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杰经方医案》
-
食则汗出案
1
食则汗出案
陈某,男,
60
岁
初诊时间:
2010
年
1
月
30
日
病史简要:活动及食热则大汗出近两年,尤以胸及头部为重,大汗淋漓,便秘两年。
刻诊:口干渴,饮水多,手足温,背部时常烘热,微恶风,腰痛,尿赤,舌淡边见齿痕,苔黄腻,脉浮洪
有力。
这个病人,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很苦恼,不管冬夏,只要 一活动,或者吃点热的东西,就大汗淋漓,自己
开玩笑说,都不敢参加宴会。当时,根据他的这些症状, 直接考虑是阳明病为主了。因为症状上,有便秘,
有燥热口渴多饮,典型的头汗,背部的那个轰然发热, 类似于潮热,手足也热,舌苔黄腻,脉浮洪有力。一
派阳明里实证和阳明外证的表现。他说,因为便秘和 发热,吃了不少牛黄上清丸,只是大便通畅了几次,别
的,什么效果也没有。从阳明的角度去分析用药呢 ,依据有下面几条:
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伤 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4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5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病人,津液亏 虚是肯定了,也符合“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者”的这组症 候。并且发热汗多,大便硬。是否可以用承气汤攻下?他的这种汗出,可以用头汗的病机去
理解,说明上 焦阳明里热的厉害。那个大便便秘,不是十分坚硬,就是普通的便秘而已,因此下焦里实,不
是很重。重 了,就会烦躁甚至谵语的,那才是符合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用白虎加人
参汤去对 治。清热,补津液,津液足了,那个便秘就会解决。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
阳明病 ,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
会腰 痛的。“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但是啊,他这个人的腰痛,不是冷痛,就
是 酸痛而略感沉重。寒象不是很重,因此我感到与这一条的方证很符合:
“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杜仲牡蛎散方。(金匮增补)”
杜仲
牡蛎
凡二物,分等,治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小品)
大病后,气血亏虚,有虚热,汗出不止。
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
延年。
杜仲偏温,牡蛎偏凉。也是桂枝汤的意思,和调阴阳营卫,收湿化气而已。桂枝汤止 汗,也是这个道理。敛
湿的作用很强,因此说,“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这个方,可以化湿止汗 。
同时,又考虑到,舌象是淡而有齿痕,手足温,微恶风,这又是一个太阴的中风证,属于桂 枝汤治疗范畴。
病人啊,长期发热汗出,喜欢吹风就凉,难免感受风邪。因此,用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 ,去风邪,补胃气
津液。病人多饮,结合舌象,见到了水饮征象,同时呢,舌苔黄腻的厉害,这就是水热 的典型表现。因此,
更要解决一下水热的问题,用什么方子较好呢?我选用了“泽泻汤”。
< br>泽泻汤,虽然条文说,“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似乎和病人的症状不符,但是 ,从药症上分析,确是十分符合。
泽泻,甘咸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 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
轻身,
面生光,能行水上。
--- --
这个药,咸寒而甘。专门入头和肌表,然后消水降渗。还可以通过化水而生津。是
阳明、厥 阴药,清热,化水饮而生津。
白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 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
要用生白术。白术可以散水湿,消心下的水 饮阻滞。寒温并用,去水热,化水饮为津液。泽泻,也要生用,
不能炙。
头晕目眩, 口干口渴,胸闷气短,心下微满,无呕吐,发作时头项后脑等发热等,脉弦滑,舌红苔白腻,或
舌淡苔黄 腻的,基本都是泽泻汤的方证。白术呢,古人说,利腰脐之间肾气,利水湿,治水湿腰痛少不了它。
药症 上来说,生白术化水饮,生津液,消食,除热,止汗,很对症的。病人说,始终没间断治疗,医生找了
很 多,药吃了无数,基本都是苦寒清热的药,胃感到很难受。经过上面的思路分析后,断定这个病就是太阴
阳明合病,属阳明。处方如下:
牡蛎
50
白术
40
杜仲
50
石膏
160
知母
40
人参
20
炙甘草
20
粳米
20
泽泻
40
桂枝
30
白芍
60
生姜
20
大
枣
12
个
四付水煎服。一付药分三次,早晚各服一次,吃一天半。
白芍用了
60克,取桂枝加芍药汤之意,解决他便秘的问题,小大黄嘛!大家看看,这几个方子一合,药也不
算多 ,但是,却对这个人的病证和病机,都照顾到了。那么,疗效如何呢?
二诊:
2010
年
2
月
5
日
诸症显著缓解,便秘消失,舌淡齿痕,苔薄白。脉弦。
病人来了,十分高兴,非要给 我买条烟不可,呵呵。便秘解除了,这是证明津液恢复了,腰也不疼了,后背
也不烘热了,说是全身清凉 舒爽,尿也不是赤热的厉害了。舌苔白腻,说明热已经清了。脉由浮洪,变为弦
中带缓,结合尚有轻微头 汗和微渴,舌淡齿痕,是余邪未净,原方继续服用四付。服后来诊一次,舌淡红,
齿痕显著减轻,脉象和 缓。患者问我,还用继续服药吗?我说,你说呢?他说,感觉是好了,停药观察一段
时间?我说可以。呵 呵,至今没有回来找我。
病案,是很不好讲的。临床见到阳明证,一定还要看看舌象。表面上 一派燥热,一看舌象,不是舌红苔黄燥,
而是舌淡齿痕,就不是单纯的阳明病了。更要结合病程的长短, 去分析问题。热的不舒服,就要吃凉的,喝
凉的,吹凉风,你就要考虑水饮和风邪的问题。要胆大心细, 辨证一定要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我们这样讲病例,目的就是让大家看了,能够学到真东西, 能够真的受益。可能目前的医案书籍,还没有象
我们这样讲的。我们开个先河,病例分析,要综合知识。 乱分析,一看就知道。
《刘志杰经方医案》
-
颈部跌伤案
2
颈部跌伤案
周某,女,
46
岁
初诊时间:
2010
年
1
月
24
日
病史简要:于一周前不慎跌倒,伤及颈部,当时颈部剧烈疼痛,四肢麻木无力,行动需人搀扶。经医院
CT
检查,提示为颈间盘突出,压迫椎管,因惧怕手术而来求诊。
刻诊:恶寒无汗,面色无华,失眠倦态,不欲饮食,项背拘急,四肢麻木,双手肿胀,双腿发凉,无头晕
恶心呕吐,大便数日未行,小便正常。舌紫苔薄黄而干,脉细紧。
这个病人,每年都会有一 次不明原因的晕厥,跌倒后几分钟就会恢复,因此她也不在意。这次,晕倒后,脖
子崴伤了,差点要命。 搞不好,会高位截瘫的。她是去医院的时候,要求保守治疗,经过医院的西医专家推
荐,找到我的。
大家看看她的症状,主要的,是颈项以及后背拘急疼痛,恶寒无汗,大便数日未行,舌紫苔薄黄而 干,这些
