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料乳挤乳贮存与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我国乳品质 量安全事件频发,让人“谈奶色变”。
面对乳业每况愈下的现状,
我们深知,
乳品质量 是国家食品安全
的重中之重。
如今部分奶企为了生产高质量乳制品,
陆续开展了
生产线的
GMP
改造工作,
然而奶源安全作为奶粉质量的重中之重
往往会被 忽略。
原料乳的质量下限决定了牛奶在加工时的质量水
平上限。因此,对原料乳的质量控制已经 刻不容缓。
原料乳在从奶牛到工厂之间大致分为挤乳、
贮存 和运输
3
个
阶段。
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推荐的
CCP
判 定出,
可将这
3
个
阶段的关键控制点归纳如下:
挤乳前奶牛乳房的清 洗;
原料乳输
送管道、储乳缸与运输车罐的清洁;贮藏运输条件的控制等。这
些关键控 制点贯穿原料乳从奶牛到工厂的全部环节。
下面本文将
从挤乳、贮存、运输
3
个环节来说明原料乳的质量控制。
1
挤乳操作的质量控制
建议采用管道式挤乳系统,
减 少原料乳在空气中的暴露。
将
奶牛小心赶至挤乳间,用刷子刷去牛身上的草屑和尘土等脏物,< br>再用温水清洁牛乳房。清洁乳房时应保证一头牛一条毛巾一桶
水,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清洁后用 专用药液药浴乳头并擦干,
毛巾应定期消毒。
有条件的奶站也可以使用一次性纸巾擦干。
小
心安装挤乳杯,以防止挤乳杯掉落或者奶牛踢杯现象的发生。
< br>有研究发现单位体积乳中的菌落总数随着挤乳量的增加而
降低,并发现当舍弃
40mL< br>乳后,剩余原料乳的菌落总数维持在
较低水平。
因此为降低原料乳微生物数量,
无论是机械挤奶或是
人工挤奶,都应该舍弃每头牛的前
40mL
(或前
3把)奶。同时
也应通过观察这部分奶的性状来判断产乳是否正常以及奶牛是
否患有相关疾病 ,
患病牛所产乳严禁混入正常乳中。
发现患病牛
后应及时用药,
使用抗生素期 间和休药期间的牛乳不得混入正常
乳。
挤乳后对每个乳头进 行药浴,
药液可使用适当浓度的新洁尔
灭、洗必泰、碘液等,药浴后将乳头擦干。对乳头药浴可 减少乳
房疾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乳房清洁用水、药液配置用水以
及下文中提到的设备清洗 所需清洗液的配制用水都应该符合
《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
2
贮存操作的质量控制
许多奶站采取
1d
挤
3
次奶的方法,
即每
8h
挤
1
次奶。
但出
于成本考虑目前运输车并不能每天
3
次进出奶站运输原料乳,
所
以原 料乳在奶站的贮存条件成为影响原料乳质量,
尤其是微生物
数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采用机械挤乳的设备在使用管道运输原料乳时应具备过滤
装置,< br>将过滤后的原料乳打入储乳缸。
储乳缸应具备将原料乳在
2h
内降温至
4℃以下的能力,
并具有搅拌装置,
防止在放置过程
中脂肪上浮。在此温度下,微生物 繁殖速度大大降低,但仍不能
贮存过长时间。
原料乳应在挤出后
24h
内运送 到加工企业,
保证
牛乳的新鲜。贮存期间,为防止人为因素对原料乳质量的影响,
应对 储乳缸密封上锁。
同时,
奶站应当配备发电机等应急保障设
备,
以防止突然停 电对原料乳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影响。
调查发现
在将一天内第
1
次挤奶得到的原 料乳打入储乳缸后,
多数奶站选
择在
8h
后将第
2
次原料乳 仍打入此储乳缸,与第
1
次的原料乳
混合。36℃与
4℃的原料乳混合后整个 储乳缸中温度迅速升高,
微生物借此机会迅速繁殖,
导致原料乳整体质量下降。
因此有 条
件的奶站应配备多个储乳缸或多套挤乳设备,
避免一天内
2
批或
多 批原料乳相混合,影响质量。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自控奶源,
企业也应尽量做到每次挤乳后及时运输,保 障原料乳的新鲜安
全,增强乳品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在将储 乳缸中的原料乳打入车罐时,
应在管道设备中配备过
滤装置。
打乳结束后对储乳缸以及 所有管道设备进行清洗,
其中
具备
CIP
清洗条件的部件进行
CIP
清洗,
其他部件人工清洗,
清
洗时应特别注意管道的死角和难清洗部位。储乳缸每次必须及时
清洗消毒后才可再次贮乳。
奶站对设备清洗状况应有真实详尽的
记录。
3
运输操作的质量控制
我国企业在收购原料乳时往往将感官指标、
理化指标等作为
原料乳是否合格 的依据。
对于微生物指标,
虽然决定着原料乳的
质量,但由于检测手段复杂,往往需要
48h
后才有结果。在实际
操作中,
人们发现微生物数量与原料乳进厂时的温 度存在着单调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1: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374.html
-
上一篇:超声心动图的基本切面
下一篇:乳腺癌题库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