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各论总结
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培养特性
球形,多呈
葡萄串状排
列。无鞭毛
及芽胞。
G+
球形或卵圆
形,成链状
排列,
G+
营养要求不高,
需
氧或兼性厌氧
光滑型菌落,
在血
琼脂平板上形成
β
溶血环
营养要求较高,
需
血液血清;
液体培
养基中沉淀生长
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凝固酶、
葡萄球菌溶素、
杀白细胞素、
肠毒素、
⑴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①皮
表皮 脱落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
肤化脓性炎症:浓汁金黄而粘稠,
局限性。⑵毒素 性疾病:外毒素引
起。①食物中毒;②烫伤样皮肤综
合症;③毒性休克综合症(
TSS
)
。
⑴细胞壁成分:
①黏附素:
脂磷壁酸和
F< br>蛋白;
②
M
蛋白:主要致病因子。抗吞噬和抵抗杀菌
作用。③肽聚糖: 致热、提高血管通透性。
⑵外毒素: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
⑶侵袭性酶类: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链道酶
荚膜
急性化脓性感染:①皮肤和皮下组
织炎症:痈、脓肿等。②呼吸道感< br>染;
2
.
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
3
.
超敏反应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
风湿热
大叶性肺炎
检查方法
①金黄色色素;②有溶血
性;③凝固酶实验阳性;
④耐热 核酸酶试验阳性;
⑤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链球菌属
取浓汁血液,涂片镜检;
血清学实验:抗链球菌溶
素
O
实验
肺炎链球菌
G
+,
呈双排
列
G
-球菌,
呈
肾形,双排
列。
营养要求高,
草绿
色溶血环
营养要求高,
专性
需氧,
“巧克力培
养基”
草绿色溶血环,胆汁容菌
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
膜肿胀试验。
脑 脊液、血液或刺破出血
斑取出的渗出物涂片镜
检,中性粒细胞内、外有
G-
阴 性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荚膜、菌毛、
IgA1
蛋白酶、⑷内毒素:主要
致病物质
流行性脑膜炎:飞沫传播,头痛,
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
淋病奈瑟菌
G
-球菌,
双
同脑膜炎奈瑟菌,
菌毛 :
粘附,
抗吞噬。
⑵外膜蛋白⑶脂寡糖⑷
排列,有菌
分解葡萄糖,< br>产酸
IgA1
蛋白酶
毛
,
新
分
离
不产气。
菌株有荚膜
成人淋病:
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
取泌尿生殖道或子 宫颈
男性
:
前尿道炎—前列腺炎;女性
:
口分泌物涂片镜检——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不孕;
形态观察:双球菌
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
补充:
1
、葡萄球菌分类:金黄 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
2
、葡萄球菌
A
蛋白:
(
SPA
)
: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 抗原,可与
IgG
的
Fc
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 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
等生物学活性。
3
、
肺炎链球菌主 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方法: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4
、链球菌的分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现象
不完全溶血,草绿色溶血环
溶血,完全透明无色溶血环
不溶血,无溶血环
性质
机会致病菌
致病力强
一般不致病
5
、
抗
O
实验:抗链球菌溶素
O
实验(
ASO TEST
)鉴别
A
群链球菌的实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肠杆菌科
埃希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培养特性
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肠道外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脑
膜炎 、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首位、女性多见
②肠胃炎:不同类型菌不同
检查方法
标本→分离培养→鉴定
IMViC
(
+ + - -
)
生化反应
+
血清分型
+
毒
素测定< br>+
核酸检测等
符合共性,
周
符
合
共
性
,
生
化
反应
粘附素:定植因子抗原、集聚粘附
毛菌,
有菌毛
IMViC
(
++--
)
菌毛、紧密粘附素、菌毛:黏着、
特异性高;外毒素:肠毒素及溶血
毒素;内毒素、荚膜等
G-
杆菌 ,
无鞭
符合共性,
分解葡萄糖,
侵袭力:菌毛:黏附
毛,无荚膜,
产酸不产气,
无色透明、
毒素:内毒素—引起全身症状
有菌毛。
乳糖不发酵
外毒素、肠毒素、细胞毒性(人肝
细胞、肠黏膜细胞)
、神经毒性
周身鞭毛,
有
菌毛
符合共性,
不发酵乳糖
侵袭 力:菌毛、
O
和
Vi
抗原抗吞噬
或蔗糖,对葡萄糖、麦
内毒素:体温
,白细胞
,
中毒
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
症状和休克
伤寒 沙门菌产酸不产气
肠毒素: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
外,其他均产酸产气。
菌可产生
志贺菌属
菌痢
:粪
-
口传播。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慢性痢疾:造成反复发作,迁延
不愈
肠热症伤寒、副伤寒,胞内寄生
胃肠炎(食物中毒)
:最常见
败血症
无症状带菌者
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接种试验、血清学实验
快速:免疫荧光菌球、协
同凝集实验
沙门菌属
取样:肠 热症:
1W
取血,
2W
取粪便,
3W
取尿液,
1< br>-
3W
取骨髓液
血清学诊断、生化反应、
肥达试验
补充:
1
、肠杆菌的共同特点:
(
1
)形态结 构:中等大小的
G-
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
2
)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
3
)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
4
)抗原结构:
O
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
(LPS)
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H
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
H-O变异。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
5