症状,符合葛根汤证。“太阳病
,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证,对治的是太阳阳明
病的外有风寒,内有阳明津亏而不养肌肉,才出现项背 强几几、无汗、恶风或恶寒。但是,我们不能去死套
方证,认为她这些症状就是有太阳病参与了。我们再 结合下列症状,对比鉴别一下:“恶寒无汗,面色无华,
失眠倦怠,双腿发凉,脉细紧”。这是不是有了 少阴病症状呢?少阴病,会不会出现项背拘急呢?也会的,
虚寒水饮多,津液不养筋肉,也会痉挛的。因 此,结合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认定,病人是有了少阴和阳
明的证候了。就要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点 少阴药,去开通关节,细辛是最合适的。
我们再接着看其它症状。“四肢麻木,双手肿胀,不欲饮食”。
四肢麻木,是气血不 行,双手肿胀,是水饮
停聚,包括主诉的那个脖子疼痛僵硬,也是外伤后局部水饮血瘀闭阻。不欲饮食, 是归属太阴病。“血痹,
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之。”外证身体不仁,如
风痹状,这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的关键。食欲不振和上焦颈部、手臂的水饮 停聚怎么办?西医也说,颈椎
间盘部位有水肿啊,人家要给打甘露醇的,我说不用,吃中药就行了。中药 怎么解决,用什么方子解决?我
们经过病机分析,选用了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 之”,这是泽泻汤的原文。
泽泻,甘咸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 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
轻身,
面生光,能行水上。
白 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 br>两味药,都能去湿邪闭阻,都能化水饮,泽泻更可以清阳明热,白术,还可以消食健胃。泽泻汤,主要就是
针对中上焦的水热上逆去的,对上焦的水饮停聚,有特效。因此,这个病,六纲辨证为:少阴太阴阳明合 病,
属厥阴。
处方:
麻黄
30
桂枝
30
白芍
30
生姜
20
炙甘草
20
大枣
12
个
葛根
60
黄芪
80
白术
40
泽泻
60
细辛
30
四付水煎服。
药不多,含的方剂可不少。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泽泻汤,加细辛 药症。“细辛,辛温。《神农本草
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 ,利九窍,轻身长年。”细辛,是少
阴药,入头而下行周身,通百脉关节寒湿痹阻而止痛。
二诊:
2010
年
2
月
4
日
刻诊:双腿温暖,麻感缓解,双手指水肿基本消失。颈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能够自理。失眠尚在,微
有心烦,肩背及腰部骨节酸痛,四肢末梢微感发凉。脉弦缓,舌红苔薄白。
疗效还是不错的,当时患者也感到很满意。服药后,主要症状显著减轻了,但是失眠没有解除,还出现了
微烦,全身,尤其是肩背和腰部骨节里面酸疼,肢端发凉,手麻偏重些,脚不麻了,走路也有力了,吃饭 也
很香。脉弦缓,就是脉开始和缓有神了,正气开始恢复了。舌红苔薄白,舌头也不干了,这是津液恢复 了,
大便当然也就自然通畅了,但是,舌质红,这说明有阳明热,因此会微烦。那么,当初见到数日不大 便,为
什么不用大黄攻下?因为,第一,有表证,不可攻下。第二,病后饮食很少,几天不便也是正常, 数日不便
而无所苦,更何况,我们不知道人家是否已经形成燥屎了,因此,只要我们化水饮,养津液,通 经脉就可以
了。事实上,我们分析对了,服药后,津液恢复,饮食增加,大便自然就正常了。那么,这个 失眠的问题,
为什么没有解决?失眠,我们在二诊时候考虑,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少阴的虚寒但欲寐, 第二个,是有阳
明里热参与。这就是属于寒热夹杂的一个现象,一诊的方子里,没有专门去考虑寒热错杂 而失眠的这个问题。
那么,从二诊的情况看,病人还是有血痹、寒湿闭阻,夹有里热。因此辨证上,还是 同上,但是,方子做了
改动。四肢麻木还是存在,肩背及腰部骨节酸痛,四肢末梢微感发凉。脉弦缓,舌 红苔薄白。这是什么方证?
我们看一下: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于经脉亏虚而寒湿夹热的痹阻,诸肢节疼痛,有很好的疗效。因此,我们以这个方子为主,加了三味药。
处方:
桂枝
60
白芍
45
炙甘草
45
麻黄
30
生姜
50
白术
75
知母
60
防风
60
附子
30
黄芪
45
黄连
20
细辛
40
四付水煎服。
加黄芪, 取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意,但是,药量比前方减了近一半,用了
45
克。因为畏寒畏风的现象基本 没有
了,大量用,怕它伤津液。加细辛,取其药症对应,同时,也是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去在表的寒 湿痹阻。
并且加大了用量,用
40
克,可以药力下行。加黄连,是清阳明上焦的那个微 烦。黄连,时方派说是可以清心,
有一定道理。它可以清阳明里热,尤其是上焦。“黄连,味苦寒。《神 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
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连与附子配合,可以调和上下阴阳
水火,对寒热夹杂的失眠,效果很好。
病人二 诊的四付药吃完,睡眠正常了,别的症状也基本恢复了,唯独剩下手麻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除,因
为单 位工作的原因,要回去上班,因此停止了治疗,最后,给她拿了一瓶药酒,嘱咐她坚持喝,注意休息,
余 证可以逐渐恢复的。
《刘志杰经方医案》
-
心下痞痛案
3
心下痞痛案
桑某,女,
41
岁。
初诊时间:
2010
年
4
月
4
日
病史简要:胸闷,胃痛反复发作三年,久治不愈。
刻诊:胃痛,胸中闷,反酸,肠鸣。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左脉缓散,右脉弦细偏数。
这个病人,胃病三年多,西医检查说是糜烂性胃炎。吃东西稍微不对劲,就胃脘疼痛,也就是我们经方讲的< br>心下痞痛,胀的厉害,还往上反酸水,肠鸣而大便失调。常感到胸中满闷。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这是一
派水饮证候的表现。左脉缓散,右脉弦细偏数。这样的脉,首先是代表有水饮,“单弦为饮”嘛。“水走 肠
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有没有里热参与啊?有的,起码脉象偏数。另外,她说,胃里烧心泛酸, 这也
是有热的表现。还有一个现象她没说,就是颈椎病。微有头晕的,脖子不舒服,脑袋不舒服。大家要 记住一
点,两手脉象浮沉、大小不一样的,一般都是有颈椎病。西医说的颈椎病,我们中医辨证来说,一 般是寒湿
水饮造成的。那么,她这个病,有点经方基础的人,都会马上认为,这是个痞证。这个痞证,是 属于哪个方
证的痞证呢?我们看看条文依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那么 ,有人问了,
人家病人不呕啊!呵呵,反酸水,是不是“呕”?
