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高中
生物所有教案
————————————————————————————————
作者:
————————————————————————————————
日期:
2
第一章第
1
节人体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
)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
1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
2009
年
12
月
29
日,
“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
黑 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
2004< br>年
7
月
28
日下午
3
时,
天气闷热难当。< br>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
100
℃,
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
100
摄氏度呢?
生:
不是,应该是
37
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
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
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
生活环境中蚊虫 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
师
:
前面所看到的恶 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
的
?< br>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
1
:图
1
和图
2
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
2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
:图
1
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
2
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
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
有何 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
,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
细胞生活 在体内的血浆中,
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3
境中,
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 人是水做的,
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
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 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
/
3
)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
/
3
)
组织液
淋巴等
师:
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 占
2
/
3
,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
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
细胞外液
师: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
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
、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
1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 分布
于淋巴管中;
(
2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 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4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
3
)
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 蛋白质很少。
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 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
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 成为组织液,
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
中。
少量的组织 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
形成淋巴,
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
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
由此可见,
全身的细胞外液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
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
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
O 2
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CO2
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
O2
浓度由高到低: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CO2
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
>
组织液
>
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
:
1
、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
、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
、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
、
HCO
3
-
、
HPO
4
2-
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
90%
左右
1
、血浆的主要成分
无机盐:
1%
左右
蛋白质:
7%
——
9%
左右
其它物质
2
.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 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很少。
3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 起源于海洋。
师:
在必修
1
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 吸水或者失水;
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
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 缩,
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
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
、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5
提示: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
、正常人血浆的
PH
是多少?
提示:
7.35
—
7.45
5
、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
提示
:与它含有
HCO
3
-
、
HPO
4
2-
等 离子有关。
6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
:
37
℃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
: 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
0.9%
的
NaCl
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 供的渗透
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
NaC l
溶液
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
0.9%
,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
:
氧 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
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 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
和< br>Cl-
等直接来自于食物,
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
氨基酸等物质
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
必 须经过消化系统的
消化,
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 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
毛细血管中,
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
再通过 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
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需要 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
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 也参与
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
6
第
2
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
3
)能力方面:
a.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
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
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
)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
体检什么?有没有验血?呈现血液检验化验
单:
a
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
b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
c
化验
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
当内环境不稳定时,
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
行,说 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
第
2
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随着外界 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
呢?
展示:学生的
“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
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
1
)
.< br>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
,
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
2
)
.
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
3
)
.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 况进行对
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
调查结果证明 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有哪些事实可
以证明内环境的
pH
和渗透压也处于 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
pH
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
(
1
)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
2
)这种动态变化保持
在定范围内。一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
说明症状和危害。
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
教师给予适
度的补充和修正。< br>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
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
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并说明稳态概 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
7
—————
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
1
)人的体温
(
2
)血浆的
PH
值
(
3
)血浆的渗透压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02
、
C02
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利用课本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02
、
C02
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 br>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
首先与消化、
呼吸、
循环、
泌尿等系统 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
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资料分析:
如 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
你会欢呼雀跃,
对方
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肾
上腺分泌的 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
。整个过程受什么调节呢?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 的认识过程,
指出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 br>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提问:
通过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索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三、
稳态的失调
机体通过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
后,会对机体 造成危害?
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
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
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
面去思考。
即通过加强自我保 健,
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增强机体的调
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界 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3.
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
更应注意自身 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
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 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意义
教学反思
:
8
第
3
节
体温调节
一、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体温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体温调节的大致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体温调节。
⑵举例说明体温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体温调节应用于实践。
二、
教学
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温调节过程。
2.
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这里我们用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1.
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
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
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 br>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
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 br>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
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
人体内的酶促
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
2.
一个物体温度的 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
------
物体
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 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
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
有必然的关系,
它取决于人 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
比例。
3.
人体通过什 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
-----
人体主要通
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 ,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
【讲述】
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 要。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
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 br>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
9
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
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其 次还有呼吸、
排尿
和排便等。
出示图:体液调节图解
4 .
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
么变化?如 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
5.
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
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
-------
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 肝脏代
谢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
肌肉和肝脏代谢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多。
6.
人 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
人体
的 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 应反射,
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
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7.
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是怎样的?
-------
在这个实例中,首先
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
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
就相当于效应器。
所以,
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
热和散热的控制。< br>
8.
