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工业X射线底片评定方法.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17:02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背痛的原因有哪些)



《射线检测》补充教材




编写:王学冠









第六章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6.1
评定的基本要求

-
底片质量要求
-
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
评定人员条件要求
.
6.1.1
底片质量要求

?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 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
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 小影像的难
易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
绝对灵敏度, 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
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 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
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

、摆放位置,可观察
的像质 指数(
Z
)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

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
片灯亮度的限制,
底 片黑度不能过大。
根据
JB4730
标准规定,
国内观片
灯亮度必须 满足观察底片黑度
Dmin

2.0
。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
规 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
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 材)位置的黑度。只有当有效评定
区内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应
符合下列规定:
A
级:≥
1.5

AB
级:≥2.0

B
级:≥
2.3
;经合同各方
同意,
AB
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
1.7

B
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
2 .0

透照小
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
AB
级最低黑度 允许降低至
1.5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 度应符合以上要求,多片迭
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
1.3


?

标记: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
影像应 显示完整、位置正确。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工件编号、焊
缝编号、及部位片号、透照日期;定位标 记: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
记和标距带等;
返修标记:

R1
?< br>N

上述标记应放置距焊趾不少于
5mm


?

伪缺陷: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
好,在 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
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上述 伪缺陷均会影响评片的正确性,
造成漏判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评定区域内不许有伪缺陷影像。

1
?

散射:照相时,暗袋背面应贴附一个“
B
”铅 字标记,评片时若发现
在较黑背景上出现“
B
”字较淡影像(浅白色)
,则说 明背散射较严重,
应采用防护措施重新拍照,
若未见

B

字,
或在较淡背景出现较黑的

B

字,则表示合格。

6.1.2
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

环境:要求评片 室应独立、通风和卫生,室温不易过高(应备有空
调)
,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室内亮度应在< br>30cd/m
2
为宜。室内噪音应控
制在
<40dB
为佳。在 评片前,从阳光下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
至少为
5

10min;从暗室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
30s


?

设备


.
观片灯
:
应有足够的光强度
,
确保透过黑度为≤
2.5
的底片后可见光
度应为
30cd/m
2
,
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
3,000 cd/m
2
;透过黑度为 >
2.5
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为
10cd/m
2
,
即透照前 照度至少应≥
3,200
cd/m
2
。亮
度应可调,性能稳定,安 全可靠,且噪音应
<30dB
。观片时用遮光板应能
保证底片边缘不产生亮光的眩晕而 影响评片。

②黑度计:应具有读数准确,稳定性好,能准确测量
4.0
以内 的透射样
品密度
,
其稳定性分辨力为
+0.02,
测量值误差应≤±
0.05,
光孔径要求
<1.0mm
为佳,黑度计至少每
6
个月校验一次,标准黑度片至少应三年送
法定计量单位检定一次。

③评片用工具:< br>放大镜应为
3

5
倍,
应有
0

2 cm
长刻度标尺。
评片人
可借助放大镜对底片上缺陷进行细节辨认和微观定性分析,高 倍易产生
影像畸变而不采用。
评片尺,
应有读数准确的刻度,
尺中心为

0

刻度,
两端刻槽至少应有
200 mm
,尺上应有
10
×
10

10
×
20

10
×
30 mm
的评定
框线。

6.1.3
评片人员要求:

?

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具有承担此项工作的

能力与资格者,一般要求具有
RT
—Ⅱ级资格证书人员担任。

?

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
并能经常到现场参加缺陷返修解剖

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

?

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

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进行评定,具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2
?

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头坡口型式,

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照工艺情况。

?

具有良 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
1.0
,并能读出距离
400mm
处,高

0.5 mm
间隔
0.5 mm
一组的印刷字母。

6.1.4
相关知识要求:

?人的视觉特性:人在较暗的环境中对黄光最敏 感,其次是白色,橙色
或黄绿色,而对红光、蓝紫色光都不敏感。人眼难以适应光强不断变化
的 环境,光强不断变化会使人视觉敏感度下降,人眼极易疲劳。通常情
况下,人眼的目视分辨率是,点状为
0.25mm
,线状为
0.025mm
。太小要
借助放大镜观察。< br>
?