都是气机上逆啊。病 人肠鸣,大便不调,时而正常,时而
便溏,这都是水热互结的问题。而生姜泻心汤以及甘草泻心汤,一般 是以协热利的痞证为对证。因此,充足
的证据证明,这是半夏泻心汤证。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细辨,不 要有任何疏漏才行。病人的热象,在舌脉
上表现的不充分,因此,她还是以水饮偏多为主,还会有个饮证 存在的。饮证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个饮证
的证据在哪?在于她的胸中满闷,颈椎病的那个头晕,肠鸣, 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左脉缓散上。左脉缓散,
代表左侧的脏器有水湿不化。左侧的脏器,有表现的,就 是胃和左侧的大肠吧?她的这个饮证,符合哪个方
证病机呢?我们看看这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 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水饮上逆的症状,心下或胸 中满闷,眩晕,这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证。她这个病,痞
证是典型的,同时,还有明显的饮证吧?我们在用 半夏泻心汤的同时,更要把饮证去掉,疗效才会更好。因
为病人以水饮偏盛啊!这个病,辨为太阴阳明合 病,属太阴。
处方如下:
半夏
60
黄芩
30
干姜
30
人参
30
炙甘草
30
黄连
10
大枣
12
个
桂枝
40
茯苓
40
白术
40
四付水煎服。
我们把苓桂术甘汤的桂枝和白术,加大了用量,目的是加大降逆化水饮的力度。
二诊:
2010
年
4
月
10
日
上述证状有所减轻,原方四付继续服用。
三诊:
2010
年
4
月
16
日
刻诊:胸闷,胃痛,明显减轻,无反酸,肠鸣明显减轻。舌质淡胖水滑,苔薄白。右脉寸沉弦缓,关尺浮弦。左脉寸弦缓,关尺浮缓。
脉象变化很大,尤其是都在偏于缓和,偏于左右脉平衡了。这是 向愈的表现,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四付。
四诊:
2010
年
4
月
22
日
刻诊:轻度心慌,无胃痛,胸闷,肠鸣消失。舌质淡红水滑,苔薄,右脉寸微沉,关尺缓。左脉寸微浮,关尺缓。
病已基本痊愈,续服原方四付巩固。
三年顽疾,四诊,合十六 付方剂,得以收功。熟记方证是基本,了知方证病机,才是目的,学经方,只要用
心根本不难。
《刘志杰经方医案》
-
小便淋涩案
4
小便淋涩案
车某,男,
36
岁。
初诊时间:
2010
年
3
月
30
日
病史简要:腰痛,伴小便余沥一年余。
刻诊:腰冷痛沉重,腹胀腹 冷,周身酸痛,阴天则加重。尿黄,小便涩痛不利,淋漓不尽,大便正常。舌
质红,边有齿痕,脉浮弦偏 数。
这个病人,进门就说,医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轻度肥大,吃了不少西药,不见好转, 反而有加重趋势。
这个病,从刻诊症状来看,大家估计也会给出两个对证的方子的。
腰冷痛沉重,这是肾着汤的主证。
“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 不渴,小便自
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姜苓术汤主
之
”
。
尿黄,小便涩痛不利,淋漓不尽,这是猪 苓汤的主证。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
之
”
。
猪苓汤,对于水热互结的小便涩痛不利,甚至尿血,疗效神奇。病人腹胀腹冷,这是太阴 虚寒的问题肾着汤
也可以解决。关键就是这个周身酸痛。周身酸痛,我特意问了一下,阴天下雨,是否加 重,他说是的。这个
问题,普通老百姓也知道,是风湿的表现。因此,又给了我们一个方证: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
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
。
“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
”
,这是桂枝附子汤的主
证。
病人的舌象,舌质红,边有齿痕,这是里热加水饮不化的表现。脉象,浮弦偏数,浮为 表证的脉象,弦,主
寒饮,偏数,是有热。病人的这些表现,我们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病 。
处方如下:
白术
40
云苓
40
干姜
40
桂枝
40
炙甘草
20
猪苓
20
滑石
40
泽泻
40
龟胶
20
白芍
60
生附子
10
大枣
12
个
四付水煎服。
白术、猪苓 、滑石、泽泻、龟胶,都加大了用量。又加了一味白芍,量很大,
60
克。加芍药,全方又暗含 了
真武汤的方义。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
。 病人年轻,体质强壮,猪苓汤加量,是为了求得速
效,白术加量,是为了加大化水饮,祛风湿的效果,利 下焦之气化。芍药,又可以清里热,加大药量,破下
焦瘀血积聚,利小便。配合甘草,取芍药甘草汤之义 ,还能解痉止痛。
生附子,要捣碎,与诸药同煎,一般要从
5
克起用,因为 看到患者体质好,就直接用了
10
克,告知患者,
服药后,若有口舌及周身发麻,头晕 等,是正常反应,不要害怕。生附子的治疗量,一般是
10
—
15
克。也有< br>的人,远超出这个量,逐渐加量到
40
克才有效。甚至有的要达到
100
克才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质量
不好的制附子,你就是用了
200
克,效果也不 如生附子
10
克的效果。附子的有效治疗量,就是轻度中毒量,
以麻热感、全身走窜为 最佳量。患者感到如轻微醉酒,周身通泰。没有经验的医生,是绝对不敢用的。每个
病人,对附子的耐受 量都不同,一般都是
10
—
15
克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有的人,用
5
克就会感觉明显。因
此,我的经验就是从
5
克起用。很把握,不出危险。也不 必先煎。这是善用附子的不传之秘。有人动辄用附
子数百克,那一般是用的制附子。用了生附子试试?除 非是脉绝的欲死证,有用生附子上百克的。制附子,
要是制过了头儿,你用一斤也没事。这是实践过了, 才讲给大家。很多人,连实践都不去做,就会凭空想象
的乱说,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个救命的宝药,晒 在角落里不敢用。从这个角度讲,火神派附子的使用经验,
还是很好的。
复诊:
2010
年
4
月
5.
