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李翰卿临床医药经验(一)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13:59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文胸是什么)
李翰卿临床医药经验
(

)





1970
年初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
工作会议上,一项 来自山西的成果,犹如平地里响起的一声
春雷,
使中外医学界为之震惊,
这就是“中西 医结合非手术疗
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成功。
它的惊人之处在于,
仅靠内服中
药就能够使宫外妊娠之占位性病变神奇般地消失,使万分危
急的急腹症病人瞬间转危为安,并很快恢复器 官的功能。该
研究之成功,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之先河,改写了
宫外孕必经西医手术治 疗的历史,在新中国中西医结合史上,
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使古老的传统中医学再次焕发出青春的
光采。








这项 成果的主要发明人,正是本传的主人翁——山
西省中医研究所
(
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
老所长李翰卿。他
和山西医学院
(
现山西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
载畿等人组成的“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共同完成了该项
研 究。会议期间,“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受到周恩来总
理的亲切接见。该项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十 大医学科研成
果”、“卫生部级科研发明奖”及“(1978

)
全国科学大 会重大
贡献一等奖”等。宫外孕Ⅰ号方、宫外孕Ⅱ号方,作为该项成果
的标志,亦被先后载人各 种医药学辞典及教科书中……李翰
卿,字华轩,又名希缙,
1892
年出生于山西省灵 丘县上沙
坡村。舅父张玉玺乃当地有名的儒医,李氏自幼从其学医习
文,日积月累,加之勤奋刻 苦,终于尽得其传。李氏
15

时即能治疗一般的疾病,以后虽在当地小学任教,但每 有闲
暇即为人疗疾,以治病救人为乐,逐渐医名日增,求治者盈
门。
27
岁时 ,由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
(
川至医专
前身
)
应试,
以考试成绩第一名被录取。
经过
3
年的寒窗苦读,
他不但系统钻研了中医经 典,对历代各家各派学说亦多有涉
猎。
1922
年毕业,
先后应邀在太原复成 堂、
体乾堂等行医。
35
岁始独立开业,
悬壶并州。
由于其医术高超 ,
就医者络绎
不绝,渐次在省城声名大噪。然而更为人称颂的是,他视病
家如同亲友, 若遇穷苦百姓,不但不收诊金,还时常资助药
费济人。有一陈姓患者,身患疾病,家贫无力就医,听人称
道李氏声名遂前去求治,果然李氏不但全力救治,且诊金、
药费分文不取,直至痊愈。解放后陈 已高龄,犹时对人言及
此事。李氏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
声望,被誉为 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并深受中医界同仁爱戴,
被公推为太原国医公会执行委员。

太原 解放后,李氏更是如获新生,决心以自己的医术为新中
国服务,并主动将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凡1942
册图书
捐献给国家,受到山西省人民
zhengfu
的高度赞扬 。他工作
勤奋,学习努力,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于山西
省总工 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山西省中
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
副院长、
所 长。
历任主要社会兼职有:
山西省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原中医研究会会
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第一、二、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和山西省政协第 二、
三届常委、
委员等。
1972
年因病逝世,享年
80
岁 。









李氏治学,以《内经》
《伤寒》
《金匮》
《神农本草
经》
四大经典为 基础,
治病尤遵仲景,
精于
《伤寒》
《金匮》

喜用经方、 小剂。每能救危难、起沉疴而得心应手。如曾治
一李氏患者,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 离
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
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 究所附属医院。先请某医
以生地
15
克、麦冬
15
克、
天花 粉
15
克、
五味子
15
克、


15克、当归
9
克、茯苓
15
克治之,服后约
20
多分钟,
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一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请李氏
会诊,
李云:
“可 予真武汤加减治之。
”遂处方:
附子
0

3
克,
白 芍
0

6
克,茯苓
0

3
克,人参
O

3
克,白术
0

3
克,
杏仁
0

3
克。服药
25
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
1< br>小
时后排尿
1
次,
腹胀浮肿亦减,
平卧睡眠数小时,
至次日晨,
亦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继服,
3
日后,竟能下床走路
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全方药量总共不过
3
克,
如此小量,
竞能起沉疴于顷刻,
救危难于既倒,
医患均不明,
遂求教其理。李曰:“此患阴阳大衰 ,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
也,虚不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
阳气难支, 浮肿短气更甚。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
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也。”李氏于疑难之症,尤重 视辨其
夹杂证情,尝言:“慢性病、危重病夹杂证多,急性病、轻微
病夹杂证少……夹杂证中有 表里夹杂、
寒热夹杂、
阴阳夹杂,
有脏病兼腑、腑病兼脏,或数脏之病同见,数腑之疾 共存,
或数经之病同见,
数络之疾共存……”曾有一长期慢性痢疾患
者,虽经北京、天 津、上海等大医院专家名医之手,皆未奏
效,
乃求治于李氏。
李诊后曰:
“此 乃寒积不化,
虽寒中夹热,
但总属寒多热少,故治宜温中导滞。”处方:附子
3
克,党参
4