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对比度:
是指那些对 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所有光线

Ls


如室内环境
光线、 底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使人眼辨别影像黑
度差的能力下降,这种下降的黑度差值< br>Δ
Da
,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
Δ
Da

0.43 4(
Δ
D/1+N

),(
式中
N

=L s/L)
看出
Ls
越大,
N

就越大,即
ΔDa
越小。所以应尽量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的光线进入眼中。

②观片条件对识别度的影响:


.
底片黑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在低 黑度区域。识别度
Δ
Dmin
变化不大,
在标准黑度区域内(
1.5

3.5

,识别度
Δ
Dmin
随着底片黑度的增 大而
提高,在高黑度区域(≥
4.0

Δ
Dmin
随底片黑 度增大而降低,即高黑
度底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低都有不利于金
属 丝影像的识别。


.
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
增大观片灯亮度 能增大可识别金属丝影
像的黑度范围。


.
环境亮度对识别度的关 系:周围光线使人眼感觉到的底片对比度变
小,从而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识别度下降。

?

评片的基本条件与工作质量关系:

①从底片上所获得的质量信息:


.
从底片上获得缺陷的有无、性质、数量及分布情况等。

.
获得缺陷的两维尺寸(长、宽)信息,沿板厚方向尺寸可用黑度大小
表示。


.
能预测缺陷可能扩展和张口位移的趋向。

3

.
能依据标准、规范对被检工件的质量做出合格与否的评价。


.
能为安全质量事故及材料失效提供可靠的分析凭证。

②正确评判底片的意义:


.
预防不可靠工件转入下道工序,防止材料和工时的浪费。


.
能够指导和改进被检工件的生产制造工艺。

Ⅲ能消除质量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③良好的评判条件,是底片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
评片人的技术素质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关键。


.
先进的观片仪器设备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
良好的评片环境是评判人员技术素质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6.2
评片基本知识:

6.2.1
投影的基本概念:

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去,
称为
“投影”

在该 平
面上得到的图像,也称为“投影”
。投影可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正投影
即是投射线 的中心线垂直于投影的平面,其投射中心线不垂直于投射平
面的称为斜投影。射线照相就是通过投影把具 有三维尺寸的试件(包括
其中的缺陷)
投射到底片上,
转化为只有二维尺寸的图像。< br>由于射线源,
物体(含其中缺陷)
、胶片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角度变化,会使底片上< br>的影像与实物尺寸、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常见有放大、畸变、重迭、
相对位置改变等现象。
6.2.2
焊接基本知识:

?常用的焊接名词术语解释

①接头根部:焊件接头彼此最接近的那一部分,如图
1
所示。

②根部间隙: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的空隙,如图
2
所示。

③钝边:焊件开坡口时,沿焊件厚度方向未开坡口的端面部分,如图
3





④热影响区: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受热的影响(但未熔化)而发
生的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
4
所示。

⑤熔合区和熔 合线:焊缝向热影响区过渡的区域,叫熔合区。按其接头
的横断面,经宏观腐蚀所显示的焊缝轮廓线叫熔 合线,如图
5
所示。

4
⑥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⑦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 趾,焊趾连成的线称焊趾线,
如图
6
所示。

⑧余高:
超出 表面焊趾连线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高度,
如图
7
所示。







⑨焊根: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如图
7
所示。

⑩弧坑:由于断 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的低洼部分,如图
9

示。

11
焊道: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如图
8
所示。

12
焊层: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一条或几条并排相搭的
焊道组成。如图
8
所示。

13
单面焊:仅在焊件的一面施焊, 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如图
8

所示。

14
双面焊 :
在焊件两面施焊,

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如图
9
所示。







?焊接缺陷分类:

①从宏观上看,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气孔、及形 状缺
陷,
又称焊缝金属表面缺陷或叫接头的几何尺寸缺陷,
如咬边,
焊瘤等。
在底片上还常见如机械损伤
(磨痕)

飞溅、
腐蚀麻点等其他非焊接 缺陷。

②从微观上看,
可分为晶体空间和间隙原子的点缺陷,
位错性的线缺 陷,
以及晶界的面缺陷。微观缺陷是发展为宏观缺陷的隐患因素。

?宏观六类缺陷的形态及产生机理

5
①气孔: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 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
空穴。气孔可分为条虫状气孔、针孔、柱孔,按分布可分为密集气孔,
链孔等。

气孔的生成有工艺因素,也有冶金因素。工艺因素主要是焊接规范、
电流种类、电弧长短和操作技巧。冶金因素,是由于在凝固界面上排出
的氮、氢、氧、一氧化碳和水蒸 汽等所造成的。

②夹渣:焊后残留在焊缝中的溶渣,有点状和条状之分。产生原因是熔
池中熔化金属的凝固速度大于熔渣的流动速度,当熔化金属凝固时,熔
渣未能及时浮出熔池而形成。它 主要存于焊道之间和焊道与母材之间。

