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
年秋天,胡适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 br>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
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
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
了他的病。
也就从那时起,
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中年以后,他渐感 疲惫不堪,
力不
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 以致精力倍
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他于是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 br>益匪浅。
二、黄芪的特性
黄芪,
又名王孙、
百药棉、
箭芪,
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
主 产于山西、
甘肃、
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以粗长、表皮皱纹稀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 优。中医学认
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黄
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
1
米左右。主根直径
1-2厘米,长可达
1
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
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 奇数羽复叶,具小叶
21-31
片。小叶椭圆形,
长
7-30
毫米 ,宽
4-12
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
6
毫米。总状 花序
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
10-20
朵。花淡黄
色,蝶形花冠, 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
龙骨瓣近等长。
子房有柄,
花后荚果膨胀,
长 圆形,
长
2-3
厘米,
顶端有短喙,
果外被短毛,
内有种子
3-8
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 、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
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 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
应在种子成
熟落地之后,
严禁采挖 幼株。
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
然后保持半
野生状态,直到采 收。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
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
利尿之功效,
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
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 庞大。
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
整个
植株不再存活。
黄芪的野生资 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
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
保护植物。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 表”
,可以“利
水”
,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 为是“气虚”
、
“气血不足”
、
“中气下陷”
的情况,< br>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
容易疲劳,
常感乏力,
往往是
“气虚”
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
宫下坠这些 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
下陷”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 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
,可用黄芪来固 表。常服黄芪可以避
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
,有三味药,主 药就是黄芪,是
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 br>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
,也可以常
服 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
,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胡
适先生曾期望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探讨黄芪等中药的奥秘,今天已变为活生生的现 实,
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证实祖国医学有关黄芪的药效认识是十分正确的。黄芪确
有 明显的强
壮作用。灌服黄芪的动物,增重快,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增高,游泳时间延长,尿量增加。黄芪还可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舒张冠状动脉,加强心肌收
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防治
循环衰竭。对实验性肾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可使肾脏病变减轻,尿中蛋白定量减少。
三、黄芪的药证
黄
芪用于多汗而浮肿。
《金 匮要略》
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
用
5
两,
主治
“身
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风水,是全
身性浮肿;汗出可
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
《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 黄芪汤,药味共
6
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
《外台秘要》
则主治风水,
“其人或头汗出,……腰
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可 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
均
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 ,这
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
。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
< br>有的可以见到
汗渍发黄,
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 问诊,
可以了解
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
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 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
15
-
30g
、红枣
15
枚,煎 汤,每日服
2
次。也
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 锡纯治疗沧州
一女,
年二十余,
胸
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 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
用黄芪
30g
、益母草30g
,煎汤,日服
2
次。本
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 用桂枝汤加
黄芪:黄芪
20g
、桂枝
10g
、白芍
10g< br>、甘草
3g
、生姜
10g
、红枣
10
粒,水煎服。< br>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
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
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 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
浮肿貌。由于
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 ,关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
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
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
林。许氏用生黄芪
120g
、糯米
30g
,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
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 代名医范文
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
之软,
皮 肤不起亮光。
病人气喘脉软,
十分危急。
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
用生黄芪30g
煎汁,
煮糯米半杯,
成粥,淡食,
5
日其肿即 消。据传说
1920
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
并心脏病,
全身水肿,
协和医院不治,
后请中医陆仲安,
以大剂量黄芪
(
10
两,
相
全于
300g
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四、黄芪的应用
黄
芪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取黄芪
加防风、 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适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冒。
取黄芪配伍
牡蛎 、浮小麦、麻黄根,可治盗汗。以黄芪配白术、防己、生姜、大枣,可治水肿。黄芪与
党参、白术、甘草 、枳壳、升麻、柴胡同用,可治脱肛、子宫
或内脏下垂。用黄芪配伍陈
皮、麻仁、蜂 蜜,可治老人或产后便秘,欲便不能。用黄芪加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
枣,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 治关节、肌肉疼
痛。以黄芪加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
银花、白芷,可治痈疽 内脓已成而不破溃。取黄芪、生薏米、赤小豆、鸡内金、陈皮,加糯
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
肾炎、肾盂肾炎残存浮肿。但需要明确的是,脉细数、舌质红,
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br>
(
l
)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
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 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
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
30g
、生 苡仁
30g
、赤
小豆
15g
、鸡内金
末
9g