日
刻诊:诸症显著好转,腰腹温暖,周身轻松,尚有尿黄尿频,轻微涩痛,无余沥,舌红苔微黄腻,齿痕不
显,脉弦。
看来,是寒饮去掉不少,因此减掉附子,芍药减量,加了当归贝母苦参丸。
“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
。
当归贝母苦参丸(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在《金匮增补》里面,我 们讲过这个方证:
“
男子,有个前列腺的问题。发炎了,肿大了,要尿不出来。
那么女 子呢?她也有类似男性的前列腺样的东西,发炎肿大,也是排尿困难。分析一下方子,就知道了。
当归,辛甘而温,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苦参,苦寒,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 br>贝母,记住,是土贝母,不要搞错。苦咸而寒凉,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
这是针对厥阴的寒热错杂去的。以前讲过,厥阴也主下窍。当归,入得是少阴和太阴,主血 ,驱寒。贝母和
苦参,入得是阳明,主热邪痈肿淋利。两降一升,两寒一温,体现的是阴阳升降互佐。这 是阴阳配伍法的要
诀。方剂配伍,就是两种,一个是六纲阴阳配伍,一个是脏腑补泻配伍。学好了,可以 参用。看这个方子的
药症,一定是下窍有了毒邪结滞了。要是普通的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猪苓汤解 决,他这条没有,用了
这三味药,看来,症状很重。并且说了,要是男子,要加滑石。也是个阳明药,加 大清热利尿的力度而已。
滑石,甘苦寒,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 ,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
年。
我们以前说了,
“
辛咸 除
“
滞
”
,佐以甘苦
”
。
就在这个方子 上体现了。今后遇到这个病,尤其是急性男性前列
腺炎,可以用这个治疗了
”
。
按照原方比例,三味药入汤剂,两味药用了
15
克,当归用了
20
克,取偶数沉降之意,更利于入下焦。
处方如下:
白术
40
云苓
40
干姜
40
桂枝
40
炙甘草
20
猪苓
20
滑石
40
泽泻
40
龟胶
20
苦参
15
土贝母
15
当归
20
白芍
40
四付水煎服。
复诊:
2010
年
4
月
11
日
刻诊:稍感尿频,自我感觉似乎痊愈。问我是否可以再坚持服用一个阶段的药物,我说,可以再服用四付
巩固。
后来来电话说,症状都消失了,不想吃药了。
《刘志杰经方医案》
-
腰痛案
5
腰痛案
白某,男,
36
岁
初诊日期:
2010
年
4
月
3
日
病史简要:慢性腰痛
10
年,近十余日加重。
刻 诊:腰冷痛,膝关节酸痛,阴雨天及遇凉加重,头晕发热,口渴,汗出不彻,心下微满闷,尿赤,大便
正 常。舌红苔白腻,脉浮微紧。
这个患者,在
2010
年
1
月来过一次,当时是腰胯部疼痛麻木来诊,当时是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的,
四付药解决了。这次 来,是因为受了寒湿,出现了较重的腰痛,因为工作扔不下,不能来系统接受温灸治疗,
因而要求服药治 疗。病人有
10
年腰痛史,自己也没在意,结果,
2010
年开始加重,并出 现了腿部症状。
从脉象上看,脉浮微紧,是有了外邪和疼痛,更预示着寒饮的存在。这就是《 金匮》说的风湿病。从舌象上
看,舌红苔白腻,该是有水饮和阳明热。风湿的症状呢,有
“腰冷痛,膝关节酸痛,阴雨天及遇凉加重
”
。阳
明热的症状,有
“
发热,口渴,汗出
”
。这就看出一个问题了,是什么?是寒热错杂了。寒热错杂,水热互结< br>会出现什么症状?会出现
“
头晕,汗出不彻,心下微满闷
”
。阳明热要 汗出,表有寒湿阻隔,要汗出不彻,要
是阻隔的厉害,热发不出来,就会出黄疸的。我们温习几个《金匮 》风湿条文,大家深入理解一下:
1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2
、湿家,其 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
热,胸上 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3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
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 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4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5< br>、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6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这个病,我们可以定为风湿病,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病。从方证上来分析,该是用桂 枝芍药知母汤
最合适,当然要根据病情而加药症对治。我们看看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证:
“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防风(四
两)
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表证外证是诸节疼痛 ,身体尫羸,脚肿如脱。里证水饮上逆,则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对于里热,芍药和知
母也可以针对,但 是,单用这个方子,药症对应上还是差了点。什么药症?是
“
发热,口渴,汗出不彻,心下微满闷,尿赤
”
。用什么药?我加了茯苓和黄柏。
茯苓,主胸胁逆气, 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黄柏,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茯苓去水 饮而化津液,去心下满闷,黄柏清热利湿,更能解表热和水饮互结的汗出不畅,预防黄疸。也能去
心下胃 中水热互结。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味细辛,利关节,降逆祛风湿。同时,针对发热口渴问题,又加
了一 味石膏。
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石膏,主治中风
,
寒热,心下逆气
,
惊
,
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处方如下:
桂枝
40
白芍
30
炙甘草
20
麻黄
20
生姜
50
白术
50
知母
40
防风
40
生附子
10
石膏
50
细辛
20
云苓
40
黄
柏
10
四付水煎服
这个方子,很类似续命汤类的组方。病人服后,症状消失,告知停药观察,至今未发。
我的患者,基本有个习惯,我说要回访,人家的态度就是:不用回访,服药后不再来诊,就是好了。这些患者,都是彼此口传而来诊的,对我的信任度很高。我和小杨说过这个问题,小杨整理病例的时候说,有几个< br>病人来了一次就没有了消息,我说,那几个病很典型,服药后一定会好的,因此就不会来了,来了,怕是会
带着别的患者来。结果也是这样,没过几天,就带着别的患者来诊,成了我们的宣传员。我们永远实事求 是,
不说假话。疗效不好的,我们也都有记载,都是难证和死证。
大家记住一点,桂 枝芍药知母汤,最好加个细辛,一般用
20
克,这是我的经验和习惯,可以叫桂枝芍药知母加细辛汤。对于西医说的类风湿等病,疗效很好。疗效差的,就守住附子和细辛两味药,逐渐加量。这是临< br>床心得。一个方子,运用的时候,初学者,要守住原方原量。经验丰富的,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调整方子里
面的某一味药的药量。懂得汤液配伍的,可以根据药症和配伍法度,去加药。一般情况下,不会加药的, 合
方也可以解决。这就是同样做经方医生,水平不一的原因。一个经方医生,你们自己体验去,随着年龄 和经
验的增长,你用药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精。
《刘志杰经方医案》
-
腰腿痛案
6
腰腿痛案
马某,女,
35
岁
初诊日期:
2010.4.3.
病史简要:腰腿痛十年,
3
月份复发加重。
刻诊 :腰腿痛,四肢凉,头痛,眩晕,胸闷心悸,无汗,背酸恶风,痛经,少腹冷,舌尖红赤,边有瘀斑,
舌 体有齿痕苔白水滑,脉弦细偏数。
这个病人,患的是
“
腰间盘突出症
”
,开始是接受温灸和针刺治疗,病好了大半。患者呢,想快些痊愈,因此
要求配合服药治疗 。从她的症状上来看,还是以风湿为主,是桂枝芍药知母加细辛汤证。同时,伴有瘀血导
致的痛经。是寒 热错杂的属厥阴病。药症上,加了茯苓、干姜、川芎。茯苓,是对治心悸、胸闷、眩晕的。
干姜呢,是加 大温中驱寒的力度。生姜重于解表,干姜重于温中。生姜干姜可以同用的。川芎呢,是行血破
瘀,治头痛 身痛,破胞宫瘀血疼痛。
“
川芎,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br>”
大
家看看,是不是很对症?
