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强制性思维
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 的思维;无强
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
假性痴呆
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部分
短 暂、可逆的智能障碍,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常表现为刚塞
氏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 呆。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
一般预后较好。
3.
反射性幻听
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
另
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见于精神分裂症。
4.
原发性妄想
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有非源于其
他 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
点;常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 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等。
5.
恶性综合征
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
表现为
意识障碍、持续高热、肌肉强直 、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
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 神病药
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6.
戒断状态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
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 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
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 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7.
心理治疗
是一种以助 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 、行为和躯
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8.
< br>精神病
:
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
障碍。临 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
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
性精神病。
9.
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
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 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一般无
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
10.
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副作用)
: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 的神
经系统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迟发性
运动障碍。
11.
物质依赖(依赖)
一组认知、行为和 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
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
果导致了耐受性的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传统上将其分为
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12.
焦虑
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表现出 顾虑重重、紧张恐
惧,以至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
抖等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13.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
的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常见于精神 分裂症。
14.
遗忘综合征
又称
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s
syndrome)
,是由脑
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
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 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15.
自知力
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于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回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疾病轻重
和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16.
刚塞综合征: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 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
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
但对 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见于癔症等患者。
17.
童样痴呆:
假性痴呆的一种,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
如成 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
姨、叔叔;
18.
精神发育迟滞
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 以前(
18
岁以
前)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 异常、中毒
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
阶段,随年龄 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
应障碍。
19.
痴呆
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人格的全面受损,< br>通常发生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
(
18
岁以后)
,
其发生具有脑 器质性病变基
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
降,记忆力 及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症状 及精神症状,根据病变的
性质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20.
木僵
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 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
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
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
21.
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
为 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可伴有
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多数 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
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2.
恶劣心境障碍(
dysthymic
disorder
)
< br>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
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发作。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 睡
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无精神病性症
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 受严重影响。
23.
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 征为认知、情绪、
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
/
或功能损害。
24.
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
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系原发疾病的症状,
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 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
25.
躯体化障碍
Briquet syndrome
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
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 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
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 患
者反复求医和明显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
26.
谵妄
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
,
尤以意识 障碍为
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
,
故又称为急性脑病综
合征。
27.
无抽搐电休克
是传统电抽搐治疗 的改良方法,
在通电前给予麻醉剂和
肌肉松弛剂,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搐,避免骨折、关节脱位 等并发症的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9: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403.html
-
上一篇:精神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下一篇:编写童话故事(小白兔的眼睛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