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医:胃溃疡的中医辨治探析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13:46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高烧39度)
中医:胃溃疡的中医辨治探析

路广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胃溃疡是指发生于贲门 与幽门之间的炎性坏死性病变,是胃黏膜受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而发生的慢性溃疡,以经常性胃脘 疼痛为主要表现。机体的应激状态、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刺激、某
些病原菌的感染都可引起胃溃疡病。随着 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工作、家庭、心理负担的加重,
胃溃疡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胃溃疡可发 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见,在性别上,
男性和女性基本相同,男性稍占优势。如果不予积极 治疗可发生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癌变倾向
等严重并发症。反复发作胃溃疡也有可能会造成幽门狭窄, 或者是会发生恶性转变。

胃溃疡属于中医“
胃脘痛
”范畴。近年来,中医药 应用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病的治
疗受到满意的疗效,在治疗本病时具有显著的优势。综合近几 年来治疗本病的情况,现综述如下:

一、分型论治

对本病的辨证分型,报 道颇不一致,常分为3~7型不等。目前国内多数分为脾胃虚寒、胃阴
亏虚、气滞血瘀、肝胃不和4型。 一般认为本病属虚寒者居多,虚证多于实证,阳虚多于阴虚。一
般本病单属某一证型者少,多为虚实夹杂 ,以脾虚为本,继发气滞、血瘀、痰饮等。但罗氏通过胃
镜诊断与胃病证型关系的观察,认为肝胃郁热型 居多,占50.7%,脾胃虚寒型占34.9%,
肝气犯胃型占9%,其它证型仅占5.4%。据吴鸿宾 观察,结果显示肝胃不和型占66%,脾胃
虚寒型占24%,郁热化火和气滞血瘀型共占10%。本文从 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胃阴亏虚、瘀
血阻络四大证型来探讨胃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肝胃郁热型

症见胃脘灼热疼痛,痛窜两胁,每因恼怒加重,面红目赤,口干口 苦,舌
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其病机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治法宜泻肝降火,和胃止痛。
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胃,全身气机不畅,则脾升胃降、纳化功能失常,甚或肝郁气滞化火,胃络郁热,最终造成痰湿热结、气血瘀阻,胃络受损,胃壁腐烂而形成溃疡,而脾胃功能异常又进一步影响肝
之 疏泄,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导致溃疡缠绵难愈。肝胃郁热者,治疗多用化肝煎等以疏肝泄
热。运用 化肝煎加减,敛酸止痛、软坚散结治疗效果佳。

(二)肝胃气滞型

症见胃 院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暖气频作,时有泛酸,每因恼怒而
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 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是通过
抑制损伤因子及增强保护因子两方面发挥抗溃 疡作用,同时该方对胃溃疡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三)胃阴亏虚型

症见胃 脱隐隐灼痛,或嘈杂心烦,口燥咽干,纳呆食少,大便干结或干涩
不爽。舌质红嫩,舌苔少或剥脱,或干 而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止痛。因胃热不清,能伤胃
阴,以致胃失和降,似饥而不欲食,胃失濡润 ,受纳无权,津液耗伤,不能上承,舌红少津,脉象
细数为津液耗伤,而有虚热之象。治疗多使用麦门冬 汤、一贯煎、益胃汤等。

(四)瘀血阻络型

症见胃脘疼痛有定处,如针刺 或刀割,痛而拒按,甚则痛彻胸背部,食后
痛甚,或见吐血、黑便,汗出肢冷,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 细涩或沉弦。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
痛。基本方可选丹参饮、失笑散等。

二、胃溃疡的辨证处方及用药规律

胃溃疡在中医证候学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肝胃 郁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胃阴亏虚、瘀
血阻络等,治疗多通过整体辨证、归纳病机,采用相应治法, 已取得肯定疗效。经典方剂如半夏泻
心汤、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吴茱萸 汤、麦门冬汤等以专方形式加
减化裁或制成制剂,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有效。但对 于如何提高溃疡愈合质
量,只强调整体治疗是不够的,随着胃镜的普及和病理组织学等检查的应用,在重 视传统辨证论治
方法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溃疡病灶的局部治疗。近年来有关外用类中药内服治疗溃疡病取 得良好疗
效的大量报道。如锡类散、赛胃安、加减生肌散、乌贼骨粉、田七粉、儿茶等,具有收敛溃疡、 护
胃膜、抑制胃酸、生新肌的作用,对加速胃黏膜的修复、促进溃疡的愈合质量大有裨益。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3: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681.html

中医:胃溃疡的中医辨治探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