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溃疡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可发生
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
明确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
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
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疾病简介
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
多发病之一。
作为消化性溃 疡中的常见类型,
胃溃疡的地理分
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升高趋势,
且好发于气候变化较 大的冬春两季。
此外,
男性发病率明显
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 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属消化系 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生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 衡有关。
幽门螺
杆菌
(H.
pylori)
感染、非甾体抗炎药< br>(NSAID
,如阿司匹林
)
、胃酸分泌异常是引起溃疡的常见
病因。
典型的溃疡疼痛具有长期性、
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
其中,
胃溃疡多好发于 在胃角
和胃窦小弯,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其发病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
发病原因
胃腔内,
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液中重要的消化物质。
胃酸 为强酸性物质,
具有较强的侵蚀性;
胃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
可破坏胃壁上的 蛋白质,
然而,
在这些侵蚀因素的存在下,
胃肠道仍能抵抗而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及自身 的功能,
其主要是因为胃、
十二指肠黏膜还具有
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
我们 将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有害侵蚀性称之为损伤机制,
而将胃肠道
自身具有的防御和修复机制称之为 保护机制。
目前认为,
正常人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
制,
足以抵抗胃酸及 胃蛋白酶的侵蚀。
但是,
当某些因素损害了保护机制中的某个环节就可
能发生胃酸及蛋 白酶侵蚀自身黏膜而导致溃疡的形成。
当过度胃酸分泌远远超过黏膜的防御
和修复作用也可能导 致溃疡发生。
近年的研究已经表明,
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
胃肠保护机制导 致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
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此外,
药物,
应< br>激,激素也可导致溃疡的产生,各种心理因素及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可诱发溃疡的出现。
病理生理
典型的溃疡底部活动期常分为四层:
第一层急性炎性渗出物,由坏死的细胞、
组织碎片和纤
维蛋白样物质组成;
第二层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非 特异性细胞浸润所组成;
第三层为肉芽
组织层,
含有增生的毛细血管、
炎症细 胞和结缔组织的各种成分;
第四层为纤维样或瘢痕组
织层,
可扩张到肌层,
甚 至达浆膜层。
由于内镜下活检取材只能达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通常
不能观察到典型的溃 疡的四层结构,
其病理组织上主要表现为黏膜层炎症细胞侵润,
固有膜
内有以淋巴细胞 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或肉芽肿形成。
临床表现
胃溃疡症状常不典 型可表现为上腹痛及上腹不适等。
绝大部分人可出现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
但是有的也无任何症 状,直至出现并发症。其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
癌变。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 状主要有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灼感、恶心、呕
吐、
纳差等。
反酸及胸骨后烧 灼感是由于贲门松弛,
恶心、
呕吐多反映溃疡可能提示溃疡处
于活动期。
频繁 呕吐宿食,
提示幽门梗阻。
部分患者有失眠、
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胃溃疡上腹疼痛的特点:
1
、慢性过程:除少数较早就医的患者外,多数患 者病程已长达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间。
2
、周期性:大多数患者病情反 复发作,并且发作期与缓解期随季节变换、精神紧张、情绪
波动、
饮食不调或服用与发病有关的 药物等因素的变化互相交替出现。
反映了溃疡急性活动
期、
逐渐愈合、
形成瘢 痕的溃疡周期的反复过程。
发作期可达数周甚至数月,
缓解期可长至
数月或几年。发作频率及发作与缓解期维持时间,
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溃疡的发展情况和治
疗效果及巩固 疗效的措施而异。
3
、节律性:溃疡疼痛机制主要与过多的胃酸分泌刺激溃疡面有关 ,故不同部位的溃疡病疼
痛具有不同的规律性。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出现,持续
1
~
2
小时,逐渐消失,再次
进餐后疼痛重复出现,
如此反复循环。
当胃溃疡位于幽门管处或者与十二指肠溃疡同时并存
时,
疼痛节律可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同。但是,
有些特殊类型的溃疡病的疼痛节律性不是很明
显,
如老年人的溃疡及十二指 肠球后溃疡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疼痛的节律性突然发生变化时,
应考虑病情有所发展,或可能出 现其他的并发症。
4
、疼痛的部位:胃溃疡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即通常所说的心窝窝 )正中或偏左,疼痛范围
一般较局限,
局部有压痛,
但是疼痛的部位,
并不一 定就是溃疡所在的部位。
当溃疡深达浆
膜层或为穿透性溃疡时,疼痛可扩散至胸部、左上腹、右 上腹或背部等身体其他部位。
5
、疼痛的性质与程度: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 ,故溃疡病疼痛的程度没有一个客观
的标准,其性质也视患者的感觉而定,通常被描述为饥饿样不适感、 钝痛、嗳气、压迫感、
灼痛或剧痛和刺痛等。
诊断鉴别
消化系统 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不是特别典型,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确实患有胃溃疡?
