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2-05 10:09

北京做第四代试管婴儿-柠檬水的作用

2020年12月5日发(作者:路贯)
.
一、课题背景
幼儿在早期的发育过程中,通过和自己父母亲人长时间的 情感交流
和情绪互动,形成了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情节。依恋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
社会性的表现, 这种情绪决定了幼儿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当幼儿被父
母送到幼儿园,会接触除父母亲人之外的其他人员 ,这会使他们感到害
怕、恐惧、不安,引起他们一系列的哭闹、尖叫、跺脚等行为,出现本
能的 一种防御和警惕。具体表现为: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
饮食减少甚至是拒绝进食。心理学和幼 儿园教育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分
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过程 中发展起来的情绪。
入园分离焦虑有着焦虑的一般特点,又有着新入园幼儿这一年龄段的独
特之 处。一些研究学者发现,分离焦虑会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
列不良的后果。生理上,长时间焦虑, 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
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 br>周左右会生病。心理上,情况严重的将会阻碍幼儿智力的发展,甚至会
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 社会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对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
高,很多 家长都会选择更早的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学习、生活,推动他们
早期智力、身心综合能力的发展。然而调查 发现,在新入园得幼儿中,
大部分孩子都有较严重的“分离焦虑”。他们都处于从家庭到幼儿园的
适应、过渡阶段,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从熟悉的父母亲人到
陌生的老师、同学,在心里产生 各种复杂交织的情绪,包括抵触、害怕、
恐惧等等,这种现象令很多家长忧心忡忡,而又无从解惑。因此 ,如何
有效帮助新入园幼儿缓解焦虑,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
是当今急于解决 的问题。对此做一定的研究,是家长期待的,也是幼儿
园教育需要的。
二、论文类型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长期面对各类学生、家长、教师,
基于此,本人的论文 类型为(理论性)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新入园幼 儿的分离焦虑研究,是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随着儿童分离焦虑问题关注度的提升,相关 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
包括:幼儿社交性焦虑研究、幼儿恐怖性焦虑研究、亲子依恋研究、儿
童 认知理论研究、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等。任何一种理论的完善都需要建

.
立在其他更 多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有助于
为幼儿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的研究提供相关的 参考数据资料和理论基础,
对幼儿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响应党中央对教育战略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升教
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
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
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而幼儿教育是我国教
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对分离焦虑
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儿童教育内涵的完善,有利于跟随党中 央的步伐,
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贡献一点力量。
2、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当今快节奏的 生活,让父母亲人没
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具体教育。他们更善于运用大众化的方式去
管理 和教育孩子。分离焦虑的研究有助于家长更清楚的认识幼儿成长发
展过程的变化,有利于帮助父母找到更 好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免除家
长的后顾之忧,防止幼儿分离焦虑的有害心理发生。
3、有利 于学校对新入园幼儿的管理。分离焦虑的研究可以为幼儿园
解决新入园幼儿焦虑问题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 参考,有利于幼儿园日常
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育、能力发
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国内外现状分析
(一)分离焦虑国外相关研究
英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焦虑是个人的人格
及存在的基本价 值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忧虑。人的本性和人的存在是发
展的,人的存在感对人的本性起整合作用,它调节 和控制个体的行为,
使人达到自我完善。然而当人的存在受到威胁,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
与人 的本性无法整合时,焦虑就会出现。
1877年,俄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 教育
心理学》,随着西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被介绍到俄国,引起了心
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 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的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
有价值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后,维果茨基、布隆 斯基和鲁宾斯坦等
人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作了很多工作。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
学》一 书中,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来研究,
强调儿童发展中教育与教学的主导作用, 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
化说”。布隆斯基则强调儿童个性乃是“心理、生物的统一体”,只有
.
把个性作为心理和生理的整体,在儿童的整个生活背景基础上,才能科
学地 揭示儿童个性的形成;鲁宾斯坦则认为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主张
心理不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是 在活动中形成的。
1932年,瓦西布恩记录了从18个月到4.5岁儿童每天入园头15分
钟的社会行为。后来,吉尔席而德、范特、海尼克、雷耶等人也在这方
面做了相关研究。
20 世纪40年代,随着弗洛伊德理论的流传,有关儿童与社会适应
以及心理卫生的内容进入也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领域。
1990年, Ollendick等出版了《学校恐惧与分离焦虑》(School phobia
and separation anxiety)一书,从诊断、病源学、评估和干预 等视角对学校
恐惧的研究作了回顾和研讨,并特别研讨了学校恐惧和分离焦虑之间的
关系。
(二)分离焦虑国内相关研究
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婴幼儿分离 焦虑,当时有
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应从消极依赖型人格角度进行研究,因为它实
质上是人格 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90年代后,人们更注重从环
境与遗传等多个角度来研讨分离焦虑发生的 原因。发展到今天,人们将
分离焦虑的原因苦熬站到了更广的范围。
1980年潘菽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反映了我国教育心理学
界的一般观点和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还相继出 版了一些有
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译著、专著和教材,教育心理学空前繁荣。分离焦
虑作为教育心 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幼教专家和部分幼儿教师正 在不断
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对幼儿入园的分离
焦虑做了相关的理 论和应用研究。《幼儿心理学》指出:消极的情绪会
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 破坏、瓦解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
他们这 种“分离焦虑”的现象。这样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
项活动,有助于和伙伴、老师友好的相处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处事能力和判断能力。
五、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焦虑
焦虑是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 境所产生
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是由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