因此啊,处方如下:
桂枝
40
白芍
30
炙甘草
20
麻黄
20
生姜
50
白术
50
知母
40
防风
40
生附子
10
细辛
20
茯苓
40
干姜
20
川芎
30
四付水煎服。
二诊:
2010
年
4
月
10
日
刻诊:服药后,周身麻窜,诸症减轻。同时出现头面恶风,发热,面部起疹,破溃后脱皮。舌红,苔水滑
薄白,脉弦滑。
这个周身麻窜,是附子的药力作用,达到这个效果,疗效是最好的。 但是,脸上出现了这个问题,满面通红,
象西医讲的过敏了一样。起风疹,痒的很,层层脱皮。我问她, 以前有过这个毛病没有?她说,以前有过,
总是不时的发作,很是苦恼!我说,那就好,这是治疗反应, 旧病复发,是身体机能通过药力调动了起来,
这次,一定会根治的。病人说,没想到,治疗腰突,反而把 这个病也同时治了。这个,还是风邪郁于面部不
得发散的原因。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了两味药。分别 是黄连和野菊花。
黄连,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野菊花,辛苦微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这两味药,是对治其面部风热的。清阳明上焦郁热。
处方如下:
桂枝
40
白芍
30
炙甘草
20
麻黄
20
生姜
50
白术
50
知母
40
防风
40
附子
10
细辛
20
茯苓
40
干姜
20
黄连
15
菊花
30
四付水煎服。
三诊:
2010
年
4
月
16
日
刻诊:症状继续减轻,面部症状开始显著消退,期间来月经,未出现痛经,再用原方四付。
四诊:
2010
年
4
月
22
日
刻诊:全部症状继续明显减轻,继用原方四付。
一共服了
16
付药 ,面部恢复如初,诸症基本消失而结束治疗。大家临床的时候要注意,对于慢性久病,只要
用药对证,有 了效果,就不要换方,守住原方进行治疗。觉得效果慢,频频换方,就犯了大忌。
《刘志杰经方医案》
-
气胸案
7
气胸案
张某,男,
20
岁
初诊日期:
2010
年
4
月
4
日
病史简要:胸痛(左侧)
2
年。
刻诊:胸闷痛, 背痛,气短微咳,无痰。腹胀,食欲不振,口干渴,喜热饮。口苦,寒热往来,四肢逆冷,
尿频,大便正 常。时而头晕头痛,呕恶。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这个病案,小杨记载的也很马虎,缺了很 多症状,今后要注意,记载不详,就需要我仔细回忆,很麻烦的。
同时,也严重影响质量和进度。学经方 ,临床关键一点,就是丝毫症状都不要疏忽,都要记载。
这个小伙子,患了自发性气胸两年多 ,也是久治不愈。看他的这些症状,也是很复杂。当时号脉就说,脉弦
细而数,必定是厥阴无疑。就问了 一句,有寒热往来和胸闷胸痛而气短吗?病人说是的。又问他,手脚发凉
吗?患者也点头。上述那些刻诊 症状,都是号脉看出来的,就不细说了。我们细分析一下他的症状。
胸闷,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寒热往来,时而头晕头痛,呕恶,这是个明显的少阳证表现。
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
、······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肢逆冷,尿频,口干渴,喜热饮,这是典型少阴证表现。
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 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虚故引 水自救。
病人虽然没有但欲寐的表现,但是和我说,睡眠也不是很好,总愿意醒了又睡。腹胀 ,食欲不振,时而头晕
头痛,呕恶,这又有了太阴病证候。
1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时自痛,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2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胸闷痛,背痛,气短微咳,无痰,这类症状,又是属于胸痹的症状。
1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2
、论曰∶胸 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
愊愊而满 ,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
之,数 日杀人。(千金)
因此,这个病,我们又可以诊断为中医的“胸痹病”。
胸痹的辨证,六纲可以说,都可以见到。其中,以合
并系属病多见。这个患者,具备了少阳、少阴、太阴 证,因此,我们辨为:少阳少阴太阴合病,属厥阴。
那么,既然是有了典型胸痹病的症状了, 我们就先去《金匮增补》的胸痹篇,去查一查对证的方子再说。考
虑病人是气胸了,我们可以认为病人是 “胸中气结”。书中说:“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
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但是 ,这个方子,对于这个患者的诸多症状来说,显得单薄了些。我们继续
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 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这显得更加单薄。我们再来看:
“治胸满短气噎塞,通气汤方。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橘皮(三两)
吴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胸痹达背痛,短气,细辛散方。
细辛
甘草(各二两)
枳实
生姜
栝蒌实
干地黄
白术(各三两)
桂枝
茯苓(各
三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这还是觉得都不够十分对证。最后,我们查到了一个方子,前胡汤。
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前胡汤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药(各二两)
黄芩
当归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竹叶
(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千金)
大家要晓得 ,前胡这味药,有时候比柴胡的效果还好。“前胡,性寒,味苦辛。《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
痞,心腹 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对于胸胁苦满的少阳上焦不通,以及阳明的小陷胸证,它都管用。
小柴 胡汤,用前胡换柴胡,我们可以称为“小前胡汤”。
对于少阳的胸胁苦满,疗效很好,投药就 灵。柴胡
和前胡的性味功用,基本相同,前胡药力大于柴胡。我们看看前胡汤,里面就有小柴胡汤的方义 ,不过是换
柴胡为前胡而已。这个方子,我们讲过,我们温习一下:
“这个方是针对 痞、滞、饮去的,尤其是痰凝血瘀啊。这也是个好方子,也是个古方,要多运用。这个方子
可以针对西医 的冠心病的,包括肺心病。他加了血分药当归。
当归,味辛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学生:芍药
,
黄芩也是血分药。
是的,芍药黄芩都可以破血的。”
我们选用了前胡汤做主方,又根据具体情况,加了几味药。
处方如下:
前胡
20
炙甘草
20
半夏
40
白芍
20
黄芩
20
当归
20
人参
20
桂枝
20
生姜
30
大枣
30
个
竹叶
15
枳壳
30
茯苓
30
细辛
20
吴茱萸
20
四付水煎服。
我们加了枳壳、茯苓、细辛、吴茱萸。这就暗含了通气汤和桂枝生 姜枳实汤的方义。加枳壳,是为了破气散
结,加茯苓,是化水饮为津液,“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 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加细辛,是降逆气,温通经脉, 还止头疼。“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
