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三大常规检查
血常规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RBC) M:4.0~5.5xl0
/L F:3.5~5.0xl0
/L
红细胞压积
(HCT) M:0.4~0.5 :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2~94 fl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CV) <15.0%
血红蛋白
(HGB) M:120~160 g/L F:110~150 g/L : B:170~190 g/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26~32 pg
平均红细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DW) 24~34 g/L
F:0.37~0.48
u
12
红触
1.
红细胞生理性变化:新生儿,体力劳动者,登山运动员、高山地区居民红细胞增多:妊娠
中
后期、
6
个月至
2
岁婴幼儿、部分老年人红细胞减少。
2.
红细胞病理性增髙:
(1)
相对增加,如脱水、血液浓缩:
(2)
绝对增加,如慢性肺心病、某些发纟甘型先天性心脏病
;
(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
3.
红细胞病理性减少:
(1)
造血不良,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红细胞过度破坏,如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含疑异常、免疫性溶血、病毒、细菌
感染、
药物破坏等。
⑶失血,如急性失血性贫血
4.
医学决定性水平
(1)
6.8X10AiRL
高于此值之上考虑红细胞增多症。
(2)
3.5X1OA1^/L
为诊断贫血的界限,应寻找原因。
(3)
1.5X10
12/L
考虑输血的决進性水平
血红蛋自
1.
血红蛋白含量生理性增高:新生儿、髙原居住者。
2.
血红蛋白 含量生理性降低:
3
个月起到
15
岁以前的儿童、妊娠的中后期、老年人等。
3.
血红蛋白含量病理性增髙: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岀汗等引起的血液浓缩者:慢性心脏
病、
肺源性心脏病等组织缺氧患者:肾癌,肝细胞癌等癌症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想者
等。
4.
血红蛋白含量病理性减少:再障、白血病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者:炎症、恶性肿瘤、尿毒
症等慢性疾病患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
Ifll
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坏过多者
;
急性、慢性失血者。
自细胞及其分类
A
白细胞计数(
WBC
)
4
?
0T0
?
0xl0
/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U
(
L
))
3
?
0~5
?
8xl09/L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PH
)
1.5^3.0xl0
/L
单核细胞绝对值(
MON
)
0.1-1.5xl0
/L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EOS
)
0.05-0.5
X
10
/L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BAS
)
0.01^0.05xl0
/L
中性百分比(
NEU%
)
55%~75%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PH%
)
20%~45%
单核细胞百分比(
MON
)
4%T6%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EOS%
)
1%^6%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BAS%
)
0%“%
大体积未染色细胞(
LUC
)
0
?
05~0
?
4xl09/L
大体积未染色细胞百分比(
LUC%
)
1.0%~4.0%
1.
白细胞增多
(
1
)
中性粒细胞:急性感染或炎性(最常见)、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失
血、
急性中毒、粒细胞白血病等
(
2
)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嗜
碱性粒细胞:慢粒、何杰金病、铅中毒等
(
3
)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单、慢淋、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2.
白细胞减少
(
1
)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 、疟疾、流感、再障、化学药物中毒、
X
线照射、化疗、
季度严重感染、粒细胞缺乏等
(
2
)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
3
)
淋巴细胞: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9
9
9
9
9
蛀磁网纽红细
血小板计数(
PLT
)
100~300
X
107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
15%~18%
平均血小板体积
(
MPV
)
6.5^13.0 fl
血小板压积(
PCT
)
0.11%~0.28%
大血小板比例(
LPR
)
>36%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Ret
)
28^75
X
10
/L
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Ret%
)
0
?
5%T
?
5%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
髙
(RMI) 20
?
3%~34
?
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中
0%
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低
(HFR) 1.0%^4.5%
9
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MFR) 7%T5%
网织红平均体积(
MCVr
)
106~116fl
网织红分布宽度(
RDWr
)
15^19
网织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
HDWr
)
2
旷
38
血小板
(
1
)
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增多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摘除术后(一时性)、骨折、出血、
手术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2
)
血小板讣数病理性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橄、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应用某些抗癌药物后、再生障癌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 br>白
尿、各种急性白血病、肿瘤許髓转移、脾脏功能亢进、巨幼细胞性贫血、伤寒和白血病
等感染
者。
网织红细胞
(
1
)
增加:竹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均可增多,溶贫尤为显著
(
2
)
减少:再障
尿常规
尿液检验主要用途
1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
2.
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3.
用药的监护。
4.