当患者自己觉 得有慢性周期性发作的上腹不适及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应予以高度怀疑,
并及时
到医院进行检查, 但应注意,有典型上腹痛症状者不一定是溃疡,另外即使真的患有溃疡,
也可能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 因此,需及早行检查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
胃溃疡有如下几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1.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 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其不仅可对胃乃至十二指肠黏膜直
接观察、摄像,还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作 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
因此对溃疡的诊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 据
1964
年日本畸田隆夫的分期法,
将内镜下溃疡可分为活动期
(A)、
愈合期
(H)
和瘢痕期
(S)
三个病期,其中每个病期又可分 为两个阶段。部分患者可能会对胃镜
检查的过程不能忍受或心存恐惧,这时可考虑麻醉后再行胃镜检查( 即无痛胃镜)
,以减轻
胃镜检查的不适感。
2. X
线钡餐检查:
X
线钡餐检查在溃疡的诊断及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上的准确性不如胃
镜,
常用于年纪较大,
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因其他原因而无法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如发现龛
影,则亦有确诊价值。
3.
尿素酶试验或核素标记
C13
呼气等 试验
:
目的在于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主要
用于评价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 后的疗效。
鉴别诊断
当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时,
诊断似乎非常明 确,
但是还应注意与引起胃溃疡的少见特殊病因
或以溃疡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肿瘤鉴别。
胃的巨大溃疡在内镜上与胃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有一
定的困难,
而且有些溃疡与早期癌区别极为 困难,
故目前临床上行胃镜检查时若发现胃部的
溃疡,
临床医师通常会取活组织行病理 检查,
并且要求患者治疗后复查并多次取活组织行病
理检查,以防病检出现假阴性。
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标就是消除病因和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及避免并发症
目前最
常用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
、抑制胃酸分泌药:
目前临床上主要有
H2
受体拮抗剂(
H2-RA
)及质子泵抑制剂(
PPI
)
。
H2-RA
可抑制基础及刺激的胃酸分泌,
常用的如西咪 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
PPI
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 骤中的关键酶
H+-K+ATP
酶,
使其不可逆失活,
抑酸作用更
强 且作用持久。
PPI
促进溃疡愈合的速度较快、
愈合率较高,
适用于各种难治 性溃疡或
NSAID
溃疡患者不能停用
NSAID
时的治疗,还可与抗生素的 协同作用可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因此是胃溃疡的首选用药。常用的
PPI
有奥美 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
普拉唑等。
2
、粘膜保护剂:
目前已不属于治疗溃疡的一线用药,但与抑酸药联用后,其可提高溃疡愈
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 ,常见的如硫糖铝、胶体铋,枸橼酸铋钾、米索前列醇等。
3
、
胃肠动力药 :
主要用于出现恶心、
呕吐、
腹胀等症状的患者以促进胃肠排空,
缓解症状。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如前所述,
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发生的重 要原因之一,
因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
应予以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不仅可以促 进溃疡愈合,还能预防溃疡复发,从而彻底治愈溃疡。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3: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