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针灸效应及机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21:42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洗牙价格)
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

Acupuncture A nalgesia
)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
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 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
结合现
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

床治疗技术,
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
Acupuncture Anesthesia
)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
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

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
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
故称针刺
麻醉。研究证实针 刺是

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教学目的:掌握针刺麻醉,熟悉镇痛原理

三、针刺麻醉


(

)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 是传统针灸学的宝贵经验,把针刺应用于
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则是
20
世纪
5 0
年代的创新技术,
1958
年上海
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者公开发表了《针刺 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
了新道路》的临床研究成果,从而开辟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研究
这一 新的研究领域,并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
40
多年中,针麻 经历了由当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地应
用、从单纯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到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发展历
程,其积累的资料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麻醉技术是
19
世纪初发明的,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 br>展,但现代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况且现
代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侵袭更 非以往可与相比。优良的麻醉处理
不仅可保证病人的安全,并能使之平顺而迅速地康复;麻醉处理之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病人的恢复或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或
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病人的安全。 因此,现代麻醉也同样有着风险
问题。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的重
大课题。





针刺的镇痛作用使之成为保证这些手 术成功进行的有效手段之
一。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到
95%
,发音功能、吞 咽功能
的成功率达
100%

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
针麻 成功率达

98%
,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
88%
,由于手术
中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术后泌尿时间明
显提前。

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
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 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 作用及针刺自身的特点,
使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便于术中医患 的配合;生理干扰少,利于
术后恢复;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尽管研究表明针刺并 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
面的缺陷①麻醉不全;
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
③个体差异较大。
但是,针麻在一些手术中所体现的优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所以,针
麻 依然是临床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不能夸大针麻的作用,也
不能否认它的临床价值,关键在于更深入 地研究针麻的特点,根据
病人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一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二)针刺麻醉使用范围







1958
年以来,几乎各种手术如颅脑、五官、额面、颈部、腹
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 例等都先后采用过针麻,其成功率一般可达
80%

90%

但是这 种
“广泛”
的有效性,并未能使针麻成为临床麻
醉的常用方法,反而使其在临床的应用 日渐减少,造成这一后果的
原因就是由于对针麻的作用范围没有作出科学的限制,形成针麻的
临 床滥用。由于针麻的自身特点和个体差异,它并不能完全消除手
术中的疼痛,研究表明电针对于急性痛的 镇痛作用大约相当于全量
麻醉药镇痛的一半,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如果仅用针麻而不配合药
麻, 针麻是难以真正推广的。





目前针麻和针药复合麻 醉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腹部、妇产
科及四肢的手术,麻醉效果较好的手术有:甲状腺摘除手术、颞顶
枕区及后颅窝手术、前颅凹颅脑手术、颈椎前路骨科手术、肺叶切
除术、剖腹产、腹式子宫全切 除术、输卵管结扎术、胃大部切除术、
全喉切除术、上颌窦根治术、斜视矫正术、拔牙术等。针刺麻醉术
对于心、肺、肝、肾等功能不良,以及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特别
是对麻醉药物过敏而不能采用 药物麻醉的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
麻醉方法。

(三)

针刺麻醉方法

1
.术前准备


针麻术实施前, 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准备:一是术前预测,二是
试针,三是患者的心理诱导。





术前预测就是测定患者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以
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之一。术前预测不仅可以
指导针麻临床实践,用科学方法选择适 宜个体,提高麻醉效果,同
时可对进一步探索针麻镇痛原理也有一定的意义。机体在针麻下手
术 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心理改变,体现了针刺作用的整体
性特点,针刺使机体调整功能得到最大的 发挥,麻醉效果就好,反
之则差。这种调整作用又与机体当时的机能状态有关,涉及到许多
方面 的因素,所以术前预测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目前主要的方法有:
①皮肤感觉
-
知觉阈测 定,包括触觉阈、痛阈和耐痛阈、两点辨别阈
等。②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测定:常用的指标有皮肤温度 测定、
眼心反射测定、肾上腺素皮内试验、呼吸节律波、指端脉搏容积波、
心率、皮肤电变化等 。③其它如血液中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体液
的一些指标、通过相关量表测定的心理学指标亦与人体的痛 反应能
力相关,可以作为术前预测的参考。实际运用中,经常以多个指标
进行检测,相互参考, 以尽可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试针是指在针麻效果 术前测试的基础上,选择几个穴位进行针
刺,以了解患者的针刺得气情况和对针刺的耐受能力,在条件许 可
的情况下,手术前应试针,以便于手术时采取适当的刺激方式和给
予适当的刺激量,对于过去 没有接收受过针刺的患者,经过试针后
可以解除其对针刺的恐惧,以配合手术的进行。