5
克,干姜
4

5
克,白 术
7

5
克,木香
4

5
克,大黄
3
克,焦楂
6
克,山药
9
克。又嘱曰:“首日服
1
剂,停药
6
日,第
7
日再来诊。”3
日后患者即来,言药无效,李 曰:“待
7
日后。”第
7
日来诊,云:“大便已由一日十五六次,减为
一日六七次。”李曰:“原法原方再服
l
剂。”再来诊云:“大便
减为一日四五次。 ”李曰:“仍遵前方前法。”1
月后而愈。求
教其理,
李曰:
“我擅长治疗夹 杂证。
治疗之关键在于辨别夹
杂的比例多少,夹杂多者,用药少了不可,
.夹杂少者, 用
药多了也不可。另外还要注意脏腑之气的七日来复,此例取
效者,即是也。”
李氏治病,用药非常精练,循规蹈矩,严于法度,从不用一
味多余之药。常言:“用药如用兵,兵不 在多而在精,开方用
药,务求药证相投。”曾治一老妇,患腹泻久治不愈,其处方
仅为白术6
克,
鸡内金
6
克。
病人虑其用药过简,
未必能效,< br>姑照方服用,不料竟获奇效。又曾为一位高于治病,处方药
只六味,药价仅值两角钱,患者秘书担 心无效,要求重开贵
重药,李曰:“大黄虽贱,用之得法,常能救人;人参虽贵,
用之不当,常 能害人。”而后患者遵方服药,一剂显效,二剂
痊愈。秘书赞道:“药到病除,真不愧为名医!”









李氏不仅 精于中医内科、妇科,而且对儿科、外科
及老年病学方面亦研究颇深。其学术思想,主张熟读中医经典,兼及后世各家流派,加以融会而贯通之,并通过自己的
临床实践以验证之。李氏对于经方,尤其 研究精深,他喜用
经方并善用经方,却又不泥于经方。在诊断上,他强调应按
四诊八纲进行综合 分析,尤其还重视腹诊,以及观察色脉喜
恶,务求辨证精确;在治疗上,重视脾胃,认为难病多瘀,久病多瘀,善用活血祛瘀之法,用药配伍注重标本兼顾,寒
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攻而不猛,补而不 滞,更强调用药力
求精练。









李氏为人,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好学
不倦,
对病人 一视同仁,
热情接待,
尤对劳动人民深为同情。
1965
年他一度居家养病, 单位在其家门口挂出“李老有病,
暂不接诊”的通知,
一远道而来的农民患者,
求医心 切,
上前
敲门,当秘书出来劝阻时,李氏却振作精神下床,请患者进
屋,立刻为其诊疗 ,令患者深为感动。事后他还对秘书说:
“今后凡是病人找我,只要我有点精神,尽量不要拒绝他们,< br>特别是农民,远道治病多不容易呀……”








李氏生前爱好书法艺术,闲暇以笔墨为乐事。曾书
写诗句“献身要读润芝
(***

)
书,
报国应行翔宇
(
周恩来字
)
路”、
“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等为条幅,悬挂于壁,以勉励自
己。








为了启迪后学,李氏集平 生治学《伤寒论》之心得
及临证经验,

1959
年编著成
《伤寒一 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一书,
并计划撰写一部以中医各科疾病及症名为纲,
病、
证、
方、药为目的临床医师必备的工具书.笔记资料积累甚多,
然终因诊务、政务繁忙,未及完 稿而逝去,深可痛惜。








感冒

治感冒重在认证,
用成方妙在加减,
李老认为,
经常 感冒的情况很多,有的一遇风吹即感冒,有的一吃辣椒
即感冒,有的一到月经期间即感冒,综其大要有以 下几种类
型:









1
.营卫不调证:经常有胃脘不适的症状,出汗以
后即感冒,鼻塞喷嚏,全 身拘急不适,恶风,舌苔自,脉弦
缓。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

桂枝
9
克生白芍
9
克生姜
3
片大枣
7
个炙甘草
4

5


若经常大便干燥者,再加生白芍
9
克.大黄
2
克。









2
. 肠胃俱虚证:经常有胃脘冷痛或素有胃脘冷痛
史,食欲较差,或遇冷或吃冷性饮食则胃脘冷痛或不适,冬
天感冒尤多,遇冷、遇风尤易发病,发病后全身酸痛,微恶
风寒,有或无明显鼻塞,指趾厥冷, 脉沉细弦或沉细迟缓。
治宜益气温阳解表,再造散加减:黄芪
10
克党参
10