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 境温
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
人体的 体温并不是在任何
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 度,
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
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
应采取增减衣物、
转移 到温度适宜的环境
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9.
请 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
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
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
体液共同 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
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 。
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
喝温
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
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
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
教学反思:
10
第
4
节:水盐平衡调节
一、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水盐平衡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水盐平衡调节的大致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水盐平衡调节。
⑵举例说明水盐平衡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水盐平衡调节应用于实践。
二、
教学
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2.
教学难点: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复习体温调节导入
1.
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 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
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 关于
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尿液形成
过程中直接影响 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
程?
------------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
2.
关于抗 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
2
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
作用吗?
--------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
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转折】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
面仅 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说明及问题】
1.
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展开分析讨论,
然后分别请两位
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 饮水过多的情况下,
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的。
----------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
就会升高,
这一情况刺激下 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
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 ,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
另一方面,
下丘脑还分泌抗 利尿激素,
并由垂体释放到血
11
液中。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就加强了肾小管、< br>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使尿量减少了,
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
就会使细胞 渗透压下降趋于正常。
这
属于体液调节。
3.
在这个实 例中,
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
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
请同学比较分析实 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提示】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 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
在这种情况下,
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 环节。
------------
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 丘脑渗透压感
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
另一方 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
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 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
了,尿量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趋向正常。
< br>3.
反过来,
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
?
请举例说明。-------
有的。
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
与
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
【讲述】
是的。
另一方 面,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
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 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教学反思:
12
第
5
节
血糖平衡调节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
了解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2.
理解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血糖检验报告单
情感目标
增强自我保健,关注健康
教学重点
1.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2.
血糖调节模型的建立
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与血糖来源与去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我们已经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可以通
过神经系统来调节。< br>而上一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请
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激素和 激素调节”
。
(学生: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
或分泌器官分泌的对靶细 胞其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
激素调节就是由激素
对生命活动进行的一种调节方式)
(二)
导入明标:
激素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 用。
那么激素是
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
探讨激素调节的实例 ——血糖
平衡的调节。
(三)探究交流一: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学生结合学案,以学习小组为
单位,认真阅读图
2-9
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并进行讨论 、交流、思考以下问题:
1
、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它的的含量仍然 稳定在
0.9g/ml
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2
、饭后,大 量的葡萄糖吸收到
体内,
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
很快就恢复正常。< br>这是为什么?
各学习小组代表对探究学习结果进行汇 报,师生共同评价、分析、完善,得出正
确的答案:
1
、运动员体内血糖含量可以稳定 在
0.9g/ml
左右,是因为血糖可以
通过肝糖原的分解,以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来得到补充。
2
、饭后,虽然人体
吸收了大量的葡萄糖,
但是体内血糖的浓度 只会暂时升高,
是因为这些多余的葡
萄糖一方面可以被氧化分解消耗,
另一方面可被用 来合成肝糖原、
肌糖原储存起
来,还可以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四)教师精讲一: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
PPT
展示“血糖的来源 和去路”
图)
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
食物中糖类的 消化、
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也是三个途径:氧化分解 ;合成糖
原;
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当机体处于长期饥饿 或肝功能不强时,
血糖
浓度会降低。血糖含量过低时,体内细胞缺少能量供应,就会出现头昏、 心慌、
四肢无力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血糖浓度过高时,
会使葡萄糖 从肾脏排
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失,同样有损健康。
因而, 血糖的平衡对
于保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能量的供应,
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
3.
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意义和机制
13
么人体内血糖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呢?
(三)探究交流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对血糖平衡的调节
学生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材料,
以
“模型构建”资料为基础尝试建构 “血糖调节模型”
。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
导。
学习小组上台 ,
在投影仪下展示本组模型模拟血糖的调节过程,
并加以解
说。师生共同评价、分析、 完善。
(四)教师精讲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
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两种激素完成的。胰岛
A
细胞
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使血糖水
平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可以促进血糖的分解、
糖原的合成或转变为脂< br>肪等,使血糖水平降低。
在这一调节系统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血糖含量
的稳定。
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同样反
过来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 反
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这种调节方式就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
人之所以会出现高血糖或糖尿,
是因为病人的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
不足,
这样就使得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 br>而此时
肝糖元分解释放的和非糖物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则增多,
因而出现高血糖。
由于细
胞内能量供应不足,
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
多食又进一步使血糖来源增加,< br>从
而使血糖浓度继续升高,当血糖浓度高于
160 mg/dL
时,就出现糖尿 。病人在排
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使得病人出现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
轻等 症状
(
三多一少
)
。
对于糖尿病的 治疗,
可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并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
于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调 节和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血糖药物,就可达到目的。
饮食要注意:一是不要吃糖、蜂蜜、巧克力等;二 是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如
马铃薯等;三是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如粗粮、蔬菜等。对于较重的患 者,
除控制饮食以外,还应遵医嘱注射胰岛素治疗。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形成系统框架。
一、血糖的来
源去向
1.