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加 吴茱萸,是取吴茱萸汤的含义,降逆止呕,治水饮
上逆,头痛头晕。另外,吴茱萸一味药,功同四逆汤。 对于三阴虚寒,疗效确切。大家看看,这四味药,绝
不是乱加的,暗含了很多方剂。我们看看二诊的情况 。
二诊:
2010
年
4
月
11
日
刻诊:胸闷痛,腹胀,口苦,寒热往来,背痛明显减轻,尚有眩晕,四肢凉,尿频,口干不欲饮。舌质红 ,
苔薄白。两寸沉弦,关尺浮弦偏数。
患者说,很有效,睡眠也很好,从眩晕,四肢 凉,尿频,口干不欲饮这些情况看,是虚寒水饮不化的表现,
舌红苔白,一般还是少阳的征象。两寸沉弦 ,关尺浮弦偏数,这个脉象说明什么?以前的脉象是弦细而数,
现在脉象由细变粗了,这是中下焦阳气开 始恢复的征象。两寸沉弦,是上焦之气尚结。当时我说,很好,还
阳了。处方呢,把吴茱萸去掉,换了附 子。目的是增强对少阴虚寒的对治。
处方如下:
前胡
20
炙甘草
20
半夏
40
白芍
20
黄芩
20
当归
20
人参
20
桂枝
20
生姜
30
大枣
30
个
竹叶
15
枳壳
30
茯苓
30
细辛
20
生附子
15
四付水煎服。
三诊:
2010
年
4
月
20
日
刻诊:胸闷痛显著减轻,四肢凉也明显减轻。其它症状,基本消失。舌红,苔白。左脉浮弦而缓,右脉寸
关弦缓,尺浮紧。
患者说,服药后出现全身麻,眩晕,告知是附子的药效作用。右手 尺脉浮紧,这是下焦之寒已化,尚在恢复
之前的一种脉象。病人这个时候,脉象已经开始接近正常了,自 己也说,感觉快好了。小伙子的母亲也很高
兴,带着他去某医院复查,结果是,基本正常。问我还用不用 服药,我说,还有些残余之邪,当然要继续吃
药。因此,上方又开了四付。
四诊:
2010
年
4
月
26
日
刻诊:胸背痛基本消失,四肢温暖,出现轻微口苦,咽干,尿频,心烦。舌红苔白,左脉洪缓,右脉洪缓 。
当时小杨记的是“左脉浮弦数,右脉寸弦关尺紧数”。我号脉的时候说,这是春夏之交的季 节脉,属于和缓
有神,与季节同步,该是正常脉。春季的脉,是弦长而柔和,夏季的脉,是洪大而柔和偏 数。这类季节脉象,
都是缓脉,不能做病脉看。
学生:我号脉不行
以后得改进。
另外,病人的症状,阴寒已经开始消除了,阳气刚刚恢复,见到脉数, 不能认为是有邪热而去用寒凉药对治,
这是要记住的。一用寒凉,好了,刚恢复的阳气,又被转为虚寒了 。最后告诉患者,再吃上方四付。后来来
电话,告诉我,经过西医检查,彻底好了。前几天,病人的母亲 还带来一个亲属看病,说是至今很稳定。
《刘志杰经方医案》
-
痛经案
8
痛经案
刘某,女,
20
岁
初诊日期:
2010.4.5.
主诉:痛经三年。
刻诊:失眠头痛,呃逆,心下痞,无汗,腰痛,手足冷,经期有血 块,便干,尿黄,舌红苔白,脉沉细。
这个孩子,发生痛经的时候,头痛恶心的厉害,疼得很 重,要折腾个两三天。痛经这个病,别看简单,实际
上,治疗的难度很大,关键是治疗的时间,需要长些 ,有的甚至要连续吃两个多月的药才行。这个病人的症
状,起码是有了少阴病症状和阳明病症状。少阴证 ,她有“失眠头痛,无汗,腰痛,手足冷,脉沉细”。病
人说,从小就手脚逆冷,小肚子怕凉,痛经的时 候,肚子更是象一块冰一样的冷。她的“头痛,无汗,腰痛,
手足冷”,我们可以看作是少阴的表虚寒。 而失眠,脉沉细,符合“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的提纲证候。
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那就是“经期 有血块”,这是典型的血瘀表现。我们说,血瘀,属于滞证。滞证,
本于寒,寒能收引,能使血脉闭阻。 少腹这个部位,为下焦真阳所居,也和少阴有关,又是血室所居。热入
血室,会躁狂谵语,寒阻血室,则 会疼痛血瘀,气血不得下行,因而挟带寒饮上逆,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
吐。归根结底,是这个寒邪导致 的。
阳明方面,具备了“便干,尿黄,舌红”症状。尿黄,舌红,这是代表热象,看来,这不 是一个单纯的虚寒
血瘀证。便干,有阳明之象,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便干,看起来,符 合胃家实的体征。我
特意问了一下,说是
3-4
天一次大便,便的时候,有些费力。从 舌苔上看,是个薄白苔,没有黄苔,因此考
虑,即使是阳明里实,也是不重,不可用攻下,更何况,人家 以阴证虚寒为主,更不可寒凉攻下。平时有
“呃逆,心下痞”,这个怎么理解?这就是寒热互结于心下了 。
少阴的寒,阳明的热,以少阴寒为主。考虑到最后,辨为: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什么方 证最适合呢,一
定要选能通脉的,温阳的,降逆止痛的,更要有清热破瘀而入血的方子。我们看看下列三 条:
1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3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病人虽然没有 下利,但是发病时,有呕吐,并且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啊!并且,病人是从小就有虚寒四逆,
所谓“其人 内有久寒者”,因此啊,我们选择了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为什么不加用吴茱萸汤?吴茱
萸汤有人 参,偏凉而主水饮,病人虚寒血瘀为主,也没有伤及津液的明显表现,因此减掉了。另外,当归四
逆汤加 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用量二升,要
140
克,怕女孩子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量,因此,用了60
克。
处方如下:
当归
30
桂枝
30
白芍
30
细辛
30
炙甘草
20
木通
20
大枣
25
个
生姜
80
吴茱萸
60
四付水煎服。
学生:这个量也很大了,吴茱萸是最苦的经方药物之一。
是的,即使这样,患者喝了,直叫苦呢。
这个方子,我们摘录一段我们书中的讲解:
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
注意桂枝的< br>这个作用,“利关节”。
关节利则血脉通。桂枝有这个作用。
当归,辛甘温。《神农本草经》:主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 br>金创,煮饮之。
-----
当归入营分,主入少阴病位。能够温养血脉。
细辛,辛温。《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死肌。久服明目,利九
窍,轻身长年。
-----
细辛,可是比桂枝还厉害,温通百节 经脉的。西医的类风湿,少不了它。主入少阴病位。
这个药,后世医家有“不过钱”的说法,导致了很多 人不敢使用。不过钱,指的是散剂。水煎的话,
10
—
80
克,敞开药壶的盖 子,
30
分钟,那个有毒的成份就挥发和分解了。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类风湿难以治疗,我估计就是“不过钱”这句话搞的。止痛和温经的效果,不可替代。
芍药,酸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
芍药去血痹,通瘀滞啊。虽然性凉,在这里配伍,可是有用意的。和热药一起使用, 就是和调阴阳。另外,
寒则血泣,就是血瘀,用芍药去这个血瘀,双重作用。
通草,辛苦凉。《神农本草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 ---
它也是
有芍药的作用,“通利九窍血脉关节”。
这个方,寒热并用,接续阴阳而通血脉。看样子还是有点热的,可以想象,厥后要发热。因此,它是对
治少阴和厥阴病的好方子。加上炙甘草和大枣养胃气,补津液。我们把这条列入厥阴篇,而在少阴病为主的手足厥寒而脉微细欲绝的,用它也更合适。
通草这味药,要记住 ,不是现在的通草,而是木通。木通,不是关木通,是川木通。关木通有毒。那个
龙胆泻肝丸事件,罪魁 祸首用了关木通入药。另外,活血通脉,方剂配伍上有个规矩,就是要寒热散敛并用。
象古代的风箱一样 ,收缩——舒张。这能不通脉活血而强心吗?懂了这个含义了吧?