.
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探
讨过焦虑的问题。他认为 焦虑是自我和本我之间、本能欲望和现实调节
之间冲突的结果。当本能的能量聚集太多以致不能用习惯的 方式应付时,
就会造成精神创伤。
后来,许多分析学家曾对焦虑理论加以修订,如H.S.沙 利文认为,
焦虑是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未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满足的结果。又如
有的精神分析 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
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还有 学习理论家或行为主义
者认为,焦虑是一种获得性行为,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并与某些情境形成
联 系的结果。例如,当儿童不高兴时偶然遇见一只狗,这种初次及以后见
到狗时出现的回避行为,将会使儿 童失去重新认识该情境的机会,并使其
焦虑、恐惧情绪得到强化。其后,儿童不但对真实的狗,而且对与 狗有
联系的客体或情境也会因泛化作用而引起焦虑反应。“分离焦虑”则是
焦虑反应的一种。
2、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 亲人分离而引起
的焦虑、不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于某个人
产生亲密 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
拒绝分离。它是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绪发 展的必然产物,是婴幼儿焦
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幼儿入园之初,陌生的环境 、老师、小伙伴会给他带来恐惧和安全
上的危机感;由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新的生活方式带来 生活
上的不适应,害怕无人照顾和帮助引起的不安;在家备受宠爱,入园面
对很多陌生的面孔, 不知如何面对,出现交往上的不适应;在群体生活
中所受的一系列限制和约束,不如在家里自由,同样会 给幼儿带来惶恐
和不安。这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情绪波动,让分离焦虑随之而来。
约翰·鲍尔 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为反抗阶段,幼儿表 现为嚎陶大哭,又踢又闹;第二个
阶段为失望阶段,幼儿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
他人,表情迟钝;第三个阶段为超脱阶段,幼儿开始接受外人的照料,
进行正常的活动,如吃东 西,玩玩具,但是看见父母亲人时又会出现悲
伤。通过调查研究,这三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大概在2周-4 周。
3、调试方式
入园初期的幼儿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的敏感期。面对这类刚入
园的孩子产生的分离焦虑,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找寻合适的方