)抵抗力:外界生存能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
6
)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2
、埃希菌的分类
菌株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质粒介导
LT
、
ST
肠毒素,分泌液体和电解质,粘附素
质粒介导侵袭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质粒介导
AE
组织病理变化,
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吸收受损、
腹泻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ETEC
)
婴幼儿、旅游者腹泻,与霍乱功能相似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IEC
)
水样便,继而少量血便,腹痛发热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
)
婴儿腹泻(水样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
)
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HUS
)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
Stx-1
、
Stx-2
,中断蛋白质合成,
AE
损伤,绒毛结构破坏→吸收受损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
EAEC
)
婴儿腹泻(持续性)
质粒介导集 聚性粘附上皮细胞,
绒毛变短,
单核细胞浸润出血,
液体吸
收下降
3
、
大肠菌群指数:是指每
1000(g)ml
水中大肠 菌群数。我国卫生标准:在每
1000ml
饮水中不得超过
3
个。
4
、志贺菌的分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
、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 菌
5
、
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
H
抗原 及甲、乙副伤寒杆菌
H
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肥 达反应阳性开始于
病程的第
2
周)
(
1
)原理: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
O
抗原)
、鞭毛抗原(
H
抗 原)
、体表抗原(
Vi
抗原)
。其中以
O
抗原及
H
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
Vi
抗原的
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 ,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
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
2
)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
:当
TO
≥
1
:
8 0
,
TH
≥
1
:
160
,
PA
、
PB
均≥
1
:
80
才有意义
(
3
)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
4
)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
抗体(
IgM
)
,
H
抗体(
IgG
)
O
、
H
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
H
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只有
H
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只
有
O
升高而
H
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br>
(
5
)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 杆菌
O
抗体效价在
1
:
80
以上,
H
抗体 效价在
1
:
160
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
H
抗体效价在< br>1
:
80
以
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
2
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
1
次高
4
倍或
4
倍以上才有 诊断意义。③区别
H
、
O
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
时升高有辅助诊断 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
O
抗体效价高而
H
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 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
H
抗体效
价高而
O
抗体 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弧菌属
霍乱弧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
,
弧形或逗点
状
,周身菌毛,< br>有荚膜,无芽胞,
单鞭毛,
运动活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耐碱
致病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霍乱:粪
-
口
症状:严重吐泻脱水, 神志不
安、淡漠
“霍乱面容”呈脱水
鞭毛:运动;菌毛:
不耐酸
(< br>pH7.4-9.6
)
选择培养基:
附
着
;
霍
乱
肠
毒
素
硫代硫酸盐
-
枸橼酸盐
-
胆盐
-
蔗
(
Cholera
糖琼脂平板(
TCBS
)
,
enterotoxic)
:最强
的
致泻毒素
,
1A+5B
结构不耐热
平板上形成绿色蔗糖不发酵菌落。
神奈川试验(
KP
)
:在高盐培养基
上中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
(
β
溶血)
检查方法
标本:“米泔样”便及呕吐物
2
、
直 接涂片镜检:
悬滴法或暗
视野显微镜,观察穿梭样运动
有助于诊断。
Tcbs
培养基培养观察,玻片凝
集反应
泼,“鱼群”状
排列
副溶血性弧菌
G-
,
嗜盐性
培养基含
3.5% NaCl
为宜在
TCBS
致病机制不明
单鞭毛
貌,眼窝下陷,舟状腹,肌痉
挛等
。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
食物中毒:海产品或盐腌制品
自限性腹泻:
腹痛、
腹泻、
呕吐
和发热等
病后免疫力不强,
补充:
1
、
霍乱弧菌分型
:抗 原分型:根据
0
抗原的不同,有
155
个血清群,其中
O1
群、
O139
群可引起霍乱,其余不致病或仅引起胃肠炎等,
O1
群包括两 个
血清型: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
E1-Tor
)
。
2
、霍乱疾病分期:
(
1
)潜伏期:
2-3d
;
( 2)
前驱期:不明显;
(3)
吐泻期: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
2-3
天,失水
12000ml
;
(4)
脱水期:严重吐泻
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
.
