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18:34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猝死的原因)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作者:
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编:

_
___________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辨证论治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


部肌肉瘫痪
,
常发生于一侧。本病临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0
~
40

为多
,
男性 稍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而以春、秋两季发

病率较
高。本病属中医“口眼喎斜”、“吊线风”、“口僻”范畴。中医

针药
结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根据病程和病证的不同


笔者对本

病进行分期分型、针药结合论治以疏通面颊部经气。治疗一般分
4

,

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现介绍如下。

1
辨证选穴
,
分期治疗

中医学认为

本 病多由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营卫失调

卫外不

,
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与经筋

以致经气阻滞




失养
,
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岁露》云: “人气血虚

其卫气

,
形独居

肌肉减
,
皮肤纵
,
腠理开……当是之时

遇贼风则其入也
深。”

《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

手之太阳

筋急则口目 为僻。”又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云:

“卒口僻

急者

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

引颊移口;

有热则 筋弛纵

缓不胜收
,
故僻。”辨证选穴以局部取穴、临
近取穴、
循经远端取穴。针刺手法用平补平泻法

或虚补实泻。根据病情采用


刺、横刺、透穴刺或斜刺、直刺。治疗原则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

1.1
急性期

发病后
1
~
7 d
为急性期。此期症状有加重趋势

病情不稳定。因

正气亏虚
外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明、少阳经脉

邪气

亢盛
,
阻于经脉

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曰:“风邪
入足阳明、手太阴之经

遇寒则筋急引颊

故使口僻。”治法 以温经通

络、祛邪牵正为主

针刺手法宜浅刺、轻刺激(手法过重有伤正之弊)
, < br>发病
3
?
5d
内最好不在面部直接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
,< br>取穴以手、


阳明经与少阳经穴为主

而以远部取穴、邻近 取穴为辅。如取太阳、


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迎香、风池、阳白、攒竹、

足三< br>里等。局部穴可取健侧

如合谷取健侧或双侧

余穴取患侧。辨证

穴:风寒阻络者

面部有拘紧感

患侧耳后发凉或 伴疼痛

畏风畏寒
,
得暖则舒
,
宜针泻合谷;风热外袭者

伴见面赤、苔薄黄或薄白、脉浮


,
宜针泻合谷、曲池 ;肝胆火逆者

伴有患侧耳后痛、侧头痛、口苦、

急躁易怒等
,< br>舌红
,
苔黄
,
脉弦数
,
宜针泻太冲、丘墟;阳明热盛 者




觉热
,
或先有轻度疼痛
或见耳下腮部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洪数
,
宜针泻合谷、内庭。

1.2
平稳期

发病后
7
~
20 d
为平稳期。此期症状逐渐稳定

为针刺治疗的最


时机

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取穴以头面部阳明、少阳经局部穴

位为


如患侧太阳、承泣、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风池

等;配以远端取穴:合谷



、太冲



、风池



、翳风



。随

症配穴:不能皱眉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
配水沟;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上唇功能障碍配口禾醪;耳后痛配翳风;
舌麻、

味觉减退配廉泉;耳鸣耳聋者加耳门、听宫。每次选穴不宜过多

刺手法不宜过重

应平补平泻或虚补实泻。可酌情加用电针、灸法






局部采用温和灸或
TDP
照射
,
配合功能锻炼。口歪者针刺后在局部拔


10 min
。此期可多采用局部透穴

如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大

迎透
承浆等。加用电针或辅以温灸治疗可提高疗效。

1.3
恢复期

指发病后
20
?
60 d
。症状逐步消失

此期病理主要表现为正气亏

虚、余邪阻滞、经络不通。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


取穴以

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

选穴基本同平稳期
仍以阳明、少阳经为主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取百会、阳白、攒竹、下关、四白、迎香、颊车、地仓、阳陵泉、足


里< br>,
均取患侧

合谷取对侧。若眼睑闭合无力加用丝竹空透鱼腰、



阳;上唇歪斜加用水沟;下唇歪斜加用承浆。除足三里用补法外

余均用平补平泻。下关针感要求呈扇形放射至面部





太阳向下透刺针

感至面部
,
足三里、合谷用催经行气法 使针感尽量向上传导

可加用电

针、局部艾灸或
TDP
照射
,
配合功能锻炼。

1.4
后遗症期

指发病
2
个月之后。此时病程较长

正气更加亏虚。由于面部经


瘀阻
,
活动不利

气血运行不畅

导致痰、瘀阻于面部

甚者外风引动

内风

故临床多见面部无力、麻木、怕凉、怕风

甚至面部浮肿、面 肌

痉挛等症状。治疗以扶正化痰、祛瘀通络为原则。取穴:患侧风池、


骨、百会、攒竹、阳白、太阳、丝竹空、下关、四白、颊车、地仓、

迎< br>香、夹承浆及阳陵泉

双侧

、足三里(双侧

、三 阴交(双侧

、太


(患侧

、合谷(健侧)。 手法: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颊车透
颧醪;

足三里、三阴交捻转补法

余均用平补平泻法。局部用艾灸或

TDP


射;若病程长、麻木重者局部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以活血通
络。

2
病证结合

中药治疗

2.1
辨证分型

2.1.1
风寒阻络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8: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322.html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