苴他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尿糖)、急性胰腺 炎(尿淀粉酶)、乳糜尿、尿崩症(极低比重
尿)、
苯丙酮尿症、多发性件髓瘤(本 周蛋白尿)、溶血(血红蛋白尿)、重金属(如铅、铝
等)中毒引起
的肾损害等,尿检也可异常
尿液检验
一般检验
(
1
)
物理学检查:尿量、气味、颜色、透明度、比重测定等
(
2
)
化学检验:尿
PH
、尿蛋白、尿糖、尿酮 体、尿隐血、尿红细胞、尿白细胞、亚硝酸
盐、
尿胆红素、尿胆原、尿
Vc
等
(
3
)
尿沉渣检验:尿液细胞、管型、结晶等
尿常规参考值
pH5.4
?
&4
比重(
SG
)
1.003
?
1.030
:晨尿:>
1.020
蛋白质(
PRO
)阴性
隐血(
BLD
)阴性
葡萄糖(
GLU
)阴性
酮体(
KET
)阴性
胆红素(
BIL
)阴性
尿胆原(
URO
)弱阳性
亚硝酸盐(
NIT
)阴性
白细胞(
LEU
)阴性
红细胞(
RBC
)阴性
维生素
C20
?
100mg / L
尿常规意义:
1.
pH
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减低:见于糖尿病、 痛风、酸中毒、慢
性
肾小球肾炎等。增髙: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重碳酸盐药、碱中毒。
2
?比重:尿少时比重可增高,见于急性肾炎、髙热、脱水等:尿量多
见于糖尿病。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朋症
3.
蛋白质阳性:见于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以及摄入药物(如奎宁)、
磷酸盐、消毒剂。
时比重同时增加
,
4.
葡萄糖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后期等。
5.
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妊娠剧吐者,以及摄入
L
多巴、甲基多
巴
等药物。
6.
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疽。
7.
尿胆原阳性:见于溶血性或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时为阴性。
8.
尿隐血阳性:血型不合输血、急性溶血性疾病、各种病毒感染、肾炎或手术后大疑红
细胞
破坏
尿沉渣检验
(
1
)尿白细胞增加:泌尿系统炎症
(
2
>尿红细胞增加: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恶性肿瘤
(
3
)管型:①颗粒管型:肾实质病变:②红细胞管型:急性肾小球肾炎;③脂肪管型:慢< br>
性
肾小球肾炎、类脂性肾病;④蜡样管型:肾脏长期而严重的病变
干化学尿检注意事项
(
1
)
尿蛋白:尿
pH
大于
8
时,尿蛋白检査可出现假阳性。摄入大呈
:
青霊素、尿
pH
小于
4
时,则可岀现假阴性。
(
2
)
尿糖:摄入强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服用维生素
C
超过
500mg/L,
可出现假阴性
(
3
)
尿胆红素:摄人酚噬嗪等药物可岀现假阳性。摄入维生素< br>C
超过
500mg/L
、亚硝酸
盐、
大量氯丙嗪,可出现假阴性。
(
4
)
尿胆原: 摄入磺胺类药、维生素
K
、酚噬嗪等可出现假阳性。摄入亚硝酸盐、对氨基
水杨酸可呈假阴性。
干化学测左的白细胞只能测定粒细胞,不能与淋巴细胞反应,因此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
时,以淋巴细胞为主,此类病人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干化学必须结合镜检
粪便常规
一般性状:
(
1
)
颜色:正常为棕黄色,绿色见于食用叶绿素的蔬菜: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岀血、食用西
红柿、西瓜等: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米泪水样见于霍乱
(
2
)
性状:粘液脓性血便见于细菌痢疾,酱色粘液见于阿米巴痢疾
(
3
)
寄生虫体:蛔虫、娩虫、绦虫
显微镜检査: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球、虫卵、结晶、细菌
粪便隐血试验
阳性见于:上消化道岀血、消化道恶性肿瘤
(本试验受动物血红蛋白干扰,试验前需禁食肉类)
浆膜腔积液检査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
1
)
原伙
I
:
漏出液:非炎性积液:由血浆渗透斥、心力衰竭、肝硕化、静脉瘀血等引起
:
港出液 :炎性积液:由感染、恶性肿瘤
.
外伤、变态反应性疾病
.
结缔组织病等。< br>
(
2
)
外观:漏出液:淡黄浆液性:渗出液:不定,可黄色、脓性
.
血性、乳糜性。
(
3
)
透明度:漏出液透明或微混:渗出液大多浑浊°
(
4
)
比密:漏出液<
1.018
:渗出液>
1.018o
(
5
)
凝固性:漏出液不自凝:渗出液能自凝。
(
6
)粘贵白定性:漏出液阴性:渗出液阳性。
(
7
)
蛋白总量
:
漏出液
v25g/L
:渗出液>
30g/Lo
(
8
)
葡萄糖定虽:漏出液与血糖接近
:
渗出液常低于血糖。
(
9
)
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漏岀液
V0.1x109/L ,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港出液〉
0.5x109/L.