、金橘饼
2
枚、糯米
30g
。先以水
600ml
,煮黄芪
20
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
小豆,煮
30
分钟, 再次入鸡内金、糯米,
煮熟成粥。作
1
日量,分
2
次服之 ,食后嚼服金
橘饼
1
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
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 br>疗效较高,
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实,
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
效果。其做法是:黄芪
30
-
120g
,糯米
30
-< br>50g
,先煎黄芪,取汁,
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 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
“黄
芪煮粥荐春盘”
,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做法是:活鸭
1
只(约1kg
)
,黄芪
60g
,先将鸭子
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汆透捞出 ,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
胡椒粉,并在腹中
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线缝 好,装盆内蒸
2
小时。去黄芪,吃肉喝汤。一只鸭可分
3
天吃。可
作 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
《大众医学》
1999
年第
4
期)
。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 ,
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
坚持服用,
有改善肾功能的
效果。
(
2
)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
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 者,
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
有较好
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 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
黄芪
30g
、
白术
12g、防己
12g
、甘草
3g
、生姜
3
片、红枣
1 0
粒,常去甘草,加葛根
30g
,如果伴有血
脂高者,加泽泻
20g
,胸痛头晕者,加川芎
10g
、丹参
12g
。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 芪每日
50g
,水煎分
3
次服。治疗
92
例缺血性心脏病, 并分别与
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
结果表明,
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 明显缓解,而
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
60
-
120g
。
他说:
“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 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
气虚之极,脉络瘀滞
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 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
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
60g
、当归
10g
、川芎
10g
、赤芍药
1 5g
、桃仁
10g
、
红花
6g
、
地龙
10 g
。
主治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
大便 干燥,
小便频数,
遗尿不禁。现
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
3
)糖尿病
对糖尿病伴有浮肿、
面色黄者,
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 下肢
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
60g
,配合葛根
30g
,怀牛 膝
30g
、石斛
30g
、赤芍
30g
、丹
参
20g
等。
(
4
)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
黄芪建中 汤、十全大补汤等。本人曾治疗
1
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
为多汗 、恶
风,发高热,用黄芪
60g
、肉桂
10g
,配合真武汤,服药< br>1
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
1
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 汤是常用的
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
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
15 g
、肉桂
3g
、人参
5g
、白术
10g
、茯苓12g
、甘草
3g
、当归
6g
、川芎
6g
、熟 地
12g
、白芍
10g
,水煎服,日分
2
-3
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
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
5
)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
15g
、白术
12g
、防 风
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
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 用。方中可加用生姜
3
片、红枣
10
粒。
(
6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
五物汤。
组成:
黄芪
30g
、
桂枝
10g
、白芍药
15g
、
生姜
3
片、
红枣
1 2
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
曾服桂枝 汤加味治疗未效,
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
汤原方,
2
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 五物汤
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
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 验集》
)
。
(
7
)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
,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
染。其 表现为脓水清稀,
创面平塌、
全身状况差。
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 br>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
15g
、桂枝
10g
、
白芍
15g
、甘草
6g
、生姜< br>3
片,红枣
12
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
适用于病情呈慢性 化,有
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
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注意事项:
(
l
)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 的体型:黄芪体质
--
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
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
按之无抵抗感以
及痛胀感。笔者称之为 “黄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
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 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
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
舌苔润。
(
2
)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 、衰老,均可导致肌肉
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 略》所谓
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
。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 较多。
(
3
)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
《伤寒》不用黄芪,
《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
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 ,
“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
削肌肉等确有效,
且大症必须从数 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
。
黄芪以
10
-
30g
为常用范围,
大剂量可达
120g
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
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
500g
。但用量
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
食欲减退,
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
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
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
4)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
5
两)
,中量治
疗风痹、身体不仁(
3
两)
,小量治疗虚劳不足(
1
两半)
。现代应用可以
根据张仲景的用药
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
60
-
100g
,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
用
3 0
-
60g
;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
15
-
30g
。
(
5
)黄芪 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
己黄芪汤用于脉浮,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
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
关键
是看体型和肌肉
是否松软。
验方
(
1
)脑梗塞
生黄芪
60
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
10
克,生当归、生丹参各
20
克,钩
藤
15
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 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
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 归丸。
1
日
1
剂,水煎
2
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
63
例,治愈
(
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
)17
例;有 效
(
生
活基本自理者
)39
例,总有效率
88
.
