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苓散医案
【原文】
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
干,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
(
71
)
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
72
)
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 者,茯苓甘草汤主
之。
《伤寒论》
(
73
)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4
.中风发热,六七 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
入则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 伤寒论》
(
74
)
5
.
病
在 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
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
(
141
)
6
.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
(
156
)
7
.太阳病,寸缓关
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
医 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
病人不恶寒而渴者,
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 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
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
(
244
)
8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 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
(
386
)
9
.假令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 苓散主之。
《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10
.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
略·消渴 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1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名 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
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组成与用法】
猪苓十
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
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
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
气,
渗水利湿。
【医案】
1
.
经前肿胀
初诊:
2005
年
10
月
6
日。张某,
25
岁,因痛经
9
年、慢性盆腔炎(妇
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 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
9
月
2
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
24< br>~
48
小时,服止痛片无
效。经过
1
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 方法治疗,月经于
9
月
9
日来潮,痛经依旧。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
4
年来,每
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
1
~
2
千克,一 夜之间即觉明
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
50.5
千克,小 便无异常,今日体重
50.2
千克。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
西医诊断:< br>经期紧张综合征。
治法:
温阳益气,
行气渗湿。
方剂:
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
桂枝
6g
茯
苓皮
30g
白术
12g
泽泻
12g
猪苓
12g
大腹皮
12g
陈
皮
12g
桑白皮
10g
益母草
30g
,
5
剂。
二诊:
2005
年
11
月
11
日。月经
10
月
8
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
50.5
千克,
恶心消失,
舌脉 如上。
治法:
温阳健脾渗湿,
和血清热。
方剂: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
散。
桂枝
6g
茯苓皮
30g
白术
12g
泽泻
12g
猪苓
12g
当归
6g
川芎
6g
白芍
10g
薏苡仁
30g
淡附片
6g
败酱草
30g
,
7
剂。
此后,用仙方 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
方》
)加味连续服用
14
剂。
三诊:
2005
年
11
月
4
日。
月经今日来潮,体重未增加,无恶心,无痛经,舌糜,舌脉
如上。
治法:温阳渗湿,和血清热。
方剂:茵陈五
苓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茵陈
12g
桂枝
6g
茯苓皮
30g
白术
12g
泽泻
12g
猪苓
12g
当归
6g
川芎
6g
白芍
10g
蒲黄
10g
五灵脂
10g
延胡索
10g
红藤
20g
,
5
剂。
经
后一直连续投服仙方活命饮加味
19
剂。
此 后连续观察
5
个月经周期,
经前体重稳定,
身体发胀现象消失。
2
.
妊
娠恶阻
初诊:
20 06
年
2
月
16
日。吴某,
30
岁,因不排
卵黄素化卵巢综合征引起继发不孕
4
年就诊,经治疗之后,
现已经妊娠
50
天,食后数小时即呕吐已经
3
天,吐出食物
及酸水、胆汁,饥不欲食,口干口 淡,左侧腰痛。舌稍红,
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胃止呕。
方剂:茯苓甘
草汤合半夏干姜散。
茯苓
12g
桂枝
6g
炙甘草
6g
生
姜
5
片
半夏
