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停经前有哪些症状儿童常见发展障碍综述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1-17 13:43

野菊花歌词-

2021年1月17日发(作者:明瑜)

儿童常见发展障碍综述

一、多动症

(一)多动症概念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的俗
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 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
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
其患病率一
般报道为
3%-5%
,男女比例为
4-9:1


(二)多动症病因

1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度为
0. 75-0.91
,遗传方式尚不清,可能为
多基因遗传。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该障碍和多巴胺受 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2
.神经生理学因素

该障碍患儿脑电图异 常率高,
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
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发现慢波功率增
加,
α波功 率减小、
平均频率下降。
提示该障碍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
的觉醒 不足。

3
.轻微脑损伤

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 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该障碍的原
因,
但没有一种脑损伤存在于所有该障碍患儿,也不是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患该障碍,

且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

4
.神经生化因素

有研究表明该障碍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和功能异 常有关,
包括:
多巴胺和肾上
腺素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等。< br>
5
.神经解剖学因素

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 核体积的减小,
功能核磁研究尚报道该障
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6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 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
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7
.其他因素

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可乐、咖啡、食物 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
障碍的危险性。

(三)临床表现

1
.注意缺陷

该障碍患儿注意集中时间短暂,
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常常不能把无关刺激过滤掉,
对各
种刺激都会产生反应。因此,患儿在听课、做作业或 做其它事情时,注意力常常难以保持持
久,好发愣走神;经常因周围环境中的动静而分心,并东张西望或 接话茬;
做事往往难以持


久,常常一件事未做完,
又去做另一件 事;难以始终地遵守指令而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务;做
事时也常常不注意细节,
常因粗心大意而出 错;
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集
中精力的任务,
如写作业,也不能按时 完成这些任务。常常丢三落四,
遗失自己的物品或好
忘事;与他
/
她说话,也 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等。

2
.活动过度

活动过度是指与同年 龄、
同性别大多数儿童比,
儿童的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
的应有的水平。活动过度多起始于幼儿早期,
但也有部分患儿起始于婴儿期。在婴儿期,患
儿表现为格外活 泼,
爱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
当开始走路时,
往往以跑代步;
在幼儿期后,
患儿表现好动,坐不住,爱登高爬低,翻箱倒柜,难以安静地做事,难以安静地玩耍。上学
后, 因受到纪律等限制,患儿表现更为突出。患儿上课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
多,常常玩弄铅笔 、橡皮甚至书包带,与同学说话,甚至下座位;下课后招惹同学,话多,
好奔跑喧闹,
难以安静 地玩耍。
进入青春期后,
患儿小动作减少,
但可能主观感到坐立不安。

3
.好冲动

该障碍患儿做事较冲动,
不考虑后果。
因此,
患儿常常会不分场合地插话或打断别人的
谈话;
会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的活动;老师问 话未完,会经常未经允许而抢先回答;会常常
登高爬低而不考虑危险;
会鲁莽中给他人或自己造 成伤害。
患儿情绪也常常不稳定,
容易过
度兴奋,也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 或哭闹,甚至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

4
.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部分该障碍患儿存在空间知觉障碍、视听转换障碍等。虽然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但由于注意障碍、
活动过度和认知障碍,
患儿常常出现学习困难,
学业成绩常明显落后于智
力应 有的水平。案例中小强的情况也足以说明这一特征。

5
.情绪行为障碍
< br>部分该障碍患儿因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及同伴的排斥而出现焦虑和抑郁,约
20%

30%
的患儿伴有焦虑障碍,
该障碍与品行障碍的同病率则高达
30%-5 8%

与同龄人相
比,患有
ADHD
的青少年在情感上显得较不成熟 。
而且会较多地伴有对立违抗障碍、冲动、
发脾气、吸毒、
犯罪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br>现在已有研究表明,
多动症的孩子如不积极治疗很
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事实上 ,
情绪和行为障碍往往是多动症患儿社会功能损害的一个重要
原因。