急
性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以淋巴细胞为主。
(
10
)
细菌检査:漏出液无细菌发现:渗出液可找到病原菌。
肝功能
胆红素
:TBIL,DBIL
蛋白
:TRALB
酶类
:ALTASTGGTAKPXDH
等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
ALT
又称< br>SGPT,
主要位于肝细胞胞浆中,少数在线粒体:而肾脏、心肌和丹骼肌中有少量
存
在。
参考范風<
40IU/L
。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SGO E
又称
AST,
在心肌中含量最高,次为肝脏、计储肌、肾脏和红细胞。在肝脏,80%
位
于线粒
体,
20%
在胞浆。
参考范围:<
40IU/L
。
转氨酶升高
(
1
)
急性病毒性肝炎:升髙比较早,以
ALT
为著,「
2
周达峰;
(
2
)
慢性病毒 性肝炎:轻
~
中度升髙,持续数月
~
数年,或波动;
(
3
)
肝硬化:取决于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程度;
①
肝炎后:活动期轻
~
中度升高;静止期正常或稍高
②
酒精性:较低或正常
③
胆汁性:较高,与胆红素水平平行
(
4
)
急性重症肝炎:酶胆分离,预后不良:
(
5
)
亚急性重症肝炎:
ALT
升髙,或升高后突然出现酶胆分藹:
(
6
)
肝脏缺血:迅速升高,
1
天内下降,以
AST
为速:
(
7
)
药物性肝损:停药后可恢复:
(
8
)
苴他:胆道病变(尤苴是梗阻)、心肌疾病、肌肉疾病,以及胰腺、肺、肾脏等疾
病。
AST/ALT
比值
因在肝细胞中分布不一,不同病变时,两者升髙幅值不一
(
1
)酒精性肝损>
2
(线粒体受损
,AST
释 入血中
;ALT
活性降低,与
VitB&
缺乏相关)
(
2
)
急性肝损绝大多数肝硬化可>
1,
甚达
2
(
3
)
急性
Wilson
病时增高,暴发型
Wilson
病>
4
I
、?谷氨酰基转换酶(
Y
?
GT
)
(
1
)
反映胆汁淤积
(
2
)
分布广泛,以肝脏居多,次为肾脏、胰腺,心
肌、肺、脑等处亦有,而计胳无
: 6
个
月以内婴儿高于成人
3-5
倍
(
3
)
参考值:男性<
40U/L;
女性<
3OU/L
(
4
)
在肝脏,
Y
-GT
位于肝细胞的 毛细胆管侧和胆系,肝合成增加、各种原因致胆汁排泄
不
畅时血淸水平增高
(
5
)
胆汁淤积、肝癌时,明显升高,与另几个淤胆指标相平行
(
6
)
急性肝炎时中度升髙
(
7
)
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时正常,活动时持续增高
(
8
〉酒精性和药物性肝炎时,中度或明显升高,而
Y
-GT
与
AKP
比值常>
2.5
(
9
)某些药物:抗癫痫药、 镇静药、抗抑郁药使
Y
-GT
升髙
肾功能:
肌酹、尿素氮、尿酸、蛋白、肾小球滤过率
血肌酹测定
1
?参考范用:男性:
53~125mmol/L
(速率法)
女性:
44~97mmol/L
2.
临床意义:肌肝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小管排泄。在肾病初期,血淸
肌酊通常不升髙,直至肾脏实质性损害才升髙。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肌酹至
176~353mmol/L,
提示中度至严重的肾损害。所以,肌酊对晚期肾脏病意义较大。
UREA
测定
1.
参考范围:男性:
2.3~7.1mmol/L
女性
:1.8~ 6.1 mmol/L
2.
临床意义:
(
1
)生理因素:髙蛋白饮食
男性高于女性
0.3-0.5 mmol/L
随着年龄增加的趋势
成人日间波动平均
0.63 mmol/L
孕妇由于血容虽增加,比非孕妇低
(
2
)病理因素:(尿素增加)
①
肾前性:失水引起的血液浓缩,呕吐,幽门梗阻,长期腹泻等
②
肾性:最常见,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衰、慢性肾炎等
③
肾后性:前列腺重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等使尿路阻塞的
尿素减少少见:严重的肝病
血尿酸测定
1.
参考范围:成人:
90~420 pmol/L
2.
临床意义:(尿酸增高)
(
1
)
l
(
I L
淸尿酸测左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
(
2
)
核酸代谢增加,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5: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705.html
-
上一篇:2016检验师-相关专业知识真题(部分)
下一篇:体检全血常规解读,再也不愁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