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
摘要】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药物
治 疗上传统药物及新型药物的联合使用,
中医辨证与辨病施治相结合
以及针灸、
心理等非 药物疗法的运用,
虽使得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研究
前景乐观,但通过纵观近年来文献,发现其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从而
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治疗;综述
消化性溃疡是 一种多发性疾病,国内资料显示男性患者多余女
性,男女比例胃溃疡为
3.4-4.7:1,十二指肠溃疡为
4.4-6.8:1
[
1
]
。十二
指 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为
1.5-5.6:1
。溃疡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十
二指肠溃 疡多见于青少年,
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
在我国该病发病
率存在着差异,南方患病率 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发病亦有季节
性,
秋季和冬春之际是高发季节。
祖国医学认 为该病病因与感受外邪、
饮食失常、
情志不遂、
素体脾胃虚弱有关。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
PU
致病机制中幽门螺杆菌
(HP)
作用的发现以及 溃疡愈合质量
(QOCU)
概念
[
2
]
的提出,使得临床 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
在治疗方法逐渐增多,
疗效日渐升高以及复发率逐渐降 低等方面,
现
将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及进展分述如下:
一
.
定
义
消化性溃疡(
PU
)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
的溃疡,好发 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
口,以及异位的胃粘膜,如位于肠道的
M eckel
憩室。胃溃疡(
GU
)
和十二指肠溃疡(
DU
)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
二
.
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认为,作为黏膜的损伤因素如胃
酸及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药物因素如阿 司匹林或非
甾体类抗炎药
(
NSAID
、
乙醇或胆盐等,
在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占
重要地位。而胃黏膜
-
黏液血流屏障削弱、前列腺素和碳酸氢 盐、细
胞再生减少和表皮生长因子降低等黏膜保护性因素削弱,
在胃溃疡的
发生中占主 导地位。在溃疡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还有遗传、精神、饮食
习惯、环境等因素参与。
三
.
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标是促进愈合、
解除症 状并防止溃疡复发。
一个良好的溃疡治疗方案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抑制胃酸分泌、
根除 幽
门螺杆菌和保护胃黏膜
[
3
]
。
现将近几年来治疗消化性 溃疡药物的临床
应用报道如下:
(一)
.
西药治疗
1.
抗酸剂
根据
Scbuartz
的
无 酸无溃疡
的观点
,
胃酸是主要的黏膜损伤因
素。
通过结合或 中和
H
+
,
降低进入十二指肠胃酸的量,
提高胃液的
pH< br>值,减少该离子向胃黏膜的反扩散,可达到减少胃蛋白酶活性
而发挥作用,虽尚不能达到使溃疡愈 合或根除,但可缓解症状和提
高溃疡愈合效果
[
4
]
。
该类 药物临床应用最早,
常用的药物如氢氧化
铝,铝碳酸镁等,抗酸作用快,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大 。而目前出
现的铝镁加、镁加铝等新型复方制剂,不良反应较小。
2. H
2
受体拮抗剂(
H
2
RA
)
< br>该类药包括雷尼替丁、西米替丁(甲氰咪胍)
、尼扎替丁、泰
胃美、法莫替丁、罗沙替丁 等。其中以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
替丁应用最为广泛。该类药能选择性与内源性或外源性组胺(H
2
)
受体相结合,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西米替丁为最早在国内使用的
H
2
受体拮抗剂
,
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经济。但其不良反应较多,
如嗜睡、
头昏、
胃肠道反应等。
该药可透过血脑屏障
,
大量长期服用
可发生幻觉、失眠、烦躁不安、精神混乱等症状。雷尼替丁作为新
型
H
2受体阻断剂受到重视。其抗酸作用比西米替丁强
5
~
12
倍
,< br>且
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法莫替丁为第三代
H
2
受体拮抗剂,其药效时间更长
,
副作用也轻,但能否代替雷尼替
丁尚无明确定论。
3.
质子泵抑制剂(
PPI
)
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消化性溃疡抑酸治疗的首选药物已成为共
识。常用的药 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
能不可逆性抑制胃壁细胞泌酸小管的
H+
-K
+
-ATP
酶活性
,
在抑制胃
酸分泌 ,愈合胃溃疡方面明显优于
H
2
受体拮抗剂
[
5
]
。第一代
PPI
(奥美拉唑)的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呈非线性关系,在不同患者中
具有 明显差异,食物、抗酸药和给药时间的存在均对奥美拉唑的药
效影响亦较明显。而第二代(兰索拉唑、尼 扎拉唑)
,第三代(雷
贝拉唑)
PPI
在这方面的影响较小,
此外如在促进愈合和症状缓解
方面亦较第一代
PPI
有优势
[
6
]
。
艾普拉唑
( ilaprazole, IY-81149)
作为新近上市的
PPI
,
具有抑酸
作用强、时间长、不经
CYP3A5
和
C YP2C19
代谢等特点
[7]
。目前,
国内已经完成的艾普拉唑
II
、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十二指
肠溃疡的愈合率方面与 奥美拉唑相似,但副作用小、危险性低
[8-9]
。
4.
胃粘膜保护剂
消化性溃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黏膜保护功能下降,因此在治
疗的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不仅能够缓解症状,
还能提高溃疡愈合
质量, 防止复发。目前常用药物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磷酸铝等
铝制剂;
胶体次枸橼酸铋和胶态果胶 铋;
麦滋林、
施维舒、
硫糖铝;
米索前列醇(喜克溃)
、超氧化物歧 化酶、谷胱甘肽等。主要作用
机制是增强胃黏膜
-
黏液屏障,
增加碳酸氢盐的 分泌,
增加黏膜血流
和细胞更新,促进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合成。
根除药物
幽门螺杆菌(
Hp
)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预后 密切相关
,
根除
Hp
在消化性溃疡治疗及防止复发中的作用已受到肯定。在抗
Hp
感
染的药物中
,
单一药物根除
Hp
的 疗效差,
而二联疗法的疗效亦不高
,
已不推荐使用。当前三联疗法成为国内外根除Hp
推荐的临床一线
治疗方法,
其以质子泵抑制剂
(PPI)
或 铋剂为基础加两种抗菌药物联
合,可将
Hp
根除率提高至
80%
~< br>90%
[10-11]
。但近年来随着抗菌药
物广泛不规范应用,
甚至 滥用
,
导致
Hp
耐药率不断提高
,
根除率不断
下降 。我国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显示
,Hp
对阿莫西林、克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4: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