(四)诊断及分类

应综合病史、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
精神检查、
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诊断。
在此过程中,
采集详细而正确的病史非常重要,
因 病情较轻的患儿在短暂的精神检查过程中,
症状表现可
能并不突出。

(五)诊断要点

1
、起病于
7
岁前,症状至少持续六个月。

2
、以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好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

3
、对社会功能(学业或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4
、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碍等。



(六)诊断标准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
DSM- IV
关于
ADHD
的诊断标准:
要求满足
A-E


A
症状标准:

(1)
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 至少
6
项,持续至少
6
个月,达到适应不
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 相称:



在学习、工作或其它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



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

日常家务或工作
(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

)




常常难于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它活动;



不喜欢、不愿意从事 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
(
如作业或家务
),
常常设法逃避;



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
(

:
玩具 、课本、铅笔、书或工具等
)




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忘四。

(2)
多动
/
冲动症状: 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
6
项,持续至少
6
个月,达到适应
不 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在教室或其它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






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有坐立不
安的主观感受)





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



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象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常常话多;




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




常常 打断或干扰他人
(
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
)


B
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
7
岁前。

C
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例如学校和家里)出现。

D
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

E 排除标准:
症状不是出现在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
中,亦不 能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来解释。


(七)临床类型

DSM-
Ⅳ将
ADHD
分为三个亚型:

(1)
注意障碍为主型:
在注意障碍症状的
9
条中符合
6
条以上。该型以注 意障碍不伴多


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懒散、困惑、迷惘、动力不足,伴较多焦虑、抑郁,有较多的学习问题
,
而较少伴品行问题。
DSM-
Ⅳ现场测试资料及一些研究发现设置该型更适合女孩、青 少年的
诊断。

(2)
多动
/
冲动为主型:
在多 动
/
冲动症状的
9
条中符合
6
条以上。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
低年级儿童,
以活动过度为主要表现,
一般无学业问题,
合并品行障碍和对立 违抗性障碍较
多。临床上这一类型较少。

(3)
混合型:
注意障 碍症状和多动
/
冲动症状都符合
6
条以上。
这一类型活动水平、冲动、
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代表了最常见的
ADHD
概念,合并 对立违抗障碍

ODD

、品行障碍(
CD

、焦 虑抑郁障碍均高,社会功能损害重,预后差。

(八)疾病治疗

多动症的病 因、
表现及诊断如此复杂,
当然治疗时也需要综合治疗。
合理选择最佳治疗
方 法和是非常必要的。目前
ADHD
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
研究认为,
药物治疗为主,同时合并心理行为
治疗、
家庭治疗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最好的策略,
所以对于属于混合型多动症的小强 ,

家的建议就是综合治疗。那么具体怎样治疗呢?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中枢兴奋剂、
抗抑郁药、
抗高 血压药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从中
医的角度来看,儿童肾阴不足,虚火上升,烦躁不安 ,故有发育期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可引发儿童多动症。
因此,滋阴补肾健脑才是治疗儿童多 动症的中药药物也很多,
但是,缺
乏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疗效。


1
)中枢兴奋剂:为首选药。主要用于
6
岁以上患儿,可减轻多动、冲动,改善注意力。常用:①

哌醋甲酯(
Methylphenidate


。该药有效率为
75-80%
。②

匹莫林,因为有
增加急性肝衰竭的风险,已不再推荐使用。

近十年来越来越 多的研究和报道显示,长效、缓释或控释哌甲酯疗效更持久,更稳定。
有替代传统速效哌甲酯的趋势。< br>

2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托莫西汀是一种选择性 去甲肾上
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SNRI

。该药是第一种被批准用于治疗注意 缺陷多动障碍(
ADHD
)的
非兴奋型药物,国外已经有
3-4
年的 使用经验,国内也已有近
2
年的使用经验,临床实践表
明,该药治疗
ADHD
的疗效与哌甲酯相当,副作用不明显。目前也是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2
.心理社会性干预性治疗

