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
癌症病人为什么会发烧?
癌症病人之所 以会发烧,主要是因为:一方面,
癌细胞影响了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
另
一方面,大部 分病人会因肿瘤本身或接受治疗使得免疫力降低,尤其是白细胞偏低的病人,
常因感染引起发烧。
此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癌症本身
都可引起。
癌性发热
一
概述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通常是指癌症患 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
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其定义是指口腔温度单次测量≥
38.3
℃或≥
38.0
℃持续
1
小时。由于
其发病机理复杂
,< br>热程或短或长,
特别对于热程长的患者
,
除了忍受躯体上的痛苦
,还对其心理
有很大影响
,
造成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
,
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也给临床治疗和护
理带来许多困难。近年来
,
中医和西医在癌性 发热及患者降温方法上做了很多研究。
二
病因
恶性肿瘤病人发热见于两种情况
:
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 和恶性肿瘤伴发感染所引
起的发热。
后者是指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损伤或免 疫抑制所引发的机会
感染所引起的发热。
感染依然是恶性肿瘤发热的首要病因因素。
多因素所致的免疫损伤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生
感染的高危因素
,
通常来自于原 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或源于使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等治疗手段。引起恶性肿瘤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 素大致分为两个水平
:
(
1)
低危险性因素
,
包括恶 性肿瘤本身、相应的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
<10d
、粘
膜免疫的破坏、留置导 管等
,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阳性
(
G+)
或革兰阴性
(
G-)
细
菌、呼吸道病毒或疱疹病毒和少见的卡氏肺囊虫。
( 2)
高危险性因素
,
包括恶性肿瘤本身、
放疗或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 10d
、
粘膜免疫
的破坏、体液或细胞免疫的缺陷或抑制
,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
细菌包括
G+
或
G-
需氧菌和厌
氧菌
;
病毒主要以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腺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主< br>;
霉菌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隐球菌等
;
寄生虫以卡氏肺囊虫和弓形虫为主。在上述的病原
体中
,
耐药的细菌
(
肠球菌、
肺炎球菌、
葡萄球菌、
产
ES- BL
的大肠杆菌等
)
、
呼吸道病毒
(
流
感病毒等
)
和霉菌等被纳入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日益出现和再现的病原体之列
,
成为
恶性肿瘤人群发生感染性发热的重要病原学因素
文献报告所有的常见恶性肿瘤均可引起发热
,
目前已知共有
46
种。引起发热常见恶性
肿瘤有
:
淋巴瘤 、
霍奇金病、
非霍奇金病、
急性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通常不引起发热的疾病
:
慢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
,
结肠、卵巢、前列腺、乳腺、直肠、胰腺
(
无转移
)
和大脑恶性肿瘤等。罕见
引起发热的恶性肿瘤为嗜铬细胞瘤。此外
,
心房粘液瘤和胃、小肠平滑肌瘤等是引起发热的
良性肿瘤。
三
发病机制
1.
现代医学观点
发热 是由感染或炎症因素引起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纤
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促炎性 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 IL) - 1A
、
IL-1B
、
IL-4< br>、
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
(
TNF)
-A
的结果。而
癌性发热
是由肿瘤细胞本身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
,
肿
瘤迅速生长
,
瘤组织相对缺血、
缺氧引起瘤组织坏死
,
释放
TNF, TNF
是一种主要由单核
-
巨
噬细胞系统细胞分泌的多活性蛋白质
,
可分
TNF-A
和
TNF- B,
两者均有致热性
,
而
TNF
可
能通过
PGE2
而致热
,
且
TNF
能诱导
IL- 1, IL- 6
的产生
, TNF
、
IL-1
和
IL- 6
均为内源性致热
原
,
而引起发热。
一方面
,
恶性肿瘤的发热过程是受细胞因子为枢纽的免疫调控机制所介导
;
另一方面这种免疫调控的机制和程度是否与感染性发热的免疫调节机制相一致
,
还是有差
别
,
目前尚不清楚。
现代医学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恶性肿瘤细胞的浸润造成血浆中游离原 胆烷醇酮的增高而激活白细胞释放致热原或
因肿瘤生长迅速而缺血缺氧引起自身组织坏死
,导致机体发热
;
(2)
有效治疗后肿瘤细胞迅速破坏溶解
,
释 放出大量炎症介质或毒性产物等引起
;
(3)
肿瘤侵犯或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性发热
;
(4)
肿瘤 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
,
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物质可引起免疫反应
,
部分 肿
瘤产生异位激素引起机体各种炎性反应。
2.
中医理论认为
癌性发热属于
“
内伤发热
”
范畴< br>,
多由于恶性肿瘤引起脏腑虚损或阴
阳失调
,
痰瘀湿毒
,蕴久化热所致
;
或因化疗后火热毒邪积聚
,
耗气伤阴
,
以阴症为多
,
属本虚标实
之症。
四
癌性发热的特点
临床上
,
大多数癌性发热不超过
38.9
℃
,
如果超过此水平
,
一般提示感染性因素所致。
通常恶性肿瘤发热无论是发热的幅度、热型
,
还是持续时限
,
均无鲜明的临床特征。仅有少
数几种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热 型。如对萘普生治疗明显有效的发热常提示实体肿瘤的危险
性。
对于晚期和侵袭性组织学类型淋 巴瘤
,
发热是最常见表现
,
部分病人可出现以发热、
盗汗
和消瘦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
淋巴结肿大、
脾大、
原因不明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和血清 乳酸
脱氢酶极度增高提示诊断。肾细胞癌是恶性肿瘤引起发热的经典例证
,
通常仅表现为发热
,
无其它表现
,
有时伴乏力和消瘦
,
15%
病例呈现间歇性发热
,
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引起的镜
下血尿或红细胞增多
,
可提示诊断。如在除外肝脏和骨骼病变前提下
,
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
水平增高则提示该病的诊断。嗜铬细胞瘤发热
,
常见于发作性高血压病例
,
血压升高时体温
增高
,
血压正常时体温降至正常。位于丘脑附近的大脑肿瘤可产生高热
(
39
℃
)
。肺癌通常
不引起发热,
但部分病例在没有肺炎和肺不张的条件下表现为发热。有时
,
恶性肿瘤发热
可表现为寒颤继之急剧发热
,
酷似感染性疾病。
心房 粘液瘤表现为发热、
晕厥、
充血性心衰、
外周或肺栓塞、消瘦、肌痛、关节痛和皮疹。 心脏杂音可呈现间歇性、体位性或缺如。血沉
增速和贫血常见
,
超声心动图可确诊。
癌性发热的一般特点
1
热程或短或长
,
有的可达数月之久
,
可呈间歇性
;
2
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
,
少数呈稽留热
,
体温在
37. 5~38. 5
℃之间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20: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