4

5


附 子
4

5
克细辛
3
克当归
4

5
克陈皮
6










3
.气阴两虚证:面色和皮肤均比较白嫩,疲乏无
力 或无明显疲乏无力,不能劳累,有时头晕失眠,易哭,夏
天感冒尤多,舌苔白,脉虚大滑或虚而缓。治宜 补气养阴,
补阴益气煎加减:升麻
6
克柴胡
6


黄芪
9

12


党参
4
5

9
克白术
6


陈皮
6
克五味子
6
克生地
9
克山药
9









4
.卫气不固证:经常容易 出汗,汗出后怕风,遇风
即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疲乏无力,舌苔白,脉濡缓。治宜
补气固卫, 方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
15
克白术
9
克防风
9
克荆芥9
克或薯蓣丸
1

2
次,
1

1丸。








5< br>.三焦郁热,肺气不固证:经常有口苦口干,头晕
头痛,大便干燥,小便黄,心烦,恶热,遇风则 感冒,或头
痛鼻塞,全身酸痛,或感冒后高热头晕,恶心呕吐,舌苔黄
厚腻或黄,脉沉弦滑。治 宜疏解三焦郁热,凉膈散加减:黄

6
克栀子
6
克连翘
6< br>克枳壳
6
克薄荷
4
克,大黄
1

5

克杏仁
6
克,甘草
3
克。








若心烦易怒者,宜大柴胡汤。








若小儿经常感冒,五心烦 热,大便于,感冒后即发
高热者,
升降散加减:
僵蚕
6

9


蝉蜕
6

9


片姜黄
6

9


大黄
1
3
克苏叶
3

6
克。鼻流清涕者加防风
3
克。








6
. 肝郁血虚,肺气不固证:经常头晕头痛,心烦易
怒,胸胁窜痛或胁下痞满,口苦口干,五心烦热,每至月 经
期间即感冒,感冒后症见头痛,全身酸痛,微有恶寒,脉弦
细。治宜解郁疏肝,养血清热,逍 遥散加减:柴胡
9
克当归
9


白芍
9


白术
9


茯苓4

5
克薄荷
6
克生姜
3
片炙
甘草< br>6








小伤寒证治三法







小伤寒一病,
首见于清代何廉臣之
《通俗伤寒论》“伤
寒本证篇”。
小伤寒实 乃冒寒、
四时感冒、
冒风、
感寒、
伤风、
鼻感冒、鼻伤风、鼻粘膜炎 等诸多疾病的俗称。山西民间也
有叫作“风发”的。








李老认为其主证是喷嚏频作,时流清涕;副证为发
热,恶风寒,鼻塞声重,咳嗽,舌如平人,苔白薄而润。其
病因为偶感风寒,诊断的重点在于鼻部,发热 恶风寒的症状
很轻,有的就不发热,但也有发热恶风寒较甚的,这是轻重
的关系,不必有所顾虑 。与本病的鉴别只须注意麻疹,因为
麻疹初起也有打喷嚏和咳嗽等症,但麻疹多发于儿童,且发
热较重。虽然《通俗伤寒论》认为本病因感冒风寒所致,但
验之于临床,本病属于风热者较多,在治疗上 要分别表寒、
表热
(
即风寒、风热
)
。风寒者,恶寒比较重,且不喜 欢冷性
饮食;风热者,恶寒较轻,必有喜欢冷性饮食的现象。虽在
寒热疑似之间,辛温药也不宜 过用,李老认为用一次就可以
了。








李翰卿先生用治本病的方剂有三:









1
.葱白香豉汤:此辛温疏散之剂,鼻塞声重、微
恶风寒者最宜。









鲜葱白
5

(
切碎
)
,淡豆豉
9
克,鲜姜
3
克。 用水
碗半煎成
1
碗,去渣温服,覆被微汗出即愈。忌酸冷油腻,
避风,以防病 去不净,或停食,或复感。









2
.止嗽散:此辛温剂。兼咳嗽者最宜。









荆芥

白前

陈皮

桔梗

百部

甘草

紫菀。研末,每
晚临睡时用姜葱汤送服
6

9
克,
三两次即愈。
(
末药很难服,
李老在临床常改用小剂煎服,其 效也同。临证时斟酌用之可
也。
)









3
.雷氏微辛轻解法:此辛凉剂,兼轻度咳嗽头痛
者有效。
(
编者按:“雷氏微辛轻解法”出于清代雷丰之《时病
论》
,以法名方。
)







苏梗
4

5
克薄荷梗
3
克牛蒡子
4
.< br>5
克桔梗
4

5
克瓜蒌壳
6
克橘红
4

5
克。水煎时间不可过久。在太原地
区剂量可加大些。







《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叙论”曾谆谆告诫:“凡人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3: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747.html

李翰卿临床医药经验(一)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