包括行为治疗、
学习辅导、
家 庭治疗和医护配合等方法。
多数治疗方法都须要专业人员
完成,以家庭治疗为例:
< br>家庭治疗:
从系统论观点分析,
孩子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员,
孩子出了问题,反 映出家
庭中的问题如亲子关系不正常、
家庭教育不科学等。同时,家里有多动症患儿,也常常会 导
致大人之间的关系紧张。
因此,
在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时,
必要时其他的家 庭成员也要接受
咨询。接受咨询可以使父母学会理解、同情对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安慰。家庭治疗的 目
的在于:①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
尤其是亲子关系;②给父母必要的指导,
使 他们了


解该障碍,
正确地看待患儿的症状,
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
和谐地与孩子相
处和交流,掌握行为矫正的方法,并用适当的方法对患儿进行 行为方面的矫正。

3
.父母培训

通过培训,教给父母如何管理子 女行为的方法。给家长解释
ADHD
儿童产生对抗行为
的原因,指导如何关注、
表扬儿童,
如何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父母能更加理解患儿的需
要,更好地对其行为做出适 当反馈。父母培训可创造一种长期、持续、有利康复的环境,使
儿童能减少的对抗行为,逐渐展示他们具 有良好行为的能力。

4
.社会能力训练

包括社会技能、认知技能 和躯体技能训练。帮助
ADHD
儿童学会实际社会技巧、正确
对待他人、解决好人际关 系、相互学习、接受奖励或批评
,
处理挫折和恼怒等方法。该方法

ADHD
的远期疗效较好。



二、自闭症

(一)自闭症概念

孤独症
(autism)
,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
(autistic
disorder)
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
的代表性疾病。

DSM- IV-TR
》将
PDD
分为
5
种:
孤独性障碍、
R etts
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
Asperger
综合征和未特定的
PD D
。其中,孤
独性障碍与
Asperger
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 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

2

5/
万人,男女比例约为< br>3:1

4:1
,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二)疾病病因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
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
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 期理化因子刺激。

1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显示,
孤独 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
61%

90%

而异卵双生子则
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
4.5%
左右。这些现象 提示孤
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 目前已知的相关染色体有
7q

22q13

2q37
、< br>18q

Xp
;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如
47
XYY
以及
45

X/46

XY
嵌合体等。
较常见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
4
种:
脆性
X< br>染色体综合征、
结节性硬化症、
15q
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道。近年来新报道的孤独症候选基因有
clock
,< br>PRKCBl

CNTN4

CNTCAP2

im mune gene

STK39

MAOA

CSMD3

DRD1

neurexinl

SLC25A12
JARDlC

Pax6
。另有研究报道,在汉族孤独症患者中,NRP2
基因存在遗传多
态性。

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


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2
.感染与免疫因素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
孕妇患病毒感染后,
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
后来数个研究 均提示,
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
风疹病 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
目前推测,
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
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与胎儿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
交叉免 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3
.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 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
可导致子代
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
根据这些研究,
对怀 孕
12.5 d
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
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 行为学表现。
还有研究发现,
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刺激中,
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 的机率;
对孕鼠进行反复冷冻刺激,
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
特征。


(三)临床表现

该症一般起病于
36
个月以内,主要表 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
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1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
在婴儿 期,
患儿回避目光接触,
对人的声音缺
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 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
儿仍回避目光接触,
呼之常无反应,
对父母 不产生依恋,
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
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 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
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学龄期后,
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

儿对父母、
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 情,
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
虽然部
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
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
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
对他人情绪缺乏
反应,不能根据社 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
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2
.交流障碍


1
)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
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 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
表情也常显得漠然,
很少用点头、
摇头、摆手等动 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
)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
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 发育,也有部分患儿
2-3
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
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 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
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 、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
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
背广告词,
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
维持话题
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 于同一话题。