12g
干姜
5g
,
4
剂。
二诊:
2006
年
2
月
20
日。呕吐口水,状如泡沫,口干口淡, 带多微黄,舌脉如
上。
治法:温胃化饮,止呕。
方剂:五苓散合半夏
干姜散。
桂枝
6g
茯苓
12g
炒白术
10g
泽泻
10g
猪
苓
12g
干姜
5g
半夏
15g
,
4
剂。
三诊:
2006
年
2
月
28
日。服药之后,恶阻日减,乃至消失。
3
.妊娠恶阻
初诊:
2006
年< br>9
月
7
日。范某,
28
岁,末次月经
7
月< br>10
日
来潮,尿妊娠试验阳性,
9
月
3
日曾见阴道少 量出血,经过
安胎治疗之后,
出血已净。
恶心,
呕吐清水、
酸水已经 半月,
纳欠。舌尖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胃化饮,止
呕。
方剂:五苓散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文蛤散。
猪
苓
10g
泽泻
10g
茯苓
10g
桂枝
6g
炒白术
10g
半夏
12g
生姜
5
片
文蛤
30g
,
4
剂。
二诊:
2006
年
9
月
13
日。
恶阻消失,
无呕吐清水及 酸水,
胃纳改善,
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
5
剂。
4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初
诊:
2003年
11
月
4
日。林某,
29
岁,婚后半年未孕,月经< br>15
岁初潮,周期延后一周,或者需要黄体酮治疗后才来潮,
基础体温单向。
B
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两侧卵巢正常大
小,见较多小卵泡发育。停经
3
个月 ,内分泌检查:雌二醇
186.6pmol/L
(黄体期正常值
202.0
~
774.0 pmol/L
)
,泌乳素
381.5uIU/mL
,孕 酮
0.75nmol/L
(黄体期正常值
10.62
~
81.28
nmol/L
)
,
睾酮
2.8nmol/L
(正常值
0.5
~
2.6 nmol/L
)
,
月经周
期第
3
天测促卵泡生成素
4.4mIU/mL
(卵泡期正常值
2.5
~< br>10.2 mIU/mL
)
,促黄体生成素
18.7mIU/mL
(卵 泡期正常值
1.9
~
12.5 mIU/mL
)
,促黄体生成素/
促卵泡生成素>
4
。妇科
检查提示子宫颈炎、两侧附件炎。经过2个月 经周期的妈富
隆片口服和中药抗炎治疗之后,促卵泡生成素
3.6mIU/mL
,促黄体生成素
2.9mIU/mL
,睾酮<
0.35 nmol/L
。< br>8
月份给予
中药助孕和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未见卵泡发育,
9
月
份给予枸橼酸氯米酚胶囊+尿促性素针,仅见小卵泡发育。
末次月经
10
月< br>24
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
断:
(
1
)多囊 卵巢综合征。
(
2
)子宫颈炎。
(
3
)两侧附件炎。
(
4
)卵泡发育障碍。
使用促使卵泡发育和促使卵泡排
出的枸橼酸氯米酚胶囊+尿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
素方案后,出现下腹胀甚,尿意频短,尿检正 常。
B
超显示:
子宫内膜厚度
11mm
,左侧卵巢
59mm
×
40mm
,内见
20mm
×
19mm
,
17mm
×
14mm
,
22mm
×
15mm
,20mm
×
14mm
,
20mm
×
16mm
,
15mm
×
13mm
,
18mm
×
13mm
,
15mm
×
11mm
,
14mm
×
13mm< br>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右侧
卵巢
65mm
×
44mm
,内见
16mm
×
14mm
,
13mm
×
12mm
,
14mm
×
9mm
,
20mm
×
16m m
,
19mm
×
12mm
,
14mm
×
1 1mm
,
17mm
×
10mm
,
17mm
×
13mm
,
13mm
×
10mm
,
16mm
×< br>14mm
,
16mm
×
15mm
,
13mm
×
13mm
,
14mm
×
13mm
,
16mm×
10mm
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西医诊断:卵 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治法:温阳化
气,
利水渗湿。
方剂:
五苓散合五皮散
(
《华氏中藏经》
)
加减。
茯苓皮
30g
猪苓
20g
白术
30g
泽泻
10g
桂
枝
6g
大腹皮
20g
陈皮
9g
桑白皮
10g
赤小豆
45g
车
前子(包煎)
10g
槟榔
10g
天仙藤
10g
,
5
剂。
二诊:
2003
年
11
月
8
日。
B
超检查:
子 宫内膜厚度
14mm
,
左侧卵
巢见
28mm
×
26 mm
,
26mm
×
25mm
,
23mm
×
17mm
,
32mm
×
21mm
,
29mm
×19mm
,
20mm
×
16mm
,
23mm
×
15mm
囊
性暗区,
壁光滑,
内透声佳。
右侧卵巢见
32mm
×
29mm
,
29mm
×
23mm
,< br>30mm
×
19mm
,
30mm
×
25mm
,
23mm
×
17mm
,
19mm
×
14mm,
21mm
×
15mm
,
21mm
×
13mm
,
19mm
×
14mm
,
20mm
×
17 mm
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子宫
直肠凹见
11mm
液性暗区。
三诊:
2003
年
11
月
10
日。
下腹胀减轻,小便转长。
B
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16mm
,
左侧卵巢
72mm
×
54mm
,可见
44mm
×
38mm
,
36mm
×
24mm
,
32mm
×23mm
,
38mm
×
34mm
,
20mm
×
16mm
,
20mm
×
16mm
,
30mm
×
25mm
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欠声佳。
右侧卵巢
80mm
×
51mm
,可见
42mm
×
30mm
,
42mm< br>×
43mm
,
38mm
×
33mm
,
38m m
×
31mm
,
23mm
×
18mm
囊性
暗区,
壁光滑,
内透欠声佳。
子宫直肠凹见
19mm
液性暗区。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加槟榔至
20g
,
5
剂。
四磨汤口服液每次
1
支,
每日
2
次口服。
四诊:
2003
年
11
月
17
日。下腹 胀除,偶觉隐痛,小便正常,舌脉
如上。
治法:和血行气,渗湿清热。
方剂:当归芍
药散加味。
当归
9g
白芍
12g
川芎
6g
白术
12g
茯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7: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