8
%。
(
2
)脑动脉硬化症
生
黄芪
25
克,茯苓、海藻、法夏各
10
克,首乌、麦冬各
15
克,水蛭
6
克,炒杏仁
3
克。
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 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
莲草、山萸
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 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1
日
1
剂,
水煎
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
48
例,治愈
17
例,有效
30
例,无效
1
例。
(
3
)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
克,沸水冲泡当茶饮,
1
日
1
剂,
20
天为
1
个疗程,治疗
27
例,治愈
19< br>例,
有效
6
例。
(
4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
50
克,沸水冲泡
30
分钟当茶饮,
1
日l
剂,
30
日为
1
个疗程,治疗
13
例,其中
2
例治愈,
9
例有效。
(
5
)重症肌无力
黄 芪
25
克,仙茅
12
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
10
克,党参
30
克,大
枣
20
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 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
杞;痰多,胸闷不适,
呼吸困难加苏梗、
陈 皮、
法夏、瓜蒌等;
头痛、
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
桃仁 、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
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
桑螵蛸等。
1
日
1
剂,水煎
3
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
6
)心律失常
黄芪
50
克,
党参、丹参各30
克,
麦冬、当归、
附子各
10
克,五味子、红花、
生姜各
5
克,大枣
20
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 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
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
楂等;肢肿胀者加
大腹皮、万年青根等。
1
日
1
剂,治疗
56
例,治愈
34
例,有效
17
例,无效
5
例,总有效
率
91
%。
(
7
)银屑病
黄芪
30
克 ,当归、生地、白蒺藜各
30
克。水煎
2
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
9 4
例,治愈
63
例,有效
21
例,总有效率
89
.
36
%
五、黄芪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神奇功效
论补气良药,黄芪当属第一。平素体虚、中气不足的人,最适宜用黄芪进补。
甘肃盛产当归,
有很好的野生党参和野黄芪,
如有野黄芪固然好,
种植黄芪尤以甘肃品
质最佳,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作用迅猛 。而黄
芪相对温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中医讲黄芪提升脾肺之气最为有力,
能很好地加强人体的运化功能,
起到强 健三焦,
补
益五脏的作用,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和补肾,以及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固表 止汗,
利尿消肿和托毒生肌。
黄芪甘温纯阳,补诸虚不足,益 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
疽,为疮家圣药。
黄芪有如此强大的功效,故中医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以及对
于大病初 愈的调养,和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都能用到黄芪。
常见的暑湿伤气 、头困身重、身体多汗、下肢浮肿、手足心发热、气虚型便秘、疲倦懒
言等等症状,正需要黄芪的药力来 化解。
黄芪最适宜早上用,
一天都会有精神。
对于体 虚而又肥胖的人,
黄芪粥最妙的是还有减
肥的作用。
身体的赘肉都是代谢不掉的废物堆 积而成。用了黄芪,
人体的运化功能增强,赘
肉自然没有存身之地了。
注意,黄芪是补虚的,实证不宜,阴虚阳亢者,有表邪者都不宜。而体 虚、中气不足、
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则可以多吃。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
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
不 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
就会变成闭门留寇,
把病邪关在体内,
无从宣泄了。
同理,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六、黄芪泡水,最简单的补气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会,时感乏力,稍活动一下就出现心慌、
气促、易出 汗,稍不留意就会感冒,而且一旦感冒了,症状往往就非常严重,
常需挂点滴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7: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075.html
-
上一篇:维生素d缺乏症的症状有哪些
下一篇:广东及其他多味凉茶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