③未熔合:熔焊时,焊道与母材之间或焊道与焊道之间 未完全熔化结合
的部分;点焊时母材与母材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的部分,称之。

未熔 合可分为坡口未熔合、焊道之间未熔合(包括层间未熔合)
、焊
缝根部未熔合。按其间成分不同 ,可分为白色未熔合(纯气隙、不含夹
渣)
、黑色未熔合(含夹渣的)

< br>产生机理:
a.
电流太小或焊速过快(线能量不够)

b.
电 流太大,使
焊条大半根发红而熔化太快,母材还未到熔化温度便覆盖上去。
C.
坡口< br>有油污、锈蚀;
d.
焊件散热速度太快,或起焊处温度低;
e.
操作不 当或
磁偏吹,焊条偏弧等。

④未焊透: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也就是焊 件的间隙或钝
边未被熔化而留下的间隙,或是母材金属之间没有熔化,焊缝熔敷金属
没有进入接 头的根部造成的缺陷。

产生原因:焊接电流太小,速度过快。坡口角度太小,根部钝边尺寸太
大,间隙太小。焊接时焊条摆动角度不当,电弧太长或偏吹(偏弧)

⑤裂纹
(焊接裂纹)

在焊接应力及其它致脆因素共同作用下,
焊接接头
中局部地区 的金属原子结合力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新界面而产生缝隙,称
为焊接裂纹。它具有尖锐的缺口和大的长宽比 特征。按其方向可分为纵
向裂纹、横向裂纹,辐射状(星状)裂纹。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根部裂
纹、弧坑裂纹,熔合区裂纹、焊趾裂纹及热响裂纹。按产生的温度可分
为热裂纹(如结晶裂纹、液化裂纹 等)
、冷裂纹(如氢致裂纹、层状撕裂
等)以及再热裂纹。

产生机理:一是 冶金因素,另一是力学因素。
冶金因素是由于焊缝产
生不同程度的物理与化学状态的不均匀,如 低熔共晶组成元素
S

P

Si
6
等发生偏析、 富集导致的热裂纹。此外,在热影响区金属中,快速加热
和冷却使金属中的空位浓度增加,同时由于材料 的淬硬倾向,降低材料
的抗裂性能,在一定的力学因素下,这些都是生成裂纹的冶金因素。力
学 因素是由于快热快冷产生了不均匀的组织区域,由于热应变不均匀而
导至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应力联系, 造成焊接接头金属处于复杂的应力
——应变状态。内在的热应力、组织应力和外加的拘束应力,以及应力
集中相叠加构成了导致接头金属开裂的力学条件。

⑥形状缺陷

焊 缝的形状缺陷是指焊缝表面形状可以反映出来的不良状态。如咬边、
焊瘤、烧穿、凹坑(内凹)
、未焊满、塌漏等。

产生原因:主要是焊接参数选择不当,操作工艺不正确,焊接技能差造
成。

?焊接缺陷对焊接接头机械性能的影响

①气孔:削弱焊缝的有效工作面积,破坏了焊 缝金属的致密性和结构的
连续性,它使焊缝的塑性降低可达
40

50%
并显著降低焊缝弯曲和冲击韧性以及疲劳强度,接头机械能明显不良。

②夹渣:呈棱 角(夹渣的主要特征)的不规则夹渣,容易引起应力集中,
是脆性断裂扩展的疲劳源,它同样也减小焊缝 工作面积,破坏焊缝金属
结构的连续性,明显降低接头的机械性能。

焊缝中存在夹杂物(又称夹渣)
,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降低焊缝金
属的塑性,增加低温脆 性,同时也增加了产生裂纹的倾向和厚板结构层
状撕裂。焊缝中的金属夹渣(夹钨等)如同气孔一样,也 会降低焊缝机
械性能。

③未焊透:在焊缝中,未焊透会导致焊缝机械强度大大降低, 易延伸为
裂纹缺陷,导致构件破坏,尤其连续未焊透更是一种危险缺陷。

④未熔合:是一种类似于裂纹的极其危险的缺陷。未熔合本身就是一种
虚焊,

在交变载荷工作状态下,

应力集中,极易开裂,是最危险缺陷
之一。

⑤裂纹:是焊缝中最危险的缺陷,大部分焊接构件的破坏由此产生。

⑥形状缺陷:主 要是造成焊缝表面的不连续性,有的会造成应力集中,
产生裂纹(如咬边)
,有的致使焊缝截面 积减小(如凹坑、内凹坑等)