血糖的来源:
①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分解
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
萄糖
2.
血糖的去路:
①氧化分解
②合成糖元
③转变为脂肪,部分氨基
酸
血糖的相对稳定状态,
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
进而保持
人体健康,
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血糖平衡的调节
三、
糖尿病及其防治
1.
发病机理:胰岛
B< br>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2.
治疗措施:调节和控制饮食
结合药物的方法 。
教学反思:
14
第
6
节
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
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
.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屏幕展示两幅有关艾滋病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
图中展示的正是目前 肆虐全球的疾病艾滋病,
对于艾滋病大家应
该不会陌生,谁能说一下你对于艾滋病有哪些了解?
生:略,
(对于所答给予评价)
师: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 下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大家请注意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体
的什么细胞?
生:
T
细胞
为什么攻击这种细胞后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全部丧失?< br>T
细胞在免疫过程中有什
么作用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 们先来学习人体的免疫系
统有哪些部分组成,大家看课本
35
页,并完成导学提纲中的 前
3
个问题,给你
2
分钟时间
(学生看书,填提纲,同时教师板书)
大家抬头看大屏幕,
关于免疫系统的 组成,
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个
问题是:你认为
T
细胞和
B
细胞是因何而得名的?
生:略
师:
大家同意他的观点 吗?正如他所说的是根据成熟的场所来命名的。
第二个问
题是:这些免疫细胞是在哪个免疫器官 中生成的?
生:略(学生可能会答错,提醒大家看
T
细胞是迁移到胸腺成熟 ,说明不是在这
里生成)
师:
所有的这些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处生成,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
而来的。
有关免疫系统组成,
我们就先说这么多 ,
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屏幕呈现)
想出答案的请举手,
(如果没有人举手要鼓励大家,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是很优秀
15
的,请大胆举起你的手,
)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 何保卫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的呢?因为由它们组成了人体
的三道防线,请看课本是哪三道防线?(
1
分钟时间,同时教师板书)
师:第一道防线是?
生:皮肤和黏膜
师:你认为黏膜是指什么?
生: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
师:回答的比较全面了,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是?
生: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师:唾液中就存在着溶菌酶这种杀菌物质,它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呢?
生:不是,
师: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
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师:
前两道防线属于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接下来我们来
看几个实例判断一下它们分 别属于第几道防线。
(屏幕呈现练习题)
生:
(举手做答)
师:特异性免疫到底特异在哪里?好,我们接下来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教
师板书)< br>在学习特异性免疫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两个基本概念:
一个是抗原,
另
一个是抗 体,
(作为副板书呈现)对这两个名词大家应该不陌生,谁能说一下什
么是抗原?
< br>生:略,
(答的好给予鼓励(看来这名同学初中生物学的就非常棒)
,答的不好,
换一名同学作答)
屏幕呈现抗原的准确定义,并找同学举出实例
师:抗体又是指什么呢?继续找学生作答(答得好继续鼓励)
在呈现的定义中有浆细胞这个词,告诉学生我们即将学习到,
师:
抗体消灭 抗原的过程是在体液中进行,
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体液免疫,
好大
家带着屏幕上这几个 问题来看课本
37
页第四段的内容。
(
3
分钟,
板书体液免 疫)
3
分钟后,找某一排的同学从前往后依次回答屏幕上的
5
个问 题,接下来让大家
尝试写出体液免疫的过程,可以商量,同时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下面 写
完的同学两个一组相互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
完后先说一句鼓励的话,
( 如:
上
来写就表明你很勇敢)
然后通过比较来完善两名同学所写的过程,
并屏 幕呈现规
范的图解,
(
1
分钟整理)
师:我们在没有生病的时候也会打疫苗,打疫苗的目的是什么?