吴 茱萸
,
辛苦大热。《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根,杀
三虫。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 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
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偏于走表。这是有了太阴水饮参与了。要出现头痛、呕逆、腹痛,或者下利。这两味药,不但温里,同时也温通表寒的。选药很精啊!照顾的多全面!加了这两味药,可是三阴都照顾了。我很喜欢< br>这个方子。尤其女孩子痛经,手脚冰凉的,用了马上就显效啊!治疗痛经,用它打头阵,手脚暖和了,不疼
了,就换温经汤,吃个
10
付左右,就彻底搞定了。这是窍门啊,百用百灵。
阳明的那个问题,芍药和木通,就可以解决的。
2010.4.11.
复诊。
刻诊:头痛,心下痞闷,腰痛减轻,手足偏温,睡眠佳。舌淡红,边有齿痕。 右脉寸沉濡,关尺浮弦数
;
左脉
寸沉细数,关尺浮细数。
从脉象看 ,阴寒开始温化了,关尺部代表中下焦,脉浮了,是阳气鼓动的征兆。寸沉,是上焦阳气尚未恢复,
舌边 见齿痕,舌淡红,是水饮被化后的一种暂时表现。诸症有缓解,守住原方不动,继续服用四付。
2010.4.18.
三诊
刻诊:头痛,腰腹凉,恶心,饮水偏多,手足温暖,便溏,舌红,苔薄白,
右脉弦,左脉关沉弦细,寸尺沉细弱。
这里,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便溏,饮水偏多 ,这是水饮被化开了的表现。大便干,是不是跟着解决了?另
一个问题,就是恶心,头痛,并且脉象两手 不同,一个是,单弦为饮,一个是左侧关脉,可是代表解剖的那
个“脾胃”的,是水饮开始作怪了,要恶 心头痛和头晕。大家看看,陈年寒饮结实,被化开了,也要作怪吧?
那么,我们就随证治之。
学生:这是排病反应。寒饮温化的反应,还有类似服小青龙汤后的渴。
是的,所以,我们加了茯苓和白术。去掉了吴茱萸,因为患者说药太苦了,呵呵。
处方如下:
当归
30
桂枝
30
白芍
30
细辛
30
炙甘草
20
木通
20
大枣
25
个
茯苓
40
白术
40
生姜
80
四付水煎服。
大家看,是不是其中又含了苓桂术甘汤的方义了?是不是也含了茯苓甘草汤?
“伤寒 ,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
20
克)
甘草(炙,一两
10
克)
生姜(切,三两
30
克)
桂枝(二两
20
克)
“伤寒,若吐 、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
白术甘草汤 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40
克)
桂枝(三两
30
克)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20
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水饮上逆恶心头痛,加上便溏,这是有了太阴病参与了。
2010.4.24
四诊
刻诊:腰腹稍有冷感,口不渴,头微痛,心胸舒畅,大便正常,舌边尖红,苔白 。右脉寸沉弦缓,关尺浮弦,
左脉弦细。
原方四付水煎服。
从舌脉和症状看,是疗效比较显著了。效不更方,原方四付水煎服。
2010.4.30.
五诊
刻诊:周身疲乏,时有呃逆,余无异常。舌淡红 ,边缘有齿痕,尖偏红,苔薄白。右脉弦紧微数,左脉沉细
弦。
这个时候,病人的两手脉,基本接近同等了,左脉微沉而已。因继续好转,原方四付水煎服。
2010.5.8.
六诊
刻诊:前日月经来潮,少腹微痛,经量正常,无血块,余无异常。
嘱继服原方四付巩固,停止治疗。
近日其母亲告知,一切正常。
《刘志杰经方医案》
-
口眼歪斜案
9
口眼歪斜案
齐某,女,
27
岁
初诊日期:
2010.4.6.
主诉:左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三天。
刻诊:左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项背僵硬, 胃冷痛,多汗。寒热往来,四肢凉,舌麻,口干口渴,不欲饮,舌淡胖
涩,右脉沉缓。
这个病人,有面部中风病史,隔
3
年复发,第二次来诊所就诊。第一次,就是单纯的扎针,< br>10
多天就痊愈了。这次,
六纲上,我们分析一下。
被一拳打到脸上 了,当时没怎么样,第二天早晨起来,嘴就歪了,眼睛也合不上了。这次来诊,说是惧怕针刺,要求
项背 僵硬,多汗,这个要考虑葛根汤证。寒热往来,四肢凉,口干口渴,不欲饮,胃冷痛,这是有了厥阴虚寒水饮不< br>一个辩证窍门。要是没有其它症状证明是少阳的,就要往厥阴上面考虑。从四肢凉,口干口渴,不欲饮,胃 冷痛的角
题。项背僵硬,多汗呢,可以考虑是太阳中风问题,同时,少阴也会有这个现象。少阴中风,也 会项背僵硬而汗出的
阴的症状。病人呢,除了寒热往来外,没有其它症状证明这个热是从具体哪纲来的。 症状一派虚寒为明显,唯独有个
而这种复杂情况的出现,虚寒水饮夹有热,没有少阳其它症状来证明是少 阳病的,那就只有是厥阴病才会有这个现象
厥阴病我们以前讲过,虚寒水饮为主,夹有阳明热,证候纷繁 复杂。我们总结的厥阴中风病提纲呢,是这样的:
“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 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
呕、心烦,脉沉弦。
”
病人具备的厥阴中风提纲病的症状很明显。从抓主证的角度说,我们认定此病为厥 阴病中风证。左侧面部中风,还以
之象。右脉沉缓,可以认为是内有虚寒水饮。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 右不和,这也符合厥阴为三阴半表里,接通阴
证,我们去查一下。
也要首先考虑主阴 阳交接的两纲,即少阳和厥阴。那么,我们定性为厥阴中风了,那就是属于虚寒为主了。处方呢,
1、
治口耳僻方
(
千金)
防风附子
葛根(各二两)柏实
麻黄(各三两)
独活
生姜(各四两)
杏仁(三十枚)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2
、
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僻方
(
小品方)
附子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我们把两个方合起来,就会很好的涵盖 病人的系列症状。药量以第一个方子为主,第二个方子里面的干姜去掉,用第
细辛,人参,也给予了适当 减量。为什么?因为第二个方说,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僻。他原方的量很大,是为了
臂不仁,只是口 眼歪斜,因此,减了药量,使药力能专门上行而对治面部疾病。同时呢,考虑到病人的诱因,是受了
川芎 ,辛甘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
这个药,入头 脑,活血,还能治寒痹筋
处方如下:
防风
20
附子
10
葛根
20
麻黄
30
柏仁
30
独活
40