有的缺陷是不允许的
(如烧穿)

因 为烧穿能致使焊缝接头完全破坏,

7
械强度下降。

6.3
焊接缺陷在底片上的影像特征的辨认

6.3.1
底片上常见的焊接缺陷的分类

在底片上常见的焊接缺陷有六种< br>:
即气孔
(A)
、夹渣(
B

、未焊透(
D


未熔合(
C

、裂纹(
E
)和形状缺 陷如咬边等(
F



?按缺陷形态分:

①体积 状缺陷
(又称三维缺陷)

如气孔、
夹渣、
未焊透、
咬边、
内凹等。

②平面形状缺陷(又称二维缺陷)
:如未熔合、裂纹、白点等。

?按缺陷所含成份的密度分:

①密度大于焊缝金属的缺陷:
如夹钨、
夹铜、
夹珠等在底片上呈白色影。

②密度小于焊缝金属的缺陷:如气孔、夹渣等在底片上呈黑色影像。

6.3.2
缺陷在底片上成像的基本特征

?气孔:在焊缝中常见的气孔可分为球状气孔、条状气孔和缩孔。

①球状气孔:按其 分布状态可分为均布气孔、密集气孔、链状气孔、表
面气孔。球孔,在底片上多呈现为黑色小圆形斑点, 外形较规则,黑度
是中心大,沿边缘渐淡,轮廓清晰可见。单个分散出现,且黑度淡,轮
廓欠清 晰的多为表面气孔。密度成群(
5
个以上
/cm
2
)叫密集气孔,大
多在焊缝近表面,是由空气中氮气进入熔池造成。平行于焊缝轴线成链
状分布(通常在
1cm
长线上有
4
个以上,其间距均≤最小的孔径)称为
链状气孔,它常和未 焊透同生。一群均匀分布在整个焊缝中的气孔,叫
均布气,见图
10
示。









条状气孔:按其形状可分为条状气孔、斜针状气孔(蛇孔、虫孔、螺
孔等)


.
条状气孔:在底片上,多平行于焊缝轴线,黑度均匀较淡,轮廓清晰,
起点多呈圆 形(胎生圆)
,并沿焊接方向逐渐均匀变细,终端呈尖形。这种
气孔多因焊剂或药皮烘烤不够, 造成沿焊条运行方向发展,内含
CO

CO
2
8
如图示
11
所示:大多出现在打底焊道熔敷金属中。


.
斜针状气孔
:
在底片上多呈现为各种条虫状的影像
,
一端保持着气孔 的
胎生园
(
或半圆形
),
一端呈尖细状
,
其宽窄 变化是均匀逐渐变窄
(

)
,黑
度淡而均匀
,
轮廓 尚清晰
,
这种气孔多沿结晶方向长条状
,
其外貌取决于焊
缝金属的凝 固方式和气体的来源决定。
一般多成人字形分布

CO


少数呈
蝌蚪状(氢气孔)
。如图
12
所示。

③缩孔:按其成因可分为晶间缩孔和弧坑缩孔。


.
晶间缩孔:< br>又称枝晶间缩孔,
主要是因焊缝金属冷却过程中,
残留气体
在枝晶间形成的长条 形缩孔,这种气孔垂直焊缝表面,在底片上多呈现为
较大的黑度,轮廓清晰、外形不规正的圆形影像,并 出现在焊缝的轴线上
或附近区域,又称针孔。如图
13
所示。








.
弧坑缩孔:
又称 火口缩孔。
主要是因焊缝的末端未填满,
而在后面的焊

接焊道又未消除而形 成的缩孔。在底片上的焊缝凹坑(或弧坑)黑色浅淡
的影像中,有一黑度明显大于周围黑度的块状影像。 黑度均匀,轮廓欠清
晰,外形不正规,有收缩的线纹。如图
14
所示。







?夹渣:按其形状可分为点状(块状 )和条状,按其成分可分为金属夹渣
和非金属夹渣。

①点状(块状)



.
点(块)状非金属夹渣:在底片上 呈现为外形无规则,轮廓清晰,有棱
角、黑度淡而均匀的点(块)状影像。分布有密集(群集)
、链状,也有单
9
个分散出现。主要是焊剂或药皮成渣残留在焊道与母材(坡口)或焊道与< br>焊道之间。如图
15
所示。