生:预防疾病,
师:我们打的预防性疫苗是什么?
16
生:灭活的病毒
师:
好,
那谁能利用我 们刚刚学过的体液免疫过程来解释一下打的疫苗为什么会
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生:略(评价:你解释的太好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师:
由此可见打疫苗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这样在第二
次接触同种抗原的时候,
记 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从而产生大量抗
体,
所以打过疫苗的人在同种抗原 侵染时病症程度会轻的多,
甚至不患病。
刚刚
我们说的是灭活的病毒,
如果不 是灭活的病毒,
而是毒性较强的病毒呢?我们知
道活的病毒是要寄生的活细胞内的,
在 经过了体液免疫的过程之后,
没有将所有
的病毒消灭,
有部分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内,< br>而抗体又无法进入,
这时我们的机体
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大家看课本
37< br>页最后一行,
到
38
页第一段。
并尝试在
体液免疫的基础上补 充接下来的反应。
(
1
分钟后,让另外两名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进行补 充,屏幕呈现细胞免疫
的过程)
师:
(先评价然后完善)如果病毒侵染的是 其它组织细胞还好,如果侵染的是
T
细胞呢?
T
细胞无论是在体液免疫还是细 胞免疫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
艾滋病难以治疗的原因就在这里。
好,本节的主要内容就这些,现在我们小节一下。屏幕呈现本节的小节
大家做随堂巩固的题目,最后订正答案。下课
教学反思
:
17
第
7
节
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
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2
)人脑的高级功能。
2
.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教学课时:
2
七、教学过程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
.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
;条件反射(后天的)
。
2
.反射 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
〔提示及板 书(黑体)〕
1.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
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
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
不能;
至少需要两个,
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 入中枢
(即脊髓)
后,
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而绝大多数的反 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
也就是
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
而且反射活动越复 杂,
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
蛙的搔扒
反射有脊髓的参与,
人的膝跳 反射、
排尿反—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
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 ,
作用于后膜,
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
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 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提示〕
1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 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
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 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
.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18
3
.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 br>〔问题〕
反射活动中,
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
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 自己的
认识,
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
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 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板书〗
1
.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
1
)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
2
)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
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
3
)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
4
)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提示及板书 〕
很明显,
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进 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讲述及板书〗
(
1
)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
2
)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
3
)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
4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 ,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
1
.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 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
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
有关。
2
.言语区
(
1
)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
2
)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
.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
.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 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
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 时存在的,
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二
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 ,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
制,
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 节的;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
19
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br>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
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提示〕可能是
H
区出现了问题。
提示:
记忆必须加以巩 固才能持久,
巩固的方法是复习。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
量非常大,据估计 仅有
1%
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
信息是反复被 运用的。
通过反复运用,
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
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
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3
.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
.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 系统,
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
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 行。
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反思:
20
第
8
节
人体激素的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
、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2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情感目标: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 重点:
1
、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
、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
一、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
1
)
什么是激素调节?
(
2
)
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
(
3
)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人体血糖?
(
4
)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什么调节?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
学生:阅读教材,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讨论。
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
2
11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请一位同学讲解甲状腺激素的
分级调节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 调节与甲
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异同。
二、
激素调节的特点
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
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其他激素的有关知识,
讨论归纳激素调
节的特点。
学生先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共同点,然后交流。
再阅读教材,比较自己的归纳与教材叙述的差异。
师:做简单总结。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能量,
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其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
此,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 信息分子。
激素调节的特点:
1.
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1
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激
素调节发现之后约
100
年来,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
(
1
)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
(
2
)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何评价它们的利弊?
(
3
)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4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启迪?