心理诱导是指为了获得较好的针麻效果而对患者进行积极的 心
理引导。因为在针麻手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除痛觉迟钝外,其
它感觉运动机能均保持正常 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通过大脑的
调节功能,调动体内各器官组织以协同针刺的镇痛效应。这方面的
措施包括向患者介绍针麻的益处及手术中配合的具体方法、调整患
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 系使其有安全感等。

2
.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


根据针 刺选择的部位的不同,针麻可分为体针麻醉、耳针麻醉、
面针麻醉、鼻针麻醉、头针麻醉、手针麻醉、足 针麻醉等,临床应
用以体针和耳针为主,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体针麻醉,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针麻处方”。处方主
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①循经取 穴,根据经络学说选取循行经过手
术切口或其附近、与手术所涉及的脏腑相关的经脉上的相应穴位,尤其是相关的特定穴,临床研究发现,输穴、合穴、原穴、络穴、
郄穴和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好 ;②辨证取穴,根据病变和手术
所涉及的部位、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征侯选择相关的穴位,这里的
证与患者的病症不同,
主要是指手术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一组症状;
③同神经节段取穴,是依 据神经解剖学知识,选取和手术部位同一
节段或邻近节段神经分布区的穴位进行麻醉;④经验取穴,是指 选
取临床易得气、针感较强、操作方便的穴位进行针麻,如足三里、
合谷、内关等等。

耳针麻醉,是指以选取耳穴为主进行麻醉的方法,选穴时主要遵循
两个原则:一是辩证原则,是 指根据手术部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
与相应脏胕的特定关系选取耳穴中相应的部位。如大部分手术均取< br>肺穴,是因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骨科手术取肾穴,是因为肾主骨;
眼部手术取肝穴,是因为肝开 窍于目。一是反应点原则,是指选取
手术部位或所及脏腑在耳廓上的反应点进行针刺麻醉。此外,与体< br>针一样,一些经验穴也是耳针麻醉是常用的,如神门、交感、脑干、
皮质下等。

3
.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


针麻的刺激方式依据所用器具的差异,主要有手针式、电针式、
经皮电刺激式三种。

手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以手指运针的方法维持穴位一定强度的适
宜刺激,获得持续的得气感, 体针时,运针频率在每分钟几十次至
两百多次之间,捻转幅度在
90
度到
36 0
度之间,提插幅度在肌肉丰
厚处约
10
毫米左右,耳针时,只用捻转法而不 宜提插,捻转幅度为
180
度左右,频率为
120Hz
左右。手针式的优点, 在于随时根据施
术者的手下针感调整运针的方法和强度,以维持良好的得气状态。
目前,手法运 针仪可以代替手法运针,但得气感无法体现,且单调
的刺激易产生气感减弱的现象。

电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将电麻仪连接到针体上,利用其输出的脉
冲电流,维持针感的方式。电脉冲的频 率均采用
2Hz

100Hz



其优点在于能 获得相对稳定的刺激,可以对刺激量进行定量控制,
但其不能体现手下的针感,不能及时调整针的角度和 深度,且易产
生针刺耐受。

经皮电刺激式,是指通过特定的电极,而不是针灸针作用 于特定部
位而获得镇痛效果的方法,它与电针式的区别在于,电针通过针灸
针起作用,而前者不 用针;经皮电刺激为高频率、小波宽的脉冲,
电针为低频率、大波宽的脉冲,两者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麻 醉效果。

(四)

针药复合麻醉

1
.针刺麻醉的局限性


由于针刺麻醉是在临床外科手术的实践中 发明的一种术前防痛、
镇痛的方法,所以在命名上使用了麻醉一词。这种使用是不够严谨
的,麻 醉
(anesthesia)
一词是
1846

Holmes
提出的,它的本意是使
无知觉。在医学中,麻醉的具体含义包括了镇痛、遗忘和意识丧失,
就 是指在麻醉药的影响下失去知觉,痛觉的暂时性消失是其主要目
的。
所以,
药物麻醉的 镇痛是指对象因意识丧失而感觉不到疼痛
(局
麻则是由于药物阻碍了局部感觉传入,即意识对局 部感知的丧失)。
针刺麻醉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麻醉对象的意识并不丧失,所以它
并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麻醉。其镇痛作用并非是由于对象知觉的丧失
而引起的,针刺是通过影响生理性调节机制,降低 对象的疼痛敏感
性,而产生镇痛效应的,它不可能使机体完全丧失痛觉,研究表明,
针刺大约可 使手术中的疼痛感减轻一半。