生姜
40
杏仁
20
桂枝
40
细辛
15
人参
20
川芎
15
四付水煎服。
大家看看,这个方,是续命汤类方 的配伍。温散为主,偏凉的一味葛根和人参,解痉而清热生津,清那点暗藏的微热
证。
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叫做面神经炎,我们现代中医叫做面瘫,它也是中风类疾病的一种。我们可以戏称它为“
小中风
”
。
呢,就嘴歪了。有病的一侧瘫痪,没病的那侧,就表现的收 缩紧张。
中风是一个道理。都是内有痰热,外感风邪,不能外发而痹阻在面部而形成的。我见 到很多肥胖人,喜欢饮酒,醉后
这个病是内外夹杂,一种是本有风邪寄居,生气上火,内热痰饮就上逆, 风邪所阻不能外越而发病。一种是本来内邪
部。其实,它也是和血瘀有关。
中医说, 这个病是风中的浅,而偏瘫等,是风中的深。从西医的角度讲,中风偏瘫是颅内血管的问题,而单纯面瘫,
这个病是面部神经炎,而我强调的是面部
“
血栓
”
。套一句中西结合的话来 说,就是面部血栓造成的局部神经失养。
“
治口耳僻方
”
,口耳僻 的意思就是说,嘴歪到了耳朵的意思,表示病情很重。这个方子是从风论治的。这个方子主治的
附子,有 少阴伤寒的意味。防风、独活,这都是解表的药,入表,入头。葛根,入阳明,解痉挛,化津液。
柏实,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br>
这个药,去水饮的。还滋养胃气津液。该是土中金药。
杏仁,味甘苦温。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杏仁,是温降水饮的,它也活血。一般寒热错杂的上逆,它很有效。
这个方子,发汗 解表温通除痹阻,生津降逆清热制水饮为辅。看看煎法,要加酒,使药力上头入面。酒就是绍兴的黄
见风 ,和治疗中风的那个方法一样的。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 ,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这附子,就是温通,破积聚淤滞的。在中风的范 畴里,作用是
“
踒躄拘挛
”
,
“
破症坚积聚,血瘕
”
。因此,中风的药,方
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 服通神,轻身不老。
这个药,也是为了走表,通卫气,可以
“
利关节
”
。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这个药一看就懂了,典型的
“
药症
”
相应。
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
这个药更是如此。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 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它可以温中化饮,发汗通表而出痹阻。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这是养胃气,补津液。对于一派辛温药来说,怕伤津液,用了人参,甘寒反佐。
2010.4.12.
二诊。
刻诊:左侧面部疼痛,出汗多,微恶风,大便 偏干,项强,左目不合,舌淡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脉涩。
病侧面部服药后,出现疼痛,是 个好现象。由麻痹变成了疼痛,这是一种好转的征兆。那么,病人出现了汗多,便干
并且面部有恶风感, 因此,我们调整了一下处方。
处方:
防风
20
附子
15
葛根
20
独活
40
生姜
40
杏仁
20
桂枝
40
细辛
15
人参
20
川芎
15
乌梅
40
黄芪
80
四付水煎服。
去掉了麻黄 和柏仁,加了乌梅和黄芪。汗多了,要伤津液了,因此去麻黄。柏仁的去掉,也没什么深意,对这个药,
疾。
”
加大治疗面瘫的力度吧?
“
偏枯不仁,死肌
”
,这是 药症相对。同时,它还能生津液,降水饮。
2010.4.18.
三诊。
是温表虚而祛风。表虚寒而汗多恶风,用黄芪很好。乌梅呢,我们看看药症:
“
酸平,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
刻诊:面痛减轻,出汗减少,后脑部串痛,项强,口渴不欲饮减轻,小便 频,足凉。舌质红,边有齿痕。左脉沉涩,
病人出现了这个现象,面痛减轻,出汗减少,后脑串痛,口渴 不欲饮减轻,说明病情继续缓解,但是小便频,项强,
沉涩,右脉细,舌有齿痕,主要是体现在少阴上。 病人这个时候,口眼歪斜的证候,微有好转。一般情况下,
12
付药
付,才见起色,看 来很顽固。根据这次的病情,继续用上方四付,生附子用到了
20
克。
2010.4.25.
四诊。
刻诊:病侧面部微痛,恶风汗出,项强,足凉 ,胃胀,口眼歪斜好转一半,舌僵麻木明显减轻,大便不成形,小便频
胃胀,大便微溏 ,这是什么?胃寒痛的那个寒饮被化开了!这就又出现了太阴证候了。方子再调整一下:
防风
20
附子
25
葛根
40
生姜
40
杏仁
20
桂枝
40
细辛
20
人参
20
炙甘草
20
白术
40
川朴
60
黄芪
80
四付水煎服。
去掉乌梅,加甘草、白术、川朴。去乌梅,因为面部经脉开始畅通,微 痛了。加白术、甘草,取理中汤的方义。加川
胀。病人的脉象,是个水饮脉,单弦为饮。
2010.5.2.
五诊。
刻诊:口眼歪斜基本恢复,舌僵麻基本消失,面 部微痛,微跳,食欲好,无胃痛胃胀,尿频减轻,大便正常,初诊时
痕,两手脉浮缓。
病人这个时候,不笑的话,看不出面部有什么毛病。面部微痛,微跳,这还是经脉没有彻底通畅。
16
付药,没有治疗
药就恶心。因此改用大续命散口服,服了一个月,彻底恢复。
《刘志杰经方医案》
-
胸闷案
10
胸闷案
尚某,女
,
58
岁
初诊日期:
2010.4.7
主诉:心胸闷,心前区刺痛半个月。
刻诊:心胸闷,心前区刺痛,肩背冷痛,四肢痛而发凉,头痛,眩晕,面肿,气短,心烦耳鸣,失眠,口干口苦,时有发热汗出,自觉虚弱无力,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白,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
这个病人,家族有心脏病史。从脉象上看,右手寸部和大陵穴之间,有个弦细脉象。大家要记住, 这个脉,
是心肌缺血的特定脉。病人呢,做心电图也查不出什么问题。冠心病的早期,西医是很难检查出 来的。而我
们中医,就能够早期发现这个问题。往往是你和病人说了,病人也不信。等一旦出现了严重症 状,西医能够
检测到了,基本就难治了。我们看看这个病人的症状,分析一下。
心前 区刺痛,肩背冷痛,四肢痛而发凉,失眠,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这个系列症状,该是属
于 少阴病证。刺痛啊,在辨证上,多为血瘀问题。这是滞证,血瘀多起于寒邪闭阻。“少阴病,脉微细,但
欲寐。”少阴中风呢,我们总结的提纲证是:“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20: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780.html
-
上一篇:很瘦的人,怎么吃都不胖,该怎么增肌?
下一篇:颈椎病手术费用