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一)含氮激素
1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
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 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甲
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胃肠激素等。
2
.胺类激素
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 分泌的激素,
如皮质醇、
醛固酮、
雌激素、
孕激素以及雄激素等。另外,胆固 醇的衍生物棗
1
,
25-
二羟维生素
D3
也被作为
激素看待
教学反思
:
22
第
9
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课题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
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 必修
3
第
3
章第
1
节,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
1
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的产生、
分布 和运输。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
3
植物个体水平
的稳态与调节内容,
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
与
第
1
、
2
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
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
应性,
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
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
这也为继 续探索第二、
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起着承上
启下 的作用。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
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
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
.能力目标
:
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
.情感 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
现之美,形成 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及分析:
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科学研究与 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
、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
提出问题、
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
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
个实验,完整 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 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2
.难点及分析:
①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探索胚 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
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
合作探究设
计实 验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
-
演绎法解
决这个教学难。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
得出相应结论 ,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 br>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
感悟形 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具准备
课件
23
教法分析
1
、设计理念
< br>通过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通过引导生生交流、
师生评价,< br>获取知识。
“创
设情境现象→
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 br>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
法,完成目标。
2
、主要教法:
a
.达尔文实验
回 顾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以此
为思路 展开教学,生生合作制定探究方案、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突出知识线索对向光性的
可能原因的 推测,同时教师引导归纳实验设计方法和要点。
b
.詹森、拜尔、温特实验
知识上以问题引导阅读合作讨论突破为线索,
方法上迁移达尔文实验设计方法判断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补充对照实验,对比拜尔实验和达尔文实验领悟单侧光引发向光生长原因
c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以幻灯片展示图片、识图、填图牵引阅读兴趣、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解应用知识。
教学过程
I
、导入
【直观展示、激情置疑】
导课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设问:
1
、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
、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
3
、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
“红杏”
为什么会向光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让我们一起探索
“生长素
的 发现”
。
II
、新课
(一)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
、达尔文实验
首 先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
论。
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指导探究学习思路
【学生活动
:
用科学方法探究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生活发现:
受到单侧光照射时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
提出假说:
⑴
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⑵
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⑶
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
⑷
单侧光作用下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课件展示图片和相关内容(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活动一:探究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活动二:探究感光部位在尖端
活动三:探究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部
设问
:根据这些实验结论,你怎样解释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24
结论
:
单侧光照射时尖端产生某种刺激,
这种刺激 传递到下部,
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
快
,
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过渡语: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
“
刺激
”
从尖端
传到下部呢?这种
“
刺激
”
究竟是什么?
2
、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
推测:尖端产生刺激引起下部弯曲生长,这种刺激一定能传递到尖端下部。
【自主学习、突破重难】
阅读教材内容
P47 3-8
段、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同时可迁移、
发散由达尔文实验学习中形成的实
验设计方法。
①说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你怎样设计对照试验?
②拜尔怎样解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 原因?对比达尔文向光性试验想一想该实验为什么在黑
暗条件下进行?
③你能否用该实验得到的启示来解释单侧光引起弯曲生长的原因?
④温特是怎样找到这种刺激的?他为什么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各自认识、互补完善。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指导规范学生小结。
教师精讲:
拜尔
达尔文
分布多生长快
,
分布少生长慢
背光侧分布多生长快
,
向光侧分布少生长慢
;
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
,
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导
致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简介并幻灯片展示:生长素的发现与提取,强调其化学本质。
设问: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有哪些激素?它们共同特点如何?
幻灯片展示: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的共同特点:
⑴由植物体内产生
⑵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过渡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特点和分布部位怎样?
(二)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学生识图并思考生长素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芽、顶端 分生组织、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展示图片加深印象,训
练抽象思维能力。
师生互动交流、补充完善
小结:
讨论:你能否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三个环节解释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
老师:课件展示过程。
III
、小结:通过展示练习师生共同总结
IV
、习题:课后习题的基础题
意图:知识的应用,强化所学知识
V
、作业:练习册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25
第
10
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
了解生长素及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生物图表
.
(三)情感目标
建立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观。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产生的原因的分析
三
.
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进行图表分析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
四
.
教学过程
引言
:
前面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 br>“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
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
,
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 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
运输和分布的特点。
下面我们
来看一道题,请分析现象及原 因。
学生活动
1
、现有两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给予不同的处理(见
下图)
,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何?为什么?
说出胚芽
鞘的生长
情况并分
析产生的
原因
提出问题:那是不是任意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呢?
请分析
“问题探讨”
中的
“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关系”
曲线图。
结合“问题”讨论我们从中能解读到哪些信息?
