加快。
发热时体温每升高
1
℃,呼 吸每分钟增加约
4
次。



2
.呼吸减慢

呼吸频率减少,成人每分钟少于
10
次,称 呼吸减慢。见于颅内疾病、安
眠药中毒等。这是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所致。



8

9

正常与异常的呼吸频率



(二)节律异常



1
.潮式呼吸

又称陈-施氏(
Chyne- Stokes`s
)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



特点: 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快加深,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而后呼吸暂停
数秒(约
5
30
秒)后,再次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其呼吸运动呈潮水涨落
般的状态,故称潮式呼吸(图
8

10
)。



发生机理;当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时,呼吸减弱至停,造成缺氧及血中二氧化碳潴留,
通过颈动 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刺激呼吸中枢,
引起呼吸由弱到强,
随着呼
吸的 进行,
二氧化碳排出,
使二氧化碳分压降低,
呼吸再次减弱至停止,
从而形成 周期性呼
吸。见于脑溢血、颅内压增高病人。



2
.间断呼吸

又称毕奥氏(
Bior`s
)呼吸。其表现为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贝亲奶嘴大小-


贝亲奶嘴大小-


贝亲奶嘴大小-


贝亲奶嘴大小-


贝亲奶嘴大小-


贝亲奶嘴大小-


贝亲奶嘴大小-


贝亲奶嘴大小-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06: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3935.html

第八章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测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