3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 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
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
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 旋转的东西。
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
产生依恋行为。
患儿行为方式也 常常很刻板,
如:
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
要求物品
放在固定位置,< br>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
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并常会出现刻板重
复的 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4
)其他症状


3/4
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 迟滞。约
1/3-1/4
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
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 能”
,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
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四)诊断

诊断应综合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辅助检查的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①

起病于
36
个月以内;②

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
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表现;③

除外
Rett
综合征、
Heller
综合征、
Asperger< br>综合征、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等其它疾病。如患儿起病于
36
个月之后或不具备 所有核心症状,则诊
断为不典型孤独症。

现将
DSM-
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介绍如下: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包括
A

B

C
三条。

A
、在下列(
1



2

、< br>(
3
)三项中(共
12
小项)
,至少要符合
6
小项,其中包括(
1

小项中的
2
项,

2


3
)项中的至少
1
小项。


1


社会交往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
a.
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
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b.
不能与同龄人交往。
c.
不能自发
地与别人分享欢乐、兴趣、成就等 (例如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不能带给或指给别人看)

d.
在社交与情绪上不能与人发生相互作用。


2


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
a.
言语发育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b.
有一定说话能力者,在提出话题和维持
谈话的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损害。
c.
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自由自己听得懂的
语言。
d.
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


3


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的或刻板的格式,表现如下:
a.
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b.
固执地遵
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
c.
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
杂的全身动作等。
d.
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B

3
岁以前,在下列三 方面中,至少有一方面已有发育延迟或功能异常:


1
)社交相互关系。


2
)用于社交的言语。


3
)象征性或想象性的游戏。

C
、以上症状不能用Rett
障碍或儿童期瓦解性障碍(婴儿痴呆)来解释。




(五)鉴别诊断

1

Rett
综合征


仅见于女孩,通常起病于
7-24
个月,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头颅发
育减 慢,已获得的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迅速丧失,
智力严重缺陷,已获得的手的目的
性运动技 能也丧失,并出现手部的刻板动作(洗手样动作或手指的刻板性扭动)
。并常伴过
度呼吸、步态 不稳、躯干运动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癫痫发作。病程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2
.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
Heller
综合征)

该障碍大多起病于
2-3
岁,起病前发育完
全正常,起病后智力迅速倒退,其他各 种已获得的能力(包括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
活自理能力等)也迅速衰退,甚至丧失。

3


Asperger
综合征


又称 儿童分裂样精神病,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
男孩多
见。一般到学龄期
7
岁左右症状才明显,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局限、刻板、重复的兴
趣和行为方式。无明显的言语和 智能障碍。

4
.表达性或感受性语言障碍


该类患儿主 要表现为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的损害,智力
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智商≥
70

,非言语交流较好,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和兴趣狭窄及
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5
.儿童精神分裂症


该症主要起病于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病前发 育多正常,起病后逐
渐出现幻觉、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或不协调、意志活动缺乏、行为怪异等精神分裂症 症状,
从而有助于鉴别。

6
.精神发育迟滞


该障碍患儿无社会交往的质的缺陷,言语水平虽不足但与其智力水
平相一致,无明显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 行为。

但是,如果患儿同时存在孤独症的典型症状
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则两个诊断均需做出。


(六)疾病治疗

1
.治疗原则

孤独症治疗原 则: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②促进家庭参
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 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
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
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治
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 治疗培训方案;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结构化和系统化。根
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 br>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⑤治疗、
训练的同时
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 ,预防其他疾病;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
因此孤独症治
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
效果越好,
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
事实上 也存
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 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
前述几个主
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
尚无证据表明哪 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
目前各种方法有互
相融合的趋势。

野菊花歌词-


野菊花歌词-


野菊花歌词-


野菊花歌词-


野菊花歌词-


野菊花歌词-


野菊花歌词-


野菊花歌词-



本文更新与2021-01-17 13: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12617.html

儿童常见发展障碍综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