结合“问
题”
讨论此
曲线图所
总结
: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隐含的信
1
、作用特点表现两重性:
息。
2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
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3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意图
复习巩固生长
素的产生、
运输
特点以及能说
出生长素具有
促进生长的作
用
培养学生学会
分析图表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
力。
黑
暗
单
侧
光
26
请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
实例
1
]
顶端优势现象。分析:
(
1
)比较甲和乙的生长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2
)
比
较
生< br>长
素
含
量
情
况
:
甲
____
乙
,
原
因
是
师生共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分析
(
3
)生长 素对甲和乙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
。
(
4
)
解
除
顶
端
优
势
的
方
法
和
原
理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
实例
2
]
根的向地生长及茎的背地生长
分析:
(
1
)
根图分析比较
A
和
B
、
C
和
D
生
长
情
况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填快慢)
(
2
)分析生长素含量情况:
A_____B
;
C_____ D
。
(提示,考虑重
力对生长素的影响)
(
3
)
分
析
ABCD
四
点
生
长素
的
作
用
A_______
B______
C______D____
(填促进或抑制)
(
4)
试
分
析
出
现
根
向
地
生长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
;
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提示:考虑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提问:在农业生产或园艺等方面,哪些利用了顶端优势,哪些又
要解除顶端优势?请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
说明
“顶端
优势”
在农
从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有关生长 素的科学道理在林业、农业、
业、
园艺等
园艺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生长 素在植物体内含量
方面的应
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些人工用。
合成的化学物质,如萘乙酸,
2,4
-
D
等,同 样具有生长素的生理
效应。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生长素类似物,它们可用于防止果
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获是无籽果实,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等。
提出问题:生长素类似物
2,4
-
D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 最适浓度
是多少呢?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它时,非常有意义,下节课我们来
探究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巩固生长素的
运输和生理作
用特点
教学反思:
27
第
11
节
其他植物激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1
)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明其作用
(
2
)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搜集植物激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相关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同学交流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讨论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
、
PPT
演示法
3
、讲授法(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功能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
、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预实验
插条处理方法
无关变量
(二)导入
引用生活实例:
未成熟的香蕉或者 猕猴桃和成熟的苹果放在一起,
香蕉很快
就成熟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看书上的“问题探讨”
,引入乙烯,开始新课。
(三)新课
1
、赤霉素的发现过程
(看书总结)
让学生看书
53
页,自己总结赤霉素的发现过程。
我再以
PPT
演示我总结的发现过程
2
、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重点介绍)
主要是扫描书上的图片,< br>制作成
PPT
来介绍四种其他植物激素,
包括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br>脱落酸和乙烯。
其中,
合成和分布的相关内容只是读一下带过而已,
学生只要了 解就好,而植物激素的作用要重点介绍。
首先是分图一种种介绍,再是以一张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简单明了。
再比较不同植 物激素的作用
(如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乙烯促进果实的成
熟等)
,以加深 印象。
最后,做两三题相关选择题巩固知识。
3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看,了解就好)
这个内容不准备
PPT
,学生自己看书了解,我再提一下“植物的生长发育,
28
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
再列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
1
)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乙烯的合成
(
2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值,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
(
3
)脱落酸抑制生长、加速衰老,细胞分裂素则能解除该种作用。
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重点是概念)
首先 回顾植物激素的概念,
再指出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并且说明上一节
课所学的生长素 类似物也是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
再是说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直接看书上。
最后的应用实例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四)课堂小结
主要是结合板书回顾总结
(五)课堂练习
(因为指导老师说这节 课时间控制在
20
分钟左右,
所以之后的
25
分钟左右
是做 一张《导学案》上的单元练习卷上的全部选择题)
(六)课后作业
1
、书后的练习
2
、完成《导学案》上的单元练习卷
教学反思:
29
第三章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课题
第
4
章
种群与群落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教学需要分析
教
学
目
标
教学
内容
分析
学生
分析
1
、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 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
方法。
2
、
能力目标:
能够运 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
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
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 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
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
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
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 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
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 节部分对
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
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结合已学知 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
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
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
出现的问题,师生一 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
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
4
章
种群与群落
1.
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
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
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
(图)
种群
A
物
种群
B
个体
种
个体
教学准备
教
学
策
略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
①
出生率≈死亡率
②
♀≈♂
出生率<死亡率
♀<♂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
概念
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1
)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
2
)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图)
年龄组成
预
测
出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
迁入率
种群密度
迁出率
+
-
影
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图)
30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必修1
和必修
2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生物(分子水平和
细胞水平)
,
必修
3
的前三章学习了生物个体对生
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思考:
①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
物?