.
法。一 是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信赖的人,家长在幼儿入园前需要做好
一系列准备工作。二是老师,幼儿入园后 ,老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主导
作用,所以要对孩子的情绪、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最大照顾。三是环境,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标志着他(她)已经进入了社会,单纯
的家庭环境转变为较为复杂的 集体环境,要做好幼儿对环境的适应工作,
让他们不产生强大的感知赫尔认知落差。四是周围的幼儿,老 师应该引
导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交流、表达,尽快习惯新的小伙伴。五是
根据幼儿不同性 格表现出的不同焦虑症状,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
不同的调适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心理学》指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 绪的产生对幼
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他们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克服这种“分
离焦虑 ”的现象,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和伙
伴、教师友好的相处、有助于提高他们 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处事能
力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2、弗洛伊德曾提出,母婴之间稳定的情绪联系的建立,对于社会
性与个性的正常发展来说,是绝对必要 的,这一观点后来获得了行为学
家约翰鲍尔贝和当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的赞同。埃里克< br>森认为,早期情绪依恋向婴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儿童在以
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别人建立 起密切的感情联系。以研究黑猩猩著称的学
习理论家哈里哈洛和以研究人类学习著称的罗伯特西尔斯则认 为,与母
亲的密切联系使婴儿习得了全套的社会技能,使他们能够卓有成效地、
恰当地同其他社 会成员交往。
3、Campbell提出引起焦虑的两个条件是直接分离,即儿童与父母< br>完全分离,独自呆着;间接分离,即儿童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
起。婴儿焦虑研究发现,当 看护者离开婴儿(包括婴儿独自呆着)时,
分离焦虑的强度是整个婴儿期最高的,由于没有其他人陪伴, 所以不能
减轻婴儿对分离的焦虑;相反,当有成人陪伴时,就减轻了婴儿对分离
的焦虑,因而此 时婴儿对分离的反应较低。
4、艾因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第一种叫做安全 依
恋,属于这种依恋的一岁孩子大约占70%。进入实验室以后,他们积极
地独自或与妈妈一起 进行探究(玩房间里那些没见过的玩具)。与妈妈
分离时明显地焦虑。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兴,与妈妈进 行热烈的身体接
触。(妈妈在场时与陌生人一起玩)。第二种叫做忧虑-反抗型不安全依
恋,大 约10%的1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进入陌生的实验室以后,虽然

.
妈妈在身边, 他们已经感到忧虑,不喜欢探究玩具;妈妈走后表现极为
痛苦。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她 ,又怨恨她的离开,并
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即使妈妈在场,也对陌生人非常警觉。第三
种 叫做忧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大约20%的一岁婴儿属于这种依恋。
这些孩子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 究玩具不感兴趣。与妈妈分离时表现
出较弱的痛苦,妈妈回来时回避与她接触。对陌生人不十分警觉,有 时
他们象回避妈妈一样回避与忽视陌生人。
鉴于这三种实验结果,艾因斯沃斯认为,婴儿 之所以会形成安全型
或不安全型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 婴儿的母亲认为,从孩子一出生,自己就应该做一个
负责任的养育者。平时,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的 各种信号极为敏感,
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婴
儿的 母亲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但她们常常错误地理
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 步习惯。这些孩子当中有些属于
难养育型儿童,在新生儿期易激惹或反应迟钝。他们的母亲在养育过程< br>中无一定主见,养育方式自相矛盾。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境,
有时热情,有时冷漠,使孩 子产生悲伤和怨恨,不能从妈妈那里获得必
要的情绪支持和舒适感。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 类型。有
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
子,对孩子的信 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
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而不是紧紧抱 住孩子,热情地亲吻。
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
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之一,
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适应幼 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养成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懂得关心和保护自己。让幼儿在体验幼儿园生活愉快的同时,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加强幼儿与
老师和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 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他们必
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愿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 人友好。
六、课题研究目标
(一)编制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调查问卷,做好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
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通过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现状的调查,探索这种现状产生
的根源及原因。
( 三)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和资料,对新生入园的相关教育理论和
教学方法进行逻辑构建和理性提升。

