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2019年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20:22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怎么防止老年斑)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


2019
年版)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概述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congenital
myasthenic
sy ndrome

CMS
)是以疲劳性
肌无力为特征的一组遗传性疾病。
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
突触基膜和突触
后部分的遗传缺陷导致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信 息传递受损。
CMS
好发于青少
年、儿童和婴幼儿。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四肢近端无力、 延髓麻痹、呼吸衰竭。根

CMS
病变部位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病变、 糖基化缺陷和肌病
重叠综合征。


病因和流行病学

CM S
发病机制为负责神经肌肉信号传递的蛋白质功能异常。根据基因突变
导致蛋白异常的类型和位 置分为
4
种类型(表
21-1

,它们的病理机制也不同:
例如
ChAT
综合征,

ChAT
基因突变所致乙酰辅酶
A
和胆碱向乙酰胆碱转化受
阻,乙酰胆碱生成减少,导致肌肉无力。例如
ColQ
综合征,为突触间隙胆碱酯
酶复合物中的
ColQ
蛋白变性,导致胆碱酯酶的锚定错 误,突触间隙的胆碱酯酶
相对缺乏,除了出现肌无力以外,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在一次电流刺激后,可出
现重复复合动作电位

R-CMAP


国外报道
CMS
的平均发生率约每
100
万青少
年儿童中
9.2
人。 我国尚无该病流行病学数据。
CMS
绝大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有家族史的少见, 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CNS
综合征可有家族史。



21-1

常见的
CMS
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和病理机制



1
.突触前膜

2
.突触间隙

3
.突触后膜

受体结构缺陷

综合征
/
基因

ChAT
综合征

ColQ
综合征


遗传方式

常隐

常隐


病理机制

乙酰胆碱催化合成不足

AChE
锚定错误


AChR
数量下降

AChR




常隐



受体动力缺陷


慢通道综合征

快通道综合征

常显

常隐

常隐

AChR
延长激活

AChR
开放时间缩短

EP
发育和维持异常

受体复合物和终板
Dok-7
维持



Rapsyn
GFPT1
常隐

常隐

常隐

同上

同上

Nav1.4
功能失效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
SCANA1


4
.糖基化异常或肌病
GFPT1
重叠


GMPPB
常隐

EP
中的糖基化异常

常隐

乙酰胆碱受体糖基化异









常隐

CMS

BIN1
等基
因相关)

中央核肌病,伴神经肌
肉接头功能异常

常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显: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
achR
:乙酰胆碱受体;
AChE.
乙酰胆碱酯酶;EP.
终板;
RNS.
重复频率电刺激;
Nav1.4.
电压门 控钠通道


临床表现

CMS
可于出生后出现症状,也可 于婴幼儿期至成年早期起病。主要表现为
波动性肌肉无力,不耐疲劳,多分布于眼外肌、面肌、延髓、四 肢和呼吸肌,婴
儿期甚至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暂停发作。单纯的
CMS
综合征主要 表现为骨
骼肌无力,不伴有先天畸形。
CMS
中的糖基化缺陷和肌病重叠综合征往往伴 有
先天发育异常。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比如
ChAT
综合征,一般为出生< br>后近端肌肉无力,
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
严重者可出现突发的呼吸窘迫和延髓麻
痹引起的呼吸暂停,可由应激、寒冷、感染等诱发。
ColQ
综合征,出生后或婴
儿期 起病,
可能出现比较严重、
轴性分布的肌肉无力,
但眼外肌可不受累。
LAM B2
综合征,有病例报道因
LAMB2
错义和移码突变引起的
Pierson
综合征,患者同
时存在眼、肾发育畸形和
CMS



辅助检查

1.
电生理检查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 征的重复神经电刺激表现为低频电流重
复刺激后出现波幅递减,
单纤维肌电图

SFEMG

可见
Jitter
阻滞和增宽。

ChAT
突变时,低频重复电刺激(
3Hz
)可能缺乏递减反应,此时可以予
10Hz
进行延长
刺激或在刺激前进行运动诱发,可引出递减反应。
ColQ
综合征和 慢通道综合征
中,因为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给予单一电刺激,在第一个
CMAP
波后, 出现一个
重复
CMAP
波(
R-CAMP

(图
2 1-1






21-1

ColQ
综合征可见
R-CMAP


注:
A.< br>刺激尺神经后,出现
CMAP
波;
B.
刺激面神经后,主峰呈双峰且出 现
CMAP
波;
C.
正常对照,刺激尺神经后,无
CMAP
波出现

引自:戴毅等
.
终板胆碱酯酶缺失型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一家系的临 床、电生
理、肌肉病理和基因研究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49(8):604-609.

2.
基因检测


当怀疑一种特定的临床综合征时,
进行< br>Sanger
测序可快速精确
锁定致病基因的突变。同时,当锁定一种特定的致病基因时 ,推荐进行
Sanger
测序进行家系验证。
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
可以选择 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多种可能
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筛查。
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有可能发现未知的基因 突变,
但其
致病性需要验证,强调临床和电生理资料对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

1.< br>出生后或婴幼儿起病,颅面部、四肢、躯干肌无力,常有类似重症肌无力
的症状,如易疲劳、运动 不耐受、晨轻暮重、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伴或不伴先
天肌病样表现;伴或不伴呼吸暂停发作。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20: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542.html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诊疗指南(2019年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