②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包括人都能够通过自< br>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
完成生长、
发育、
繁殖等生命活动。但是,在自 然界中,生物不是
单个存在的。请学生思考:
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 和其
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
来说明。
通过学生的回 答,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
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
在研究 各种生命现象时,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
各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推进新课
从第
4
章开始,我们从各种生物的整体水平
上对 生命现象进行学习。第
4
章标题为“种群和
群落”
,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 念。
(板书)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
种群。
(强调种群的几个要素)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叫生物群落。
思考:
①请学生根据种群的概念举例。
(通过学生回
答的正误,再 次强调“种群”概念的几个要点)
②学生思考: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
个种群?为什么?
③在必修2
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请
学生回顾。请学生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
群、物种的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对问题
3
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
出三者关系:
(板书)
种群
A
物
种群
B
个体
种
个体
学生活动
备注
学生思考讨论:
①核酸和蛋白质。
②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
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
③有关系。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
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
将学生从分子
和细胞水平、生物
个体水平引入种群
水平,让学生从已
学习的知识点回顾
中引起新内容的思
考。
学生讨论思考:
①举例。
②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种,鲤鱼、草鱼、罗非鱼等等。并
解释种群的概念。
③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相互交
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成为一个物种。思考并讨论。
加
强
学
生
对
“种群”概念的理
解。
31
思考:
④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 但是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
而消失呢?
⑤在同一个生活区域,是不是只有一个种
群?举例。
结合学生回答,推进本 节主要内容。同一区
域中往往生活着许多个生物种群,种群内个体之
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 制约的有机整体,从
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下面就开始讲解本节主要
内容“种群的特征”
。
(板书)
新课详解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种群的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认识
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1
、种群密度的概念(板书、课本)
我们平时经常听说够某种珍稀动物在全 球有
多少只、某种作物的产量是否提高……要分析这
些数量上的变化,先要调查种群的数量。对 于一
些珍稀动物,因为数量很少,就很容易通过逐个
计数得到其总体数量。
但是对于数 量很大的种群,
逐个计数就会非常困难,比如要估算一片稻田的
水稻有几株。
请学生思考,可以有什么方法能够估计这样
的种群数量。
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
解。
·方法一:样方法。
(
1
)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
步骤。< br>
(
2
)学生阅读“探究”部分的资料,小组讨论如
何进行实际操作。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样方法
进行总结。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
是从研究对象的总 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
集合。
(
3
)请学生思考,在选择样方的时候,它的位置
应该确定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
④不会。虽然有个体的死亡,但是
还有它的后代在继续延续。
⑤不是。举例。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
密度的定义;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
学意义。
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
验提出各自的方案。
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了解
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小组讨论 探
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通过教师的
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样方
确定在哪里都可以。
使学生通过对
问题的思考,自然
地过渡到新课程的
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
联系课本知识和生
活经验,提出各自
认为适合的方法 。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
回答引出系统和正
确方法。
学生要学会小
组 合作讨论,并且
能够充分发挥积极
性,对样方法的操
作
进
行
讨
论
和
学
习。
32
则:随机取样。因为要调查的种群在调查区域内
的分布是 随机散布的。所以取样的关键就是要进
行随机取样,能够保证中群众每个个体被抽取的
机会是一 样的。
(
4
)
取样的方法:
取样的方法关系到用调查数据
估计的种群密度是否接近真实值,所以取样的方
法非常重要。以下介绍两种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板书绘图)
。
学生
通过阅读材料,判断两 种方法适用于怎样布局的
调查对象
。
·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
1
)
请学生思考:
如 果要估计某一区域中的老鼠
数量,能否用样方法?为什么?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
密度调查
,
样方法就不再使用。
就用另一种方法
估计——标志重捕法。
(
2
)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了解标志重捕法的概
念和步骤。要 求学生根据文字材料总结出标志重
捕法的计算公式。
(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行标记后
记 数为
a
,
重捕个体数为
y
,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
个 体数为
b
,种群个体总数为
x
)
(
3
) 根据总结的公式,要求学生思考课本中“学
科交叉”部分中的材料,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
种群 的种群密度。
(注意:计算个体只能取整数)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学习了种群密度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后,
进一步学习 种群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直接
或者间接的作用影着种群密度。
根据课本东北虎、
大熊猫田鼠、
蝗虫的材料,
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学“出生率”和“ 死亡率”
概念。思考:
①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
例。
②生物的出生率是有什么决定的?