.
(四)寻找焦虑产生与环境、教师、家长的关系,为教师和家长解
决幼 儿新入园焦虑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探索家园合作的路径,为幼儿更
好地融入幼儿园的新环境提供依据和方 法。
七、研究内容
(一)系统地调查研究现有的关于幼教方面幼儿新入园焦虑问题的
文献、书籍和资料。通过理论、实证研究,做出已有文献研究的述评。
(二)通过问卷调查,调查当 今幼教新生入园现状,概括其表现,
找出老师、家长、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
(三)探索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有效方法和解决途径。
八、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利用网络检索中国期刊
网、知网等网站,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
进行阅读,分析和借鉴。
(二)访谈法
本人将实地走访相关幼儿园,采访幼儿家长和教师,通过和他们的
谈话 ,了解新入园幼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法等。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 卷星已有的《幼儿入园焦虑的调查问卷(家长篇)》,对幼
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 对,找出相关问题。
(四)个案研究法
选取某个特定的对象(比如某个刚入园的幼 儿新生),经过长时间
的观察、探索,研究其行为、心态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关的结论。
(五)经验总结法
吸取收效好的幼儿园、教师、家长的成功方法。对成效一般的进行原
因剖 析,去粗取精,进行分析、总结,找到好的途径,从而进行推广。
九、实施方案
(一)被试选取
简阳市阿呗塔幼儿园新入园新生50名,相关家长和教师;成都市武
侯 区某某幼儿园新入园新生80名,相关家长和教师。
(二)研究程序
1、深入访谈
从中选取6名教师,(阿呗塔及某某幼儿园各3名),50名家长进
行深入访谈。
2、问卷调查

.
对100名新入园幼儿家长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3、资料查阅
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报刊、杂志,找到焦虑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运用可信度高的数据资料,进行论证。
十、研究的可行性
(一)本人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生,鉴于多年的学习、钻研、实践,
对幼儿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二)学校有大量的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书籍、资料,互联网 的发
达,为我们提供了查阅的途径,可以对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不断探索、
求证。
(三)导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为我撰写该篇文章,提供了不断的
动力。
(四)文章 选题贴近生活,关注实际。儿童关系到千万家庭,当今
父母对子女期待越来越高,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 ,对儿童早期的生理
心理发育越来越关注。研究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问题,有利于帮助孩
子健 康成长,缓解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压力。
十一、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方向;相关资料查阅研究:2015年3—4月
第二阶段:撰写开题报告并送导师审阅:2015年4—5月
第三阶段:论文开题:2015年6月
第四阶段:调查分析:2015年7月—2015年10月
第五阶段:论文写作,完成初稿送导师审阅:2015年11月—2016
年2月
第六阶段:论文修改与定稿:2016年3—5月
第七阶段:论文送审:2016年6月
第八阶段论文答辩:2016年7月
十二、待解决的问题
要实地 调查、深入了解新入园幼儿焦虑心理的表现及幼儿父母及教
师的处理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人力和精力 ,要多走访相关幼儿园所、
请教相关教师、采访大量家长,查阅众多书籍资料,得出相关的方法和
结论。因此,在文章的统筹安排,结构布局,论点充实等方面需要多下
工夫,才能发挥其理论和实践意 义。



咨询试管婴儿还找云南九洲优选-蒌蒿能吃吗


南京试管哪家技术好-脸部缺水怎么补水最快


四十六岁女人试管-银耳和木耳能一起吃吗


试管促排性欲强-蝴蝶斑的形成原因


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什么-炒木耳的做法


304医院试管-降血糖


试管第13天才着床还有用吗-玫瑰茄的功效与作用


试管婴儿促排停止后泌乳素91-长青春痘怎么办



本文更新与2020-12-05 10: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78948.html

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研究开题报告精选范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