2
.针药复合麻醉


在< br>20
世纪
70
年代,
针麻发明初期的试图以针麻代替药物麻醉的
激情过后,
80
年代开始,更切合临床实际需要的针药复合麻醉

acup uncture balanced anesthesia, ABA


有研究者称其为针刺辅助
麻醉(
acupuncture assisted anesthesia, AAA
),逐渐成为针麻临床和
研究的主流。目 前,临床麻醉中单用一种麻醉药或一种麻醉方法的
情况已不多见,更常用的是多种药物和方法相配合的复 合麻醉

balanced anesthesia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 完全可以成
为复合麻醉中的一个成分。这样的认识是符合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规
律及潮流的,它并 没有否定针麻的价值,而是使其成为现代麻醉的
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研究表明,
ABA/AAA
具有以下优点:
①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
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痛状态。②针药结合,
每 个手术平均可节省麻醉药用量约
45%

54%
,在减轻药物的副作
用的同时,相应地节省同比例的药物费用。③由于减少了麻醉药的
使用,加上针刺本身的整体调整作用, 手术中的循环、呼吸功能稳
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④某些特殊
优 越性,如前文所及的针麻在新喉再造术、大脑功能区深部手术、
肾移植手术中发挥的特殊作用,随着临床 医学的发展,
ABA/AAA
的这种特点将会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针药复合麻醉,并不是简单地将针刺与麻醉药物的随意组合。只
有以针刺为主,加上 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
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目前的研究表明, 具有肯
定镇痛作用的一些药物,当它们与针刺结合应用时,却出现了分化,
尽管多数药物与针刺 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但也有相当的一些药物,
能拮抗针刺的镇痛作用,或对针刺镇痛没有影响。研究者依 据药物
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将临床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一类是拮
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 ,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
酮等
6
种。一类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 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
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
16
种。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 响的
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
3
种。





目前常用的针药复合麻醉方法有以下4种:

(1)
针刺
-
硬膜外复合麻醉:针刺配合小剂量硬膜外药物麻醉。硬膜外
穿刺部位可 选择相关的胸椎间隙,向头端插管
3cm
留置。针刺诱导

5
分钟先 注入麻醉药物
5ml
,过
15
分钟后开始手术。若镇痛效果
不佳,可 每隔
15
分钟追加
3ml
药物,直到效果满意为止,以确保手
术的顺 利进行。
麻醉药物通常选用
2%
的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与
0.3%
的 盐酸地卡因混合剂,此法多用于胃部手术。

(2)
针刺
-
气体复合 麻醉:即针刺配合小剂量气体麻醉药麻醉。针刺诱
导后给氧化亚氮和氧气各半的混合气体,穴位刺激可连 续数小时,
这种方法的镇痛效果良好,常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使痛觉
减弱维护持较久, 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术中、术后患者循环系统功
能保持相对稳定,各种生理功能也很少受到抑制,术后很 少使用镇
痛药,康复较快。

(3)
针刺
-
硫喷妥钠复合麻 醉:
是针刺合并硫喷妥钠肌注的一种麻醉方
法。多用于儿科手术,小儿外科的特点之一是患儿往 往不能配合手
术。为此,可先行肌肉注射
2.5%
硫喷妥钠
15
至< br>20mg/kg
体重作为
基础麻醉,再行针刺麻醉。用硫喷妥钠肌注作为基础麻醉,操作 简
便,效果稳定,诱导迅速平稳,病儿在注药后
5
分钟即可入睡,以
后深睡约
1
小时,但对疼痛刺激仍有反应,而需借助于针刺穴位来
镇痛。硫喷妥钠可引起呼吸抑 制,麻醉过程应严密监护,6个月以
下的婴儿不宜采用此法。

(4)
针刺< br>-
局部复合麻醉:是指在针刺相关穴位镇痛的基础上,多次小
剂量注射麻醉药物作局部浸 润或阻滞,从而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的方
法。适用于通常情况下仅用针麻或局麻能完成的手术。

四、针刺镇痛原理

1
.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历程

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和认识针刺麻醉,
我国科学家对针刺麻醉的
作用机理进行了长期的、多 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1974

12
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针麻专业会议 上,将针麻原理研究分为穴位与
针感、经络感传现象、体表内脏联系途径、针刺调整作用、针刺镇
痛作用五个方面,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是针麻原理研究的一个主要部
分。
1965
年, 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教授,在动物实验的基
础上,提出了“针刺镇痛是来自穴位和来自痛源部位 两种不同传入
冲动在脑内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假说,于
1973
年在《中国科学》上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21:4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910.html

针灸效应及机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