.
点状金属夹渣:< br>如钨夹渣、
铜夹渣。
钨夹渣在底片上多呈现为淡白色的
点块状亮点。轮廓清晰、 大多群集成块,在
5X
放大镜观察有棱角。铜夹渣
在底片上多呈灰白不规正的影像,轮 廓清晰,无棱角,多为单个出现。夹
珠,在底片上多为圆形的灰白色影像,在白色的影像周围有黑度略大 于焊
缝金属的黑度圆圈,如同句号“。
”或“

C

。主要 是大的飞溅或断弧后
焊条(丝)头剪断后埋藏在焊缝金属之中,周围一卷黑色影像为未熔合。

②条状夹渣:按形成原因可分为焊剂药皮形成的熔渣,金属材料内的非金
属元素偏析在焊接过程 中形成的氧化物(
SiO
2

SO
2

P
2
O
3
)等条状夹杂物。


.
条状夹渣:在底片 上呈现出带有不规则的、两端呈棱角(或尖角)
,大
多是沿焊缝方向延伸成条状的,宽窄不一的 黑色影像,黑度不均匀,轮廓
较清晰。这种夹渣常伴随焊道之间和焊道与母材之间的未熔合同生。如图< br>16
所示。


.
条状夹杂物:在底片上,其形态和条渣雷同 ,但黑度淡而均匀,轮廓欠
清晰,无棱角,两端成尖细状。多残存在焊缝金属内部,分布多在焊缝中心部位(最后结晶区)和弧坑内,局部过热区残存更明显。如图
17











?未焊透:主 要是因母材金属之间没有熔化,焊缝熔敷金属没有进入接头
根部造成的缺陷。按其焊接方法可分为单面焊 根部未焊透、双面焊
X
型坡
口中心根部未焊透和带衬垫的焊根未焊透。
①单面焊根部未焊透:在底片上多呈现出为规则的、轮廓清晰、黑度均匀
的直线状黑线条,有连续和 断续之分。垂直透照时,多位于焊缝影像的中
心位置,
线条两侧在
5X
放大镜 观察可见保留钝边加工痕迹。
其宽度是依据
10
焊根间隙大小而定。两端无尖角(在 用容器未焊透两端若出现尖角,则表
示未焊透已扩展成裂纹)
。它常伴随根部内凹、错口影像, 如图
18
所示。

②双面焊坡口中心根部未焊透:在底片上多呈现为规则的、 轮廓清晰、黑
度均匀的直线性黑色线条,垂直透照时,位于焊缝影像的中心部位,在
5X
放大镜观察明显可见两侧保留原钝边加工痕迹。常伴有链孔和点状或条状
夹渣,有断续和连续之分,其 宽度也取决于焊根间隙的大小,一般多为较
细的(有时如细黑线)黑色直线纹,如
19
示。

③带垫板(衬环)的焊根未焊透:在底片上常出现在钝边的一侧或两侧,
外形较 规则,靠钝边侧保留原加工痕迹(直线状)
,靠焊缝中心侧不规则,
呈曲齿(或曲弧)状,黑度 均匀,轮廓清晰。当因根部间隙过小、钝边高
度过大而引起的未焊透,或采用缩口边做衬垫以及用机械加 工法在厚板边
区加工成垫环的未焊透和双面焊未焊透影像雷同,如图
20

2 1

22
所示。









?未熔合:按其位置可分为坡口未熔合、焊道之间未熔合、单面焊根部未
熔合。
①坡口未熔合:按坡口型式可分为
V
型坡口和
U
型坡口未熔合:


.V
型(
X
)型坡口未熔合:常出现在底片焊缝影像两侧边缘区域 ,呈黑
色条云状,
靠母材侧呈直线状
(保留坡口加工痕迹)

靠焊缝 中心侧多为弯
曲状
(有时为曲齿状)

垂直透照时,
黑度较淡,靠焊缝中心侧轮廓欠清晰。
沿坡口面方向透照时会获得黑度大、
轮廓清晰、
近似于 线状细夹渣的影像。

5
×放大镜观察仍可见靠母材侧具有坡口加工痕迹(直线状)< br>,靠焊缝中
心侧仍是弯曲状。该缺陷多伴随夹渣同生,故称黑色未熔合,不含渣的气
隙称 为白色未熔合。
垂直透照时,
白色未熔合是很难检出的。
如图
23
所 示。


.U
型(

型)坡口未熔合:垂直透照时,出现 在底片焊缝影像两侧的边
缘区域内,
呈直线状的黑线条,
如同未焊透影像,

5X
放大镜观察仍可见
11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7: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192.html

工业X射线底片评定方法.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