③前面说过个体与种群的关系,个体的死亡不会< br>引起种群的消失,因为个体在不断地繁殖后代,
新个体的出生和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密度有直接< br>的影响。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
系。
联系社会:根据我国人口 现状,让学生思考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时,让学
生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 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点取样:调查总体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调查总体为长条形。
通过对试验方
法的探究,使学生
真正掌握样方法的
步骤和取样规则。
不能。老鼠会活动,不像植物
一样保持在一个地方。
a/x=b/y
x=ay/b
鼓
励
学
生
自
己
总结规律,并结合
学科交叉,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39/x=15
/
34
x=88.4
即
x
≈
88
(只)
①不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
子、苍蝇等昆虫。
②结合课本:生物的繁殖能力。
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鼓励学生思考
a.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总结规律,教师的
b.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作用只是做适当的
c.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引导和补充。
鼓励学生通过
学生根据自己 的了解和思考
思考和讨论,以达
积极发言。
到情感态度目标。
33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于许 多种群来说,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
定种群数量以外,迁入率和迁出率叶是决定种群
密度的重要 因素。
让学生看课本,
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
出的行为。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 度大,内陆边疆地区人
口密度小,除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还有一
个因素就是迁入率和迁出 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除了以上的特征,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
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
、年龄组成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看
图
4-3
,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
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
2
、性别比例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 ,并
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
用。
思考:
性 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让学生
将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结合起来思考。
)< br>
①♀>♂
②♀≈♂
③♀<♂
补充蜜蜂、蚂蚁等不符合一般性别比例的特
例。
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
思 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
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年龄组成
测
学生根据生活
候鸟的迁徙、我国很多人从一
常识和一 些对我国
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迁移。
社会背景的了解,
对该部分内容掌握
比较容易。
A
: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
体少,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
B
:稳定型。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
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变化不大。
C
: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
体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相
对
简
单
的
知识点,鼓励学生
自己思考并通过小
组讨论得出结论,
既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趣,也培养了学生
①♀>♂,种群密度增长快
积极思考和小组合
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作的学习习惯。
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学生跟着教师的带领,主动思
考讨论,同教师一起总结对本节内
容进行一个总结。
预
出生率
种群数量
死亡率
迁入率
种群密度
迁出率
+
-
34
影
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和经验作
性别比例
答。
通过学习,请学生举一些常见的与种群密度
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除了以上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
水稻的分布 有一定规律,比较
它一些特征,
比如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概念)
。
均匀;杂草是散布的,没有什么规
请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分析水稻、杂草、瓢
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
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即
响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
布、集群分布(板书绘图)
。
教学反思:
35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题: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2.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
模型。
4.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个人札记
〖引入〗
在第一节中,
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
素,大家看“问题探讨”
,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
=2n
,N
代表细菌数量,
n
代表
“
代
”
。
2.N=2
216
。
3.
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
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
再以
“本节聚焦”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
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
P66
图
4-4
细菌
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
1
〗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
在自然界中,
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
样的呢?
〖答并板书〗
1.
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
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
数量增长的形式,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
种群数量为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36
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
“J”
型。
N
t
=N
0
λ
t
〖问题〗
“J”
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
2.
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
P67
并完成
“
思考与讨论
”
。
〖提示〗
1.
对家鼠 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
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 br>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
量,
①
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
食物来源;
②
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
挖造巢 穴的场所;
③
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
等等。
〖旁栏思考题
3
〗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
同一种群 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受
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 br>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
都能在
K
值维持
稳定吗?
〖板书〗
3.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
P67
~
P69
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
(
1
)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等优越条 件下,
种群可能会呈
“J”
型增长。
例如,
澳大利亚昆
虫学 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
14
年的研究,发现
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
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
的
“J”
型增长。(
2
)在有限 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
很低,
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 增加,
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
止增长,这就是
“S ”
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
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
“S”
型 增长的特点。
2.
(
1
)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 据表
中数字画曲线。
(
2
)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
3
)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
然灾害等。
典型例题
例
1
(
2000
年广东卷)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
.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
.
所有
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
.
所有
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
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 、
37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20: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