表现:神志不安、淡漠“霍乱 面容”呈脱水貌,眼窝下陷,舟状腹,肌痉挛等;
(5)
恢复期:
吐泻停止、紊乱纠正 、症状消失、病程平均为
3-7
天
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
,
呈弧形、
S
形
或海鸥状排列。
培养特性
严格微需氧培养,生长缓慢。
尿素酶阳性
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特
性,具有鉴定意义
致病性
致病机制
中
和
和
抑
制
胃
酸
产
生、引起炎症和自身
免疫反应
所致疾病
检查方法
口
-
口和粪
-
口传播
取胃体和胃窦组织:组织< br>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
活检、脲酶试验,涂片镜
胃癌、胃部
MALT
淋巴瘤
检
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梭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培养特性
G+
杆菌。芽胞园形,
专性厌氧,
在血
位于菌体顶端—
鼓
平
板
上
呈
扩
散
锤状菌体
生长,有溶血。
抵抗力强
致病性
致病物质
破伤风溶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
tetanos pasmin
)
:
主要致病
物质,
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
放, 导致神经持续兴奋
致病条件:创伤、厌氧环境:
小而深的伤口,
局部有坏死 组
织存在异物、
需氧菌混合感染
荚膜:抗吞噬作用
毒性酶:
侵袭性酶:
卵磷脂酶、
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
外毒素:
致死性毒素,
α
毒素
作用最强
肉毒毒素 :强烈的神经外毒
素,
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毒力最
强者
,
对人的致死剂 量是
0.1
μ
g
。但不耐热
所致疾病
破伤风:
只痉挛毒素进入血流。
早期症状
(特
别是新生儿)肌肉痉挛。先局部 后全身,早
期是咀嚼肌的痉挛。新生儿:拒奶、啼哭成
人:早期症状:一般为
牙关紧闭 ,吞咽困难
角弓反张
检查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
G+
粗大杆菌,两端
平切。有荚膜。芽
胞椭园形,位于次
级端,直径 小于菌
体横径
肉毒梭菌
G
+粗大杆菌,芽胞
为 椭园形,位于次
极端大于菌体,
细
菌呈“汤匙状”
专性厌氧,代谢
活跃;
血琼脂平
板上,
双层溶血
环。
牛乳培养基< br>中
“
汹
涌
发
酵”
1
、
气性坏疽:①潜伏期短;②伤口肿胀特
别厉害—“捻发感”③分泌物特别臭④毒血症
2
、食物中毒:主要为剧烈腹痛和腹泻
3.
坏死性肠炎
1
、食物中毒:
运动神经麻痹→头晕头痛→
取伤口深部脓汁
直接涂片镜检:
G
+大杆
菌,有荚膜。
分离培养鉴定:< br>厌
O2
培养:
庖肉培养基、牛乳培养基:
汹涌发酵。动物试验
厌氧分离培养
动物毒力试验
眼部症状→咽部肌肉麻痹:
吞咽困难,
语言
障碍等→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而死亡。病人无发 热;神志清楚
2
.婴儿肉毒症
3
.伤口型肉毒症:感染伤口引起全身感染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20: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804.html
-
上一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